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

搜索文档
荐股骗局的“幸存者偏差”游戏:为什么你总被“小涨股票”迷惑?
搜狐财经· 2025-06-03 16:09
荐股骗局的诱惑 - 荐股骗局通过"专家推荐"、"内部消息"、"稳赚不赔"等诱人口号吸引投资者 [2] - 骗局传播渠道包括社交媒体、电话推销和虚假"投资研讨会" [2] - 利用投资者对财富增长的渴望编织虚假投资故事 [2] 幸存者偏差的迷惑 - 投资者只关注被宣传的成功案例而忽略大量失败案例 [4] - 骗子刻意挑选曾经小涨的股票作为"成功案例"进行宣传 [4] - 大多数被推荐股票最终失败但相关信息未被传播 [4] 小涨股票的迷惑性 - 短期收益诱惑:小涨股票短期收益不可持续但易让投资者误判 [4] - 心理暗示作用:骗子通过暗示"稳赚不赔"降低投资者警惕性 [4] - 从众心理影响:投资者盲目跟风导致高点买入最终亏损 [5] 防范措施 - 保持理性投资态度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 [5] - 警惕"稳赚不赔"等虚假宣传信息 [5] -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避免被他人案例误导 [6] - 通过分散投资降低单一股票风险 [7]
青果巷有光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30
文化传承与非遗产业 - 常州青果巷拥有周有光图书馆及乱针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 - 乱针绣作为常州非遗技艺存在商业化潜力但特定人物肖像作品稀缺 [1] - 杨守玉乱针绣作品同样具备文化价值与非遗产业开发属性 [6]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周有光倡导通识教育体系强调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4] - 教育应注重自修方法训练而非过早专业化以拓宽未来发展可能性 [4] - 大学阶段定位为基本训练平台专家培养需在毕业后实现 [4] 文旅融合与IP开发 - 青果巷通过周有光IP(书房铜像等)形成文旅吸引力 [2] - 历史人物故居与实物场景(如北京搬迁的书房)增强体验感 [2] - 地方文化资源(校友网络非遗技艺)具备集群化开发基础 [2]
高点买入亏超50%后,总结出三大血泪教训!
天天基金网· 2025-03-29 10:04
核心观点 - 投资不是追星游戏,而是需要理性规划与长期坚守的马拉松 [3] - 从盲目追星到躺平止损,经历了从"韭菜"到"学徒"的蜕变,通过运用工具优化策略做好长期投资 [27] -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更是人性的修行 [26] 跟风追星的代价 - 2021年下半年将积蓄投入火热的医药、军工以及炙手可热的明星基金,但市场风格切换后成长股暴跌,单一赛道基金风险暴露无遗 [4] - 持仓的一只成长价值基金因重仓科技股,在2022年最大回撤超50% [4] - 主动基金易受基金经理风格偏移以及押注单一赛道的影响,出现较大波动 [6] 定投策略的误区 - 面对亏损加大定投金额试图摊薄成本,但2022年多次因资金不足导致定投中断,错失低位补仓机会,最终成本线居高不下 [9] - 未根据市场估值动态调整策略,盲目坚守医药基金,陷入"跌跌不休"的泥潭 [10] - 定投执行偏差(如金额波动、扣款失败、没有及时止盈止损)会显著放大亏损 [12] 情绪失控的转折点 - 2024年9月市场迎来"924行情",但账户仍浮亏超40%,面对家人压力与内心煎熬选择割肉赎回四分之一资金,错失后续反弹红利 [14][15] - 止损需基于基本面而非情绪,"闲钱投资"原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6] 三大血泪教训和重生启示 - 分散配置是生存法则:过度集中于高波动赛道(如军工、医药)一旦板块回调便难以翻身,应搭配价值型基金或固收+产品平滑风险 [18] - 长期视角与纪律执行:定投需绑定工资账户、保持金额稳定,并设定估值阈值动态止盈,盲目加仓只会加速亏损 [19][20] - 独立思考胜过跟风盲从:基金经理短期业绩可能依赖"赌赛道",长期稳健性更值得关注,超长线投资应选择指数基金而非主动基金 [22][23] 重建投资信心 - 将割肉资金转向沪深300、中证500以及纳斯达克、标普500指数,严格执行"五年持有+年检"策略,通过低位定投实现逆袭 [24] - 唯有敬畏市场、尊重规律,才能在波动中守住本金,静待花开 [25] - 用闲钱投资,做长期规划,保持独立思考,方能在市场的风浪中行稳致远 [28]
创业者请警惕:把脑子交给AI,是天下最愚蠢的事
创业邦· 2025-03-09 11:27
AI对社会组织方式的冲击 - AI的普及将导致社会组织方式剧烈变化,可能使普通人"植物化",减少人际互动需求[7][8] - 掌握军事、政治、经济、智力四种力量的人群可能通过AI加剧社会两极分化[8] - 技术必须与恰当的社会组织方式结合,否则会带来系统性风险[9][10] AI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表现 - DeepSeek在文学创作和诗词生成方面表现优于国内其他大模型[11] - 处理哲学专业问题时表现较弱,尤其在指导学术论文等深度内容上存在局限[11] - 医学保健类问题的回答质量处于中等水平[11] 应对AI幻觉的方法论 - 三重验证法:信息源可靠性核查、逻辑自洽性检验、元认知方向评估[12] - 全知可能带来决策瘫痪,适度保持无知有助于维持探索欲望[13][14] - 信息过载会导致注意力分散,需聚焦核心问题[19][20] 突破信息茧房的策略 - 跨平台对比法:同时使用不同AI系统和小红书/抖音等差异化平台[17] - 反向操作法:在单一平台主动搜索非偏好内容打破算法推荐惯性[18] - 管理实践启示:避免仅听取身边人意见,需主动接触一线未过滤信息[18] 苏格拉底提问法的商业应用 - 管理沟通三步骤:引导员工表达→植入观点→差异化处理合伙人关系[62][64] - 产品开发哲学:通过减法思维凸显核心价值,类似雕刻去冗余的过程[32][34] - 赛道创新逻辑:用新提问方式开辟"小而美"细分市场,如宠物店卖诗集[45][46] 近代精神对企业家的启示 - 马斯克模式:通过技术开源保持持续创新而非依赖专利保护[67][68] - 教育范式转变:梁文锋等创新者多成长于非功利性提问的家庭环境[73][76] - 分配制度挑战:AI普及可能需配合全民基本收入(UBI)保障创新生态[70][72] AI内容生产的本质特征 - 概率计算本质:仅掌握文字相关性而缺乏真实世界指向性[57][58] - 迭代共生关系:人类与AI相互促进演化,类似农耕/工业文明转型[49][50] - 二手思考辩证:有效思考不应拘泥于原创性而应注重问题解决实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