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43平方公里“海底草原”再现生机:唐山曹妃甸如何唤醒“海洋绿肺”?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15:15
43平方公里"海底草原"再现生机:唐山曹妃甸如何唤醒"海洋绿肺"? 在渤海湾唐山曹妃甸近岸水域,一片片蓝绿交织的"海底草原"正焕发勃勃生机。作为中国现存单种连片 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曹妃甸海草床,经过数年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后,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显著增加。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徐世明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艾广德 肖光明 卢铭 河北唐山报道 ...
广西两项目荣获联合国生态大奖
广西日报· 2025-09-12 11:13
9月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之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对接会在 山东省青岛市举行。会上发布了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大赛优胜项目及"海洋十年"中国行 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资助项目名单。防城港市西湾生态保护修复促进价值实现实践案例、钦州市孔雀湾 生态修复项目范例从全球众多参评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海洋生态文明实践范例赛道"海洋十年"中国行 动国际合作种子基金重点项目,标志着广西在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取得的成效获得国际认可。 钦州市坚持"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方针,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构建"规划引领—多 元投入—科技赋能—共治共享"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体系,投入3.09亿元实施金鼓江岸线综合生态整治 修复工程(一期),通过退养还湿、栖息地恢复、水质净化等一系列精准举措,累计恢复红树林90.12 公顷,修复岸线5.3公里,恢复海鸟栖息地1.47公顷,净化海湾水质3.15公顷,让孔雀湾重现"鸟栖红树 林、鱼游清水湾"的生态美景。(苑长军 康安 罗继梅 翁培耀 钟夏波) 2012年以来,防城港市通过海堤生态化改造、红树林种植、退养还滩等立体综合整治与修复,将防 灾减灾、生态防 ...
国家发改委郑栅洁: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大力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14:19
环境污染防治 - 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1] - 大力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水平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1] - 强化塑料污染和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 [1] - 扎实开展磷石膏综合治理行动 [1] -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深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 [1] 流域生态治理 -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持续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1] - 抓好黄河"几字弯"等重点地区生态治理 [1] - 协调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 [1] 海洋生态保护 - 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 [1] - 大力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1]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自然资源部:确保“蓝色增长极”持续发力
新华社· 2025-08-13 12:01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 - 自然资源部将统筹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增长极"持续发力 [1] - 加强空间规划管控,在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中配置海域海岛资源,提高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1] - 推动陆海统筹、区域协同,强化流域海域联动治理和跨区域生态联防联控 [1] - 深化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和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1] - 加强科技创新,通过技术突破降低生态代价 [1] 海洋经济发展措施 - 利用法治与经济手段,建立健全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 - 加大"蓝色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 [1] - 编制实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空间规划,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2] - 简化优化落地项目审批程序,严格管控新增围填海 [2] - 鼓励海上风电深远海布局,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 [2] - 探索赋予无居民海岛使用权依法转让 [2] 海洋生态修复成果 - 中央财政支持近200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重大项目 [2] - 带动全国整治修复海岸线1780公里、滨海湿地79.5万亩 [2] - 新营造红树林13.8万亩 [2] - 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推进"蓝色海湾"等建设行动 [2] -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大格局 [2]
上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工
解放日报· 2025-08-02 10:11
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 2025年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开工 涉及崇明岛南沿、杭州湾北岸西段、大金山岛等区域 [1] - 修复岸线总长约57.18公里 生态修复面积182.73公顷 工程建设周期三年(2025年至2027年)[1] - 将实现长江河口海域"和美海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的先行示范和杭州湾北岸生态廊道的贯通 [1] - 自然岸线包含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类型 [1] - 主要修复手段包括补沙养滩工程重建砂质岸线、补植红树林等潮间带植物群落、消除硬质护岸恢复自然潮汐通道 [1] - 近年来上海海洋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重点实施临港、奉贤等区域项目 整治修复岸线34.45公里、滨海湿地324公顷 恢复盐沼植被224.15公顷 [1] 上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 - 到2030年初步构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海洋生态保护治理格局 [2] - 2030年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国家管控目标 整治修复岸线长度不少于100公里 整治修复滨海湿地面积不少于500公顷 [2] - 到2035年基本完成长江口—杭州湾滨海湿地整治修复 [2] - 2035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陆海一体生态空间格局 [2]
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实践样板,多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收效
第一财经· 2025-07-02 16:00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自然资源部遴选出15个代表性案例,涵盖河口、海湾、海岛等多种海洋生态单元,涉及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态系统 [1] - 案例展示了沿海地区在建设"蓝色海湾""和美海岛""美丽岸滩"、拓展优质亲海空间、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成效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要求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海洋碳汇核算 [1] 锦州市生态修复成效 - 锦州市启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浚潮沟14.1千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 [2] - 修复后的大小凌河口滨海湿地植被覆盖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成为鸟类栖息地 [2] - 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024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839.6万人次(同比+30.8%),旅游总收入340.7亿元(同比+33.2%) [2] 唐山市曹妃甸区海草床修复 - 唐山市构建海草床全流程修复技术体系,累计修复面积938公顷,海草盖度显著提升 [3] - 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85%),生物量均值从4.51克/㎡跃升至19克/㎡(+321%) [3]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价值与渔业经济双赢 [3] 舟山市渔港转型 - 舟山市实施渔港治理、清淤拆废、生态复湿等措施,沈家门十里渔港转型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3] 福建省平潭与莆田修复案例 - 平潭综合实验区通过"灰色+绿色+橙色"修复模式,构建多元立体生态防灾减灾安全格局 [5] - 莆田市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后,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湄洲湾北岸段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长43%,植被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33% [6] - 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98%,促进渔业产量与产值同步增长 [6] 珠海市三角岛修复 - 珠海市采用"公益+旅游"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恢复三角岛生态系统,2017-2023年生态产品总值提高76%至6800万元 [6] 全国海洋环境数据 - 2024年数据显示,全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83.7%,283个海湾中162个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超85%(其中125个达100%) [6] 行业发展趋势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正从单要素质量改善向海湾生态环境整体改善转变 [5][8] - 需从污染治理为主向海洋环境和生物生态协同治理转变,注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8] - 需加强陆海统筹、区域联动、部门协同,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8]
让海洋成为更优质“宝库”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0:21
生态文明成果案例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发布4个生态文明成果案例,包括斑海豹、海草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现北海区海洋生态文明成果 [3] - 北海局立足海洋自然资源管理职责,承担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保护修复任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 斑海豹监测与保护 - 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渤海海洋旗舰物种,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 - 北海生态中心构建斑海豹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栖息地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种群资源分布、上岸点环境特征等4个维度 [5] - 2025年冬季辽东湾浮冰区观测到斑海豹57头次,其中幼崽15头次,占比26% [8] - 2025年3月20日辽河口三道沟斑海豹上岸量达364头,创历史新高,显示栖息地生境状况稳中向好 [8] 海草床资源调查 - 海草床与红树林、珊瑚礁并称"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具有高效"蓝碳"储存功能,2020年调查显示北海区海草床面积6656公顷 [10] - 2024年北海区新发现两处海草床,青岛唐岛湾306公顷,潍坊弥河口367公顷,总面积较2020年提升10% [10] - 唐岛湾海草床是山东省最大鳗草海草床,海草盖度82%,平均生物量213.35克/平方米,生长状况良好 [11]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 北海局构建涵盖项目实施、验收、监测评价的完整生态保护修复业务支撑体系,监管139个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13] - 2024年制定《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监管工作细则》,牵头编制《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后评价指南》 [13] - 参与3项国家标准和6项行业标准制定,完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标准体系 [14] 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 北海局开展海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核算及转化路径研究,创建适用于北方海域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方法 [17] - 在黄河口、辽河口等5个典型区域试点核算,编制海洋生态产品清单,探索碳汇交易、生态旅游等转化路径 [17]
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生态修复持续推进 为了“海底草原”更繁茂(美丽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55
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曹妃甸海草床是我国现存单种连片面积最大的海草床,总面积达4427公顷 [1] - 海草床被称为"海底草原",能稳固海底泥沙并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繁殖环境 [2] - 近年来海草床呈局部退化趋势,主要因拖网捕捞等渔业活动破坏植被和生态环境 [2] 修复措施与技术创新 - 自2019年起实施修复项目,清理渔业网具并限制渔船驶入,减少人为干扰 [3] - 完成海湾内283个排污口整治以改善近岸海域水质 [3] - 采用差异化修复方法:自然恢复结合人工巡护或底质修复、播种移栽等综合措施 [5] - 开发高效栽培技术,如泥坯固定海草根部、泥丸包裹种子播种等 [4][5] 修复成效与生物多样性 - 修复后海草盖度提升,稀疏区和裸斑区重新繁茂 [4] - 大型底栖生物种类从60种增至111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3% [6] - 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生机,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繁衍场所 [6] 智能监测与长效管护机制 - 建成海草床智能监测系统,包含1个平台、2个监测站点和6个电子界桩 [7] - 实时监测温度、盐度、溶解氧等12项指标,异常数据可及时预警 [7] - 配置巡逻船和快艇每日巡查900多公顷修复区,制止破坏行为 [7] - 将海草床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通过省级规划构建长效保护机制 [7][8]
广西两案例入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广西日报· 2025-06-15 09:43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 - 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公布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评选结果 全国共15个案例入选 广西占据两个案例 [1] - 广西入选案例为北海市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和防城港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1] 涠洲岛珊瑚礁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涠洲岛作为我国最年轻火山岛 曾因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导致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珊瑚覆盖率下降约70% 礁栖鱼类种群锐减 部分珍稀物种濒临消失 [1] - 2015年以来北海市采取多项修复措施 包括出台专项条例严控生态破坏 建成污水垃圾处理系统阻断陆源污染 [1] - 创新构建"选址—选种—育苗—移植—管护"全链条修复体系 突破耐高温珊瑚驯化技术 珊瑚成活率达85%以上 [1] - 科学规划修复区域 建立陆基珊瑚培育系统保障种源 推动全民参与 形成"科研+科普+旅游+社区"共治模式 [1] - 经持续努力 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显著恢复 珊瑚种类增至62种 活珊瑚覆盖率提升至8% 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和新可持续城市与人居环境奖 [1] 防城港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案例 - 防城港市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海湾红树林分布区 面临红树林湿地退化、滩涂裸露、海湾淤积等挑战 [2] - 近年来系统实施生态修复 通过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塘还海、增强滨海湿地水动力、提升生物多样性等创新举措 [2] - 探索出适合防城港人海和谐发展的新途径 作为我国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门户 生态改善带动海上国际龙舟赛、中国—东盟马拉松、中越北部湾渔业增殖放流等国内外重要赛事活动落地 [2] - 实践"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理念 成为面向周边国家展示我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窗口 [2]
人海和谐 共生共荣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2 14:29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 锦州市大小凌河口湿地修复 - 清退养殖池1181公顷,疏通潮沟7684米,恢复盐沼植被1597公顷,激活碱蓬草生长[9] - 采用"退养还湿+潮沟连通+盐沼修复"模式,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防灾减灾功能[10] - 红海滩景观重现,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多维度共赢[10] 唐山曹妃甸海草床修复 - 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建立智能监视监测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42.3%[14] - 形成"海底草原—生物廊道—海岸屏障"立体生态系统,入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 - 探索出"清、修、保"海草床修复体系,植被盖度、碳汇能力显著提升[14] 青岛蓝谷海岸带修复 - 修复43.9公里海岸线,打造"岸绿湾美、岛秀礁丽、城海相融"生态图景[17] - 采用"多规融合—陆海统筹—岛海互济—人海和谐"模式,提升岸线稳定性与防灾能力[17] - 崂山湾即墨段入选山东省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推动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17] 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修复 - 整治修复海岸1550公顷,修复岸线22.9千米,建设生态化海堤9.5千米[19] - 运用NbS理论构建三级生态屏障,获"国际湿地城市"等多项荣誉[19] - 发展"生态+N"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20] 台州大陈岛生态修复 - 修复砂质岸线908米,加固侵蚀岸线2500米,恢复海岛植被96.32公顷[24] - 实现"红色文化+蓝色经济+绿色生态"三色共富,旅游收入显著增长[24] - 获国家级"和美海岛"称号,蓝色循环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4] 舟山沈家门渔港转型 - 从传统渔港升级为多功能综合性港口,推动临海产业转型升级[27] - 实施港湾环境综合整治,探索"生态优先、陆海联动"发展路径[27] - 实现渔港文化、山海景观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28] 宁波象山花岙岛修复 - 通过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改善生态系统功能,拓展亲海空间[32] - 获评国家级海洋公园和"和美海岛",实现"水清、岸绿、滩净"目标[32] - 整合生态、历史、人文资源,为海岛修复提供示范样板[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