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搜索文档
从年轻人钟爱博物馆说起(青年观)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博物馆行业趋势 - 2024年国家博物馆35岁以下观众占比超过60%,年轻人成为参观主力军 [1] - 博物馆正成为年轻人学习充电和放松休闲的重要场所,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打卡"现象 [1] - 古风音乐、国潮服饰、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元素与博物馆共同成为年轻人眼中的"顶流" [2] 年轻人行为分析 - 年轻人参观博物馆的动机包括了解历史文化、发现惊喜感动、感受文物穿越时空的魅力 [1] - 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源于文化自信增强,经历了从"不了解"到"真正爱上"的认知转变 [2] - 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显眼包"文物二创内容,推动文物"破圈"传播 [3] 博物馆创新发展 - 年轻人将VR、互动游戏等新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陈,使文物"活"起来 [3] - 年轻人在社交媒体自发制作"打卡攻略"和观展指南,提升小众博物馆知名度 [3] - 博物馆文物为快节奏生活中的年轻人提供精神养料和内心平静 [3] 文化消费升级 - 传统文化吸引力上升构成"博物馆热"的底层逻辑 [2] - 文物中蕴含的古人智慧和艺术追求为年轻人提供精神力量 [3] -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正在形成文化自觉的洪流 [3]
323件文物展品集中亮相上海 多角度展示大唐多元融合文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09:50
展览概况 - 全国8家文博单位的323件文物展品在上海奉贤博物馆集中展出,展示唐代多元融合的文化和开放包容的审美态度 [1] - 展览分为三个板块,包括"大唐西市"体验区,立体还原唐代商贸经济活动中心"西市"的场景 [1] - 展览设置太白酒肆、茶仙煎茶坊、兰台香署、西市博弈馆、唐风小剧场、文创馆等多个体验工坊 [1] 展览特色 - 节假日期间有大唐非玩家角色(NPC)穿梭于展厅和"大唐西市"体验区,与观众开展趣味互动 [1] - 展览生动展现唐代盛世的生活美学与精神气象,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 [2] - 奉贤区委副书记唐晓腾表示,希望通过展览为奉贤打造"南上海文化创意高地"注入新动能 [2] 展览联动与推广 - 展览期间(6月18日至10月18日),奉贤博物馆与奉贤各大商圈、酒店民宿、景区景点联动,游客持展览票根可在合作商家享受餐饮折扣、购物满减、特色体验等福利 [2] - 奉贤区期待通过商旅文体展农的联动,让广大市民"逛一次展爱上一座城" [2] -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义海表示,奉贤贤美文化气韵与大唐生活美学相得益彰 [2]
深耕经典(金台随感)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深耕经典,要下"长功夫",要有系统性的阅读研究。历代儒家推崇的十三部儒家经典被称为"十三经", 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源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从某种意义上讲,文章 的根本就两条:一条是"修辞立其诚"(《易经·乾卦·文言》),一条是"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尚书· 毕命》)。"修辞立其诚"指文章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本心与生活的本真,要有真情实感,应该"我手写我 心";"辞尚体要"则指文章主题思想要简洁精要,关键处就一两句话,甚或一个词。有了这两条,写文 章的要领才基本到位,而这在《诗经》中都有绝佳的呈现。所以梁启超说:"《诗经》这部书所表示 的,正是我们民族情感最健全的状态。这一点无论后来哪位作家,都赶不上。"可见,读经不易,光是 读通读透一部《诗经》就受益不浅。经典是我们永远的老师。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文化与文学都是有基因、有根脉的。从来"大文章"源自"小积累","软实力"源 于"硬功夫"。我们不妨由简入难,先认真阅读几部经典著作,揣摩体会,然后逐渐扩大研读范围,狠下 一番"硬功夫",打好自己的"文化底子",这样才能获取文明的滋养,切实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 好、弘扬好。 《 人民日报 ...
当非遗元素融入故事内核(看台人语)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剧集内容与市场反响 - 剧集《藏海传》在海内外同步上线后获得较高热度 观众主要讨论人性刻画 烧脑权谋和传统文化等角度 [1] - 非遗技艺在剧中深度融入剧情 成为故事沉浸感和人物塑造的关键手段 例如药发木偶的烟火隐喻和榫卯结构的谋略哲学 [1] 制作与艺术表现 - 服化道精良呈现宋明风貌 构建具有历史质感的视觉舞台 增强架空世界的可信度 [1] - 主角通过建筑营造技艺及"中式哲学"推动剧情发展 工匠操作古老技艺的细节刻画强化文化认同 [1] 文化价值与行业潜力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影视作品中从符号堆砌转向故事内核融合 展现更大发挥空间 [1]
文物里的色彩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穿搭 传统的,正是时尚的(文化中国行·这些美 很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7
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复兴 - 年轻人正将文物中的中国传统色彩融入日常穿搭和妆容创作 形成新的时尚潮流 例如95后博主"肉圆Huang"以文物为灵感创作24组妆容 运用海天霞等传统色彩[1][2] - 文物色彩被创新应用于多领域 包括自制粉绿渐变长裙仿影青釉里红瓷杯 青金石手串装饰 窑变石榴尊同款紫色眼影 以及文物色系家居装饰品[2][4] 传统色彩的历史渊源 - 典籍记载显示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丰富 如《笺纸谱》记载十色笺含深红 粉红 杏红等10种颜色 郎红釉等瓷器色彩源自匠人工艺创新[3] - 宋代汝窑天青釉瓷呈现特殊天青色 受釉料金属氧化物影响 清代景德镇曾仿烧汝窑釉色但呈现带蓝光的青色[5][6] 传统色彩的文化价值 - 文物色彩折射古人自然理念与处世之道 如"夺得千峰翠色来"等诗句体现不同色彩意境 蕴含深厚审美内涵[2] - 传统色彩名称具有诗意美学价值 如东方既白 杨妃等色彩名逐渐替代"莫兰迪""多巴胺"等外来概念 形成文化认同[4] 传统色彩的当代传承 - 博物馆成为色彩灵感来源 年轻人通过凤冠蓝金配色等文物元素建立古今审美对话 推动传统色彩体系"新用户"增长[4] - 行业观察到Z世代通过数字化传播重新定义传统色彩价值 使具有千年历史的文物色彩焕发时尚生命力[4]
让文化流淌,让历史流芳(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历史渊源、传承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不涉及具体的公司或行业分析。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企业动态、行业数据或市场分析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解读。
近镜头·习近平的文化足迹丨“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
新华社· 2025-06-09 13:34
文化保护与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绍兴浙东运河文化园 强调"把大运河这篇文章做好" 体现对运河文化的高度重视 [3][5] - 浙东运河博物馆详细展示千年运河发展史 包括春秋山阴故水道起源 两晋贯通 唐宋鼎盛 明清发展等关键阶段 [5] - 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的三江闸模型引起关注 该水利设施现已被曹娥江大闸取代 [5][6] 重大水利工程 - 2005年12月31日曹娥江大闸枢纽工程开工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宣布启动 工程有效解决浙东地区缺水问题 特别是舟山50%用水依赖该引水工程 [7] - 水利工程持续造福民生 当地百姓饮水思源 体现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社会效益 [7] 文旅融合发展 - "越韵水上游"项目开通 通过水上巴士串联绍兴古城历史遗迹 打造"一站一景 一程一韵"特色文化体验 [8] -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涵盖8省市10河段 推进文化带 生态带 旅游带协同发展 新增多元文化空间 [8] 历史与现代交融 - 浙东运河文化园照壁刻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名句"水德含和 变通在我" 彰显古今水利智慧传承 [9] - 古运河区域呈现古今交融景象 既有静静流淌的千年水道 也有高架桥上疾驰的现代交通工具 [5]
【第三十九次】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新华社· 2025-06-06 10:36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1] - 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但仍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 [2] - 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原创性贡献 [3] 研究方法与技术 - 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技术分析古代遗存 拓展对文明史的认知 [2] - 需将考古探索、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结合 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 [2] - 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联合攻关 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 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4] -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 - 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 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理论支撑 [3] 文明交流与传播 - 中华文明自古以开放包容闻名 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生命力 [4] - 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 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5] 文物保护与利用 -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中华民族基因和血脉 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文明资源 [5] -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传播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5] -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挖掘文物多重价值 [5]
诵读经典 感知中国外贸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6 09:30
两汉篇节目《驼铃传汉声》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 际商学院学生正在诵读《汉书·张骞传》。 陈静文摄 本报北京电(记者陈静文)近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舟舶继路辟新天・商使交属文韵延:中国 对外贸易开放史"为主题,举办第十四届"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在这场该校首届文学节的标志性活动 中,中外大学生同台竞技,将经典诗文诵读融入舞台剧表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留学生参与比赛,是今年'中华诵'的一个亮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预科部主任修美丽表 示,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提升汉语水平,更是学院创新中文教学、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探索。 教务处处长毛捷说,以诗词诵读的方式让当代大学生触摸历史时空,从中获取启迪与智慧,这也是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拓展通识教育的一种探索。 "虽然我们来自不同国家,汉语表达可能存在一些障碍,但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最终共同完成了 朗诵。"老挝留学生胥佳怡说。 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的七国留学生带来诗 朗诵《大写的中国》。 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朱永泉的体会是,文字能够传达情感,透过《大写的中国》这首诗,可以感受到 中国人对国家的热爱。 此次大赛共分为两汉篇、魏晋南北朝篇、隋唐篇等7 ...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06 08:10
文博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共设置8个展馆,展出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和超过12万件文化产品 [1] 中国话语体系构建方法论 - 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需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既要解决国内新时代发展难题,也要回应全球治理挑战 [2][3] - 需运用辩证思维处理三组核心关系:继承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关系、本土特色与世界视野的关系、理论总结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4][5][6] 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 推动文化实践创新需通过文艺创作、文化交流、文化产业升级等载体,重点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国际文化品牌 [8] - 传播实践创新需运用新技术构建多渠道对外传播格局,挖掘中国实践素材增强叙事亲和力 [8] 人民主体性体现 - 文化创造需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群众文化活动激发创作活力,展现人民生产生活与精神追求 [9][10] - 人民群众应作为文化传播主体,通过民间交流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