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搜索文档
两岸以船政文化为纽带追溯共同历史记忆
新华网· 2025-07-02 09:58
两岸船政文化交流活动 - 活动在福州马尾举办,作为第十七届海峡论坛重要配套活动,吸引两岸船政专家学者、船政后裔、台青代表等200余人参加研讨 [1] - 活动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为契机,以船政文化为纽带 [1] - 主旨演讲主题为"向海图强 共守家园",追溯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为文化传承发展建言 [1] - 开展多场交流活动,主题包括"共同弘扬船政文化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船政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1] 船政文化历史意义 - 船政建设对加强东南海防有重要意义,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等人承袭了闽人对于建设台湾的长久思考 [1] - 台湾在祖国海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1] - 船政文化是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历史标志,体现两岸共同抵御外辱、守护家园的抗争史 [1] - 船政与台湾抗战的历史渊源是连结海峡两岸的宝贵精神财富 [1] 两岸合作与研究 - 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民族记忆,相关史料既在大陆也在台湾,需要两岸合作挖掘研究 [2] - "船政抗战史迹调查"项目启动,未来将持续推进船政抗战历史研究、史料整理与挖掘 [2] - 活动旨在弘扬船政先辈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海峡两岸携手共话,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2]
爱国团结跟党走 青春奋进新征程——全国青联五年工作综述
新华网· 2025-06-30 10:38
全国青联工作成果 - 全国青联第十四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将于2025年7月2日至3日在北京召开,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经验并部署未来五年目标任务 [1] - 五年来全国青联引导广大青联委员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1] - 各级青联组织积极促进各族各界青年交往交流交融,凝聚强国有我的青春合力 [1] 思想政治引领 - 全国青联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引导青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 - 五年来面向1500多名全国青联委员开展政治培训,动员17万余名各级青联委员参加各类学习活动 [3] - 2024年9月审议通过《全国青联理论学习规则(试行)》,推动理论学习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3] - "青联大讲堂"走进厂矿、学校、乡村、社区,用"青言青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 [4] 青年统一战线 - 实施"千联万聚常引"工程、"伙伴讲堂"、"青社学堂"等教育实践活动,扩大对新兴领域青年的组织吸纳 [5] - 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百千万"工程,组织700万名各民族青少年书信结对 [5] - "港澳青年看祖国"、海峡青年论坛等活动吸引数以万计港澳台青年来内地交流 [5] - "青暖华夏"主题活动等覆盖华裔新生代、海外留学生近40万人次 [5] 青年建功行动 - "青年科学家百城行"走进全国百城百企,2024年动员3000余名青年科技人才参与,促成科技项目签约200余项 [7] - "青联组织服务千村"计划服务乡村1600多个,助销农产品17.8亿元 [8] - "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带动青少年参与"保护母亲河"等实践活动 [8] -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组织数以千万计青年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援、防汛抗旱等服务 [8] - 招募派遣22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为大美边疆注入青年力量 [8] - 连续三年举办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与300多个外国青年组织和国际组织建立交往关系 [8] 组织建设 - 成立县级青联1906家,占全国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66.8% [9] - 扩大基层一线青年代表在青联中的比例 [10] - 建立对各级青联组织落实青联改革精神情况不定期抽查机制 [10] - 围绕加强和改进青联委员作风建设出台专门规定 [10] 服务青年 - 2600余家"青年驿站"覆盖201个城市,为青年提供短期优惠或免费住宿服务 [11] - 上海徐汇区漕河泾街道成立"联青"工作点,激活基层治理"青春引擎" [11] - 甘肃"青联思享汇"工作平台收集青年需求,"青联送岗直通车"为高校毕业生搭建求职平台 [11] - 四川建成青联"希望小屋"176个,开展服务农村青少年活动500余场 [11] - 五年来提交团体提案22件,带动各级组织提交建议提案及各类信息2.2万件 [12]
米娜瓦尔·艾力:播撒民族团结“金种子”
中国青年报· 2025-06-26 06:36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模式 - 创立"立体帮扶引领、实践联动跟进、文化铸魂固本"工作模式,通过学业结对辅导、搭建实践平台和精准心理疏导三维帮扶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问题 [1] - 该模式实施3年间使少数民族学生挂科率下降42%,心理危机发生率降低67% [1] - 发起"幸福石榴籽"文化润疆项目,10多年间带领400余名青年志愿者赴边疆开展160余场"五观"教育,覆盖8万余人次 [1] 跨文化融合实践 - 组建"七彩风"艺术团促进跨文化交融,融合维吾尔族舞蹈、蒙古族顶碗舞与藏族和声等多元艺术形式 [1] - 在"红石榴"团支部迎新晚会上实现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傣族孔雀舞与粤语民谣同台演绎,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生动场景 [2] - 成立"石榴红·米娜民俗文化驿站",以各民族同心发展为主旨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2] 职业技能与公益项目 - 连续7年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技能培训,累计举办160余场培训惠及3万余人次,帮助近千名群众在东部城市稳定就业 [2] - 设立"石榴籽"公益基金为349名边疆学子提供资助,培育的毕业生成为边疆建设生力军 [2] - 典型案例:新疆青年艾尔肯·阿吉木通过培训从车间后进生成长为技术骨干,实现家庭经济改善 [2] 社会影响力与荣誉 - 获共青团中央授予"新时代青年先锋"称号,并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荣誉 [3] - 实践成果证明文化浸润式思政教育能有效促进各民族青年团结 [3]
“道中华·黔江行”活动在重庆顺利启动
央视网· 2025-06-25 09:35
活动背景 - "道中华·黔江行"文旅推介活动于6月24日在重庆黔江启动,由中国民族报社、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道中华"文宣平台、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1][3] - "道中华"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打造的民族文宣品牌,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活动内容 - 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采访,挖掘黔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展现黔江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图景 [3] - 活动将走进濯水古镇、土家十三寨,体验巴楚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的交融,包括南溪号子、西兰卡普、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4] - 探访蒲花暗河、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展示黔江生态建设的成果 [4] - 邀请网络大V参与,全方位体验黔江的文化与自然魅力 [4] 黔江文化特色 - 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是国家定位的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也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 [3] - 黔江自秦朝起便为民族融合贡献力量,具有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和鲜明的文化标识度,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样本 [3] - 历史学者纪连海指出,黔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历史上是多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活跃区域 [3]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开营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9:12
活动概况 -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于23日在银川开营,40名台湾高校师生参与为期8天的交流活动 [1] - 活动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台湾同胞联谊会承办,旨在为台胞青年提供了解黄河、大陆及中华民族历史的新视角 [2] 活动内容 - 研习营围绕6个主题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体验、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 [2] - 包含两岸高校学生棒垒球比赛、篝火晚会、夜市观光、集中观影等多场互动活动 [2] - 台湾师生首日访问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宁夏大学,并与大陆师生进行棒垒球友谊赛 [3] 文化体验 - 台湾青年参与非遗项目,体验创作沙瓶画和金丝沙画,部分作品计划带回台湾留念 [4] - 后续行程将前往吴忠市、中卫市,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美食、特色产业及自然风光,沙漠观光成为台青最期待的环节 [4] 参与者反馈 - 台青陈同学希望通过棒垒球运动促进两岸青年交流 [4] - 台青胡同学对首次体验沙漠景观表示高度期待 [4]
四川各部门各单位传达学习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深化落实 细化举措 推动全会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四川日报· 2025-06-23 14:41
文旅融合政策导向 - 四川各部门传达学习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 将文旅深度融合作为重大政治任务 [1] - 经济和信息化厅实施文化赋能和工旅融合行动 增强四川制造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3] - 民族宗教委通过文旅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旅游促三交六项行动 [4] 产业保护与发展措施 - 检察院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 协作行政执法并强化文旅知识产权保护 [2] - 生态环境厅以高水平生态保护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守护生态红线并开辟项目绿色通道 [5] - 国资委推进省属企业旅游资源专业化整合 实施1+8重点领域改革提升文旅服务水平 [7] 资源要素与监管保障 - 审计厅围绕文旅企业改革事项开展审计 促进头部企业引育和中小文旅企业梯度培育 [6] - 经济和信息化厅布局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 培育特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3] - 审计厅重点关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及用地保障机制 优化文旅融合资源要素配置 [6] 技术与创新应用 - 经济和信息化厅依托软件动漫游戏产业优势 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生态布局 [3] - 经济和信息化厅强化VR+技术赋能 构建内容+硬件+场景协同的信息消费新生态 [3] - 民族宗教委利用少数民族艺术节等平台 拓展与文旅文物部门合作促进资源转化 [4] 品牌建设与特色培育 - 生态环境厅建设美丽城市乡村河湖样板 共同擦亮文旅融合发展亮丽名片 [5] - 检察院助力做靓特色文旅名片 强化本土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及演艺赛事产业发展 [2] - 民族宗教委打造体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 推进全方位嵌入 [4]
深研蒙藏文文献所见民族交流史 中国学者解码中华文明基因
中国新闻网· 2025-06-23 09:20
学术研讨会概况 - 元明清时期蒙藏文文献所见民族交流史学术研讨会于21日至22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由中国民族史学会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汉藏佛教研究中心承办 [1] - 会议聚焦蒙古文 藏文两类民族古籍文献 探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来自近20所高校 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分别发言 [1] 研究成果展示 - 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李志明利用新发现的五通碑刻和民间文献 通过考证明代洮河流域佛教寺院探讨该地域僧团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的贡献 [2] - 内蒙古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副教授锡莉针对清代多语种公文词典指出 作为官方文书用语汇编 相关词典反映晚清多民族语言文化的交融 [2] -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孔令伟揭示清代政府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如何认知西藏并确立治理模式 [2] 文献价值与意义 - 元明清三代缔造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一统格局 该时期形成的蒙藏文文献承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 记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 [1] - 民族古籍文献研究是对中华文明基因的深度解码 非简单文字释读 其发掘 搜集 整理及出版工作彰显民族古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 [1] - 蒙藏文文献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新时代民族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的重点领域 当前研究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西榴籽・大学魂・中华情:青年学子铸牢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央视网· 2025-06-20 15:3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核心观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石榴籽"为精神图腾,构建"西榴籽·大学魂·中华情"三维育人体系,通过生涯指导与思政教育融合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深化难题 [1][5] 西榴籽计划 个体成长与民族团结培育 - 提出"西榴籽"概念:"西"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西部建功立业,"榴"象征各民族学生如石榴籽般紧密团结 [2] -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薄弱、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四团一队"组织架构(专家团、星师团、朋辈团),开展学业互助与三农政策解读 [2] - 创新设计思想引领与学业帮扶双模块工作坊,如"党旗引领·三心护航"主题沙龙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2] - 开发"西榴"生涯人物榜样工具卡,以库丽班·托列吾等西农楷模案例激活学生内生动力 [2] 大学魂育人理念 农林院校精神传承 - 凝练"扎根西部、服务三农"的"大学魂"精神,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 - 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地调研与农业生产实践,强化"知农爱农、兴农报国"使命 [3] - 创作《石榴花开新时代》民族歌舞MV,融合农耕文明与民族文化符号 [3] - 推动数百名本科生参与"三支一扶"基层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度系统性提升 [3] 中华情价值体系 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 - 构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维进阶模型,设计思想引领、文化互鉴、实践锻造三位一体路径 [4] - 创新运用Vlog、情景剧等载体传播党的民族政策,开发"西榴"主题文创产品(书签、明信片等) [4] - 组织"石榴籽"团队赴边疆开展社会调查,孵化少数民族骨干成为"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 [4] 体系协同效应 - "西榴籽"奠基个体价值,"大学魂"传承精神谱系,"中华情"实现国家认同跃迁,形成"个体成长-精神传承-国家认同"进阶模型 [5]
夯实边疆教育的发展基石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边疆教育发展 - 谢依特小学成为克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距离边境线47公里,主要由柯尔克孜族学生组成 [1] - 西部计划志愿者在促进当地教育发展、民族团结、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积极作用 [1] - 边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举措,关乎民生福祉 [1] 教育实践与创新 - 边疆教育因地制宜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帕米尔高原"马背小学"、云南独龙江乡"云上课堂"等 [2] -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面向边疆地区开办"定向班",创新设置"英模班"和"劳模班" [2] - 广西实施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2] - 西藏那曲市与辽宁省合作打造智慧教育"高速路",让优质资源直达高原偏远地区 [2] 文化融合与共同体意识 - 云南红河州利用22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艺术活动"进校园" [3] - 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开设"石榴籽课堂",讲好"草原骑兵"故事,组织蒙汉学生共绘民族交融图谱 [3] - 边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3]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投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3] - 教育在兴边富民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 [3]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塞垣此地擅繁华——解码乌鲁木齐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网· 2025-06-16 08:43
历史文化传承 - 乌鲁木齐作为古丝绸之路枢纽重镇,见证了多种文化、族群在此汇聚、交流、碰撞、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 [1] - 阿拉沟墓葬出土的2400多年前黄金牌饰纹样图案,揭示了乌鲁木齐千年文韵绵延不绝 [4] - 乌拉泊古城是唐轮台县城所在地,发挥了保障丝路北道贸易顺畅和区域安宁的重要功能,是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绝佳案例 [4] 民族团结与交流 -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有1000多家商户,汉、维吾尔、蒙古、回、哈萨克等多个民族比邻而居、亲如一家,商户们自发组成"双语互助小组" [10] - 多民族共居共生的灿烂历史让乌鲁木齐成为"文明交融的活态博物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添生动注脚 [10] - 清代学者纪晓岚记录下当时各族群众共融共存、安居乐业的繁华盛景 [4] 红色文化与精神传承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乌鲁木齐创办报刊、开展教育培训、组织文艺演出,带领新疆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1] - 乌鲁木齐加强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成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红色基因库建设,挖掘整理革命文物背后故事 [13] - 新疆大学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承担着为边疆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 [15] 现代开放与经济发展 - 乌鲁木齐凝心聚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向西开放新高地 [1] - 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每年可吞吐4800万人次旅客与55万吨货邮,大幅拉近乌鲁木齐与世界的距离 [18] -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有31条通达欧亚的货运航线,加快形成"立足新疆、贯通全国、辐射欧亚"的物流体系 [18] - 乌鲁木齐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心城市,持续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到此研学、旅游,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