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迁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校馆弦歌丨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 感受青年奋进力量
新华网· 2025-11-01 15:26
博物馆概况 - 博物馆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 [1] - 博物馆建筑面积约为3760平方米,馆内展出照片、图表和实物等共2200余件 [1] 展览内容与精神内涵 - 展览集中体现西迁人"听党指挥跟党走""打起背包就出发"的感人故事 [1] - 展览展示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 [1] - 展览展示西迁精神激励一代代知识分子奋勇前进的磅礴伟力 [1] - 该博物馆已成为西迁精神铸魂育人的重要阵地 [1]
那年校刊上的《忆江南》,依然在传唱
新华社· 2025-10-19 03:39
交通大学西迁背景与决策 - 1955年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至陕西西安,正值新中国百业待兴的春天[1] - 1956年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告别上海前往西安,在一片原野麦田中拉开扎根西部的序幕[3] - 西迁决策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如西北地区需要修铁路、建工厂,西部工业发展需要人才支持[3] 西迁人物与奉献精神 - 青年教师钱慰宗为支援西部建设,说服家人并携家西迁[3][4] - 我国电机工业奠基人钟兆琳年近花甲,安顿好瘫痪的妻子后独自西行,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失信于西北人民[8] - 我国热力工程先驱陈大燮教授处理掉上海房产举家西迁,临终捐出毕生积蓄用于教育事业[9] 西迁初期建设与科研发展 - 1956年9月6000多名交大师生汇聚西安,以竹篾草棚当礼堂,在煤油灯下手写教材,自力更生制造仪器开展科研[9] - 1956年至1959年西迁期间先后兴办17个新专业,西安校园实验室面积是上海老校区的3倍[11] - 西迁为西北地区补上了重点工业大学的空白,奠定了科研事业发展的基础[11] 西迁成果与人才培养 - 交通大学西迁为国家培养超过30万名毕业生[11] - 近70年来西安交大培养的人才中一半以上在中西部工作,培养出的两院院士近一半扎根西部[15] - 西迁精神体现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15] 西迁精神的当代传承 - 钱慰宗之孙钱苏昕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牢记"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故乡"的教诲,毫不犹豫回国回到西安交大工作[13] - 新一代西交人秉持"国之所需,我之所向"的理念,在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校区继续传承西迁精神[13][17] - 西迁精神被诠释为永不停歇的春天和科学家胸中的山河,体现了持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价值追求[17]
校馆弦歌丨“我们汇聚成潮水的方向”——当弘扬红色文化成为青年中的新“时尚”
科技日报· 2025-09-29 16:20
红色文化研学活动概况 -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余所高校研学团队合作开展“觉醒年代”研学行项目 [1] - 该项目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红色行的重点活动 [1] 活动参与规模与影响 - 北京大学博士生喻伟累计开展理论宣讲300余场 覆盖2万余名听众 [1] - 活动吸引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田子翀等青年担任北大红楼讲解志愿者 [3] 青年思想转变与职业选择 - 喻伟从计算机专业转向思想政治领域 认为时代需要更多思想政治工作者 [2] - 思政及其相关专业已不再冷门 喻伟经常去社区、学校、机关、医院等地做志愿宣讲 [2] 红色文化传承方式创新 - 新时代高校学子通过走入历史现场感受精神脉动 使红色基因传承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寻 [4] - “觉醒年代”研学行被评价为让身体与思想同步前行的旅程 [4] 青年信仰与时代使命 - 田子翀通过讲解工作将“共产主义”从抽象概念转化为个人信仰 自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3] - 青年群体中“爱国关天下”成为潮流 个体组成群体汇聚成潮水的方向 [3]
中青网评:西迁印记铭刻初心,青春力量接续奋斗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8:05
活动概述 - 西安交通大学于9月24日启动“青春华章·向西而歌”网络大思政课主题活动,旨在回望69年前的西迁历史并探讨青春价值 [1] - 活动利用AI技术让老校长彭康“现身”现场,与新时代学子进行隔空对话,实现历史与当下的交汇 [1] - 东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线上联动,学子们表达“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 [3] 西迁精神内涵 -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其内涵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1] - 1956年交通大学西迁时,陈学俊院士捐出上海房产举家西迁,周淼冬与徐婉珠在信笺中约定西北之恋,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豪情与担当 [1] - 精神的传承需从“知道”转化为“践行”,通过具象化故事和可感知人物实现从“价值水位”到“素质海拔”的转化 [3] 新时代的传承与实践 - 在新时代,西迁精神体现为“向需而行”,即奔向国家发展最需要的领域,如科技创新前沿、乡村振兴一线、生态保护阵地 [2] - 微电子学院博士生魏上杰在高端芯片领域攻坚克难,将论文写在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实践中 [2] - 数学与统计学院徐宗本院士团队首创“数学技术”理念,让基础学科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生产力 [2] - 王预然面对国外技术封锁,以“啃硬骨头”的韧劲投身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体现了新时代的“艰苦创业” [2] 社会影响与青年共鸣 - 2019年西安交大学生宣讲团在云南施甸县宣讲后,一位布朗族小姑娘表示受西迁精神鼓舞要“好好学习,长大帮助更多的人” [3] - 西迁精神已超越学校之分,凝聚为当代青年共享的价值追求,吸引青年将个人理想实现深度嵌入国家发展脉络 [3]
校馆弦歌|文脉赓续,弦歌不辍 高校校馆这样锚定青春航向
央视网· 2025-09-19 21:39
大学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与特色 - 复旦大学将老校长陈望道旧居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新生入学第一课在此追寻红色记忆,展馆主题为“宣言中译·信仰之源”,陈列着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等珍贵展品[3][5]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通过麦田选址老照片、西迁教授讲义教具等2000余件展品,讲述师生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近70年来学校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人[7][9][11]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现收藏家书8万余封,时间跨度从明末清初至21世纪,新生开学获赠《抗战家书》作为党史、校史学习第一课,通过家书感受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情操[11][13][15] 科学精神与科研成果展示 - 西北工业大学“军工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展出歼-6、轰-6甲等硬核整机装备,学校近40个科研团队深度参与了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的研制工作,为阅兵式空中梯队所有装备型号提供科技支撑[19][21] - 西北工业大学被誉为“总师摇篮”,其建设中的博物馆将展出五千多组、八千多件展品,涵盖近百年来我国航空、航天、航海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科技实物和史料,通过实物展陈与沉浸式体验让科学原理可触可感[21] 校馆的文化传承价值 - 大学里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老建筑是流动的精神血脉,浓缩校史国史,记录时代变迁,为学子锚定青春航向[1] - 校馆通过真实的物件和真切的故事,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叙事化为可亲、可感、可触的精神滋养,引导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汲取文化力量、弘扬科学精神[7][22]
校馆弦歌 向西而歌 在爱国奋斗中赓续“西迁精神”
央视网· 2025-09-16 22:1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主题为弘扬和赓续“西迁精神” [2] 文章主题 - 文章标题为“校馆弦歌:向西而歌,在爱国奋斗中赓续'西迁精神'” [2] 文章编辑信息 - 文章责编为秦雅楠和王珊宁 [2]
校馆弦歌|“哪里需要哪里就是家” 看1956年西交大学子的青春选择
央视新闻· 2025-09-15 19:49
西迁历史背景与决策 - 为配合国家“一五”计划中工业布局调整的战略方针,中央于1956年决定将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至西安,以支持西部建设 [3][5] - 当时西部仅有一所高等工业院校,迁校决策旨在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服务国家发展全局 [3][5] - 1956年,面对党和国家召唤,1400多名教工和近3000名学生毅然踏上西行列车,响应“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 [7] 西迁过程与初期建设 - 首批核心设备如卧式铣床及数千箱图书、精密仪器经过40多小时铁路颠簸,完好无损运抵西安,保障了教学科研的延续 [8] - 迁校过程中克服西安生活条件困苦、交通不便等困难,做到了未晚开一天学、未少开一节课、未迟开一门实验 [10] - 西迁师生以忘我拼搏精神迅速开创出新天地,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拥有摩托车队、射箭、航模等十几个社团 [12] 西迁精神的内涵与传承 - 西迁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7] - 精神体现在老一辈教授如钟兆琳的率先垂范,为守信于西安人民而放弃留沪 [7] - 校园流传“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的信念,彰显了那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无悔选择 [12] 西迁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成果 - 西迁精神通过党课、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深植于学子心中,成为新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部分 [1][3][13] - 近70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已培养各类人才超30万,创造科研成果3万余项 [13] - 新一代交大人将个人科研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融合,致力于在民族复兴征程中让西迁精神绽放光芒 [15]
校馆弦歌|开在历史现场的“大思政课”
人民日报· 2025-09-15 11:51
高校红色教育实践 -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870余名新生分批次参与北大红楼"开学第一课"活动 通过新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讲解和专家讲座形式开展沉浸式思政教育 [1] - 复旦大学通过《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组织"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推出"心有所信"系列视频微党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创新宣讲形式 覆盖校内外及线上场景 [3] - 南京大学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 采访亲历者及后人并创作《约翰·拉贝》绘本 项目获评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 [4] 历史资源教育转化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利用毛泽东题写校训及第八班教室原貌 组织学生排演沉浸式思政课 同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红色场馆 [5][6][7][8]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展示1956年6000多名师生西迁实物 包括粉色车票等标志性物品 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担任讲解员并完成300余场讲解 [8][9] -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收藏5000余张照片及上万件实物 学生志愿者讲解队通过文物展陈传递"刚毅坚卓"精神内涵 [9] 行业精神传承实践 - 重庆大学通过工学院楼前"大轰炸纪念碑"及历史事迹激发师生"红心向党、立志报国"责任感 推动学生选择西部基层就业 [10] -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陈列万余件馆藏实物 包括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舰载计算机"901"元器件 以及多语言学术笔记等军工历史见证 [10][11] - 各高校将红色遗址、革命文物、纪念设施等历史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滋养 通过实物展陈与现场讲解实现信仰教育 [1][10][11]
开在历史现场的“大思政课”(校馆弦歌)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高校红色教育实践 - 人民日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报道高校利用校史馆、博物馆等场馆开展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1] - 截至9月14日,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的870余名新生分批次走进北大红楼,在红色浸润中开启新学期 [1] - 各高校将思政课堂开在承载初心与使命的历史现场,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 [1] 复旦大学真理传播活动 -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宣讲,推出"心有所信"系列视频微党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活动 [3] - 服务队由复旦师生党员组成,不断创新宣讲方式,从校内到校外、线下到线上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3] - 入学时参观老校长陈望道旧居是复旦学子的必修课,陈望道翻译了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 [3] 南京大学历史研究项目 - 南京大学学生组成跨学科队伍,开展"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项目,追寻拉贝足迹并采访亲历者 [4][5] - 团队获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并携带原创《约翰·拉贝》绘本到德国和丹麦展示 [5] - 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于8月14日到访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见面 [4]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红色传承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是毛泽东同志学习、工作长达8年之地,何叔衡、蔡和森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求学 [6][7] - 学院开展沉浸式思政课,学生在复原的第八班教室边听边看边演,通过情景再现穿越历史时空 [8] - 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为毛泽东同志所题,场馆面向社会公众传承红色基因 [7][8]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精神 - 1956年夏天,6000多名交大师生员工从上海西迁至西安,车票印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字样 [8][9] - 西迁队伍包括50多岁的中国电机事业奠基人钟兆琳教授,以及最年轻的教授陈学俊夫妇 [8][9]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讲解员雷霁雯完成300多场讲解,强调西迁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 [9] 西南联大与重庆大学精神赓续 -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收藏5000多张照片和上万件实物,传承"刚毅坚卓"的校训精神 [10] - 重庆大学工学院楼前设立"大轰炸纪念碑",师生在抗战期间坚持地下学习,激发"红心向党、立志报国"的责任担当 [11] - 越来越多重庆大学学子选择到西部、基层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11] 哈尔滨工程大学军工传统 - 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军工纪念馆收藏万余件实物,包括钱学森与陈赓大将对话的油画、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舰载数字计算机"901"元器件等 [11] - 纪念馆建于2013年,展现师生扎根黑土、报国强军的赤诚担当,学校沿用70余年军号声作为下课铃 [11] - 哈军工创建于1953年,馆藏文物见证学校发展脉络和师生奉献精神 [11]
高校博物馆——依托专业资源,丰富公共文化
人民日报· 2025-08-28 08:07
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与功能 - 高校博物馆是由高等学校利用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的社会公益性组织 旨在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 [1] - 依托学术资源 高校博物馆在提供专业化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并成为校园里的"第二课堂" [2] 红色教育资源与思政教育实践 - 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2000余件展品和30余场主题展览 以"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多元途径融入思政教育 [3][7] -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珍藏陈独秀等人13封信件涉及《新青年》独立办刊事件 哈尔滨华德学院分馆讲述"八女投江"故事 通过红色文物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7] 科研支撑与文化传承 - 四川大学博物馆拥有8万余件历史人文类文物 依托学校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优势 深度参与三星堆遗址发掘(1934年开启科学发掘)并复原探沟场景 [10][11]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办"盛世修典"展览 呈现200余件(套)元代绘画珍品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收藏各民族文物使文化概念具体可感 [12] 航空航天与科技专题博物馆 -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8300平方米展厅设4大主题展区 展示"北京一号"轻型旅客机(1958年1400余名师生耗时100多昼夜研制)和"冯如三号"无人机(2019年大一学生团队研制 持续飞行100小时破世界纪录) [13][15] - 电子科技博物馆系统收藏1.5万件电子科技藏品 包括装配龙芯CPU的梦兰12英寸笔记本电脑 标志中国芯片技术突破 [16] 高校博物馆的独特价值 - 高校博物馆通过学者视角和学科维度精选展品 结合现代科技构建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综合性展陈体系 增强青年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11] - 与社会博物馆相比 高校博物馆能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反哺展览 其专业性、系统性特点更适合青少年研学与创新启发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