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独立思考
icon
搜索文档
拒当美财长、1亿变150亿!被称华尔街空神,如今又押注黄金?
搜狐财经· 2025-11-08 14:14
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聊一个华尔街传奇人物的故事:约翰・保尔森。 连特朗普都想将他收入麾下 这职位啥概念?相当于美国经济领域的"一把手",手握调控大权,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要,但保尔森想都没想就拒了,理由是自己"难堪重任",还顺带吐槽了 特朗普的对华关税战,说这纯属"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糊涂账。 换作一般人,碰到这种一步登天的机会,早就乐开花了,但保尔森不这么想这正是他能成大事的关键,不被名利牵着鼻子走。 金融圈里太多人追名逐利,最后栽在权力和欲望里,但保尔森心里知道自己真正擅长的是投资,不是搞政治,一旦进了权力的圈子,就很难保持客观冷静的 判断,而这恰恰是投资的生命线。 拒绝当官后,保尔森也没闲着,转头就扎进了黄金市场,从2023年开始,他就疯狂买入金矿公司的股票,跟当初做空房地产时一样果断。 这人可是个狠角色,在2008年次贷危机里赚得盆满钵满,特朗普都想请他当财政部长,结果人家直接拒绝,现在又一门心思押注黄金,说2028年金价能涨到 5000美元一盎司,他能预知金融吗? 2025年4月底,他更是放出狠话,说2028年黄金价格能冲到5000美元每盎司,很多人觉得他疯了,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背后 ...
新闻分析丨警惕“AI依赖” 人机共生时代如何保持独立思考
新华网· 2025-10-28 13:40
AI依赖的潜在风险 - 过度依赖AI进行思维外包可能导致人类逐渐丧失思维主导权[1] - 长期使用AI大语言模型会导致大脑神经连接数降低 影响语言和行为能力[2] - 生成式AI会削弱批判性思维能力 导致过度依赖并可能削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2] AI对工作的影响 - AI完成工作的烧脑部分后 人类仅剩机械性执行 工作沦为被动填空[3] - 工作被动填空可能导致心理疏离 丧失工作动力[3] - 企业部署AI时应小范围试点 观察对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影响[3] AI应用的可靠性问题 - AI生成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让使用者容易轻信 但对技术缺陷认知不足[4] - 英国高等法院要求律师防止AI滥用 因发现数份可能由AI生成的虚假案例引用被提交至法庭[4] -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发布的儿童慢性病报告因使用生成式AI内容出现重大引用错误[4] AI在科研领域的双刃剑效应 - AI显著推动科研进程 可用于绘制蛋白质结构 研发新型抗生素 加快文献综述进度[4] - AI产生的幻觉出现在论文评审或研究中十分令人担忧[4] - AI可能带有训练数据中的偏见 进而加剧种族 性别等不平等问题[4] 人机共生的未来路径 - 未来10年知识型劳动者将分化为AI乘客与AI驾驭者两类群体[7] - AI乘客将认知工作全权交由AI打理 最终可能被AI取代[7] - AI驾驭者坚持主导AI运作 把AI生成内容当初稿 严格核查结果 有时关闭AI独立思考[7] 建立AI使用边界 - 需要学会分辨哪些场景适合用AI 哪些场景需要人工辅助和判断[7] - 应对自己的心智认知掌握主动权 有意识建立AI缓冲带[7] - 可进行对抗性生成 当AI给出契合观点时用批判性思维质疑 跳出思维惯性[7]
Nature头条:大学全面拥抱AI,大学生变得更聪明,还是停止思考?
生物世界· 2025-10-22 12:05
编译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当 清华大学 今年的新生打开录取通知书时,迎接他们的第一位"校园代表"并非真人,而是一个 人工智能 助手 ,这个 AI 智能体被设计用于解答关于课程、社团和校园生活的各种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将 AI 课程设为必修课,确保所有毕业生具备"AI 素养";而悉尼大学则采取 传统线下考试方式,以验证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而非依赖 AI 完成学习任务。 2025 年 10 月 21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在其官网 头条发表了一年题为: Universities are embracing AI: will students get smarter or stop thinking? 的文章,当大学开始拥抱 AI,大学生们会在 AI 的帮助下变得更聪明,还是开始变得停止思考? 校园 AI 浪潮,学生已成"重度用户" 根据 2024 年的一项全球调查,86% 的大学生在学业中经常使用 AI。一些调查显示这一比例甚至更高。 科学类专业的学生似乎是 AI 的重度使用者。AI 公司 Anthropic 对大学生与其 AI 工具 Claude 的 100 万次 匿名 ...
某媒体对2026马年神预判,让人醍醐灌顶!
凤凰网财经· 2025-10-20 21:51
行业背景与市场定位 - 纸媒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大量杂志停刊,报刊亭被拆除,行业普遍存在"纸媒已死"的论调[3] - 在碎片化信息爆炸和短视频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深度阅读需求被挤压[3][16] - 公司作为坚持出版的周刊,定位为"都市生活指南"和"精品周刊",专注于提供有深度、有内容的独特思考[21][23] 产品核心价值与内容特色 - 产品全年出版52期,内容覆盖热点新闻、社会、经济、消费、理财、文化、考古、科技、人物、国际、娱乐等多元领域[12] - 内容聚焦大众生活议题,包括婚姻经营、教育改革、房价趋势、育儿方式等现实问题[50] - 设有"投资物语"栏目解析经济趋势与理财策略,"逝者"栏目记录大师人物,"生活圆桌"栏目探讨轻松话题[68][71][66] - 通过封面故事和深度报道梳理时代问题的前世今生,透析现象本质[80][85] 历史表现与市场影响力 - 公司在2003年特殊时期预判中国经济处于大爆发前夜,2007年提示提防泡沫经济,帮助读者把握2003-2007年经济暴涨期并规避2008年金融危机[8][9] - 在"数字阅读影响力期刊TOP100"榜单中位列第一,证明优质内容的持续竞争力[95] - 在纸媒衰微的行业环境下,公司订阅率仍以平均10%的速率逐年增长[94] 用户群体与品牌认可度 - 用户包括作家、主持人、经济学家、歌手等各界人士,许多读者持续订阅十多年[12][31] - 读者评价认为该杂志参与其精神气质塑造,具有简练深刻、审慎优雅的特点[31] - 品牌被认可为"值得信任的存在",在舆论场中保持冷静和清醒[92][85] 商业模式与销售策略 - 2025-2026跨年订阅价格为390元,每月配送4-5期,包邮到家[38][111] - 订阅用户可获得价值88元的增刊1本作为赠品[39][111] - 单日阅读成本约1元,强调家庭阅读场景的价值[42][113] 内容生产与团队能力 - 公司拥有坚持"事实至上"的记者团队,对社会重大事件进行一线采访[75][86] - 记者曾赴重庆山火现场记录救灾过程,聚焦妇女儿童拐卖等社会议题的深度追踪[86][88] - 内容坚持全彩精印和高清图片,采用可平摊装帧设计提升阅读体验[104][109]
《7-Eleven经营秘籍》
搜狐财经· 2025-10-09 23:51
核心经营哲学 - 强调创造从"无"到"有"的想象力 从顾客的不便与不满中创新 如将美国7-Eleven模式与日本小型商店结合创立日本7-Eleven 推出饭团、便当及Seven Bank等 [9][10][11] - 提出"以未来为起点思考" 摆脱传统思维 如面对大型超市挤压小型商店的质疑 认为小型商店经营困难源于自身效率低 通过提升效率可与大型超市共赢 [12] - 坚持以顾客为核心判断标准 摒弃"差不多"的妥协态度 明确"是"与"否" 如因品质不达标销毁价值6000万日元的"金色拉面" [18][19] 产品创新案例 - 推出采用一包450克6个包装、售价256日元的"黄金吐司" 价格是生产商品牌畅销商品的1.5倍但仍热销 [13][14] - 在便利店销售饭团和便当 设立Seven Bank 研发Seven Premium系列产品 均体现"跳跃的想象"思维 [13] - 根据关西与关东地区口味差异调整产品 区分"为了顾客"与"站在顾客立场" 真正理解顾客需求以提升销售额 [1] 组织管理理念 - 将"公司"与"工作"分开考虑 不将两者视为一体 避免经营程式化 如不顾创始人反对毅然成立7-Eleven [15][16][17] - 面对失败要尽快忘却并重新开始 通过不断假设与验证抓住事物本质 反对意见常预示成功 赞成意见常导致失败 [25] - 在快速变化的消费者主导时代 需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创造新价值的人才更受重视 [22][23] 业务拓展实践 - 推进融合线上和线下业务的Omni-Channel全渠道业务 拥有产品研发能力 顾客只能在Omni7购买独家创新产品 [24] - 重组破产的原美国母公司南方公司 实现企业重生 成立提供金融服务的Seven Bank 向不同领域发起挑战 [6][29] - 东贩旗下《新刊新闻》杂志从无偿提供变为有偿购买 发行量从5000册扩大到13万册 体现以未来为起点的想象 [14]
国投瑞银新丝路(161224):框架赋能研究深度,坚守助力稳健增值
长江证券· 2025-09-17 16:42
这篇研报主要对国投瑞银新丝路基金(161224)的投资理念、策略和业绩表现进行了深度分析。报告的核心并非介绍一个由研究人员构建的、用于选股或资产配置的量化模型或量化因子,而是剖析了该基金本身所采用的投资框架和策略。因此,以下总结将基金的整体策略视为一个“模型”进行分析。 量化模型与构建方式 1. **模型名称**:国投瑞银新丝路投资框架[7][36][39] **模型构建思路**:秉持“独立思考、概率思维、逆向勇气、前瞻眼光”的投资理念,致力于寻找股价低于公司长期价值的优质标的,通过合理的组合构建来降低回撤风险,争取长期稳健的超额回报[7][36][39]。 **模型具体构建过程**:该框架是一个综合性的投资哲学和策略体系,而非一个具体的数学公式模型。其构建过程体现在多个维度的决策中: * **投资理念**:独立(避免从众)、概率(构建多元组合应对不确定性)、逆向(买入被低估资产)、前瞻(着眼于长期价值)[36][39]。 * **资产配置**:股票仓位长期保持在93%以上,显示出明显的权益投资风格,通过股票与债券等资产的合理配置力争增值[8][10][40]。 * **组合构建**: * **持股分散**:持股集中度维持相对适中水平(2025Q2前十大重仓股占比58.25%),历史上大部分时间持有25只以上的股票,以分散风险[8][43][47]。 * **行业配置**:行业配置分散,2025Q2前五大行业(医药生物、电子、电力设备、食品饮料、计算机)占比78.23%,并会根据观点进行权重调整(如2025H1增配电力设备、电子,减配机械设备、计算机)[8][51][55]。 * **换手策略**:换手率绝大部分时间远低于同类基金中位数,倾向于中长期持有[8][60]。 * **个股选择**:淡化择时,深入基本面研究,关注公司估值和资产负债率,偏好具备中长期增长潜力的标的[8][39]。 * **风险控制**:通过上述的分散投资和严格的投资纪律来控制回撤幅度与几率[7][9][39]。 **模型评价**:该框架强调深度研究和长期视角,通过科学化的资产配置和结构化的行业、个股策略,在追求长期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风险控制,业绩表现证明了其有效性[9][39]。 模型的回测效果 1. **国投瑞银新丝路投资框架**,年化收益率9.08%[3][7][26],年化波动率23.17%[26],年化Sharpe比率0.43[26],最大回撤-42.69%[26],信息比率(IR)未直接提供,年化超额收益(相对于基准)7.76%[3][7][26]。 量化因子与构建方式 1. **因子名称**:基金风格暴露(估算)[70][74] **因子构建思路**:采用因子指数净值数据对基金净值走势做线性拟合,以估算基金在不同风格因子上的暴露水平,从而分析其收益来源和风格稳定性[70][74]。 **因子具体构建过程**:报告分析了2024Q1至2025Q2期间,基金在多个风格因子上的季度平均暴露情况。具体因子包括:低估值、低换手、低波动、小市值、反转、高成长、高ROE、动量、高beta、微盘[70][74]。通过线性回归拟合,系数(β)即为该因子上的估算暴露水平[74]。$$ \text{基金净值} = \alpha + \beta_1 \cdot \text{因子1指数} + \beta_2 \cdot \text{因子2指数} + ... + \epsilon $$ 其中,β值代表基金对该因子指数的敏感度,即风格暴露[74]。 因子的回测效果 1. **基金风格暴露(估算)**,在考察期内(除2025Q1拟合度较低外),在小市值、高ROE、高beta因子上的估算暴露水平为持续正方向,在微盘因子上的估算暴露水平为持续负方向,在低估值、低换手、低波动、反转、高成长、动量因子上的估算暴露水平没有持续明显的单方向[70]。
每经热评︱AI汹涌,请珍惜“柯洁的棱角”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3 20:27
人工智能对人类能力的影响 - 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以3:0击败人类顶尖棋手 体现其算力对人类记忆与计算能力的碾压 [1] - 人工智能可走出超越人类千年棋谱认知的"神之一手" 暴露双方存在难以逾越的算力鸿沟 [1] - 人类在围棋棋盘上已难有胜算 围棋无法再成为职业棋手生活的全部 [1] 人类特质的不可替代性 - 人类需要保持棱角与少年感 这是对标准化算法化思维的主动抵抗 [2] - 大学教育应守护无法被量化的人类特质 包括敢于怀疑的勇气和自主审美能力 [2] - 独立思考与创新探索是人类区别于算法 对抗技术异化的核心能力 [2] 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 人工智能创作诗歌虽辞藻华丽文采飞扬 但缺乏真正的创新突破与真挚情感体验 [3] - 思考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能力 更是创新与文明进步的基石 [3] - 人工智能存在弱点 无法替代人类独有的灵魂创作能力 [3] 人类价值的核心定位 - 人类价值不在于与人工智能比拼算力 而在于拥有自主思考能力 [4] - 人类不应追求算法般的完美 而应保留独属于人的棱角 [4] - 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不一样" 守住独立思考与鲜明个性 [5]
“年轻人该不该给父母买奢侈品”:互联网正在挑拨你和你的家人
搜狐财经· 2025-08-30 07:20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34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9个词条 最近,总能刷到有关"互联网正在挑拨人与人的关系"这类视频。 饭桌上,爸妈刷着"不孝子女十有七八,养老还需早留后路"的文章,看你的眼神带着审视; 孩子捧着手机,屏幕里是"原生家庭窒息,中式教育有毒"的视频,对长辈的关心充满抵触; 公交车上,60、70后长辈刷到"00后钟爱躺平享福,未来希望渺茫",摇头叹息如今的年轻人不懂奋斗; 90、00后却刷着"时代红利全被60、70后占了,我们再拼也没用",暗自抱怨,怒从心起; 打工人刷到"十个老板九个资本家",把领导正常的工作安排都解读成压榨,心里满是抵触; 老板们则看到"现在员工吃不了苦,一说就辞职"的吐槽,将下属偶尔的请假、提建议,都归为没能力还 没责任心…… 明明是血脉相连的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事,甚至只是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却被算法筑起的高墙隔 在两端。 我们捧着各自的手机,把屏幕里的观点当成真理,把身边的人当成敌人……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不再 是连接彼此的桥梁,反而成了挑拨关系的推手? 01 你看见的"真相",不过是算法筛选的偏见 互联网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却也用算法为每个人打造了 ...
在股市里生存的10条黄金法则
雪球· 2025-08-28 16:12
投资策略核心原则 - 避免使用杠杆 杠杆放大收益的同时更放大风险 市场波动可能导致爆仓和多年积累一夜归零[3] - 坚持慢就是快的稳健原则 稳比狠更重要[3] 投资能力维度 - 智商在股市中不重要 认知、经验和格局才是关键能力[3] - 需要看透行业逻辑 经历牛熊周期 并能跳出短期波动看长期价值[3] - 牛顿等科学巨匠都曾在股市亏光积蓄 证明聪明在股市中一文不值[3] 技术分析认知 - 不要迷信K线图 对手是顶尖机构和精英 他们配备强大交易程序和计算机[3] - 普通人不可能在技术分析上胜过专业机构[3] 信息处理原则 - 现实中可接受善意 但股市中不要接受所谓内幕消息[3] - 对大部分阶层而言 不可能接触到真实内幕消息环节[3] - 不要听股评家观点 他们只是解释已发生事实 没有帮助和含金量[3] - 应关注逻辑+数据+经验+常识+规律结合的分析文章[3] 标的筛选标准 - 远离垃圾股 业绩连年亏损、财务造假、行业衰退的公司如同股市地雷[3] - 与垃圾股沾边 上涨靠运气 下跌是必然 不要为便宜赌概率[3] 投资行为心理 - 独立思考是生存本能 不当羊群里的跟风者[4] - 市场制造热点和恐慌 跟风追涨杀跌会导致成为一赚二平七亏中的七亏[4] - 自己的钱需要自己负责[4] 投资视野与格局 - 成功需要站得高、看得远、拿得住[5] - 短线投机如同赌大小靠运气 长期必输[5] - 长线价值投资是赌国运、经济和优秀公司 将财富与上市公司、实体经济及国运绑定[5] - 都是赌博但概率完全不同[5] 买入时机选择 - 买大白马股或绩优股不是无条件买入 涨幅过大或进入熊市时优质股也会下跌[5] - 应该顺势而为 低价时买进好股票长抱不放 而不是高价时大肆采购[5] - 有见识无胆量的人赚不到大钱[5] 估值分析框架 - 低估表示上涨空间大 消息面利好表示上涨速度快 情绪面好表示资金会流入推动上涨[5] - 估值代表空间 消息代表速度 情绪代表上涨时间[5] - 能够准确预判的往往只有空间 速度和时间很难长期精准预判[6] - 应把重心放在空间上 抛弃对时间和速度的预测[6] - 用时间换空间的意思是舍去时间抓住空间[6] 资产配置理念 - 雪球三分法基于长期投资+资产配置理念[6] - 通过资产分散、市场分散、时机分散三大分散进行基金长期投资[6] - 实现投资收益来源多元化和风险分散化[6]
AI时代,人还需要独立思考吗?
虎嗅· 2025-07-27 21:42
AI时代与独立思考 - 核心观点:在AI普及的时代,人类需要保持"生动的独立思考",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丧失判断力 [1][2][18] 独立思考的本质 - 思考不等于信息获取,独立不等于跟风评论,真正的思考需要主动拆解和推敲 [3][4] - 独立思考的前提是感受,情绪反应是信息的第一判断,需从感受出发追问原因 [6][7][8] -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审视观点边界,而非盲目挑剔,需敢于拆解理所当然的事 [9] AI与人类思考的关系 - AI是工具而非思考替身,过度依赖会导致智力懒惰,需明确AI的适用场景与局限 [10][11] - 应让AI加速思考而非替代思考,使用前需明确自身目标与核心问题 [12] 独立思考的训练方法 - 需主动训练"内感官",通过练习增强对内在情绪和思绪的觉察 [13] - 四种具体练习:感受日记、观点反驳、提问清单、静心冥想,可提升觉察力与理解深度 [17] 人类思考的独特性 - AI无法替代人类基于经历、情绪和灵感的思考过程,这是人类的核心竞争力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