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通识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清华教授刘嘉: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具备的五大能力
36氪· 2025-06-23 07:10
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 - 古希腊通识教育以培养贵族政治文化能力为核心,与平民生活需求无关,劳动由普通公民和奴隶承担[1] - 古罗马时期通识教育实用性提升,法律、建筑、雄辩术等实用学科取代思辨内容[1] - 工业革命推动普鲁士义务教育模式成为现代教育模板,侧重培养各阶层工作技能以适应新技术经济[1] AGI时代通识教育的五大能力 - **研究能力**: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联结主义AI研究者通过质疑"智能本质是记忆"的传统观点,转向探索"模拟人脑学习机制"的新路径[7][9] - **统计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万物关联,量化基金运用AI实时解析社交媒体情绪制定交易策略,网飞通过用户数据分析精准打造《纸牌屋》新增200万订阅用户[10][13] - **逻辑能力**: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演绎推理,马斯克运用物理定律拆解问题实现商业创新,U形思考模式突破局部最优限制[16][17][18] - **心理能力**: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动机,OpenAI团队通过追求"计算与人类未来"的社会幸福感突破"约拿情结"限制[19][20][23] - **修辞能力**:亚里士多德定义为说服艺术,AI时代升级为"数字修辞",通过情感计算、数据可视化技术构建全球共识[24][25] 技术应用案例 - 人工神经网络:1958年罗森布拉特感知机模型首次实现自主调整权重的学习机制[8] - 数据思维应用:星巴克数据驱动选址、PayPal异常检测降低70%欺诈损失、网飞内容定制策略[12][13] - AI共识构建:自然语言处理打破文化障碍,情感分析优化社交媒体舆论引导[25] 核心方法论 - 研究能力构建:文献综述+批判性思维组合,识别研究盲点并挑战传统假设[9] - 统计思维四要素:数据驱动决策、模式识别、因果推理、价值最大化[12] - 逻辑训练路径:从IF-AND-THEN形式化表达发展到第一性原理的U形思考[14][18]
文化融聚科技,经典贯通古今——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6-19 13:14
丛书出版概况 - "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于2025年6月面世,包含5部著作:《〈孟子〉通识》《〈水经注〉通识》《〈周髀算经〉通识》《〈梦溪笔谈〉通识》《〈文心雕龙〉通识》[2] - 该系列自2022年推出第一辑以来,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出版,第四辑累计达20种,第一辑图书已实现6印、5印等多次加印[6] - 丛书定位为"聚合高校优秀学者最新研究成果,赓续传统文化、更新大众知识的大项目",每本约七八万字[6] 内容特色与主题 - 第四辑主题为"文化融聚科技 经典贯通古今",包含3部科技类(《周髀算经》《梦溪笔谈》《水经注》)和2部思想文化类(《孟子》《文心雕龙》)著作[6] - 《水经注通识》运用GIS系统建立数字高程模型,3D建模复原古代水利工程,实现"经典可视化"[12] - 《周髀算经通识》颠覆传统认知,揭示其本质为融合希腊天文学与印度宇宙模型的天文著作[14] - 《梦溪笔谈通识》创新性将作者沈括定位为"理工男"形象,降低阅读门槛[16] 学术价值与创新 - 作者团队均为领域权威学者:江晓原(天文学)、李晓杰(历史地理学)、王家葵(跨学科)、徐兴无(经学)、周兴陆(文论)[8] - 丛书突破大学通识教育范畴,将通识理念推广至全社会,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知识共识"[10] - 《文心雕龙通识》结合高考优秀议论文案例,回归文章写作学视角,提升现代读者写作能力[18] 出版意义与社会影响 - 中华书局坚持长期主义出版策略,体现"为民族传承文脉、为社会积淀文明"的使命担当[6] - 丛书被评价为"目前最权威、最适合一般读者的经典普及读物",兼具学术前沿性与大众可读性[21] - 采用夹注形式平衡专业性与流畅度,配图设计增强语境呈现,形成完整阅读体验[21] 未来发展计划 - 主编陈引驰透露将持续推进丛书出版,"至少还有一个五年计划"[24] - 未来将保持多样性特色,鼓励读者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不要求掌握全部内容[23]
青果巷有光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30
文化传承与非遗产业 - 常州青果巷拥有周有光图书馆及乱针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 - 乱针绣作为常州非遗技艺存在商业化潜力但特定人物肖像作品稀缺 [1] - 杨守玉乱针绣作品同样具备文化价值与非遗产业开发属性 [6]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周有光倡导通识教育体系强调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4] - 教育应注重自修方法训练而非过早专业化以拓宽未来发展可能性 [4] - 大学阶段定位为基本训练平台专家培养需在毕业后实现 [4] 文旅融合与IP开发 - 青果巷通过周有光IP(书房铜像等)形成文旅吸引力 [2] - 历史人物故居与实物场景(如北京搬迁的书房)增强体验感 [2] - 地方文化资源(校友网络非遗技艺)具备集群化开发基础 [2]
中产家庭赴美留学,已经成了真正的鸡肋
虎嗅· 2025-04-21 14:02
现在,特朗普的疯王之剑,开始对学校动手了。 哈佛大学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对抗,逐渐上升为整个美国教育界与政府之间的战争,连曾经跪倒的哥伦比 亚大学,似乎都有重新站起来投入战斗的意思。 这场看上去与中国人毫无关联的斗争,却因为一场官司,相互关联起来。从4月11日开始,4名突然被撤 销了留学签证的中国留学生,选择与美国联邦政府硬刚,委托律所在加州联邦法院提起诉讼。4月18 日,法院颁布临时禁止令,保护学生暂时免遭拘留或驱逐。 到4月中旬,全美超过900多名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员被取消身份,面临被驱逐。而代理中国学生诉讼的律 师认为,其中多数来自中国,有明显"种族歧视"的嫌疑。 特朗普与哈佛大学之间的争斗,表面上关涉政治,核心却是教育底层观念的分歧。作为整个世界教育界 的旗帜,哈佛是自由主义教育的典范,而特朗普想要的却仍然是"美国优先"的一系列极限操作:排挤外 来影响,恢复白人至上。 4月9日,中国教育部甚至发出了2025年第1号留学预警,提醒学生赴美留学前充分评估风险。 关税战硝烟未散,全球化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哈特之战"与4名中国学生的成败,几乎无关 宏旨,因为中美教育的小脱钩之势,已经跃然纸上。 但是教育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