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现实(MR)
搜索文档
从手机到MR:vivo如何开启未来赛道新起点?
新浪科技· 2025-08-22 14:18
公司战略与产品定位 - vivo推出首款混合现实头显设备vivo Vision探索版 标志着公司从智能手机生态向MR领域的战略延伸 [1] - MR头显被定义为公司科技战略的开端与关键奇点 成为攻坚家庭场景机器人的智能高地 [1] - 公司以MR作为下一代具有手机潜力的产品 致力于重新定义人们感知、连接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3] - 公司发展战略立足技术复用和长期主义 聚焦AI、影像、场景理解等核心能力圈 [7] - MR产品是迈向空间计算时代的第一步 将作为机器人的眼睛与手机、机器人、云端深度协同 [10] - 长期目标是通过MR产品迭代验证空间计算技术 3-5年内推出特定场景机器人 10-15年推出家用机器人 [11] 产品技术特性 - 产品重量控制在400克以内 较市场主流600克产品显著减轻 针对中国人面部数据优化佩戴适配性 [4][5] - 首次打通从高质量创作到高保真沉浸式回看的完整空间影像生态链 实现智能手机与MR头显的硬件级联动 [8] - 基于AI大模型和影像技术积淀 聚焦为家庭机器人打造环境识别、建模及决策的大脑+眼睛系统 [10]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发布的17款VR/MR产品中 MR占比达50% 显示行业正从VR全面向MR进化 [3] - 苹果Vision Pro 2预计最早2025年底发布 搭载M5芯片 [3] - MR应用目前教育医疗领域占比超47.5% 娱乐类仅18.7% 消费开发存在严重低估 [8] - 中国2030年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逼近万亿元规模 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 [10] 生态建设与产业协同 - 公司构建世界级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工业设计能力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升级与创新 [7] - 内容生态被视为硬件设备的灵魂 公司致力于孵化内容生态想象力并与产业伙伴共荣 [8] - 线下体验店先行开放 坚持硬件体验达到黄金标准后再推向消费者 预计2-3年内提供达标产品 [5] - 成立机器人Lab专注技术研发 与产学研机构探索合作 [10]
vivo Vision炸场!398克改写MR格局,中国科技企业要抢下下一代计算平台?
第一财经· 2025-08-21 21:20
行业市场前景 - 2025年全球智能头显市场出货量预计达1280万台,同比增长26% [1] - 中国市场2025年智能头显出货量预计275万台,同比增幅107% [1] - 2024年全球MR市场规模达724亿美元,预计2028年突破2908亿美元 [5] - 2024年VR/MR出货量960万台,预计2030年攀升至55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超30% [5] - 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逼近万亿元 [12] vivo战略布局 - 公司于30周年之际推出首款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探索版 [1] - 从智能手机生态向MR领域战略延伸,致力于联接物理与数字世界 [1][4] - 选择MR与家庭机器人作为核心赛道,基于老龄化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圈 [12][20][22] - 采取渐进式突围策略,规划三级跳路径:MR迭代→家用机器人规模化→技术产品场景正循环 [19] 技术突破方向 - 重点解决轻松穿戴和无感交互问题,vivo Vision机身重量仅398克,较行业主流产品轻约30% [3][11] - 采用13ms低延时VST算法实现虚拟内容与现实世界快速同步 [10] - 通过航空级铝合金、Micro-LED屏幕等材料优化结构实现轻量化设计 [11] - 将影像技术应用于空间场景扫描、识别、理解及建模,支撑空间计算能力 [10] - MR技术可构建家庭环境毫米级数字孪生,助力机器人应对非结构化场景 [16] 生态构建模式 - 秉持"生态共建,产业共荣"理念,通过开放标准吸引开发者 [21] - 采用"核心技术自研+生态资源整合"模式,联合产业链伙伴推进硬件开发 [19] - 依托供应链能力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11] - 手机厂商在AI大模型、影像技术等领域的积累为MR技术融合提供新思路 [9] 产业发展瓶颈 - MR应用目前主要集中于娱乐、游戏领域,日常生活和工作实用性应用相对匮乏 [5] - 设备价格需接近"尝鲜阈值"以降低消费者尝鲜成本 [5] - 需突破现有设备的"反人性"体验,实现从"笨重"到"轻松"的跨越 [3] - 现象级产品关键在于找到适配场景,而非单纯依赖杀手级应用 [5] 未来应用场景 - MR能与家庭机器人结合应对人口老龄化,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或将突破4亿 [12] - MR可作为机器人的"智能眼",与AI大模型构成"超级脑"形成认知-决策闭环 [19] - 通过精准识别人类表情、动作与语义,使机器人从机械响应升级为共情交互 [16] - MR是天然的机器人操控交互设备,可实现远程遥控和数据捕捉 [12]
为机器人铺路,vivo先从“眼睛”入手
第一财经· 2025-08-21 20:15
公司战略布局 - vivo展示混合现实头显设备vivo Vision探索版 直接对标苹果Vision Pro [1] - vivo成立机器人实验室 由执行副总裁胡柏山直接领导 专注于开发机器人智能决策系统和空间感知系统 [3] - 公司计划三年内推出首款家庭场景人形机器人 同步推进6G、人工智能和混合现实技术布局 [3] - 机器人研发已持续五年时间 采用AI大模型驱动"大脑" MR设备作为"智能眼"构建认知决策闭环 [1][3] 行业市场现状 - 苹果Vision Pro起售价达3500美元 2023年全球销量不足100万台 [1] - 全球MR设备市场总量在2024年刚突破1000万台门槛 [1] - 手机厂商在传感器校准和图像处理算法领域具备成熟积累 在机器人环境感知能力构建上具有先发优势 [4] - 机械结构与运动控制系统是多数手机厂商尚未涉足的技术领域 [3] 技术挑战与产业特性 - 机器人产业需要机械与电控领域专家 手机厂商的软件工程师可负责AI算法部分但团队整合存在难度 [3] - 为机器人定制生产线需要改造原有工艺流程 该过程被业内人士评价为烧钱且缓慢 [3] - 当前阶段自研并非所有手机厂商的目标 整合资源与寻找切入点成为行业核心课题 [4] - MR设备短期满足用户大屏及沉浸式需求 长期将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服务于家庭场景 [1]
搭载双目8K Micro OLED,vivo首款MR头显产品发布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8-21 18:16
产品设计与硬件规格 - 采用分体式铆接设计和高强轻质镁合金材质 头显重量仅为398g 大幅减轻长时间佩戴负担[2] - 计算单元外置设计优化整体佩戴平衡感[2] - 内置第二代骁龙XR2+芯片 提供流畅运行和高性能表现[2] 光学显示技术 - 搭载双目8K Micro OLED显示器 覆盖94% DCI-P3广色域 色彩准确度ΔE<2[2] - 支持100-1000度磁吸光学镜片 近视用户无需额外佩戴眼镜即可使用[2] 娱乐与交互体验 - 支持呈现120英尺超大巨幕画面 与咪咕视频合作提供实时直播及多视角沉浸观赛体验[3] - 支持1.5°高精度眼动追踪和26个自由度的微手势识别 垂直识别范围达175度 无需手柄即可操作[3] 系统功能与多设备协同 - 搭载originos Visio系统 可与手机 PC连接 最多投射5个悬浮窗口[3] - 支持沉浸穹幕视频 多设备闪投观影 3D电竞观赛 自由多窗口工作台等娱乐办公活动[3] 市场推广计划 - 2025年内暂不公开发售 即日起可在120家门店体验产品[3]
首发实录|vivo胡柏山:头显价格有望降至万元内
新浪科技· 2025-08-20 21:33
产品发布与定位 - 公司将于8月21日发布vivo Vision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这是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首次对标苹果Vision Pro的产品 [1] - 该产品被定义为"探索版",不计划直接向普通消费者销售,而是通过线下体验店供用户体验和反馈 [9][10] - 公司目标在2-3年内推出达到80分体验标准的产品,当前产品重量控制在400克以内 [9][10] 定价策略与供应链 - 产品价格有望降至1万元左右或低于1万元,通过现有手机供应链体系实现成本控制 [7] - 关键部件包括SoC、光机、摄像头、机构件等均已存在于手机供应链中,无需新增供应链 [7] - 参考X Fold折叠手机年销量60万台,定价在8500-9500元人民币,公司相信MR产品在价格降至万元附近时也能达到相似销量规模 [8] 技术路径与研发动机 - 选择MR而非VR技术路线,因MR结合了VR的沉浸体验和AR的现实信息显示优势,解决了体验持续性问题 [4] - 研发动机一方面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为未来家庭机器人提供"眼睛"和"大脑"的功能 [5][6] - 公司已投入5年研发时间,针对中国人面部特征进行了详细数据测试,为未来出海到中亚、欧洲市场做准备 [10] 市场机遇与竞争优势 - 公司拥有5亿智能手机用户基础,通过用户分类方法论深入理解不同场景需求 [11] - 在MR领域,中国产业可能接近与全球并驾齐驱,不再仅是跟随者 [11] - 公司具备影像技术、大模型能力和用户洞察优势,这些能力是非手机厂商所不具备的 [12][13] 生态建设与产业合作 - 公司采用产业共融策略,聚焦擅长领域(如机器人领域的"眼睛"和"大脑"),将其他部分交由合作伙伴完成 [14] - 硬件体验与内容生态形成正向循环:硬件体验好推动内容生态发展,内容生态好又促进硬件销售 [10] - 公司认为MR可发展为生产力工具,涵盖学习、办公、游戏制作等场景,延续手机从通讯工具到生产力工具的发展路径 [11][13]
混合现实头显vivo Vision即将发布
巨潮资讯· 2025-08-13 22:09
产品发布计划 - vivo将于8月21日发布vivo Vision探索版混合现实头显[1] - 发布会已进入紧锣密鼓的筹备阶段[1] - 产品将于本月正式亮相[1] 产品定位与意义 - 标志着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首次推出对标苹果Vision Pro的混合现实头显设备[1] - 原型机将在2025年中期正式亮相[1] 战略背景 - 该MR头显是vivo为加强实时空间计算能力以应对未来消费级机器人应用所制定战略的一部分[1]
vivo官宣,国内手机厂商首款MR头显将发布
观察者网· 2025-08-13 12:16
产品发布与定位 - 公司将于8月21日正式发布vivo Vision,这是国内主流手机厂商首次推出对标苹果Vision Pro的混合现实头显设备 [1] - 产品宣传语为“轻松上头”,并标有“探索版”字样,设计风格与苹果Vision Pro相似,配备外置电池并支持双指捏合操作 [1] 产品规格与设计 - 头显正面拥有4颗摄像头,主要用于支持VST彩色透视和空间视频拍摄,下方有2颗摄像头,大概率支持无手柄的纯手势交互 [4] - 苹果Vision Pro和三星Project Moohan底部也有2颗SLAM摄像头,但正面有10颗不同摄像头和传感器 [4] - 整机重量佩戴感受与重384.8克的AirPods Max差不多,比重量在600-650克的Vision Pro更轻是大概率事件 [6] 公司战略与研发投入 - 公司在混合现实领域的布局已超过4年,混合现实团队规模已扩展至500人 [3][8] - 公司计划于2025年9月在全国十几个城市推出高保真原型机体验 [3] - 公司优势包括庞大的用户基数、领先的影像技术和AI大模型能力,以及充分的研发人力储备 [8] 市场前景与定价策略 - 苹果Vision Pro高达29999元的起售价被视为市场遇阻的关键因素 [9] - 若公司能以更具竞争力的亲民价格切入市场,有望大幅降低尝鲜门槛,吸引更多消费者 [9]
vivo Vision已在内测,但苹果MR头显却要凉透了
36氪· 2025-08-12 07:35
产品发布与预热 - 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即将正式发布 发布会正在紧锣密鼓准备中 近期可能推出[1][4] - 产品已开放员工内测体验 央视主持人朱广权曾参与内部体验活动[1] - 公司早在2023年12月就透露MR量产产品三年内上市计划 2024年博鳌论坛展示产品外观[5][9] 技术团队与战略定位 - 混合现实团队规模达500人 计划2025年9月在全国十余城市推出高保真原型机体验[5] - 产品定位为机器人战略的阶段性成果 聚焦家庭场景 依托AI大模型与影像技术积累[8] - 新成立机器人实验室 将MR头显作为空间计算与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前哨[11] 产品设计与硬件配置 - 外观设计类似Apple Vision Pro 采用外接电池和旋钮设计 正面配备4颗摄像头 下方2颗摄像头支持无手柄手势交互[7][11][15] - 佩戴重量预计接近384.8克的AirPods Max 显著轻于600-650克的Vision Pro[17][20] - 电池技术可能超越Vision Pro的3166mAh/35.9Wh规格 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外接方案[17] - 系统可能搭载vivo蓝河操作系统 芯片预计采用高通骁龙XR2+ Gen 2平台[17] 市场竞争与差异化 - 与Apple Vision Pro(定位高端先锋体验)和三星Project Moohan(Android技术样板)形成差异化 聚焦家庭场景落地[19] - 通过娱乐影音、空间办公、家庭机器人生态联动建立刚需场景[8][19] - 利用手机协同优势 将MR从单机体验延伸至手机-机器人场景串联[18] 市场挑战与突破方向 - 需解决VST透视延迟、手势交互命中率、佩戴舒适度三大技术门槛[19][20][22] - 通过线下体验馆提前让用户感知使用场景 降低教育成本[22][23] - 定价策略可能瞄准高端手机/轻薄本区间 配合镜片适配、外接电池可拆换等服务细节[23]
亮亮视野完成过亿元战略融资,百日后多领域成果斐然
搜狐财经· 2025-08-09 05:11
融资情况 - 公司于2025年3月完成过亿元战略融资,由亦庄产业升级基金领投,昆山国投跟投,陕西金资追投,亦庄系资本为第三次加码 [2] 技术突破 - 通过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二维衍射光波导技术的混合现实(MR)智能终端的研发》验收,攻克显示技术、空间感知交互、延迟、三维图形渲染等难点 [2] - 采用光栅矢量计算与光线追迹融合的衍射光波导设计算法,结合AI语音、手势及空间定位技术,突破技术瓶颈 [2] - 工业、航空、能源、医疗等行业多家客户正在试用MR智能终端,加速产业化落地 [2] 产业链布局 - 加快微纳光学产业链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保密可控的量产供应链体系 [3] - L-PAT系列光波导模组采用自主研发工艺流程,具备良率高、成本低、质量可靠特性 [3] - 通过产业协同推进国产化,增强核心器件自主可控能力 [3] 新产品发布 - 推出新一代AR翻译眼镜Leion Hey2,重量仅49克,支持超百种语言和方言实时翻译,续航达8小时 [3] 资金用途 - 加速下一代AR眼镜研发,强化AR光波导显示、轻量化与长续航等核心优势 [3] - 深化微纳光学产业链布局,增强核心器件自主可控能力 [3] - 拓展北美、欧洲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构建多样化应用场景并拓展渠道体系 [3]
混合现实的山头,来了个老朋友:字节跳动 MR 眼镜研发曝光
36氪· 2025-07-16 12:08
字节跳动MR设备研发 - 公司正在开发一款护目镜形态的轻量级混合现实设备,预计2027年公布,产品定位直接对标Meta的AR领域[1] - 设备采用分体式设计,显示设备与主机分离,主机内置计算硬件、电池及自研专用芯片(类似苹果Vision Pro的R1芯片),通过数据线连接眼镜部分[5][6] - 产品尺寸与目前世界最小VR头显Bigscreen Beyond相近,开发代号为「天鹅」(Swan),由Pico团队负责[5][8]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字节跳动MR设备的设计与Meta Orion原型机相似,两者均采用分体式设计以减轻佩戴重量,反映行业向轻量化转型的趋势[9][11] - 轻量化智能眼镜(如Ray-Ban Meta销量超200万副)的市场表现优于笨重的一体化头显(如Meta Quest、Vision Pro),验证了消费者对舒适度和时尚形态的偏好[15][20] - XR产品普及的关键因素从技术参数转向舒适度与社交可接受性,一体化头显因重量问题难以吸引大众用户[17][19] Pico的战略调整与挑战 - Pico 4因软件生态缺失及引入Quest游戏导致销量不佳,促使公司转向MR领域,项目「天鹅」被视为VR受挫后的战略转型[8][13] - 公司MR设备开发借鉴Meta的轻量化路径,但需解决软件生态短板(如缺乏吸引力的IP和创新玩法)以提升产品竞争力[13][15] 市场风向与产品形态 - 行业风向显示,功能简单、轻便的智能眼镜(如雷鸟Air、XREAL One)更易被市场接受,而高价旗舰设备(如Vision Pro)尚未成为主流[15][21] - 未来XR普及需依赖平价且能高效完成基础任务的智能眼镜,而非技术超前但笨重的设备[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