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宇称不守恒
icon
搜索文档
在清华园,送别杨振宁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20:47
杨振宁逝世与公众吊唁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5] - 10月19日,数百位社会各界人士在清华大学科学馆排起数十米长队进行吊唁 [2][4]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一楼设立杨振宁缅怀室,吊唁活动从10月18日持续至24日 [6] 杨振宁与清华大学的渊源 - 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近30年时光,包括8年童年少年时光以及自2003年妻子杜致礼去世后返回清华园的近20年 [5] - 清华大学科学馆是杨振宁父亲曾经的办公地,也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所在地,与杨振宁有很深渊源 [2][6]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正式任清华大学教授 [8] 杨振宁的学术贡献与教育影响 - 杨振宁在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领域有13项重要贡献,其中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科学界公认为最具突破性和代表性 [15] - 杨振宁以八十多岁高龄继续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亲自为清华大学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 [8] - 杨振宁为清华大学引进许多科学家,对清华物理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事业倾注大量心血,贡献极大 [8][9] 社会各界的缅怀与纪念 - 吊唁人群包括清华大学历届物理系学生、海外归国学者、外地教师及携带孩子的家长等社会各界人士 [7][8][11][14] - 杨振宁妻子翁帆撰文怀念,称杨振宁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类进步交出了满意答卷 [7] -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物理系的官网均变为黑白界面,以此送别杨振宁 [16]
在清华园,送别杨振宁
经济观察报· 2025-10-19 20:37
事件概述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3] -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于10月18日至24日在科学馆一楼设立杨振宁缅怀室,接受各界人士吊唁 [4] 吊唁现场情况 - 10月19日,数百位社会各界人士到清华大学科学馆吊唁杨振宁,科学馆门口排起了数十米的长队 [4] - 吊唁人群中包括清华大学历届物理系学生、从外地赶来的学者、教师及携带孩子的家长 [6][10][12] - 有吊唁者连夜从南京坐卧铺火车赶回北京,亦有天津的初中物理老师乘坐早班高铁前来,下午即返回 [8][12] 杨振宁与清华大学的渊源 - 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近30年时光,1929年随父亲杨武之来到清华园,2003年妻子杜致礼去世后搬回北京定居于清华园 [3] - 1997年清华大学成立高等研究中心,杨振宁担任名誉主任,两年后正式任清华大学教授 [6] - 杨振宁以八十多岁高龄为清华大一学生讲授“普通物理”课程,为学校基础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倾注大量心血 [6] - 清华大学科学馆不仅是高等研究院所在地,也是杨振宁父亲曾经的办公地,与杨振宁有很深渊源 [4][13] 学术成就与影响 - 杨振宁被评价为大师级科学家、二战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8] - 其最具突破性及代表性的成就为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13] - 清华大学赠予杨振宁的90岁生日礼物上刻有他在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领域的13项重要贡献 [13] - 有学者指出,杨振宁统一了除引力外的宇宙所有作用力 [10] 社会反响与纪念 - 杨振宁妻子翁帆撰文怀念,称其一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人类进步交出了满意答卷 [6] - 美国学界对其逝世多数表达怀念与尊敬,亦有少数对“杨李之争”的讨论 [7] - 有物理老师拍摄现场素材准备制作纪念视频在班会课播放,希望学生了解并记住杨振宁 [12] -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物理系官网均变为黑白以示悼念 [13]
杨振宁: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15:35
杨振宁的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合肥,童年和少年时光在清华园度过,其父杨武之是中国第一位留美的数学博士,在清华大学任教 [1] - 4岁识字逾三千,自幼展露数学天赋,十岁时便说过长大要得诺贝尔奖的童言壮语 [6] - 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最初报考化学系,后因自学物理发现兴趣所在而转入物理系 [7] - 西南联大物质条件匮乏,但汇聚顶尖学者,吴大猷教授指导其学士论文使其领略对称原理,王竹溪教授引导其进入统计力学领域 [9]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贡献 - 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 [1][11][13] - 杨-米尔斯理论描述了电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中的规范场行为,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提供了数学基础,被认为可媲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 [14] - 1967年发现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数学物理新领域,199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四位菲尔兹奖得主中有三位的工作与此方程密切相关 [15] 杨振宁的科学美学思想 - 将物理学中的美分为现象之美、描述之美和结构之美三个层次,毕生追求最高层次的结构之美 [17] - 认为美是正确理论的启发式工具和通向真理的指南,其杨-米尔斯理论的成功验证了其审美判断 [17] - 科学风格是西南联大时期对基本原理的执着与芝加哥大学受费米影响的从物理现象出发思维的完美结合 [17] 杨振宁的中西文化融合特质 - 自称是中西文化的产物,既以中国传统为骄傲,又献身于起源于西方文明的现代科学 [18] - 成长经历使其心智结构成为中西思想交汇点,既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又能掌握西方科学的逻辑实证方法 [7][18] - 认为中国对联的简洁对称性与物理学中的对称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18] 杨振宁对中美学术交流与中国科教事业的贡献 - 1971年首次回中国访问,掀起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3] - 1980年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赴美深造 [20] - 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全职回归清华任教,亲自募集资金并延揽顶尖人才如姚期智 [20] - 推动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建立,担任多所学术机构名誉职务 [20]
告别杨振宁:我的人生走了一个圈
创业邦· 2025-10-18 18:15
学术成就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物理学界对左右对称性的固有信念,并于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8] - 与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将局部对称性原则推广到非阿贝尔群,成为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为未来多个诺贝尔奖发现提供框架基础[8] - 1971年率先回国访问,推动中国高能物理、凝聚态物理的国际接轨,协助建立多个国际水平实验室[8] - 2017年公开反对中国立即兴建耗资巨大的强子对撞机,认为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合适[9] 友情网络 - 与李政道合作期间在普林斯顿草坪讨论、讲堂阐述宇称不守恒,1957年共同获诺贝尔奖时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10] - 1962年后与李政道因理念分歧、署名纠葛决裂再无合作,后在诺贝尔宇称发现五十周年会议上公开交锋,杨振宁称此为一生最大遗憾之一[12] - 科学生涯中与爱因斯坦、费米、奥本海默、泡利、丁肇中、戴森等大师学术交汇思想碰撞,戴森评价其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的卓越设计师[12][14] 爱情生活 - 1949年圣诞节在中国餐馆邂逅曾教学生杜致礼,1950年8月26日结婚时杨振宁28岁、杜致礼23岁,婚后杜致礼默默支持陪伴半个多世纪至2003年去世[16] - 2004年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翁帆结婚,年龄差54岁引发社会争议,杨振宁在多场合保护妻子,两人私下有火山看熔岩、昆曲《牡丹亭》等诗意生活[17][18] - 与翁帆建立杨-翁Studio,杨振宁用镜头记录旅游、朋友做客等生活场景并自拍自剪配乐,体现公式之外的柔软[18]
杨振宁先生留给世界的四条“底层代码”
虎嗅APP· 2025-10-18 17:48
文章核心观点 - 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与人生选择揭示了构建伟大企业、驱动产业变革的四大“底层代码”,这些智慧对企业家、投资者和创新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2][13][24] 看不见的基础研究构建护城河 - 真正的、无法被轻易逾越的护城河往往根植于看不见的基础理论或底层技术之中,而非建立在看得见的产品之上 [14][15] - 杨-米尔斯场论在提出后近二十年未获充分验证,但最终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并为核能、核磁共振、半导体等产业提供了理论蓝图 [15] - 企业应敢于投资于“无用之用”,布局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基础研究,这需要超越财务报表的远见和甘坐“冷板凳”的战略定力 [14][15] 协同效应的规范场论与创新集群 - 现代重大创新是顶尖智慧碰撞产生的“聚变效应”,而非独行侠的浪漫史诗,杨振宁与米尔斯、李政道的合作是其巅峰成就的体现 [16] - 企业或研究机构需要构建强大的“人才场”或“协同场”,让顶尖头脑相互激发,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秘诀在于极致的学术自由、跨学科交流和对“无用之思”的宽容 [16] - 领导者的核心任务是设计和维护高效的“协同场”,包括允许不同背景专家自由对话、鼓励异想天开的尝试以及催化团队反应的激励机制 [16][17] 人才战略的宇称不守恒与打破常规 - “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了物理学界根深蒂固的信条,其“打破对称”的革命性思想为人才战略提供了新维度 [18] - 杨振宁晚年全职回归清华并恢复中国籍,打破了“顶尖人才只流向西方”的对称格局,成为中国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的里程碑事件 [18][19] - 企业应打破地域、国籍、学历、背景的偏见,不拘一格降人才,当平台足够强大、愿景足够吸引人时,就能吸引到顶尖人才 [18][20] 人生选择的长程有序与基业长青 - 杨振宁的每一次重大选择都展现了超越个人得失的“长程有序”性,是对“价值最大化”的终极追求 [21][22] - 伟大的企业需追求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定位和价值贡献,而不仅仅是财务上的短期回报,这种战略思维是抵御不确定性、穿越经济周期的终极罗盘 [23][24] - 亚马逊坚持“Day 1”文化,思考未来十年的不变量,敢于牺牲短期利润投入AWS和云计算;微软转向“云和AI为先”是基于对未来技术趋势判断的战略转型 [23]
杨振宁逝世:「我最大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
36氪· 2025-10-18 17:07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与历史地位 - 杨振宁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于1957年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8] - 杨振宁与米尔斯共同创立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是现代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深刻影响了物理学发展 [8] - 杨振宁一生最重要的两篇论文均发表在10月1日,分别是1956年10月1日发表的《质疑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和1954年10月1日发表的《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 [22][23][24] 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提出与验证 - 1956年4月末或5月初,杨振宁与李政道在纽约经过激烈讨论,决定系统检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实验证据 [11] - 杨振宁与李政道在1956年6月底完成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并于10月初发表,论文中详细列出了可验证宇称不守恒的实验方案 [79] - 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在1957年1月通过实验证实了宇称不守恒,哥伦比亚大学的莱德曼团队在3天内也独立验证了这一发现 [80][81][83][84]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意义与影响 - 杨-米尔斯理论被认为是物理学最闪耀的四大理论之一,与牛顿的引力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并列 [120] - 该理论预测的粒子在1983年被实验证实,后续多个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均建立在杨-米尔斯理论框架内,包括1979年的电弱统一理论、1999年的可重正性研究、2004年的渐近自由发现以及2013年的希格斯粒子 [115][116][117][118] - 杨-米尔斯理论还促进了数学发展,2019年的阿贝尔奖部分成果就是对杨-米尔斯方程的拓展 [122] 杨振宁的早期教育与学术背景 - 杨振宁16岁时以全国两万考生第二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最初报考化学系,后因对物理感兴趣转入物理系 [26][28] - 在西南联大,杨振宁的学士论文在吴大猷指导下关注对称原理,硕士论文在王竹溪指导下关注统计力学,这成为他一生深耕的方向 [28] -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成绩优异,物理100分,微积分99分,英文短文排名第一 [28] 杨振宁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 1946年杨振宁赴美后追寻费米,虽因政治因素未能成为其研究生,但获得费米认可,有时甚至代费米给研究生上课 [40][41] -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师从"氢弹之父"泰勒,并在实验物理受挫后转向理论物理,于1948年以一篇关于对称性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49][50][52] -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17年,期间与李政道密切合作,奥本海默曾称赞二人并肩讨论的场景是研究院最美的风景 [64][65][70]
科学的星空,他已归航——追忆杨振宁先生
新华社· 2025-10-18 14:47
杨振宁的学术成就 - 杨振宁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其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 [4] -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其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 [4] - 1957年,35岁的杨振宁与31岁的李政道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诺贝尔奖,该定律被奥本海默认为是"为困在黑屋子里的高能物理学家找到了出口" [4] - 1954年与罗伯特·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被认为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催生了多个诺贝尔奖 [5] - 诺奖得主丁肇中感言:中国人在国际科学上有建立不朽之功勋者,乃自杨振宁始 [5] - 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多个领域取得诸多成就,产生深远影响 [5] 杨振宁的治学精神与影响 -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伴随其一生的治学格言,成就斐然却谦恭如初 [7] - 在石溪分校时,每星期的讨论会总是耐心聆听年轻人发言,对感兴趣内容做记录,有不懂之处会追问 [7] - 百岁高龄时仍对科学世界保持极强的求知欲 [7] - 其成就增强了中国人的自信心,物理学家潘建伟院士表示,杨先生的成就让后来的科学家相信中国人也能做很好的科学 [8] 杨振宁的报国情怀与贡献 -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立志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10] - 1971年以知名科学家身份回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 [13] - 20世纪80至90年代,通过其设立的"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资助近百名国内学者赴美进修 [14] - 向中国领导人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帮助国内高校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 [14] - 2003年从纽约搬回北京,将住所取名为"归根居" [15] - 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捐献100万美元现金,募集超1500万美元资金,引进姚期智、王小云等杰出学者 [17] - 2004年,姚期智受其影响决定告别在美国18年的生涯回国,投入中国科学发展事业 [17] - 2021年将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手稿、书信等共计2000余件资料无偿捐赠给清华大学 [20] 杨振宁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应朱邦芬院士邀请,为130余位大一新生讲授普通物理课,整整一学期每周准时上课 [23][25] - 上课不点名,鼓励学生提问,没什么架子,旨在带领学生体验物理奥妙 [25] - 培养杰出人才是其归根后最看重的使命,花费时间和心血最多 [25] - 勉励学生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做"有品味的科学家",将自己带到对国家发展有助力的领域 [26] - 2012年出席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堂班毕业生学术年会整整一上午,与学生分享观点、回答问题 [26]
13岁立志拿诺贝尔奖!35岁时杨振宁的童真“狂言”成现实
环球网资讯· 2025-10-18 12:53
生平与逝世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后随父亲杨武之(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迁入清华园 [4] - 13岁时受《神秘的宇宙》一书启发,立志要拿诺贝尔奖 [6] - 16岁时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3][6] - 1944年以88.28的优秀成绩取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时年22岁,并被录取为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 [8] 学术生涯与主要成就 -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经泰勒建议从实验物理转向理论物理研究 [10] - 博士毕业后在费米和泰勒推荐下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 [12] -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统计力学和物理学中的对称性问题,在父亲杨武之及吴大猷引导下学会应用群论 [8][12] - 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发表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杨-米尔斯场理论),将规范场研究推向崭新阶段 [15] -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的设想,并设计了五个实验方案 [17][19] - 1957年因吴健雄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3][20] 影响与贡献 - 宇称不守恒理论被证实后,中国物理学会代表吴有训、周培源和钱三强发去贺电,其父杨武之极为兴奋 [21] - 毕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突破,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1] - 其人生轨迹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被誉为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的不朽传奇 [23]
跨越两个世纪物理学巨擎杨振宁去世
第一财经资讯· 2025-10-18 12:52
逝世信息 - 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逝世前刚刚过完103岁生日,但未在公众面前露面 [1] 生平与教育背景 - 杨振宁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3] - 1922年出生于安徽,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爱德华·泰勒 [3] - 曾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 [3] 主要科学成就 - 1957年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 - "宇称不守恒"理论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宙的镜像对称性会被破坏,颠覆了对自然界基本对称性的认知,被誉为物理学史上的转折点,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基础 [3] -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该理论被视为其科学成就的巅峰,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并催生了多个菲尔兹奖级研究方向 [4] - 被普遍认为是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科学贡献远超诺奖 [3] 对中国的贡献与影响 - 1970年代起多次回国访问讲学,推动中国物理学发展和中外科学交流 [4] - 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于清华大学,将毕生所学投入引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青年人才、建设一流研究机构的事业中 [4][5] - 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5] - 曾表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5]
跨越两个世纪物理学巨擎杨振宁逝世
第一财经· 2025-10-18 12:52
生平与逝世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务 [1][3] - 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1922年出生于安徽,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5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 [3] - 1970年代起多次回国访问讲学,2003年正式回国定居于清华大学 [4] 主要科学成就 - 1957年与李政道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并获得实验证实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 - “宇称不守恒”理论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宙的镜像对称性会被破坏,彻底颠覆了对自然界基本对称性的认知,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 - 与罗伯特·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理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该理论被视为其科学成就的巅峰,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并催生了多个菲尔兹奖级的研究方向 [4] - 被普遍认为是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中后期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科学贡献远超诺奖 [3] 对中国的贡献与影响 - 作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创始人,为清华大学的基础科学研究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4] - 定居清华后将毕生所学投入引领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培养青年人才、建设一流研究机构的事业中 [4] - 自述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