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搜索文档
自然资源部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广东3案例入选
南方农村报· 2025-06-09 07:02
自然资源部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 自然资源部发布15个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 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10][12] - 广东省3个案例入选 包括珠海市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案例、广州市南沙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湛江市红树林种植-水产养殖生态耦合保护修复案例 [2][5][7][8][9] 珠海市三角岛生态修复案例 - 采用"公益+旅游"模式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 探索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结合的新路径 [13][14] - 实现生态修复、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协同目标 为类似海岛保护发展提供经验 [15] - 修复后三角岛生态效果显著 形成可复制的海岛生态修复样板 [17] 广州市南沙滨海湿地修复案例 - 创新"城海共生"模式 将红树林生态功能提升与生态景观带建设融合 解决高度城市化地区生态修复难题 [18] - 通过荒滩改造、红树林营造等措施 建成2.5公顷红树林 修复4公顷滨海湿地 [19][20] - 实现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双提升 打造人与红树林和谐共生的绿美景观 [21] 湛江市红树林生态耦合案例 - 首创红树林种植与生态养殖耦合模式 在宜林塘基种植红树林 在养殖塘开展水产养殖 形成种养交错布局 [22][23] - 该模式实现红树林生态产品多元价值 为退塘还林政策落实提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方案 [24] - 案例展示红树林保护与水产养殖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形成可推广的沿海生态修复范本 [9][11]
2024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96毫米
新京报· 2025-06-09 06:50
海洋生态状况 - 2024年中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典型生态系统变化趋势稳中向好 [1] - 2024年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96毫米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1] - 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 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1.2℃ 为有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高位 [1] - 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增加 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仍然存在 [1]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 - 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 酸碱度 化学需氧量和底层溶解氧浓度无明显变化趋势 [1] -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 表层沉积物有机碳 硫化物含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1] - 近岸海域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 [1] - 重点监测的珊瑚礁 海草床 滨海盐沼 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 [1] 监测体系与能力 - 形成"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 涵盖海洋生物 水文气象 水体环境 沉积环境 [2] - 2024年在14条近海标准断面 1621个近海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 [2] - 对136个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和350个典型海岛开展调查监测 [2] 生态保护与挑战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关键期 [2] - 气候变化引起海洋生态环境风险加剧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任务艰巨 [2] - 将从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 健全预警监测体系 加强保护修复三方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2]
焦点访谈|不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共同守护人海和谐的蓝色家园
央视网· 2025-06-08 21:28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展 - 曹妃甸海草床修复工程历时6年,累计修复938公顷,成活率达60%以上[1][3][5] - 第二期工程修复600公顷,采用更高效科学的方法,两期共修复938公顷[5] - 修复后海域水质稳定在II类以上,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同比提升85%,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7] 海草床生态价值与修复技术 - 海草床具有稳固海底泥沙、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功能,但脆弱难以自然恢复[3] - 修复过程中攻克了取苗、配重、种植时机等技术难题,需结合潮汐和天气条件[3][5] - 我国已将海草床修复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十四五"期间修复1180公顷[7] 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 - 海南陵水新村潟湖通过退塘还林政策,种植近40万株红树林,恢复至上世纪80年代面积的20%[9][11][13] - 政府实施补偿机制(每亩每年1000元,连续20年)并引导渔民转型深海养殖[13] - 修复后开发生态旅游项目,2024年旅游收入达9.56亿元,全国累计新营造红树林8800公顷[13] 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 - 中央财政支持蓝色海湾整治、海岸带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7][11]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480公里、滨海湿地3.3万公顷[13] - 自然资源部将海草床、红树林修复纳入国家规划,在渤海湾、南海等区域布局实施[7][14]
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发布
央视网· 2025-06-08 17:07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 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15个典型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1] - 辽宁省锦州市通过"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实现海岸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 [1] - 河北省唐山市构建"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 [1] - 青岛蓝谷作为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多规融合-陆海统筹-岛海互济-人海和谐"的生态修复模式 [1] - 江苏省盐城市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开展近自然化生态改造 [1] - 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资金反哺"良性循环 [1] 海洋经济与生态修复创新模式 - 浙江省舟山市作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采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等措施塑造"东方渔都"景观 [2] - 浙江省宁波市花岙岛协同推进海岛生态修复和宜居海岛建设,再现"海上仙子国" [2] -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将生态修复与防灾减灾、文旅发展有机结合 [2] - 福建省莆田市综合运用系统修复、文化融合等手段塑造生态文明传播典范 [2] - 广东省珠海市采用"公益+旅游"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新路径 [2] - 广东省广州市创新性融合红树林生态功能提升与生态景观带建设 [2] - 广东省湛江市形成红树林种植与生态养殖耦合模式 [2] 区域特色生态修复实践 - 广西防城港市通过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 [3] - 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坚持立法保障、科技赋能等多措并举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质量 [3] - 海南省陵水县通过岸上岸下综合治理推动潟湖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3]
破题2万亿蓝海:广东立法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都市报· 2025-06-04 10:57
立法背景 - 广东作为海洋经济第一大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突破2万亿元 [3] - 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不足、要素保障不充分等短板制约高质量发展 [3] - 《条例》将海岸线占补、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等实践创新上升到法律层面,构建可复制的现代海洋治理范式 [3] 产业跃升 - 《条例》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并实现陆海统筹 [5] - 广州、深圳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珠海、汕头、湛江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5] - 推动海洋产业向非沿海地区延伸,解决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发展失衡问题 [5] 新兴产业培育 - 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6] - 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延伸,2024年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6] - 前瞻布局深海装备、蓝色药库、海洋物联网、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打造千亿级新兴集群 [6] 传统产业升级 - 简化深远海养殖审批,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 [6] - 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推动"两证同步核发" [6] - 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挖掘海洋渔业、海洋旅游升级空间 [6] 科技创新 -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8] - 加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涉海企业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 [8] - 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8] 创新要素集聚 - 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涉海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承担海洋科技攻关项目 [8] - 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 [8] - 提出"普惠性财政后补助"政策以激发企业创新投入 [9] 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 - 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实施海岸线分类管控,首创"海岸线占补制度" [12] - 划定严格保护岸线1569公里,修复滨海湿地5700公顷,7个海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 [12] - 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修复机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