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工程

搜索文档
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一半,陕西荒漠化综合防治取得成效
中国环境报· 2025-06-06 22:19
荒漠化防治成效 - 陕西省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6300余万亩,沙化土地面积从3600万亩减少到1835万亩 [1] - 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固定或半固定,建成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示范带等绿色生态屏障 [1] - 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00余万亩,降幅达82%,年均入黄泥沙量从8亿吨降至2.6亿吨 [1] - 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重点工程与模式创新 - 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模式被联合国誉为"中国乃至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1] - 陕西省制定《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 [1] - 西安、延安、榆林、咸阳等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1] 跨区域协作机制 - 陕西省储备入库"三北"工程项目32个,成立林业项目高质量推进工作专班 [2] - 榆林市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甘肃庆阳市等签署《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 [2] - 陕西省林业局与宁夏林业和草原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黄河流域治理 [2]
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经济日报· 2025-06-06 07:22
"三北"工程战略背景与规划 - 工程启动背景为20世纪70年代末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5.05%,沙化土地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年扩展速度超15万公顷,直接影响1300万公顷农田和群众生活[1] - 总体规划覆盖13省551县406.9万平方公里,规划73年分三阶段实施,目标造林3508万公顷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4.95%[2] - 六期工程(2021-2030)聚焦13省775县,部署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阻击战[4] 工程建设进展与成效 - 前五期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至13.84%[3] - 六期工程已安排中央投资577亿元实施369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超1亿亩,布局68个重点项目区[5] - 内蒙古作为主战场完成造林1.19亿亩,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实现绿化,植被覆盖度达53%[19] 科技创新与机械化应用 - 机械治沙比例达50%,作业效率提升20-30倍,成本降低40%[6][8] - 研发螺旋钻孔机(效率10秒/棵)、自走式稻草沙障铺设机(20亩/天)、沙柳沙障铺设机(56亩/天)等设备[8] - 建立"林机云"监管系统实现设备实时监控,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4万亩[7][8]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形成"防沙治沙+特色种植+加工销售"模式,阿拉善肉苁蓉年产值15亿元,新疆于田县肉苁蓉年产值4亿元[12][13] - 宁夏枸杞产业全产业链产值290亿元,"中宁枸杞"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14] - 内蒙古发展光伏治沙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2] 区域实践案例 - 库布其模式带动农牧民年增收6000元,生态旅游累计收入24.6亿元[19]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0.04%提升至37%,形成"四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体[21] - 赤峰"以路治沙"模式2024年建设穿沙公路450公里带动治沙85.8万亩[21]
【省林业局】陕西扎实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
陕西日报· 2025-06-06 06:43
荒漠化综合防治成效 - 陕西近年制定《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推进科学化规模化治沙 [1] - 1978年启动"三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6300余万亩 沙化土地从3600万亩降至1835万亩 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固定 [1] - 建成沿黄防护林示范带 陕蒙边界防风固沙带等连片生态屏障 形成大型防风固沙林带 [1] 生态治理数据突破 - 十八大后重度极重度沙化土地减少200余万亩(降幅82%) 年均入黄泥沙从8亿吨降至2.6亿吨 [1] - 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实现"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转变 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获联合国誉为"世界治沙奇迹" [1] - 西安 延安 榆林 咸阳等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1] 跨区域协作机制 - 陕西成立林业项目专班和评审中心 储备32个"三北"工程项目 [2] - 榆林与内蒙古鄂尔多斯 甘肃庆阳 宁夏石嘴山等签署《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协议》 [2] - 陕西省林业局与宁夏林草局签订《荒漠化防治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黄河流域治理 [2]
“三北”工程区 攻坚进行时(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三北工程区生态治理进展 - 内蒙古鄂托克旗计划2025年实施林草生态建设面积256万亩 其中治理裸露沙地29万亩 [13] - 鄂托克旗采用机械化治沙设备 如自走式稻草沙障铺设机每日作业20亩 效率较人工提升20倍 成本从每亩1500元降至1000元 [13] - 应用容器苗 种植杯 种子绳等新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和林草锁边带稳定性 [13] 辽宁彰武县树种改良 - 樟子松嫁接红松试验项目成活率超90% 即将移栽至科尔沁沙地治理一线 [14] - 彰武县从单一树种纯林过渡为乔灌草多物种混交林 培育出彰武松 沙地赤松等良种 [15] - 彰武小钻杨已在阜新市推广造林75万亩 彰武松推广至黑龙江 陕西 山西等地 [15] 新疆于田县玫瑰产业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10万株玫瑰 存活率达90% 实现锁边"合龙" [16] - 于田县种植玫瑰近8万亩 开发花酱 花茶 精油等深加工产品 形成完整产业链 [16] - 推行"玫瑰+文旅+农业"模式 2025年举办第八届玫瑰风情文化旅游活动 带动农户增收 [16] 技术创新与应用 - 国家林草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研发手扶式沙障铺设机等装备 建立林机服务中心推广智能治沙方案 [13] - 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通过嫁接技术克服红松在沙地生长难题 [14] - 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年培育2000万株优质种苗 成为全国特色种苗基地 [15]
大漠深处绿意渐涌——“三北”工程攻坚战成效综述
新华社· 2025-06-05 19:56
"三北"工程进展 - 工程实施两年来完成建设任务超1亿亩 实施项目369个 三大标志性战役取得实质性进展[1] - 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塔克拉玛干沙漠 科尔沁沙地 黄河"几字弯"等区域生态明显改善[1] - 国家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将"三北"工程建成功能完备的北疆绿色长城和生态安全屏障[1] 技术创新应用 - 毛乌素沙地采用自走式沙障铺设机和帘状沙障制备机 治沙机械化率达60%以上 效率提高数倍[2] - 宁夏推广"草方格+沙结皮"技术 使植被群落稳定形成时间从10-20年缩短至2年左右[3] - 全面推广29种治沙机械和滴灌节水技术 培育耐旱抗风沙的树种草种[3] 光伏治沙模式 - 内蒙古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实现光伏板下梭梭成活率85%以上 生态防护效益增加45%[4] - "板上发电 板下种植 板间养殖"立体模式快速发展 甘肃武威 内蒙古 新疆等地大规模应用[5] - 内蒙古计划到2030年通过新能源开发治理沙化土地1151万亩 新疆建设800公里光伏阻沙带[5] 产业协同发展 - 宁夏沙坡头从风沙重灾区发展为热门旅游地 形成沙漠越野 星空酒店等特色业态[7] - 辽宁推广"樟嫁红"模式 结合樟子松防风效益与红松经济价值[7] - 河西走廊发展肉苁蓉种植 沙漠观光 康养旅游等产业 实现经济效益反哺生态治理[7] 区域治理特色 - 内蒙古翁牛特旗建成480公里穿沙公路 两侧草方格形成锁沙"巨网"[7] - 新疆兵团创新盐碱水利用 光伏治沙与沙产业协同模式[7] - 各地根据实际需求探索生态经济协同共赢路径[6]
“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现场推进会召开 何立峰出席会议并讲话
快讯· 2025-05-28 16:05
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进会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强调需以更大力度推动"三北"工程取得新成果 要求2027年底前完成六期规划70%以上任务 2030年全面完成规划 [1] -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巴彦淖尔座谈会上要求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 两年来工程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1] - 三大标志性战役目标设定:2027年主体任务基本完成 2030年成效更显著 [1] 实地考察情况 - 何立峰现场察看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岸线流沙联防联治区及磴口电储新能源项目区 [2]
通讯:鄂尔多斯“锁”千万亩黄沙的背后逻辑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17:08
光伏治沙模式 - 达拉特旗"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已完成200万千瓦光伏建设,治理沙化土地6万亩,形成"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循环模式 [1] - 库布其沙漠已建成1002万千瓦光伏项目,实现光伏治沙60万亩,带动5万余名群众增收,形成400公里"光伏长城"防风固沙带 [2] - 光伏板可减少水分蒸发并为沙柳生长创造条件,实现生态与能源协同发展 [1] 锁边林生态屏障 - 库布其沙漠边缘建成420公里绿色锁边林带,与绿化带、淤地坝、光伏带构成"四道防线",成功阻止沙漠北侵黄河数十公里 [3] - 采用"微创气流植树法"和"螺旋钻孔植树法"使植树效率提升10倍,1981年至今累计种植30万株沙柳 [3] - 锁边林技术从人工挖坑升级为机械化种植,显著提升防沙治沙效率 [3] 跨区域协同治理 - 毛乌素沙地实施三省区联防联治工程,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和工程固沙建设35.5万亩防风固沙林草带,年底将全面建成 [4][6] - 改变"各扫门前雪"的传统模式,建立内蒙古与陕西、宁夏协同治理机制,有效固定流动沙丘 [6] 科技治沙创新 - 应用全智能植树机器人、飞播无人机等2000余台设备,机械化率达75%,机器人可自动调整种植参数提升效率 [6] - 可降解营养袋造林技术实现80%以上成活率,单次浇水可抗旱3个月,节约生态用水并突破时空限制 [6] - 治沙模式从"人海战术"升级为"机械靶向治理",科技应用使整体效率进入"倍速模式" [6] 生态修复成效 - 治理区域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野兔、刺猬等动物重现,吸引遗鸥、天鹅等珍稀鸟类栖息 [6] - 库布其沙漠治理形成光伏带与林带双重防护体系,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2][3]
内蒙古达拉特旗: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进行时
人民网· 2025-05-20 23:30
基础设施建设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的巴蒲线实现全线贯通,这条柏油公路横亘在库布其沙漠腹地 [2][4][6][8][11][13][15][17][19] - 道路两边工人们有序推进治沙工程作业,包括切割沙柳条、栽植立式网格沙障,工程机械推平沙丘以备光伏装机 [2][4][6][8][11][13][15][17][19] 治沙与生态治理 - 达拉特旗开展以路治沙创新治理模式,将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三北"工程、光伏治沙、乡村振兴等一体化统筹推进 [2][4][6][8][11][13][15][17][19] - 紧抓黄河"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筑牢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锁边林"四道防线",坚决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2][4][6][8][11][13][15][17][19] - 黄河"十大孔兑"之一的达拉特旗黑赖沟流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 [19] 光伏产业布局 - 工程机械推平沙丘以备光伏装机,工人驾驶工程车辆吊运光伏水泥桩 [15][17]
科技赋能“三北”工程,无人机运苗打通“空中走廊”
新京报· 2025-05-12 17:20
科技创新与生态建设 - 八达岭林场采用无人机植树造林技术,打造北京首个无人机植树造林工程项目,载重无人机单次可运送10余株树苗,显著提升造林效率并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2] - 无人机技术应用于海拔800米的陡坡地带,解决了传统"悬崖造林"难题,科技赋能打通"空中走廊" [2] - 通过科学治理,八达岭林场森林覆盖率从建场初期的不足4%提升至75%,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转变 [2] 生态工程与景观规划 - 八达岭林场将"三北"六期工程与长城文化带保护、乡村振兴战略融合,计划2025年底前完成人工造林和退化林修复8146亩 [3] - 公司持续优化长城区域森林景观,种植固土树种和彩叶树种,建设生态廊道,生态功能日益增强 [2] - 计划建设五彩长城景观,开发森林研学、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打造"世界级长城大景区" [3] 乡村振兴与经济效益 - 创新"义务植树+乡村振兴"模式,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种植香椿树1000余株、樱桃300余株,荒坡变身"绿色银行" [3] - "香椿园+樱桃园"项目预计2026年产生经济效益,成为村民致富新途径 [3] - 作为国家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公司通过植树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