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
搜索文档
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琼海大剧院首演启动仪式举行
海南日报· 2025-11-01 07:35
核心观点 - 中央芭蕾舞团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在琼海进行驻场演出,旨在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艺术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当地文旅发展注入新动力 [1] 活动背景与意义 - 活动主题为“点亮自贸港 经典永流传”,启动仪式在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举行 [1] - 琼海作为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此次演出被定位为艺术的回归和精神的寻根 [1] - 演出旨在提升琼海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为琼海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1] 演出安排 - 琼海大剧院上演时间为11月1日至4日 [1] - 海南省歌舞剧院上演时间为11月7日至16日 [1] 战略目标 - 琼海市正推动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 [1] - 此次演出是艺术与地域文化的深度交融,旨在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1] - 演出将为海南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 [1]
红色旅游如何走得更远
经济日报· 2025-11-01 06:09
近期热播的一批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带火了不少红色旅游景点。从《沉默的荣耀》让福州吴石故居广为 人知,到《浴血荣光》推动福建长汀青年游客接待量大幅增长,再到《731》《南京照相馆》等影片吸 引众多游客参观影片拍摄地……红色文化正通过多元载体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焕发出强劲吸引力。 作为以革命纪念地、标志物及其精神内涵为载体的特色业态,红色旅游通过以旅彰文、以文化人,逐步 成长为促进地方发展、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产业力量。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 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提质增效。2024年,中央财政通过国家文物保护资金、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补助资 金及旅游发展基金等多渠道投入超过百亿元,为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全国已建 成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超过1600家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年均推出主题展览上万个,在持续改 善游客体验的基础上,强化了社会教育功能。 政策支持与标准建设协同推进,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联 合印发《用好红色资源培育时代新人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红色旅游 纳入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体系。这一顶层设计 ...
追寻红色记忆,强化使命担当
内蒙古日报· 2025-10-31 11:40
二审:王皓 三审:郭俊楼 党员干部职工在鄂尔多斯美术馆参观。 "每一件文物、每一幅图片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深受触动。"观看种,大家纷纷表示。 据介绍,此次活动以历史为教科书,引导党员干部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强化使命担当。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宋佳 转自:草原云 10月29日,鄂尔多斯市直属机关工委组织市直单位部分党员干部职工走进鄂尔多斯美术馆、鄂尔多斯市 档案史志馆,开展主题观展活动,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
陕西以文明之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陕西日报· 2025-10-29 06:50
文明乡风建设政策与整体布局 - 将文明乡风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并纳入文化强省建设的整体布局 [2] - 积极探索党建有力引导、文明实践浸润人心、群众自治充分发挥的新路径 [2] 党建与文化引领乡风建设 - 延安市创新基层宣讲模式,选拔聘用464名群众宣讲员和基层干部走村入户推动文明乡风 [3] - 渭南市深耕文化沃土,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为抓手推进景区建设,并将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理念融入村规民约 [3] - 宝塔区“初心的光辉”宣讲团和安塞区常态化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活动,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村民自觉行动 [3] 文明实践与文化活动载体 - 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将“我们的节日”与丰收节、乡村文化艺术节深度融合,进行非遗展演和手工艺品亮相 [5] - 咸阳市秦都区推进“15分钟文明实践圈”,利用农家戏院上演反映“婚事新办”的秦腔小戏推动移风易俗 [7] - 陕西建成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7个、县级中心117个、乡镇实践所1108个、村实践站19100个,实现四级阵地全域贯通 [8] 群众自治与典型评选 - 汉中市宁强县礼仪协会宣讲小分队深入镇村宣传,近三年来有600余户家庭邀请协会成员操办婚丧嫁娶事宜 [10] - 商洛市山阳县道德评议会对表现突出村民进行表彰奖励,对违反村规民约者进行批评教育 [11] - 杨陵区五泉镇斜上村积极评选表彰“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以引导文明新风尚 [11] 村规民约与具体成效 - 延安市吴起县各村制定村规民约,红白事大操大办情况明显减少,婚宴标准控制在不超过20桌、每桌800元以内 [1] - 宝鸡市扶风县高望寺村文化墙上的村规民约对易风俗、降彩礼、倡新办等内容进行规范 [9]
讲述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中国道路中国梦·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㉓)
人民日报· 2025-10-29 06:30
公司运营与战略 - 公司作为党史教育机构,其核心任务是用史实发言、让历史有声,通过讲解工作发挥震撼人心的力量[1] - 公司通过设立"初心讲堂"、"树德讲堂"、"兴业讲堂"等交流载体,为党员培训、学子研学提供服务[4] - 公司积极拓展业务范围,通过前往社区、走进学校、站上舞台以及开展"半小时红色漫步"等活动,让讲解服务走出去[4] 行业趋势与表现 - 全社会掀起"文博热",行业呈现积极发展态势[4] - 公司2024年接待观众超过310万人次,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3] - 公司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达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2.69%,增长势头显著[4] - 行业客群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年轻参观者越来越多[4] 核心能力与执行 - 公司将敬畏历史、敬畏观众作为工作的核心原则,强调尊重历史、还原史实[2][3] - 公司讲解工作注重个性化服务,根据观众的不同背景和反应随时调整讲解节奏和内容[3] - 公司致力于将史书上的铅字具象化为可感的故事,力求与参观者产生共鸣,例如向孩子们讲述志愿军故事,向党员干部展示入党誓词等[3]
Z世代青年何以创享红色文化(高峰之路)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38
文章核心观点 - Z世代青年作为互联网原住民,正积极运用人工智能、新媒体平台等新技术工具,创新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和传播路径,实现从单向文化接受到双向共创共享的转变 [2][3][7] 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形式与案例 - 有视频博主借助AI技术,根据已故八路军老班长来永年的照片生成动态影像,与99岁的老战士实现跨越时空的互动,相关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并引发年轻观众强烈情感共鸣 [2] - 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化,包括微电影、微短剧、互动影游、短视频、网络直播、视频混剪、桌游、虚拟现实展演、互动戏剧等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持续产生爆款内容 [2] - 微电影《一口行军锅》在9分钟内融合了太行山抗战历史、军民鱼水情和跌宕情节,其“锅内视角”的开场镜头在15秒内即清晰交代了故事背景、设定和发展方向 [4] Z世代青年的参与模式与特点 - Z世代青年倾向于“数据库消费”模式,对文化产品有高密度信息需求和索引式传播偏好,低信息密度的平铺直叙难以吸引他们 [4] - “参与式表达”日益融入红色文化传播,青年更愿意在平等互动、强参与感的语境中接受信息,例如博主借用“种田”类游戏逻辑分析抗战后勤保障,或通过战场推演进行历史“复盘” [5] - 青年创作者直接设计红色游戏作品,如北京大学学生社团推出的《破晓以后》,以及以东北抗联、铁道游击队为背景开发的射击类游戏,在开发过程中吸引大量网友参与剧情设计和历史考证,形成共创氛围 [6] 官方机构的创新传播实践 - 有关部门和单位官方账号主动采用“Z世代语态”进行内容创新,成功吸引年轻受众,例如“中国石油”新媒体平台推出由数字人演唱的二创歌曲《那一天的石油燃了起来》 [6] - “人民海军”新媒体平台在福建舰电磁弹射成功后推出原创MV《航母爱上了电弹器》,通过加入“破音”和魔性台词等轻松幽默方式传递强军自豪感,实现主流价值与青年文化的有效对接 [6]
红星照耀中国丨方舟引路 红韵兴村
央广网· 2025-10-27 13:34
项目概况 - 项目名称为“重走方舟路”红色研学路 位于天津市宁河区俵口镇 [2] - 项目于2022年5月推进 深入挖掘革命烈士于方舟的故事 [2] - 项目涉及5个村庄 串联10个红色点位 全长3.8公里 [2] 项目构成与运营 - 项目核心点位包括方舟步道 “泛舟七里海”体验 方舟小学剧场 于方舟故居及生平展陈馆 解放食堂等 [2] - 以红色旅游为核心 整合七里海生态资源 打造“重走方舟路 湿地水乡游”品牌 [2] - 带动洪春小院 芦花里民宿 蔬果采摘园等文旅项目落地 [2] - 截至2025年9月 项目已累计接待2000余家单位 共计7万人次参观 [2] 经济效益与产业带动 - 项目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机会 如讲解员等岗位 实现家门口就业 [2] - 项目周边涌现文创集市 “方舟”主题邮局 特色餐饮等商业形态 [6] - 有效拓宽收入渠道 宁河大米 七里海河蟹等特产借红色旅游东风走向全国 [6] 社会文化与生态效益 - 红色文化深入当地生活 方舟小学学生排演革命话剧 村宣讲团传递红色精神 [7] - 生态效益同步彰显 七里海湿地有58头麋鹿定居 东方白鹳年年到访 [7] - 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与志愿服务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
校馆弦歌丨走进北大红楼 重温“觉醒年代”
新华社· 2025-10-26 14:3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描述了游客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北大红楼)参观的场景,重点在于通过历史场所让参观者感受革命历史和信仰力量 [1][4] 历史场所与参观体验 - 游客在北大红楼内可参观李大钊曾工作的图书馆主任室以及陈独秀曾工作的文科学长室等历史场所 [1] - 参观者能在生动的历史场景中真切触摸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革命印记并感悟信仰的力量 [4] - 该场所使人们能够聆听波澜壮阔历史的回响并感受红色基因的生生不息 [4]
红军长征胜利89周年丨革命遗址“活”起来、红色文物“会说话” 科技赋能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央视网· 2025-10-22 11:17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展 - 公园建设在沿线15个省(区、市)协同推进,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1] - 广西桂林构建“一路、四园、多点”的湘江战役遗址保护核心纪念设施格局[3] -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建成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布局为“一街一廊三巷八区”[5] 红色旅游市场表现 -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汀段)在周末迎来旅游热潮,当地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已修复完善[3] - 贵州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的大型剧目《伟大转折》累计演出超800场,观众达28万人次[6] - 于都河畔的剧目《长征第一渡》已演出超550场,吸引30余万人次观演[8] - 四川泸定桥景区今年1至9月累计接待游客超213万人次,同比增长8.4%[12] 科技赋能与沉浸式体验 - 贵阳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技术呈现历史事件,游客络绎不绝[6] -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纪念馆通过“文物+科技”实现“扫码可听、触屏可感”,线下接待超2000万人次,VR数字展厅浏览量达1099.22万人次[10] - 四川泸定飞夺泸定桥纪念馆的全感互动空间利用VR设备还原战斗场景,科技手段为红色旅游拓展新维度[12] 文化内容与展示 - 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设有7个主题,累计展出革命文物、油画、电报、照片等624件[5] - 纪念馆邀请中央美院专家创作了14组主题雕塑和9个场景展示,主题源自中小学教材革命故事[5] - 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同步开展南梁说唱、剪纸、香包制作等非遗展示[5]
好评中国|漫评:青春赋能,延安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环球网· 2025-10-21 16:28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延安精神作为穿越时空的精神密码和历久弥新的精神之钙,在新时代被赓续与传承 [3] - 年轻一代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解码崇高理想,让延安精神在创意展示和多元化传播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4] - 青年成为延安精神的传播者和赋能者,例如红领巾讲解员讲述革命故事,艺术学生在鲁艺纪念馆汲取灵感 [4] 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 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转化,如延安革命纪念馆使用3D数字技术将革命文物转化为可触摸的记忆,打造“指尖上的思政课堂” [4] - 大型红色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等文化产品,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激情燃烧的岁月 [4] - 金延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地的红色歌舞剧,是红色基因与文化旅游产业结合的体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