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搜索文档
“道中华·黔江行”活动在重庆顺利启动
央视网· 2025-06-25 09:35
活动背景 - "道中华·黔江行"文旅推介活动于6月24日在重庆黔江启动,由中国民族报社、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道中华"文宣平台、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 [1][3] - "道中华"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打造的民族文宣品牌,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 活动内容 - 活动通过实地调研与深度采访,挖掘黔江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展现黔江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图景 [3] - 活动将走进濯水古镇、土家十三寨,体验巴楚文化、土家文化、苗族文化的交融,包括南溪号子、西兰卡普、摆手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4] - 探访蒲花暗河、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展示黔江生态建设的成果 [4] - 邀请网络大V参与,全方位体验黔江的文化与自然魅力 [4] 黔江文化特色 - 黔江位于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区腹地,是国家定位的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也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多民族聚居区 [3] - 黔江自秦朝起便为民族融合贡献力量,具有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和鲜明的文化标识度,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样本 [3] - 历史学者纪连海指出,黔江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历史上是多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活跃区域 [3]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开营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9:12
活动概况 - 海峡两岸(宁夏)青年黄河文化研习营于23日在银川开营,40名台湾高校师生参与为期8天的交流活动 [1] - 活动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台湾同胞联谊会承办,旨在为台胞青年提供了解黄河、大陆及中华民族历史的新视角 [2] 活动内容 - 研习营围绕6个主题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遗体验、乡村振兴、生态治理等 [2] - 包含两岸高校学生棒垒球比赛、篝火晚会、夜市观光、集中观影等多场互动活动 [2] - 台湾师生首日访问宁夏职业技术大学、宁夏大学,并与大陆师生进行棒垒球友谊赛 [3] 文化体验 - 台湾青年参与非遗项目,体验创作沙瓶画和金丝沙画,部分作品计划带回台湾留念 [4] - 后续行程将前往吴忠市、中卫市,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美食、特色产业及自然风光,沙漠观光成为台青最期待的环节 [4] 参与者反馈 - 台青陈同学希望通过棒垒球运动促进两岸青年交流 [4] - 台青胡同学对首次体验沙漠景观表示高度期待 [4]
西榴籽・大学魂・中华情:青年学子铸牢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
央视网· 2025-06-20 15:3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民族团结教育体系 核心观点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石榴籽"为精神图腾,构建"西榴籽·大学魂·中华情"三维育人体系,通过生涯指导与思政教育融合破解少数民族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深化难题 [1][5] 西榴籽计划 个体成长与民族团结培育 - 提出"西榴籽"概念:"西"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及西部建功立业,"榴"象征各民族学生如石榴籽般紧密团结 [2] -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基础薄弱、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构建"四团一队"组织架构(专家团、星师团、朋辈团),开展学业互助与三农政策解读 [2] - 创新设计思想引领与学业帮扶双模块工作坊,如"党旗引领·三心护航"主题沙龙融入民族文化元素 [2] - 开发"西榴"生涯人物榜样工具卡,以库丽班·托列吾等西农楷模案例激活学生内生动力 [2] 大学魂育人理念 农林院校精神传承 - 凝练"扎根西部、服务三农"的"大学魂"精神,聚焦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3] - 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地调研与农业生产实践,强化"知农爱农、兴农报国"使命 [3] - 创作《石榴花开新时代》民族歌舞MV,融合农耕文明与民族文化符号 [3] - 推动数百名本科生参与"三支一扶"基层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度系统性提升 [3] 中华情价值体系 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 - 构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三维进阶模型,设计思想引领、文化互鉴、实践锻造三位一体路径 [4] - 创新运用Vlog、情景剧等载体传播党的民族政策,开发"西榴"主题文创产品(书签、明信片等) [4] - 组织"石榴籽"团队赴边疆开展社会调查,孵化少数民族骨干成为"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 [4] 体系协同效应 - "西榴籽"奠基个体价值,"大学魂"传承精神谱系,"中华情"实现国家认同跃迁,形成"个体成长-精神传承-国家认同"进阶模型 [5]
夯实边疆教育的发展基石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边疆教育发展 - 谢依特小学成为克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距离边境线47公里,主要由柯尔克孜族学生组成 [1] - 西部计划志愿者在促进当地教育发展、民族团结、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积极作用 [1] - 边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举措,关乎民生福祉 [1] 教育实践与创新 - 边疆教育因地制宜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如帕米尔高原"马背小学"、云南独龙江乡"云上课堂"等 [2] - 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面向边疆地区开办"定向班",创新设置"英模班"和"劳模班" [2] - 广西实施乡镇农技人员定向培养计划,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 [2] - 西藏那曲市与辽宁省合作打造智慧教育"高速路",让优质资源直达高原偏远地区 [2] 文化融合与共同体意识 - 云南红河州利用22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艺术活动"进校园" [3] - 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开设"石榴籽课堂",讲好"草原骑兵"故事,组织蒙汉学生共绘民族交融图谱 [3] - 边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厚植家国情怀 [3]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投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3] - 教育在兴边富民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 [3]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塞垣此地擅繁华——解码乌鲁木齐的文化自信样本
新华网· 2025-06-16 08:43
历史文化传承 - 乌鲁木齐作为古丝绸之路枢纽重镇,见证了多种文化、族群在此汇聚、交流、碰撞、融合,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 [1] - 阿拉沟墓葬出土的2400多年前黄金牌饰纹样图案,揭示了乌鲁木齐千年文韵绵延不绝 [4] - 乌拉泊古城是唐轮台县城所在地,发挥了保障丝路北道贸易顺畅和区域安宁的重要功能,是阐释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绝佳案例 [4] 民族团结与交流 -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有1000多家商户,汉、维吾尔、蒙古、回、哈萨克等多个民族比邻而居、亲如一家,商户们自发组成"双语互助小组" [10] - 多民族共居共生的灿烂历史让乌鲁木齐成为"文明交融的活态博物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增添生动注脚 [10] - 清代学者纪晓岚记录下当时各族群众共融共存、安居乐业的繁华盛景 [4] 红色文化与精神传承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乌鲁木齐创办报刊、开展教育培训、组织文艺演出,带领新疆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1] - 乌鲁木齐加强红色资源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完成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毛泽民故居红色基因库建设,挖掘整理革命文物背后故事 [13] - 新疆大学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承担着为边疆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 [15] 现代开放与经济发展 - 乌鲁木齐凝心聚力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向西开放新高地 [1] - 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每年可吞吐4800万人次旅客与55万吨货邮,大幅拉近乌鲁木齐与世界的距离 [18] -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已有31条通达欧亚的货运航线,加快形成"立足新疆、贯通全国、辐射欧亚"的物流体系 [18] - 乌鲁木齐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中心城市,持续吸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民到此研学、旅游,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21]
市政府召开第152次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推进全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等工作
长江日报· 2025-06-14 08:22
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部署要求,坚决扛牢"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的使命责任 [2] - 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统筹做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提升武汉都市圈发展能级和一体化发展水平 [2] - 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2] - 科学谋划制定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谋深谋实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 [2]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2] -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 [2] - 深入细致开展武汉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文物家底,加强普查质量控制 [2] - 扎实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信息建档、认定、登记和公布等工作,建立完善文物资源资产动态管理机制 [2] 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治理 -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拜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1]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高质量落实对口援建各项任务 [1] - 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不断提升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何以成为“顶流”?
环球网· 2025-06-13 17:21
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论坛核心内容 论坛背景与组织架构 - 分论坛主题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探讨如何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并解析其成为网络"顶流"的密码 [1][3] -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舆情管理局、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国家民委道中华文宣平台联合承办,安徽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协办,120余名嘉宾参会 [3] 文化认同与数字传播 - 中华文化符号(汉字、传统节日、历史典故等)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具有情感温度与跨民族共鸣 [4] - 新疆莫尔寺遗址考古成果通过新媒体直播实现"开放式课堂"传播,实证新疆历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关系 [5] - 徽州文化通过数字化集成、智能化生成和互联网传播进行创新性转化,从地域文化升级为全国性文化符号 [6] 主流媒体与内容创新实践 - 中国日报通过议题设置(如新疆光伏产业报道)和普通人故事传播,结合正面宣介与批驳澄清强化国际话语权 [7] - 道中华文宣平台上线两年,以"历史讲现实、事实讲道理"的叙事体系推出《正道》专栏,AI技术赋能流量增长 [8][9] - 河南卫视民族乐舞《家园列车》融合多民族文化元素与AR/XR技术,契合观众对传统文化复兴的热切期盼 [9][10] 网络传播案例与跨界合作 - 舞蹈短片《龟兹》全网浏览量破亿,通过现代舞蹈活化龟兹壁画,成为TikTok热门话题 [11] - 英国博主司徒建国通过记录蒙古族"男儿三艺"等民族特色内容,向国际传播真实多元的中国形象 [11] - 中学生周彦博利用网络开展50余场民族文化宣讲,覆盖超5000人次,推动文化认同 [12] 未来行动计划 - "道中华边疆行(神州行)"2025年将走进宁夏、新疆等地,联动边疆与内地文化 [13] - "中华瑰宝"文物创意秀活动联合主流媒体平台,挖掘民族文化遗产以增强文化自信 [13]
把牢“进”的方向,更好推动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环球网· 2025-05-30 20:33
经济互嵌与产业合作 - 北京科技企业在兴安盟草原建立智慧农场,多民族团队共同研发"生态监测系统"并获得专利 [2] - 湖北茶企深入呼伦贝尔牧区改良奶茶工艺,汉蒙技术员合作生产销往全国的茶砖 [2] - 两年来签约项目达470项,协议金额超过2300亿元,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 [2] 文化融合与教育发展 - 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展示各民族共建边疆的历史记忆和现代成就 [3] - 电商企业资助"红石榴双语课堂"覆盖各族学子,蒙汉双语绘本传播传统文化 [3] 民生改善与社会共建 - 京蒙协作"百家民企结百村"行动中,生物企业在阿拉善打造蒙汉员工混居社区 [4] - 兴安盟"互联网医共体"项目通过智慧药柜和双语护士服务提升牧区医疗便利性 [4] 绿色经济与生态转型 - 阿拉善"光伏治沙"工程3年修复荒漠上万亩,蒙古族牧民转型为光伏维护师 [5] - "绿电生金+生态富民"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5] - 乌兰察布风电场和5G牧场展示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牧业的结合 [5]
曲靖宣威:探索“三育”融合教育新路径
金投网· 2025-05-27 12:40
教育模式创新 - 靖外明德小学以"爱育、劳育、体育"三育融合为特色,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新路径,2024年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1] 爱育体系 - 学校将"爱育"作为立德树人核心,通过"三个一"陪伴机制(一周一谈心、一周一通话、一月一家访)建立师生情感纽带 [2] - 聘请司法、公安、爱心企业等社会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构建"社会关心、父母放心、老师尽心、学生舒心"的关爱网络 [2] 劳育实践 - 整合152亩土地打造"开心农场",包含果园、菜园、植物园、动物园、气象站和农耕农具长廊 [3] - 开发"禾下有梦,田间课堂"特色课程,将劳动教育与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深度融合 [3] - 通过师生同耕同收,培养学生珍惜粮食、团结协作的品格,强化"中华民族一家亲"情感认同 [3] 体育成果 - 推行"课间17分钟+每天1节体育课+累计4小时锻炼"的体育模式,开设13个体育社团,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8 6% [4] - 女足队获2023年首届追风联赛总冠军并受邀观看亚运会,近三年学生在各类体育比赛中累计获得48枚金银铜牌 [4]
中新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在武汉启幕
中国新闻网· 2025-04-29 09:31
展览概述 - 展览主题为"融在楚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启幕 [1] - 从湖北境内数百万件文物中精选150件(套)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珍贵文物进行集中展出 [1] 展览内容 - 展览分为"贡献大一统""促进大融合""维护大团结"三个单元,以时间为轴展出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代表性事件和重点文物 [2] - 展品包含玉器、陶器、简牍、书画等,其中一级文物近30件(套) [2] - 重点展品包括石家河彩陶纺轮,体现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圈的交流互动和跨区域文明的一体化发展 [2] - 清代倪修梅的《昭君出塞图》首次展出,昭君出塞是民族团结的象征 [2] - 其他重要展品包括高山流水画像砖、青瓷胡人骑狮插器、"楚王媵随仲芈加鼎"等,反映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2] 展览背景 - 湖北地处中国腹地,长江贯穿全境,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枢纽,各民族长期在此交往、交流、交融 [2] - 展览由湖北省委统战部、湖北省民宗委、湖北省文旅厅共同主办 [4] 展览时间 - 展览从4月底持续至10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