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

搜索文档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浙江象山:蓝碳经济破局之路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0:52
核心观点 - 象山县通过蓝碳交易机制将海洋养殖产品(紫菜、海带、浒苔)的碳汇能力转化为经济收益 推动渔民从传统"卖特产"向"卖碳汇"转型 [1][3] - 当地通过量化海洋碳汇、建立交易市场及金融创新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并探索海域立体化管理和产业融合模式 [3][5][6][9] 蓝碳交易机制 - 全国首次蓝碳拍卖于2023年2月28日在象山举行 2340.1吨蓝碳以每吨106元价格成交 涉及紫菜、海带和浒苔的碳汇量 [2][3] - 象山县盐沼生态系统年碳汇量达10.28万吨 大型藻类养殖碳汇量年约2.17万吨 贝类养殖碳汇量年约3.22万吨 [3] - 碳汇量核算基于行业标准《养殖大型藻类和双壳贝类碳汇计量方法》 浒苔碳汇交易以246.1吨为单位(2022年数据) [3][5] 产业与政策支持 - 象山完成《宁波蓝碳产业发展和重点区域布局研究》等报告 建立蓝碳金融创新中心和研究中心 [5] - 2024年设立全国首个跨省蓝碳生态碳账户 完成浙江省首例"蓝碳+产权+司法"交易及首单24.8万元蓝碳质押融资 [6] - 推行海域"三权分置"改革(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 黄避岙乡15宗海域(608公顷)挂牌出让 村集体年保底收益超50万元 [9] 经济效益与产业融合 - 高泥村从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的贫困村发展为大黄鱼养殖年产值1.4亿元 户均年收入超30万元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50万元 [10] - 形成黄鱼全产业链(育苗、养殖、加工、销售) 并推动渔业与旅游业融合 建成集中养老服务中心 年投入50万元用于公益项目 [10] - 通过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水域、水体、海床)实现生态循环养殖 贝藻类净化水体并降低鱼类病死率 [9]
为大海美颜 为百姓创富
经济日报· 2025-08-12 06:05
核心观点 - 台州市通过"蓝色循环"治理体系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形成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完整价值链 将海洋垃圾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带动百姓增收 [1] - 该项目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成为全球海洋治污标杆 渔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 从被动抵触转为主动参与回收 [2] - 浙江省通过立法和陆海统筹治理海洋污染 近岸海域水质显著改善 "十四五"前4年优良水质比例较"十三五"提高18.6个百分点 [3] - 象山县开发蓝碳交易市场 实现海洋资源资产化转化 2023年2340.1吨蓝碳以每吨106元价格成交 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模式 [4][5] 治理模式 - "蓝色循环"模式建立数字化溯源体系 下游企业可获得国际认证进入高端市场 交易额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用于物资补贴和绿色信贷 [1] - 海洋塑料瓶回收价格达1.5-2元/斤 通过再生企业处理后可生产手机壳、服装等产品 [1] - 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于2023年7月获批 将治理模式制度化 [3] 生态环境效益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6715公里占全国20.3% 通过陆海统筹治理使海洋污染物80%来自陆地的问题得到控制 [3] - 浒苔养殖具有显著固碳效果 1公斤浒苔苗可长成1000公斤浒苔 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氮、磷、碳元素 [4] - 滩涂养殖紫菜、海带等作物的生态效益高于经济鱼类养殖 但经济效益通过蓝碳交易实现增值 [4] 经济效益 - 蓝景科技等企业组成"蓝色联盟" 推动海洋塑料交易并建立共富基金分配机制 [1] - 象山旭文海藻公司2022年出售浒苔碳汇量246.1吨 所得资金用于苗种培育和固碳研究 [4] - 市场对蓝碳产品需求旺盛 等待进一步开发 通过资源资产化转化既增加养殖收入又助力"双碳"目标 [5]
海南开发建设碳普惠体系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国新闻网· 2025-05-13 23:41
碳普惠体系建设 -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张静表示海南多措并举建设碳普惠体系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推动绿色发展[1] - 碳普惠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增汇行为进行量化后赋予信用指标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市场交易等方式建立的正向引导机制[1] 制度体系与管理系统 - 海南于2023年公布《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碳普惠、碳账户等基本概念并规范了低碳场景管理、碳普惠方法学管理等内容[1] - 依托"海易办"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碳普惠管理系统[1] 低碳场景创建 - 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将经营场所、公共场所、公共机构等打造成为低碳场景实现"一网通办""零跑动"、新能源汽车出行、步行和亮码办事四大绿色应用场景[2] - 在绿色低碳行为中实现碳积分收集与权益兑换[2] 碳普惠方法学开发 - 海南发布了《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海南省碳普惠(橡胶林碳汇)方法学》鼓励科学申报项目减排量[2] - 依托相关方法学开发了万宁小海、琼海沙美内海红树林碳汇和白沙地区橡胶林碳汇等减排项目备案减排量合计超过24000吨[2] 减排量消纳与价值实现 - 倡导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海易办"碳普惠管理系统自愿购买减排量实施碳中和[2] - 鼓励大型活动自愿购买减排量实现碳中和并积极探索"司法+碳汇"实践拓展生态产品消纳场景[2] 未来发展计划 - 海南将依托丰富的蓝碳资源以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碳库资源培育和开发更多蓝碳、绿碳和低碳产品相关方法学[3] - 计划创建绿色景区、绿色酒店等低碳场景健全碳普惠激励机制向全社会普及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