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法西斯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马杜罗怒斥美“南方之矛”行动:国际法终将被维护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15 08:29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 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表示美国军事行动针对整个美洲和全人类[1] - 马杜罗强调不能容许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势力得逞[1] - 马杜罗称和平终将胜利,国际法终将被维护[1] 美国军事行动 - 美国国防部长宣布启动"南方之矛"行动,旨在保卫美国国土并清除西半球毒品恐怖分子[1] - 美国在加勒比海地区军事部署达到30多年来最大规模[1] - 这是美国宣布行动后马杜罗首次出席新闻发布会[1]
“全美700万人涌上街头抗议特朗普:这个国家正走向灭亡”
观察者网· 2025-10-19 17:34
抗议活动规模与范围 - 全美爆发大规模反特朗普集会,约700万名抗议者参与,为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规模最大的第三次全国性示威[1] - 抗议活动计划在全美50个州举办2700多场示威,人群涌入纽约时代广场、波士顿公园等主要地标及多个共和党执政州的州议会大厦外[3] - 此次参与人数约700万,超过了今年6月14日美国阅兵式当天约500多万的抗议人数,可能是美国60年来规模最大的示威活动之一[10][11] 抗议活动性质与参与者 - 活动基本保持和平,多地警方表示未进行任何与抗议相关的逮捕,很多地方弥漫着街头狂欢的气氛[8] - 参与者包括首次参加抗议的海军陆战队老兵、医院工作人员、麻醉师等,抗议者举着“没有什么比抗议更爱国”、“抵制法西斯主义”等标语[5][7] - 共和党人试图将示威者描述为远离主流的群体,众议院议长称其为“仇美集会”,并列举可能出席的群体包括“安提法”派等[11] 抗议活动背景与触发因素 - 抗议活动发生在联邦政府已“停摆”18天的背景下,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正波及越来越多领域[1][11] - 抗议者对特朗普政府镇压非法移民、向洛杉矶等地部署国民警卫队以及未经正当程序拘留移民感到愤怒[5][7] -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报告显示,2025年美国抗议活动覆盖范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广泛,且此轮运动在支持特朗普地区的渗透程度几乎达到其第一任期以来最高水平[12] 国际反响与活动组织 - 在美国以外的城市,如柏林、罗马、巴黎和瑞典,人们聚集在当地美国大使馆外声援美国抗议者[10] - 活动组织者在其网站上写道,“在美国,我们没有国王,面对混乱、腐败和残忍,我们不会退缩”[10] - 特朗普在抗议活动前于福克斯新闻采访中表示“我不是国王”,并认为参加抗议活动的人会“非常少”[11]
意大利影视中的法西斯主义:“世纪之子”还是“不良诗人”?
新浪财经· 2025-10-14 12:53
乔瓦尼·秦梯利的历史定位与争议 - 1922年被墨索里尼任命为公共教育部长,象征意大利传统精英与法西斯合作[1] - 1923年加入国家法西斯党,但其思想与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属不同维度[1] - 1944年被游击队枪杀,其理论工作将墨索里尼式法西斯主义改造为文化[1] - 安葬于佛罗伦萨圣十字圣殿但墓地不对外开放,碑文称其为哲学家与教育家却回避法西斯理论家身份[2][4] 法西斯主义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表现 - 2024年电视剧《墨索里尼:世纪之子》由乔·赖特执导,定位为"有毒男性气概"剧集,强调未来主义美学[18] - 剧中暴力场景直白,伊塔洛·巴尔博形象被重构为法西斯"花样暴力"集大成者[20][22] - 2025年电影《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获鹿特丹电影节老虎奖,通过复现历史探讨法西斯记忆建构[10] - 2006年喜剧《法西斯上火星》以伪纪录片形式讽刺法西斯理念荒诞性,引用"人从未真正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物"[29][33] 邓南遮的阜姆行动与历史记忆 - 1919年率军占领阜姆建立自由邦,试图打造"最意大利的城市"[7] - 2025年电影展现意大利与克罗地亚对同一事件对立记忆,意大利立沉思状雕像而克罗地亚建民族解放纪念碑[13][15] - 2021年电影《不良诗人》塑造衰老邓南遮形象,揭示其被法西斯宣传体系囚禁的困境[43][45] 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根源与哲学争论 - 秦梯利将"真历史"建筑于集体意识觉醒,与克罗齐自由主义史观形成对立[49][52] - 德尔·诺切将秦梯利哲学提炼为"告别理念世界、回归内在性的唯心主义"[34] - 当代影视拒绝仅通过战争叙事讨论法西斯,转而深入其记忆、美学与哲学根基[53]
《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媒介力量下的历史复现
新浪财经· 2025-09-21 13:08
电影获奖与认可 - 克罗地亚纪录片《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获2025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金虎奖 [1] - 影片以实验性和反叛性著称 结合当下演绎与历史影像复现百年前政治闹剧 [1] - 评委会授奖致辞指出影片对当代欧洲极端民族主义兴起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1] 影片主题与叙事手法 - 通过里耶卡市民参与历史复现活动 揭示法西斯式政治危害及媒介力量对公共记忆的侵入 [3] - 采用由浅入深叙事逻辑整合史料影像与旁白 构建阜姆自由邦历史背景 [4] - 开创性运用多重叙事主体 通过历史影像与市民参与形成反讽效果 [6] - 通过画面并置手法对比历史影像与现实演绎 突显法西斯仪式的空洞性 [8] 历史事件再现 - 复现1919年邓南遮率百余名意大利士兵占领阜姆自由邦事件 后队伍扩至数千人 [5] - 展现邓南遮执政末期"血腥圣诞节"事件导致数十名军团士兵死亡 [17] - 通过市民演绎还原《卡纳罗宪章》起草过程 预示法西斯政权政治纲领 [12] 媒介与意识形态分析 - 邓南遮被誉为"最早理解媒介力量的政治家之一" 1919年主动邀请摄影师记录政治活动 [11] - 其营造的"政治壮观"模式包括阳台演讲 罗马式敬礼和戏剧化群众动员 被墨索里尼效仿 [12] - 历史影像存在明显倾向性:保留得民心照片 销毁投票反对占领的影像记录 [13] - 影片通过伪造历史影像对抗意识形态审查 填补个人记忆与官方历史间的空白 [16] 身体政治与表演艺术 - 选拔懂得拳击 有力量感的青年市民扮演军团士兵 还原"英雄式军团"集体形象 [18] - 通过赤裸上身训练 叼刀杂技等表演 讽刺权力通过肉体控制实现政治目的 [19] - 士兵形象从健壮集体转变为扭曲个体 展现身体政治从"展现强盛"到"见证毁灭"的功能转变 [19] 地域与民族认同 - 导演将邓南遮评价简化为意大利爱国者与克罗地亚侵略者的二元对立 [21] - 影片最终回归克罗地亚立场 未能突破民族主义叙事框架 [21] - 以横穿城市的河流和桥梁作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视觉隐喻 暗示历史侵略行为造成的永久隔阂 [23]
牺牲与胜利:一组关键词,回溯中国抗战与反法西斯的岁月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5:28
中国抗战历史地位 -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 - 中国军民在战争中伤亡超过3500万人[7] -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主力部队 防止其进攻澳大利亚和印度[26][27] 重大历史事件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全民族抗战开始[4] - 南京大屠杀造成30万以上无辜民众遇难[10] - 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9月3日成为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12][14] 战争规模与损失 - 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公里[25] - 交战方动员兵力达1亿人[25] - 直接军费开支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60%[25] 国际社会评价 - 联合国大会肯定中国带头打击日本军国主义的贡献[29] - 美国领导人承认若中国被打垮 日本可多调动师团作战[26] - 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中国战场防止了盟军阵地崩溃[27] 战后国际纪念 - 俄罗斯将5月9日定为卫国战争胜利日[16] - 朝鲜将8月15日定为祖国解放日[20] - 联合国将1月27日设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22] 现代意义 - 二战胜利开启和平与发展新篇章[35] -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需以史为鉴[35] - 中国为二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30]
“期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纪念大会引发台湾岛内舆论关注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4 10:01
纪念活动意义 - 展现强大国力并期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5] - 纪念抗战胜利以倡导和平主义并杜绝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再起 [3] - 通过阅兵仪式缅怀先烈并强调自立自强以实现国泰民安和民族复兴 [5] 历史警示与和平价值 - 铭记历史教训并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7] - 警醒曾实施侵略的国家勿重蹈覆辙并促其深思反省 [7] - 强调中华民族崛起与综合国力提升 [8] 民族复兴与统一愿景 - 中华民族不断复兴且综合国力持续提升 [8] - 期待实现完全统一的目标 [8] - 展现中国崛起使中国人感到与有荣焉 [8]
捍卫全人类和平事业与文明成果
人民日报· 2025-09-04 07:3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拯救人类文明和保卫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 [1] - 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辟最早、坚持最久 作战区域广 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侵略者主要兵力 打破日本法西斯全球侵略图谋 [1] - 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爱国力量 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 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生动实践 [2] - 抗战精神彰显对民族尊严、自由和主权平等的坚守 激励国际社会摒弃零和博弈与霸权主义 [2] - 团结合作是应对共同危机的正确答案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历史贡献 - 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1] - 中国战场开辟最早、坚持最久 作战区域广 长期牵制日本侵略者主要兵力 [1] - 打破日本法西斯全球侵略图谋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决定性贡献 [1] 战略意义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关乎世界前途命运的决战 [1] - 有力捍卫全人类和平事业与文明成果 [1] - 极大鼓舞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 体现保卫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 [2] 抗战实践 - 中国共产党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团结爱国力量 推动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 [2] - 使日本侵略者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2] - 探索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文明拯救之路 [2] 当代启示 - 团结合作是应对共同危机的正确答案 需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 [3] - 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 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 - 抗战精神激励国际社会摒弃零和博弈与霸权主义 共同维护公平正义 [2][3]
谁打败了法西斯?西方在撒谎,我们必须揭示真相
虎嗅· 2025-09-03 09:50
二战历史叙事争议 - 文章核心观点是挑战西方关于二战胜利的传统叙事,强调苏联和中国在击败法西斯主义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巨大牺牲,同时批评西方列强的绥靖政策和自私算计 [1][2][8] 战争时间线与开端 - 真正的二战开端始于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而非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 [3] - 中国在1931-1937年间孤军对抗日本侵略,而西方列强优先考虑经济利益 [3][9] - 苏联在1931-1941年间强行推进工业化,为预期中的战争做准备 [3][4][5] 西方列强的战略与行为 - 西方列强采取让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自相残杀的自私战略 [6][10] - 1931-1937年间,西方银行继续在东京营业,并向日本提供石油和废铁等战略物资 [9] - 美国在1941年前提供日本80%的石油和90%的钢铁 [9][140] - 英国在1939年对德宣战后采取"假战"策略,八个月内按兵不动,指望希特勒进攻苏联 [10] - 美国直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才参战,比德国入侵苏联晚六个月,比日本侵华晚十年 [14] 经济与军事资源对比 - 1941年世界GDP总额约4.5-5万亿美元(1990年国际美元) [21] - 英美帝国核心区占世界GDP的30.2%,其中美国占22-24%(10940亿美元),英国占7-8%(3440亿美元) [21] - 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和中国)仅占世界GDP的8%(3590亿美元) [23] - 1941年,美国军事支出仅占GNP的11%,部署兵力162万,占人口1.3% [21] - 同期德国军事支出占GNP的52%,部署兵力340万(占人口4.8%);苏联军事支出占GNP的28%,部署兵力550万(占人口2.9%) [21][22][23] - 中国拥有世界20-22%的人口(4.9-5.25亿),但GDP仅占世界5% [25] 援助模式与优先事项 - 1937-1941年间,苏联向中国提供超过2.5亿美元贷款、1235架飞机、数千门火炮及其他物资,占苏联年度GDP的0.07% [26][143] - 美国在珍珠港事件前对华援助近乎零;参战后中国仅获16亿美元租借援助,而英国获得314亿美元 [27][146] - 1945-1948年,美国向蒋介石提供至少14亿美元援助,其中超一半为军事援助 [28] 人员伤亡与牺牲 - 二战总死亡人数8262万,占当时世界人口3.6% [45] - 苏联死亡2700万人,占其1940年人口13.8%;德国总军事伤亡1110万中,900万(80.8%)发生在东线 [14][48] - 中国1931-1945年间有记载死亡人数2407万,总伤亡达3500万;若计入未出生人口,总损失超5000万 [50] - 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死亡人数占总数72.5%,英美仅占1% [46][75] 军事贡献与战略创新 - 苏联红军歼灭或决定性击败607个德国及轴心国师团 [14] - 中国牵制100多万日军,否则这些兵力可能用于进攻苏联或太平洋战场 [29] - 中共军队牵制60%日军和95%伪军 [62][148] - 苏联创新纵深作战理论,并在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关键战役中击败德军 [67][69] - 中国采用游击战、地道战等策略,将劣势转化为优势 [62][72] 战后背叛与历史修正主义 - 《旧金山和约》(1951年)将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违背了战时承诺 [125] - 美国在二战结束后迅速转向对抗社会主义,如1950年入侵朝鲜 [83][84] - 好莱坞和学术机构被指控系统性地篡改历史,夸大西方贡献,抹杀社会主义国家的牺牲 [102][103][109] 经济数据表(1941年) | 国家 | GDP(十亿美元,1990年国际美元) | 占世界GDP百分比 | 人口(百万) | 占世界人口百分比 | |------|----------------------------------|------------------|--------------|------------------| | 德国 | 412 | 8.7% | 70.2 | 3.1% | | 日本 | 196 | 4.1% | 74.0 | 3.3% | | 英国 | 344 | 7.2% | 48.2 | 2.1% | | 美国 | 1,094 | 23.0% | 133.9 | 5.9% | | 苏联 | 359 | 7.5% | 192.4 | 8.5% | | 中国 | 238 | 5.0% | 521.5 | 23.1% | | 世界总计 | 4,759 | 100.0% | 2,260.4 | 100.0% | [32]
聚焦英国最传奇的六姐妹,这部英剧揭开顶级贵族往事
第一财经· 2025-08-09 18:28
影视行业 - 六集年代剧《蛮横六姐妹》成为近期全球最火的英剧 在英国U&DRAMA和美国BritBox平台播出 [1] - 剧集改编自2001年出版的传记《米特福德姐妹》 以英国贵族米特福德家族六姐妹的真实故事为蓝本 [3] - 制作团队包括导演乔斯·阿格纽和埃莉·海登 编剧萨拉·威廉姆斯曾创作《血肉之躯》《漫长的告别》 [12] 内容制作 - 剧集通过华丽的服装和细腻的细节还原上世纪30年代英国上流社会风貌 [5] - 开场镜头展现豪华场景:格调客厅、户外泳池、侍者服务等 视觉呈现制作精良 [10] - 采用成年六姐妹戏水、野餐等场景 生动刻画人物关系 [10] 市场反响 - 剧集因展现贵族隐秘往事引发公众好奇 被认为与当代Z世代年轻人的反叛特质产生共鸣 [5] - 六姐妹的独立女性形象被类比为"她们那一代的卡戴珊姐妹" 具有现代感 [6] - 故事背景设定在二战前夕的政治动荡期 其意识形态冲突主题被认为具有现实意义 [12] 人物塑造 - 长女南希作为旁白贯穿全剧 其自传体小说《追爱》曾改编成同名英剧 [8] - 六姐妹分别被塑造为作家、法西斯支持者、共产主义追随者等截然不同的形象 [8][9] - 剧中呈现姐妹间因政治立场对立导致的家庭分裂 如戴安娜支持纳粹被捕入狱的情节 [9][12] 历史背景 - 故事时间跨度从1931年末至二战结束 反映英国上流社会在战前的奢靡与颠沛 [3][6] - 真实历史中六姐妹与丘吉尔家族联姻 老四尤妮媞与希特勒有密切往来 [3][9] - 剧集通过家庭合影等手法 展现旧社会秩序崩塌时期贵族女性的生存状态 [10][13]
纪录片《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展现的一段离奇往事
新浪财经· 2025-06-29 22:52
纪录片内容概述 - 克罗地亚导演伊戈尔·贝齐诺维奇的纪录片《邓南遮占领阜姆自由邦》获得第54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金虎奖及费比西影评人奖,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 [1] - 影片聚焦1919年意大利诗人加布里埃尔·邓南遮率领2600名民族主义者占领阜姆自由邦的16个月统治,揭示法西斯主义早期形态 [1][5] - 导演通过市民重现历史场景的戏谑手法,对比严肃历史影像与当代表演的荒诞反差,解构法西斯主义的表演性政治本质 [5][13] 历史事件分析 - 邓南遮的统治以《卡纳罗宪章》为纲领,将音乐定义为"宗教与社会机构",试图通过美学原则构建政治神学式的共同体 [2][3] - 其统治被视为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前驱,仪式化场景、修辞化宣传等手法后被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继承并极端化 [8] - 事件本质是唯美主义诗人将文学美学异化为政治工具,未来主义宣言中"战争即美"等激进理念与之存在思想关联 [9][11] 影片艺术手法 - 采用非专业演员再现历史,刻意保留市民表演时的失误与笑场,形成对历史严肃性的消解 [5] - 通过今昔场景对比(如历史人山人海与拍摄现场冷清)凸显政治表演的虚无性 [5] - 聚焦被历史客体化的阜姆市民视角,用本地记忆对抗宏大叙事,将政治悲剧转化为喜剧式解构 [13] 思想史关联 - 邓南遮诗学中的技术崇拜与自我否定倾向,预示了法西斯美学对主体的异化 [11] - 未来主义宣言主张"攻击性即美",将战争与侵略美学化,与法西斯暴力逻辑存在承继关系 [9] - 影片未直接探讨诗学与法西斯的关系,但通过歌剧、诗歌等形式化符号暗示其美学空洞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