天气雷达
搜索文档
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华社· 2025-10-12 13:19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举 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 量发展情况。 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气象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中国 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 风云卫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气象科技进步的缩影。5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 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毕宝贵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卫星,技术突破可以用"首次""首 颗""唯一"等关键词来形容。 风云卫星被誉为服务全球的"中国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 实时观测资料。"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了107%。风云卫星国际 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的注册国家达到37个,服务请求增长266%。 我国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 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 ...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10-12 09:02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 高质量发展情况。 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 化,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十四五"气象发 展规划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2024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数较2020年提升18.35%,气象高质量发展 取得显著成效。 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 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时期,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 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数值预报模式实现自主可控,"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 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一批创新技术成果涌现。我国气象科技实 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 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我国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 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中国 ...
“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快推进
人民日报· 2025-10-12 07:14
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 - 气象科技实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飞跃,数值预报模式自主可控,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7] -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洋气象导航、全球碳源汇监测核校等创新技术成果涌现 [7] - 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7] - 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网络,自主研发的北斗探空系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7] 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体系 - 建成“无缝隙、全覆盖”智能数字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可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等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8] - “十四五”时期预报准确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预报时效涵盖从临近分钟到季度、年际尺度 [8] - 建成新一代气象超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全球气象数据获取分发能力持续提升,数字孪生大气建设初具规模 [8] - 气象部门向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气象数据产品,服务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21个行业 [8] 防灾减灾气象服务 - 深化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全国各省(区、市)均将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应急启动关键条件 [9] - 建立28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部际联络员会议制度,建成新一代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汇聚共享与快速发布 [9] - 探索建立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在时间维度上从季度精准到分钟,在空间维度上聚焦到具体乡镇村和重点人群 [10] - 全国各省、市、县气象部门均已建立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支持成功转移避险3904人 [11] 气象服务国计民生成效 - 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台 [14] - “十四五”时期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平均下降0.12个百分点 [14] - 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冬小麦干热风预警助力粮食增收83亿斤 [14] - 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提供云海、彩虹等景观预报及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 [14]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十四五”时期访问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增长107% [15] - 自主研发的气象早期预警系统已落地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超过40个国家在“云”上使用该系统 [15] - 发布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妈祖(MAZU)”,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定制式预警系统 [15] - 承担27个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职责,持续加强全球监测、预报和服务 [15]
利好来了,七部门重磅部署;上海设立150亿未来产业基金;深圳水贝三家黄金珠宝公司被查;美国密西西比州发生校园枪击事件,致6死多伤丨每经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2 07:03
每经编辑|陈鹏程 胡玲 1 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 10月11日,工信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实施方案》提出,到2028 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其中提到,加强新型信息基 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提升网络和数 据安全保障能力。(央视新闻) 2 中国气象局:我国已建成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由9颗风云卫 星、842部天气雷达、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预报 体系能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 ...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 努力构建现代气象体系,成绩单来了!
新华社· 2025-10-11 21:43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10月11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在国新办举行 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布会上说,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跟随海报,一起了 解。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凡"十四五 气象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 风云卫星、北斗探空、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技术 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风雷""风清""风顺""风宇"气象预报模型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气象局建成39个重点开放实验室 44个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新建6个新型研发机构 ) 新华社权威速览 ·非凡"十四五" 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 建成了由9颗风云卫星、842部天气雷达 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 陆海空天一体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提升到83% 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 能够提前3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 提前15天预测全国性重大天气过程 提前6个月预测全球气候异常事件 提前1年发布气候年景预测产品 (文章来源:新华社)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华社· 2025-10-11 20:34
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国新办发布会聚焦"十四五"时期气象高质量发展成 就 新华社记者黄垚 助力生产发展方面,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数字气象融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平 台。"十四五"时期,全国人工增雨、雪作业累计增加降水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作业减少经济损失约 603亿元。 与此同时,精细化气象服务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点,云海、彩虹、雾凇、极光等景观气象预报让公众出 游赏景从"碰运气"变为"早预见"。高温、花粉过敏等17类健康气象预警产品受到百姓欢迎。此外,气象 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障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气象卫星、雷达等"国之重器"取得实质进展 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装备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气象观测领域的"国之重器"。中国 气象局副局长毕宝贵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陆海空天协同的综合观测体系。 风云卫星的发展历程是我国气象科技进步的缩影。50多年来,我国气象卫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 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毕宝贵说,"十四五"时期,我国共发射5颗风云卫星,技术突破可以用"首次""首 颗""唯一 ...
陈振林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赓续红色血脉 谱写气象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2 08:47
人民气象事业发展历程 - 人民气象事业始于1945年延安 历经8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2] - 新时代以来气象事业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 [2] - 气象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 走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展道路 [2] 气象服务成效与覆盖领域 - 气象防灾减灾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 因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从"十二五"年均1300人降至近五年800人以下 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0.6%降至0.3% [3] - 服务领域从军事、农业拓展至能源、交通、金融等70余个国民经济行业大类 [3] - 形成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品牌"妈祖" 产品在蒙古国、巴基斯坦等国家落地应用 [3] 现代化建设与技术突破 - 建成世界最大天气雷达监测网 共842部雷达 风云卫星为133个国家地区提供服务 [5] - 24小时暴雨预报达国际先进水平 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62公里 [5] - 自主研发数值预报系统 预报能力与国际主要业务模式相当 [5] 科技创新与基础设施 - 气象灾害监测率超过80% 基于北斗的"三段式"探空模式国际领先 [5] - 新一代预警系统快速发布17个行业82种预警信息 手机闪信强制提醒全国覆盖 [5] - 初步构建数字孪生大气 推进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融合应用 [6] 国际合作与人才建设 - 参与全球气象治理 在世界气象组织及27个全球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开展工作 [7] - 基层职工近万人坚守高山、海岛、荒漠等艰苦台站 [7] - 培养两院院士、国际气象组织奖获得者等顶尖人才 [7] 未来发展规划 - 聚焦守护生命安全 推进短临预警业务体系和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4] - 服务农业强国、交通强国等重大战略 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质生产力 [4] - 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 提升风能太阳能预报质效 [4]
赓续红色血脉 谱写气象华章
人民日报· 2025-09-12 06:21
人民气象事业发展历程与成就 - 人民气象事业于1945年在陕西延安凤凰山下创立,至今已有80年历史 [1] - 气象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1] - 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由"十二五"年均约1300人下降到近五年年均800人以下,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0.6%下降到0.3% [1] 气象服务领域与范围 - 气象服务从军事、国防、农业等领域,逐步拓展到能源、交通、金融、文旅、健康等国民经济70余个行业大类 [1] - 气象服务已成为覆盖面最广、满意度最高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 [1] - 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品牌"妈祖"相关产品已在蒙古国、巴基斯坦、吉布提、所罗门群岛等国落地应用 [1] 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 - 全国气象灾害监测率超过80%,风云气象卫星整体水平稳居世界前列,为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 [2] - 842部天气雷达形成世界最大天气雷达监测网,基于北斗卫星的"三段式"气象探空模式实现国际领先 [2] - 可提前3天至7天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寒潮过程,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62公里,稳居全球前列 [2] 未来发展规划与重点 - 聚焦守护生命安全,加快推进新一代短临预警业务体系建设,健全递进式服务、高级别预警"叫应"机制 [2] - 聚焦服务生产发展,围绕农业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以及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发展,建立健全综合气象保障体系 [2] - 进一步提升基础业务能力,研发新一代风云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及各类新型气象观测设备,加快推进基于气象的地球系统数据平台建设 [4] 气象人才与队伍建设 - 国省市县四级气象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昼夜轮转、全年无休 [5] - 近万名基层职工常年坚守在高山、海岛、荒漠、极地甚至是"生命禁区"的艰苦台站 [5] - 一大批气象工作者在世界气象组织(WMO)以及包括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在内的27个全球和区域专业气象中心参与全球气象治理 [5]
雪域高原架起“空中金桥”
科技日报· 2025-07-25 09:45
西藏民航发展历程 - 1965年3月2日西藏正式通航,初期拉萨机场仅有简易"调度室"和单一塔台,区域航路指挥依赖成都代管 [1] - 经过60年发展,西藏民航形成"1干7支"机场布局,成为连接西藏与区外的"空中金桥" [1] - 2023年9月20日投用国内最大最高(55.6米)的高高原机场塔台,集成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等尖端技术 [1] 空管技术升级 - 1995年前空管基础设施简陋,采用摩尔斯电码/高音喇叭/高频设备,处于"看不到、听不清"的程序管制水平 [2] - 当前塔台配备自动化设备实现飞机监控跟踪/灯光引导,减少通话频次并提升安全裕度 [3] - 广播式自动监视系统/空管自动化系统/甚高频地空通信系统实现飞机位置/高度/速度等信息的实时精准掌握 [3] 气象技术突破 - 通航初期气象依赖人工观测,运行仅限于上午,飞机落地不过夜 [4] - 1979年建成气象台站实现塔台通报机组,1993年配套观测设备实现数据自动获取 [4] - 现代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天气雷达构建数据采集/纠错/预报/预警体系,半年航班量突破2万架次 [4]
世界最大气象观测网炼成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09 06:42
综合气象观测体系 - 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包括8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546部天气雷达、9万余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灾害监测率达80% [7] - 北斗探空系统实现技术突破,测风误差由几米/秒提升至零点几米/秒,2023年起对全国120个高空站探空系统更新换代 [6] - 气象部门建成全国温室气体观测网,包含9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和66个高精度温室气体观测站,产出"瓦里关曲线" [7] 气象预报与防灾减灾 - 北斗探空数据使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从94千米降至38千米,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平均误差62公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7][9] - 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3%,强对流预警提前量43分钟,智能网格天气预报系统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 [9] - 重庆"31620"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实现灾害天气前3天至0小时的精准预警,成功转移避险6981人 [8] 行业应用与经济效益 - 全国乡镇实现自动气象站全覆盖,2024年冬小麦干热风预警服务助力减灾增收30亿斤 [11] - 气象服务覆盖70多个行业,341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交通事故同比下降50%,风电光伏预报产品应用于1300多个新能源场站 [12] - 河南正阳花生种植户采用气象科技小院指导后收益提高10% [11] 国际合作与全球服务 - 风云气象卫星服务133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用户满意度82%,"云+端"预警系统在巴基斯坦等国应用 [13] - 世界气象组织肯定中国早期预警机制,认为其经验值得全球推广 [13] - 气象早期预警中国实践纳入中非合作论坛行动方案,发布《早期预警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中国行动方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