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搜索文档
加强海洋生态保护 释放北部湾高质量发展潜力
中国环境报· 2025-10-20 11:07
海洋资源禀赋 - 广西沿海岸线拥有丰富的渔业、生物、旅游、矿产等资源,海洋生态产品种类繁多,海洋生态本底得天独厚 [1] 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 2024年广西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率达92.9%,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持续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北部湾近岸海域长期保持一类水质 [2] - 2019年至2024年,广西北部湾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0个,总投资近40亿元,整治岸线195公里,修复滨海湿地3301公顷,营造红树林1371公顷 [2] - 北部湾近岸海域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超300头,在涠洲岛识别布氏鲸数量超70头 [2] 海洋监管与监测体系 - 广西设置200多个海洋生态预警监测站位,居全国前列,将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13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纳入监测范围 [3] - 实施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实现对全自治区沿海12海里实时观测,建成覆盖1.428万平方公里海域的观测传输网络 [3] - 推动建设“天空海港陆”综合监测网,加快广西智慧海洋监管服务平台建设 [6] 未来保护与发展规划 - 强化海洋污染源头防治,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管理和海上污染常态化监管 [4] - 深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一湾一策”措施,探索“流域—河口—海湾”联动修复模式,支持钦州市三娘湾、防城港西湾和珍珠湾申报国家美丽海湾 [5] - 探索海洋生态价值实现,完善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海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大力推进蓝碳增汇工程 [7] - 积极开发红树林蓝碳碳汇交易、海洋渔业碳汇交易等项目,充分发挥广西(中国—东盟)蓝碳交易服务平台作用,打造面向东盟的海洋碳汇交易市场 [7]
到“会呼吸的海滩”赶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0 10:30
t and p Star n 3 re t a 2 - 2 p 22 t the ar the state KO r 199 FAL 16 ast STAT the 42 12 52 ng P t 10 re Coul 6 7月 1 - 2 - y 0 p 9. 1 t e 11:0 2 12:4 11 . UPL 1000 GI r in e est M the less f Ce 4 and re 389 : 9 r 0 r 7 3 1 195 t r pro 1. 1. 7. 7 K 七里海新开口渔港。崔重辉摄 天蓝海阔,鱼鸥翔集。初秋的秦皇岛海岸线上,八方游客畅享海滨休闲时光。 赶海,是游客体验避暑胜地北戴河风情的一大乐事。今年开业的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海滨镇单庄村里希民宿,因距离海边不到1公里,成为热门住宿地 点。 民宿经营者周妍希每天清晨为客人准备赶海工具,耐心讲解注意事项。"这几年,沙滩越来越干净,海货也多了,游客都特别喜欢来赶海。"她笑着说, 自己也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按下保护修复"快进键" 赵友鹏抓起一把细沙说:"7年前,这里沙滩几乎消失,海水直逼防护林。而现在脚下每一粒沙,都是我们通 ...
福建生态修复筑牢海岸带安全屏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8 15:58
规划与政策框架 - 福建省印发《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划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和12个重点区,部署25个重点工程 [1] - 指导沿海六市一区完成市级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构建全省统一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 [1] - 联合多部门印发《福建省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1—2035年)》《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等文件,为工作提供指引 [1] 项目实施与成效 - 2019年以来谋划实施18个中央支持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其中9个已完成验收,9个正在实施 [1] - 项目共修复滨海湿地4.5万亩、岸线78千米,营造修复红树林5.1万亩,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 [1] 典型案例与行业认可 - 福州滨海新城、厦门下潭尾2个生态减灾项目纳入海岸带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国际案例集 [2] - 泉州晋江、莆田"蓝色海湾"、平潭君山3个项目纳入2024年度全国优秀典型案例 [2] - 莆田湄洲岛等6个海岛被授予全国"和美海岛"称号,厦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打造了行业样板 [2]
43平方公里“海底草原”再现生机:唐山曹妃甸如何唤醒“海洋绿肺”?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5:15
生态系统修复成效 - 曹妃甸海草床面积达43平方公里,是中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1] - 经过数年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该区域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显著增加[1] - 渤海湾唐山曹妃甸近岸水域的海草床焕发生机,呈现蓝绿交织景象[1]
广西两项目荣获联合国生态大奖
广西日报· 2025-09-12 11:13
核心观点 - 广西防城港市和钦州市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获得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行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认可,标志着相关实践成效获得国际层面肯定 [1][2] 项目成果与投资 - 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案例通过综合整治,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59%,累计种植红树林113.7公顷,促进自然修复24公顷,修复侵蚀岸线及生态化改造海堤8.34公里 [1] - 钦州市实施金鼓江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工程(一期)投入资金3.09亿元,累计恢复红树林90.12公顷,修复岸线5.3公里,恢复海鸟栖息地1.47公顷,净化海湾水质3.15公顷 [2] 生态修复方法 - 防城港市采用海堤生态化改造、红树林种植、退养还滩等立体综合整治与修复手段,综合运用防灾减灾、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理念 [1] - 钦州市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方针,构建规划引领—多元投入—科技赋能—共治共享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体系,通过退养还湿、栖息地恢复、水质净化等精准举措进行治理 [2] 社会经济效益 - 防城港市将核心城区海洋生态景点串联,以优良的亲海空间形成滨海旅游和定居就业的虹吸效应 [1] - 钦州市孔雀湾生态修复项目重现鸟栖红树林、鱼游清水湾的生态美景,体现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核心思路 [2]
国家发改委郑栅洁: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大力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4:19
环境污染防治 -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1] - 大力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 - 强化塑料污染和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 [1] - 扎实开展磷石膏综合治理行动 [1] -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深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1] 流域生态治理 -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1] - 抓好黄河"几字弯"等重点地区生态治理 [1] - 协调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 [1] 海洋生态保护 - 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 [1] - 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1]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自然资源部:确保“蓝色增长极”持续发力
新华社· 2025-08-13 12:01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 - 自然资源部将统筹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增长极"持续发力 [1] - 加强空间规划管控,在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中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1] - 推动陆海统筹、区域协同,强化流域海域联动治理和跨区域生态联防联控 [1] - 深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和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1] - 加强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突破降低生态代价 [1] 海洋经济发展措施 - 利用法治与经济手段,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 - 加大"蓝色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 [1] - 编制实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2] - 简化优化落地项目审批程序,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 [2] - 鼓励海上风电深远海布局,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 [2] - 探索赋予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依法转让 [2] 海洋生态修复成果 - 中央财政支持近20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 [2] - 带动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780公里、滨海湿地79.5万亩 [2] - 新营造红树林13.8万亩 [2] - 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蓝色海湾"等建设行动 [2] -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大格局 [2]
上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工
解放日报· 2025-08-02 10:11
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 2025年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开工 涉及崇明岛南沿、杭州湾北岸西段、大金山岛等区域 [1] - 修复岸线总长约57.18公里 生态修复面积182.73公顷 工程建设周期三年(2025年至2027年)[1] - 将实现长江河口海域"和美海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先行示范和杭州湾北岸生态廊道的贯通 [1] - 自然岸线包含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类型 [1] - 主要修复手段包括补沙养滩工程重建砂质岸线、补植红树林等潮间带植物群落、消除硬质护岸恢复自然潮汐通道 [1] - 近年来上海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重点实施临港、奉贤等区域项目 整治修复岸线34.45公里、滨海湿地324公顷 恢复盐沼植被224.15公顷 [1] 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 - 到2030年初步构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海洋生态保护治理格局 [2] - 2030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国家管控目标 整治修复岸线长度不少于100公里 整治修复滨海湿地面积不少于500公顷 [2] - 到2035年基本完成长江口—杭州湾滨海湿地整治修复 [2] - 2035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陆海一体生态空间格局 [2]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实践样板,多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收效
第一财经· 2025-07-02 16:00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自然资源部遴选出15个代表性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1] - 案例展示了沿海地区在建设"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拓展优质亲海空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成效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要求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海洋碳汇核算 [1] 锦州市生态修复成效 - 锦州市启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浚潮沟14.1千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 [2] - 修复后的大小凌河口滨海湿地植被覆盖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成为鸟类栖息地 [2] - 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024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839.6万人次(同比+30.8%),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同比+33.2%) [2] 唐山市曹妃甸区海草床修复 - 唐山市构建海草床全流程修复技术体系,累计修复面积938公顷,海草盖度显著提升 [3] - 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85%),生物量均值从4.51克/㎡跃升至19克/㎡(+321%) [3]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与渔业经济双赢 [3] 舟山市渔港转型 - 舟山市实施渔港治理、清淤拆废、生态复湿等措施,沈家门十里渔港转型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3] 福建省平潭与莆田修复案例 - 平潭综合实验区通过"灰色+绿色+橙色"修复模式,构建多元立体生态防灾减灾安全格局 [5] - 莆田市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湄洲湾北岸段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 [6] - 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98%,促进渔业产量与产值同步增长 [6] 珠海市三角岛修复 - 珠海市采用"公益+旅游"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恢复三角岛生态系统,2017-2023年生态产品总值提高76%至6800万元 [6] 全国海洋环境数据 - 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83.7%,283个海湾中162个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85%(其中125个达100%) [6] 行业发展趋势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正从单要素质量改善向海湾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转变 [5][8] - 需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协同治理转变,注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8] - 需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8]
让海洋成为更优质“宝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0:21
生态文明成果案例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4个生态文明成果案例,包括斑海豹、海草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现北海区海洋生态文明成果 [3] - 北海局立足海洋自然资源管理职责,承担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保护修复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 斑海豹监测与保护 - 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渤海海洋旗舰物种,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 北海生态中心构建斑海豹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栖息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种群资源分布、上岸点环境特征等4个维度 [5] - 2025年冬季辽东湾浮冰区观测到斑海豹57头次,其中幼崽15头次,占比26% [8] - 2025年3月20日辽河口三道沟斑海豹上岸量达364头,创历史新高,显示栖息地生境状况稳中向好 [8] 海草床资源调查 -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高效"蓝碳"储存功能,2020年调查显示北海区海草床面积6656公顷 [10] - 2024年北海区新发现两处海草床,青岛唐岛湾306公顷,潍坊弥河口367公顷,总面积较2020年提升10% [10] - 唐岛湾海草床是山东省最大鳗草海草床,海草盖度82%,平均生物量213.35克/平方米,生长状况良好 [11]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北海局构建涵盖项目实施、验收、监测评价的完整生态保护修复业务支撑体系,监管139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3] - 2024年制定《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细则》,牵头编制《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后评价指南》 [13] - 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制定,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 [14]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北海局开展海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及转化路径研究,创建适用于北方海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17] - 在黄河口、辽河口等5个典型区域试点核算,编制海洋生态产品清单,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转化路径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