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碳

搜索文档
PEMSEA蓝碳技术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海口举办
海南日报· 2025-06-20 09:20
会议背景与目的 - 会议由自然资源部海洋减灾中心与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PEMSEA)联合主办,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承办,旨在为蓝碳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专业交流平台 [1] - 会议有利于推动海南省蓝碳事业发展,深化东亚海区域对蓝碳生态系统的认知 [1][2] 海南省蓝碳发展进展 - 海南省通过成立蓝碳中心,在蓝碳基础调查、试点示范、标准体系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 - 未来希望与国际社会共同推动区域蓝碳监测网络构建,推进蓝碳国际交流与务实合作 [1] 会议讨论议题与成果 - 会议围绕蓝碳生态系统保护管理、资产评估、区域蓝碳核算方法学、认证流程等关键议题展开讨论 [1] - 蓝碳中心专家分享了滨海蓝碳观测研究联盟的经验报告 [1] - 会议完善了区域蓝碳核算方法学和认证流程,制定2025-2026年工作计划,相关成果将提交至第十七届东亚海伙伴关系理事会审议 [1] 会议影响与意义 - 会议加强区域蓝碳保护管理和信用认证工作,为东亚海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2] - 扩大滨海蓝碳观测研究联盟影响力,促进蓝碳中心与区域组织的交流协作 [2] - 体现蓝碳中心扎根海南、面向国际的信心与决心 [2]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7月1日正式施行 挺进深海装备 深耕蓝色药库
广州日报· 2025-06-04 03:11
政策法规出台 - 《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已审议通过并将于7月1日正式施行 [1] - 条例支持广州等沿海港口城市与港澳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1] - 条例支持南沙等地在海洋领域市场准入、产权保护、人才引入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 [1]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条例将支持产业发展作为独立章节凸显,重点发展邮轮游艇、海上休闲运动、跨岛游等业态 [2] - 广东省将形成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竞相涌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梯次格局 [2] - 广东省将加速发展海洋新兴制造业,包括深海装备、蓝色药库、绿色智能船舶等领域 [3] - 前瞻布局海洋物联网、海洋低空产业、天然气水合物、海水制氢、海洋蓝碳等未来产业 [3] - 计划打造1-2个千亿级产业和若干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 [3] - 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 [3] - 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 [3] 科技创新支持 - 广东省海洋领域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49个 [4] - 2024年全省海洋领域专利公开数超1.7万件 [4] - 条例鼓励成立海洋创新联盟,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4] - 支持企业承担海洋科技攻关项目,强化涉海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4] - 加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4] - 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研发到中试到量产全流程创新链条 [4] 区域合作与国际交流 - 条例规定加强海洋产业、生态保护、文化等领域对外交流合作 [5] - 鼓励涉海企业参与境外海洋经济领域投资和海洋资源开发 [5] - 深化与港澳在海洋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5] - 支持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在海洋领域进行创新探索 [5] - 加强与周边沿海同级人民政府在港航、渔业、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5] 海洋经济规模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5.4% [5] - 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的省份 [5] - 连续30年稳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5] - 广东海洋经济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的贡献率达27.3%,拉动经济增长0.7个百分点 [6] 海洋资源禀赋 - 广东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千米(全国第二) [6] - 大陆海岸线长4084.5千米(全国首位) [6] - 海岛1963个(全国第三) [6]
大陈岛生态建设点亮“海洋蓝碳”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44
生态治理 - 大陈岛通过"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实现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置的数字化管理,2022年结合"渔省心"平台实现实时监控 [2][3] - "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项目成为我国最大海洋废弃物回收项目,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3] - 大陈岛进行污水管网改造,覆盖28家公建单位、40家"六小行业"企业、579户居民家庭,新建管网5万平方米、改造40万平方米 [3] 清洁能源 - 大陈岛年平均风速6.8米/秒,34台风车年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满足全岛用电需求并有富余 [4] - 全岛建成32家全电民宿、13家全电养殖基地,实现清洁能源车全覆盖,广源渔业全电养殖基地年节约用电成本7万元 [4][5] - 2022年投运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构建"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5] 碳汇经济 - 2023年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2223吨碳汇以10.5万元成交,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交易 [6] - 彩色森林项目100吨森林碳汇以7000元成交,发放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椒蓝贷"15万元 [6] 生态修复 - 完成砂质岸线修复工程,在梅花湾、土地堂等地形成3处休闲沙滩,改善岸线资源 [7] - 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补种10余种珍贵彩色树种,吸引70多种鸟类及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 [8] - 投资3000万元建成10.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228万元用于苗种投放,建成海洋牧场示范区 [8]
城市24小时 | 规划超十年,这条高铁终于要开建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1 10:10
长赣高铁建设进展 - 长沙至赣州高速铁路完成初步设计审批 有望年内开工建设 通车后长沙至赣州通行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 长沙至厦门从7小时压缩至约5小时 [1] - 长赣铁路正线长约429.4公里 设计时速350公里 设站11座 预计工期5年 线路自长沙西站引出 经长沙黄花机场 浏阳 上栗 萍乡 莲花 永新 井冈山 遂川至赣州北站 [1] - 项目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之一渝厦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开启规划研究 2017年纳入《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2年10月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2024年11月环评报告获生态环境部批复 [1] 长赣高铁影响分析 - 长沙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长赣高铁通车后将增加西北-东南向通路 实现西接重庆 东连厦门 以及长沙至深圳方向的第二高铁通道 完成"米"字形高铁布局 有望成为"中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 [2] - 江西小城市将受益 井冈山迈入高铁时代 遂川结束不通铁路历史 萍乡成为赣西地区铁路枢纽 [2] - 有观点认为沿线城市除长沙外经济体量较小 且线路未经过南昌 可能削弱江西省会交通枢纽地位 江西西南地区可能被长沙虹吸 也有专家认为高铁贯通后这些地区可同时接受南昌 长沙双重辐射 更有利于承接资源外溢和产业转移 [2] 芜湖航空货运枢纽建设 - 芜湖市京东转运中心二期建设工程进入招标阶段 总建筑面积约58404.39平方米 包括转运中心 航材库 转运棚等多个功能区 计划工期420个日历天 预计最快年中开工 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芜宣机场转运功能 [5] 低空经济发展政策 - 国家发改委将按照先载货后载人 先隔离后融合 先远郊后城区原则 分类有序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稳妥推进低空旅游 航空运动 消费级无人机等低空消费发展 严厉打击"黑飞"行为 引导推动产业合理布局 场景有序拓展 [9] - 针对"五一"期间个别地方低空文旅事故 国家发改委正推动属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排查安全风险隐患 做好事故处置和问题整改 同时持续推动深化低空飞行安全监管体制改革 完善规则规制 健全低空安全监管责任体系 加强行业准入和过程监管 [9] 城镇化与城市更新 - 截至2024年底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 9.4亿人生活在城镇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城市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0] -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更新重要时期 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将推进城市结构优化 功能完善 文脉赓续 品质提升 同时有效拉动投资和消费 扩大内需 [13] 上海老龄化与金融中心建设 - 截至2024年末 上海市户籍人口1537.98万人 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577.62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37.6% 虹口区 黄浦区和崇明区老年人口占比最高 分别为45.2% 44.0%和43.9% 老年抚养系数为49.3% 比上年增加1.5个百分点 [14] - SIIFC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指数显示 上海综合排名第二 仅次于纽约 金融体系建设方面上海从2022年 2023年排名第二升至2024年第一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位居第二 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方面排名前二 金融国际化程度排名第五 [15]
海口出台方案促蓝碳经济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14:22
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 海口市发布《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5年)》,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立蓝碳经济体系,显著提升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和蓝碳经济贡献度 [1] - 蓝碳经济定义为通过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提升碳汇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新兴经济形态,核心是利用海洋活动及生物固定二氧化碳 [1] 海口蓝碳资源禀赋 - 海口拥有3.2万亩红树林资源,其中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2.7万亩,滨海湿地面积广阔,具备红树林和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 [1] - 2020年以来海口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4590亩,修复4800亩,碳汇增量居海南省首位 [2] 重点任务与工程 - 方案部署七项重点工作:摸清资源底数、海洋增汇工程、碳汇应用示范、保护修复、海洋生态服务等 [1] - 二十项具体任务包括红树林修复工程(已完成4800亩修复)、海洋底播增殖碳汇工程、节能减排工程、"人工上升流"碳汇技术研发等 [2] 市场化探索与成果 - 2022年5月海口完成海南首笔蓝碳交易,交易碳汇量3000余吨,交易额30余万元 [2] - 计划建立蓝碳交易市场,推动碳汇资本化,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2] 战略意义 - 蓝碳经济被定位为促进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可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 [2] - 动态监测核算体系、科研攻关和产业发展被列为推动蓝碳经济的核心路径 [2]
海南开发建设碳普惠体系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中国新闻网· 2025-05-13 23:41
碳普惠体系建设 -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张静表示海南多措并举建设碳普惠体系以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推动绿色发展[1] - 碳普惠是对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增汇行为进行量化后赋予信用指标并运用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市场交易等方式建立的正向引导机制[1] 制度体系与管理系统 - 海南于2023年公布《海南省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碳普惠、碳账户等基本概念并规范了低碳场景管理、碳普惠方法学管理等内容[1] - 依托"海易办"平台建设全省统一的碳普惠管理系统[1] 低碳场景创建 - 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将经营场所、公共场所、公共机构等打造成为低碳场景实现"一网通办""零跑动"、新能源汽车出行、步行和亮码办事四大绿色应用场景[2] - 在绿色低碳行为中实现碳积分收集与权益兑换[2] 碳普惠方法学开发 - 海南发布了《海南红树林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海南省碳普惠(橡胶林碳汇)方法学》鼓励科学申报项目减排量[2] - 依托相关方法学开发了万宁小海、琼海沙美内海红树林碳汇和白沙地区橡胶林碳汇等减排项目备案减排量合计超过24000吨[2] 减排量消纳与价值实现 - 倡导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海易办"碳普惠管理系统自愿购买减排量实施碳中和[2] - 鼓励大型活动自愿购买减排量实现碳中和并积极探索"司法+碳汇"实践拓展生态产品消纳场景[2] 未来发展计划 - 海南将依托丰富的蓝碳资源以及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碳库资源培育和开发更多蓝碳、绿碳和低碳产品相关方法学[3] - 计划创建绿色景区、绿色酒店等低碳场景健全碳普惠激励机制向全社会普及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