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icon
搜索文档
海南开发建设碳普惠体系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国新闻网· 2025-05-13 23:41
碳普惠体系建设 -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张静表示海南多措并举建设碳普惠体系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推动绿色发展[1] - 碳普惠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增汇行为进行量化后赋予信用指标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市场交易等方式建立的正向引导机制[1] 制度体系与管理系统 - 海南于2023年公布《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碳普惠、碳账户等基本概念并规范了低碳场景管理、碳普惠方法学管理等内容[1] - 依托"海易办"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碳普惠管理系统[1] 低碳场景创建 - 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将经营场所、公共场所、公共机构等打造成为低碳场景实现"一网通办""零跑动"、新能源汽车出行、步行和亮码办事四大绿色应用场景[2] - 在绿色低碳行为中实现碳积分收集与权益兑换[2] 碳普惠方法学开发 - 海南发布了《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海南省碳普惠(橡胶林碳汇)方法学》鼓励科学申报项目减排量[2] - 依托相关方法学开发了万宁小海、琼海沙美内海红树林碳汇和白沙地区橡胶林碳汇等减排项目备案减排量合计超过24000吨[2] 减排量消纳与价值实现 - 倡导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海易办"碳普惠管理系统自愿购买减排量实施碳中和[2] - 鼓励大型活动自愿购买减排量实现碳中和并积极探索"司法+碳汇"实践拓展生态产品消纳场景[2] 未来发展计划 - 海南将依托丰富的蓝碳资源以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碳库资源培育和开发更多蓝碳、绿碳和低碳产品相关方法学[3] - 计划创建绿色景区、绿色酒店等低碳场景健全碳普惠激励机制向全社会普及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3]
自然资源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召开年度第二次全体会议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5-13 11:43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 - 自然资源部科技委会议强调要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多方协同,确保标志性成果产出[1][2] - 会议部署了科技专项监督检查和论文数据管理,要求建立长效机制和风险管控体系[1][8] - 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处于从跟跑向领跑跨越阶段,将统筹"梦想"号、卫星遥感等设施平台提升效能[2][9] 工业遗存生态修复 - 杭州拱墅区通过土壤与地下水协同修复技术治理杭钢半山基地污染,累计修复土壤145万立方米[3][4] - 项目团队采集1609个土壤点位和4829件样品数据,采用在线监测技术提升监管效率[3] - 修复后地块规划减少住宅用地,新增公园绿地,打造大运河杭钢公园等文旅空间[4][5] 海洋卫星数据应用 -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发布2000-2024年中国近海水色要素数据集,空间分辨率达4千米[6] - 数据集涵盖叶绿素、悬浮物浓度等要素,服务于生态监测、防灾减灾和海洋经济[6] - 我国已建成海洋水色、动力环境卫星体系,未来将持续更新共享数据产品[6] 中韩海洋合作 - 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成立30周年,双方将深化海洋科技与环境合作[9] - 黄海论坛作为两国海洋交流平台,以"健康之海、和谐之海"为主题促进区域合作[9] 乡村振兴用地政策 - 海南厅通过预留5%村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专项保障乡村产业用地需求[10] - 推行"只征不转""先租后让"等灵活用地模式,优化产业项目基准地价[10][11] - 政策明确农村产业准入目录,对暂不确定用地范围的项目采用"占检示意"方式纳入规划[10]
生态红利变现,泰州姜堰这样点“水”成金
新华日报· 2025-04-29 05:5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 - 泰州市姜堰区水利局与泰州市鲍老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成签约,以190.6万元出让淤溪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增值部分)经营权(五年) [1] - 此次交易是江苏省苏中地区第一单,也是全国平原水网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 [1] - 交易标的来源于姜堰区水利局系统治理的淤溪小流域,通过水系连通、河道清淤、岸坡整治及生态修复等措施显著提升水土保持功能 [1] 生态产品定义与开发规划 - 生态产品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大类,此次交易属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 [1] - 泰州市鲍老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计划进行植被修复、面源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文旅开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1][2] - 公司将以生态资源为核心,结合淤溪镇自然条件与人文特色开发新业务领域 [2] 工作机制与未来规划 - 姜堰区构建"监测核算—市场交易—反哺保护"工作机制,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 [2] - 水利局将持续提供技术支持与政策引导,确保生态功能不退化,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2] - 下一步将在花庄、张甸等小流域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 [3]
生态补偿让绿水青山保值增值有了制度保障|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⑧
中国环境报· 2025-04-22 08:1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要推进生态综合补偿,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其作 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更好地处理好保护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关系,拓宽"绿水青 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力度不断加大。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 最大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其中,国家财政纵向补偿方面,我国主要通过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开展 综合补偿,通过林业草原转移支付资金、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金、重点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等对不同生态 要素保护开展分类补偿。2013年到2023年,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从423亿元增加到1091亿 元,累计投入7900亿元。地区间横向补偿方面,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建立了28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市场机制补偿方面,我国正在不断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 权、用水权、碳汇权益等交易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建立长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投入机制,是解决 ...
创新思路实现生态颜值价值双赢
经济日报· 2025-03-26 05:57
政策与制度保障 - 2024年《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出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2]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列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 [2] - 一系列指导文件和利好政策推动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 [2] 地方实践与创新模式 - 福建南平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从卖林木到卖生态的转变 [1] - 浙江安吉县通过竹林碳汇改革盘活竹林资源 [1] - 四川南充市依托国家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成果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1] 当前挑战与制约因素 - 生态产品价值量化和核算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和准确测量工具 [2] - 生态产品交易与流转机制不够健全,制约市场化进程 [2] 未来发展路径与建议 -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统一的生态产品核算与评估体系,利用大数据、遥感技术提升评估科学性 [3] - 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市场交易机制,推动绿色金融与交易平台建设,支持绿色债券、碳交易市场等金融工具 [3] - 加强生态保护跨区域协作,建立跨省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重要水系形成多省联动体系 [4] - 加大生态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确保生态产品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明晰,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