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搜索文档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实践样板,多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收效
第一财经· 2025-07-02 16:00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自然资源部遴选出15个代表性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1] - 案例展示了沿海地区在建设"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拓展优质亲海空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成效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要求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海洋碳汇核算 [1] 锦州市生态修复成效 - 锦州市启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浚潮沟14.1千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 [2] - 修复后的大小凌河口滨海湿地植被覆盖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成为鸟类栖息地 [2] - 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024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839.6万人次(同比+30.8%),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同比+33.2%) [2] 唐山市曹妃甸区海草床修复 - 唐山市构建海草床全流程修复技术体系,累计修复面积938公顷,海草盖度显著提升 [3] - 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85%),生物量均值从4.51克/㎡跃升至19克/㎡(+321%) [3]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与渔业经济双赢 [3] 舟山市渔港转型 - 舟山市实施渔港治理、清淤拆废、生态复湿等措施,沈家门十里渔港转型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3] 福建省平潭与莆田修复案例 - 平潭综合实验区通过"灰色+绿色+橙色"修复模式,构建多元立体生态防灾减灾安全格局 [5] - 莆田市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湄洲湾北岸段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 [6] - 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98%,促进渔业产量与产值同步增长 [6] 珠海市三角岛修复 - 珠海市采用"公益+旅游"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恢复三角岛生态系统,2017-2023年生态产品总值提高76%至6800万元 [6] 全国海洋环境数据 - 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83.7%,283个海湾中162个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85%(其中125个达100%) [6] 行业发展趋势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正从单要素质量改善向海湾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转变 [5][8] - 需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协同治理转变,注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8] - 需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8]
让海洋成为更优质“宝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0:21
生态文明成果案例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4个生态文明成果案例,包括斑海豹、海草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现北海区海洋生态文明成果 [3] - 北海局立足海洋自然资源管理职责,承担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保护修复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 斑海豹监测与保护 - 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渤海海洋旗舰物种,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 北海生态中心构建斑海豹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栖息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种群资源分布、上岸点环境特征等4个维度 [5] - 2025年冬季辽东湾浮冰区观测到斑海豹57头次,其中幼崽15头次,占比26% [8] - 2025年3月20日辽河口三道沟斑海豹上岸量达364头,创历史新高,显示栖息地生境状况稳中向好 [8] 海草床资源调查 -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高效"蓝碳"储存功能,2020年调查显示北海区海草床面积6656公顷 [10] - 2024年北海区新发现两处海草床,青岛唐岛湾306公顷,潍坊弥河口367公顷,总面积较2020年提升10% [10] - 唐岛湾海草床是山东省最大鳗草海草床,海草盖度82%,平均生物量213.35克/平方米,生长状况良好 [11]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北海局构建涵盖项目实施、验收、监测评价的完整生态保护修复业务支撑体系,监管139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3] - 2024年制定《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细则》,牵头编制《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后评价指南》 [13] - 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制定,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 [14]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北海局开展海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及转化路径研究,创建适用于北方海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17] - 在黄河口、辽河口等5个典型区域试点核算,编制海洋生态产品清单,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转化路径 [17]
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持续推进 为了“海底草原”更繁茂(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55
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曹妃甸海草床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总面积达4427公顷 [1] - 海草床被称为"海底草原",能稳固海底泥沙并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繁殖环境 [2] - 近年来海草床呈局部退化趋势,主要因拖网捕捞等渔业活动破坏植被和生态环境 [2] 修复措施与技术创新 - 自2019年起实施修复项目,清理渔业网具并限制渔船驶入,减少人为干扰 [3] - 完成海湾内283个排污口整治以改善近岸海域水质 [3] - 采用差异化修复方法:自然恢复结合人工巡护或底质修复、播种移栽等综合措施 [5] - 开发高效栽培技术,如泥坯固定海草根部、泥丸包裹种子播种等 [4][5] 修复成效与生物多样性 - 修复后海草盖度提升,稀疏区和裸斑区重新繁茂 [4]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 [6] - 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机,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繁衍场所 [6] 智能监测与长效管护机制 - 建成海草床智能监测系统,包含1个平台、2个监测站点和6个电子界桩 [7] - 实时监测温度、盐度、溶解氧等12项指标,异常数据可及时预警 [7] - 配置巡逻船和快艇每日巡查900多公顷修复区,制止破坏行为 [7] - 将海草床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通过省级规划构建长效保护机制 [7][8]
广西两案例入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广西日报· 2025-06-15 09:43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 - 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 全国共15个案例入选 广西占据两个案例 [1] - 广西入选案例为北海市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和防城港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1] 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涠洲岛作为我国最年轻火山岛 曾因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珊瑚覆盖率下降约70% 礁栖鱼类种群锐减 部分珍稀物种濒临消失 [1] - 2015年以来北海市采取多项修复措施 包括出台专项条例严控生态破坏 建成污水垃圾处理系统阻断陆源污染 [1] - 创新构建"选址—选种—育苗—移植—管护"全链条修复体系 突破耐高温珊瑚驯化技术 珊瑚成活率达85%以上 [1] - 科学规划修复区域 建立陆基珊瑚培育系统保障种源 推动全民参与 形成"科研+科普+旅游+社区"共治模式 [1] - 经持续努力 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显著恢复 珊瑚种类增至62种 活珊瑚覆盖率提升至8% 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和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 [1] 防城港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防城港市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分布区 面临红树林湿地退化、滩涂裸露、海湾淤积等挑战 [2] - 近年来系统实施生态修复 通过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塘还海、增强滨海湿地水动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等创新举措 [2] - 探索出适合防城港人海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作为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门户 生态改善带动海上国际龙舟赛、中国—东盟马拉松、中越北部湾渔业增殖放流等国内外重要赛事活动落地 [2] - 实践"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理念 成为面向周边国家展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窗口 [2]
人海和谐 共生共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2 14:29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锦州市大小凌河口湿地修复 - 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通潮沟7684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激活碱蓬草生长[9] - 采用"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防灾减灾功能[10] - 红海滩景观重现,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多维度共赢[10] 唐山曹妃甸海草床修复 - 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建立智能监视监测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14]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 - 探索出"清、修、保"海草床修复体系,植被盖度、碳汇能力显著提升[14] 青岛蓝谷海岸带修复 - 修复43.9公里海岸线,打造"岸绿湾美、岛秀礁丽、城海相融"生态图景[17] - 采用"多规融合—陆海统筹—岛海互济—人海和谐"模式,提升岸线稳定性与防灾能力[17] - 崂山湾即墨段入选山东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17] 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修复 - 整治修复海岸1550公顷,修复岸线22.9千米,建设生态化海堤9.5千米[19] - 运用NbS理论构建三级生态屏障,获"国际湿地城市"等多项荣誉[19] - 发展"生态+N"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 台州大陈岛生态修复 - 修复砂质岸线908米,加固侵蚀岸线2500米,恢复海岛植被96.32公顷[24] - 实现"红色文化+蓝色经济+绿色生态"三色共富,旅游收入显著增长[24] - 获国家级"和美海岛"称号,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4] 舟山沈家门渔港转型 - 从传统渔港升级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推动临海产业转型升级[27] - 实施港湾环境综合整治,探索"生态优先、陆海联动"发展路径[27] - 实现渔港文化、山海景观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28] 宁波象山花岙岛修复 - 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拓展亲海空间[32] - 获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和美海岛",实现"水清、岸绿、滩净"目标[32] - 整合生态、历史、人文资源,为海岛修复提供示范样板[33]
自然资源部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广东3案例入选
南方农村报· 2025-06-09 07:02
自然资源部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 自然资源部发布15个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 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10][12] - 广东省3个案例入选 包括珠海市三角岛湖泊整治及生态修复案例、广州市南沙蕉门水道北岸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湛江市红树林种植-水产养殖生态耦合保护修复案例 [2][5][7][8][9] 珠海市三角岛生态修复案例 - 采用"公益+旅游"模式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无居民海岛生态修复 探索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结合的新路径 [13][14] - 实现生态修复、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的协同目标 为类似海岛保护发展提供经验 [15] - 修复后三角岛生态效果显著 形成可复制的海岛生态修复样板 [17] 广州市南沙滨海湿地修复案例 - 创新"城海共生"模式 将红树林生态功能提升与生态景观带建设融合 解决高度城市化地区生态修复难题 [18] - 通过荒滩改造、红树林营造等措施 建成2.5公顷红树林 修复4公顷滨海湿地 [19][20] - 实现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双提升 打造人与红树林和谐共生的绿美景观 [21] 湛江市红树林生态耦合案例 - 首创红树林种植与生态养殖耦合模式 在宜林塘基种植红树林 在养殖塘开展水产养殖 形成种养交错布局 [22][23] - 该模式实现红树林生态产品多元价值 为退塘还林政策落实提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方案 [24] - 案例展示红树林保护与水产养殖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形成可推广的沿海生态修复范本 [9][11]
2024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96毫米
新京报· 2025-06-09 06:50
海洋生态状况 - 2024年中国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典型生态系统变化趋势稳中向好 [1] - 2024年沿海海平面较常年高96毫米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1] - 海岸侵蚀在局部区域较重 夏季近海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1.2℃ 为有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高位 [1] - 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较近十年平均值有所增加 浒苔绿潮等生态灾害仍然存在 [1]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 - 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盐度 酸碱度 化学需氧量和底层溶解氧浓度无明显变化趋势 [1] -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波动下降 表层沉积物有机碳 硫化物含量无明显变化趋势 [1] - 近岸海域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总体保持稳定 [1] - 重点监测的珊瑚礁 海草床 滨海盐沼 红树林生态系统状况以优良为主 [1] 监测体系与能力 - 形成"陆海空天"综合观测监测网 涵盖海洋生物 水文气象 水体环境 沉积环境 [2] - 2024年在14条近海标准断面 1621个近海监测站位开展生态趋势性监测 [2] - 对136个典型生态系统分布区域和350个典型海岛开展调查监测 [2] 生态保护与挑战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关键期 [2] - 气候变化引起海洋生态环境风险加剧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任务艰巨 [2] - 将从优化海洋国土空间布局 健全预警监测体系 加强保护修复三方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2]
焦点访谈|不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共同守护人海和谐的蓝色家园
央视网· 2025-06-08 21:28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展 - 曹妃甸海草床修复工程历时6年,累计修复938公顷,成活率达60%以上[1][3][5] - 第二期工程修复600公顷,采用更高效科学的方法,两期共修复938公顷[5] - 修复后海域水质稳定在II类以上,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同比提升85%,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7] 海草床生态价值与修复技术 - 海草床具有稳固海底泥沙、维持生物多样性、净化水质等功能,但脆弱难以自然恢复[3] - 修复过程中攻克了取苗、配重、种植时机等技术难题,需结合潮汐和天气条件[3][5] - 我国已将海草床修复纳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十四五"期间修复1180公顷[7] 红树林保护修复成效 - 海南陵水新村潟湖通过退塘还林政策,种植近40万株红树林,恢复至上世纪80年代面积的20%[9][11][13] - 政府实施补偿机制(每亩每年1000元,连续20年)并引导渔民转型深海养殖[13] - 修复后开发生态旅游项目,2024年旅游收入达9.56亿元,全国累计新营造红树林8800公顷[13] 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 - 中央财政支持蓝色海湾整治、海岸带保护修复等重大项目[7][11]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整治修复海岸线480公里、滨海湿地3.3万公顷[13] - 自然资源部将海草床、红树林修复纳入国家规划,在渤海湾、南海等区域布局实施[7][14]
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发布
央视网· 2025-06-08 17:07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 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15个典型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1] - 辽宁省锦州市通过"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实现海岸整体保护与系统修复 [1] - 河北省唐山市构建"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海草床 [1] - 青岛蓝谷作为首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多规融合-陆海统筹-岛海互济-人海和谐"的生态修复模式 [1] - 江苏省盐城市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开展近自然化生态改造 [1] - 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实现"生态保护+旅游开发+资金反哺"良性循环 [1] 海洋经济与生态修复创新模式 - 浙江省舟山市作为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采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等措施塑造"东方渔都"景观 [2] - 浙江省宁波市花岙岛协同推进海岛生态修复和宜居海岛建设,再现"海上仙子国" [2] -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将生态修复与防灾减灾、文旅发展有机结合 [2] - 福建省莆田市综合运用系统修复、文化融合等手段塑造生态文明传播典范 [2] - 广东省珠海市采用"公益+旅游"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探索无居民海岛保护利用新路径 [2] - 广东省广州市创新性融合红树林生态功能提升与生态景观带建设 [2] - 广东省湛江市形成红树林种植与生态养殖耦合模式 [2] 区域特色生态修复实践 - 广西防城港市通过修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 [3] - 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坚持立法保障、科技赋能等多措并举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质量 [3] - 海南省陵水县通过岸上岸下综合治理推动潟湖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3]
破题2万亿蓝海:广东立法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南方都市报· 2025-06-04 10:57
立法背景 - 广东作为海洋经济第一大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突破2万亿元 [3] - 产业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不足、要素保障不充分等短板制约高质量发展 [3] - 《条例》将海岸线占补、海域立体分层设权等实践创新上升到法律层面,构建可复制的现代海洋治理范式 [3] 产业跃升 - 《条例》推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并实现陆海统筹 [5] - 广州、深圳打造"海洋创新发展之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珠海、汕头、湛江建设区域性海洋中心城市 [5] - 推动海洋产业向非沿海地区延伸,解决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发展失衡问题 [5] 新兴产业培育 - 引导电子信息企业向海洋领域拓展,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6] - 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延伸,2024年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6] - 前瞻布局深海装备、蓝色药库、海洋物联网、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打造千亿级新兴集群 [6] 传统产业升级 - 简化深远海养殖审批,依法减免海域使用金 [6] - 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推动"两证同步核发" [6] - 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提升海洋交通运输业,挖掘海洋渔业、海洋旅游升级空间 [6] 科技创新 -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8] - 加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涉海企业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 [8] - 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8] 创新要素集聚 - 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涉海企业集聚,支持企业承担海洋科技攻关项目 [8] - 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机制 [8] - 提出"普惠性财政后补助"政策以激发企业创新投入 [9] 空间管控与生态修复 - 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实施海岸线分类管控,首创"海岸线占补制度" [12] - 划定严格保护岸线1569公里,修复滨海湿地5700公顷,7个海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 [12] - 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典型生态系统保护,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修复机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