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通识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南大“AI试炼场”发布 无缝对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
环球网资讯· 2025-07-07 11:50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研讨会 - 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创变与守正",聚焦人才培养与科技变革的深度融合路径 [1] - 来自全国高校、企业等领域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1] - 南京大学"AI试炼场"平台在会上正式发布 [1] 南京大学"AI试炼场"平台 - 平台定位为AI智能体资源库与应用平台,面向南京大学师生 [1] - 主要功能包括:AI算力、模型、工具与智能体、教学科研AI知识库 [1] - 平台由南京大学联合超星、阿里云共同打造 [1] - 平台特色:丰富的AI智能体矩阵、强大的智能体开发平台、安全可靠的云端算力、深度融入教学科研的AI知识库 [1] - 平台目标:推动AI时代通识教育从重知转向知行合一 [1]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念 - 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提出人才培养应贯通知识、思维、创造、知行、做人五个维度 [2] - 强调需要平衡教育的慢变量和人工智能的快变量 [2] -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王骏提出需要顶层设计与深耕实践相结合 [2] - 计划建立产学研跨界交流机制,培育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最佳实践案例" [2]
清华教授刘嘉: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具备的五大能力
36氪· 2025-06-23 07:10
通识教育的历史演变 - 古希腊通识教育以培养贵族政治文化能力为核心,与平民生活需求无关,劳动由普通公民和奴隶承担[1] - 古罗马时期通识教育实用性提升,法律、建筑、雄辩术等实用学科取代思辨内容[1] - 工业革命推动普鲁士义务教育模式成为现代教育模板,侧重培养各阶层工作技能以适应新技术经济[1] AGI时代通识教育的五大能力 - **研究能力**:提出正确问题的能力,联结主义AI研究者通过质疑"智能本质是记忆"的传统观点,转向探索"模拟人脑学习机制"的新路径[7][9] - **统计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万物关联,量化基金运用AI实时解析社交媒体情绪制定交易策略,网飞通过用户数据分析精准打造《纸牌屋》新增200万订阅用户[10][13] - **逻辑能力**: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演绎推理,马斯克运用物理定律拆解问题实现商业创新,U形思考模式突破局部最优限制[16][17][18] - **心理能力**: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动机,OpenAI团队通过追求"计算与人类未来"的社会幸福感突破"约拿情结"限制[19][20][23] - **修辞能力**:亚里士多德定义为说服艺术,AI时代升级为"数字修辞",通过情感计算、数据可视化技术构建全球共识[24][25] 技术应用案例 - 人工神经网络:1958年罗森布拉特感知机模型首次实现自主调整权重的学习机制[8] - 数据思维应用:星巴克数据驱动选址、PayPal异常检测降低70%欺诈损失、网飞内容定制策略[12][13] - AI共识构建:自然语言处理打破文化障碍,情感分析优化社交媒体舆论引导[25] 核心方法论 - 研究能力构建:文献综述+批判性思维组合,识别研究盲点并挑战传统假设[9] - 统计思维四要素:数据驱动决策、模式识别、因果推理、价值最大化[12] - 逻辑训练路径:从IF-AND-THEN形式化表达发展到第一性原理的U形思考[14][18]
文化融聚科技,经典贯通古今——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出版
新浪财经· 2025-06-19 13:14
丛书出版概况 - "中华经典通识·第四辑"于2025年6月面世,包含5部著作:《〈孟子〉通识》《〈水经注〉通识》《〈周髀算经〉通识》《〈梦溪笔谈〉通识》《〈文心雕龙〉通识》[2] - 该系列自2022年推出第一辑以来,以每年一辑的速度出版,第四辑累计达20种,第一辑图书已实现6印、5印等多次加印[6] - 丛书定位为"聚合高校优秀学者最新研究成果,赓续传统文化、更新大众知识的大项目",每本约七八万字[6] 内容特色与主题 - 第四辑主题为"文化融聚科技 经典贯通古今",包含3部科技类(《周髀算经》《梦溪笔谈》《水经注》)和2部思想文化类(《孟子》《文心雕龙》)著作[6] - 《水经注通识》运用GIS系统建立数字高程模型,3D建模复原古代水利工程,实现"经典可视化"[12] - 《周髀算经通识》颠覆传统认知,揭示其本质为融合希腊天文学与印度宇宙模型的天文著作[14] - 《梦溪笔谈通识》创新性将作者沈括定位为"理工男"形象,降低阅读门槛[16] 学术价值与创新 - 作者团队均为领域权威学者:江晓原(天文学)、李晓杰(历史地理学)、王家葵(跨学科)、徐兴无(经学)、周兴陆(文论)[8] - 丛书突破大学通识教育范畴,将通识理念推广至全社会,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公共知识共识"[10] - 《文心雕龙通识》结合高考优秀议论文案例,回归文章写作学视角,提升现代读者写作能力[18] 出版意义与社会影响 - 中华书局坚持长期主义出版策略,体现"为民族传承文脉、为社会积淀文明"的使命担当[6] - 丛书被评价为"目前最权威、最适合一般读者的经典普及读物",兼具学术前沿性与大众可读性[21] - 采用夹注形式平衡专业性与流畅度,配图设计增强语境呈现,形成完整阅读体验[21] 未来发展计划 - 主编陈引驰透露将持续推进丛书出版,"至少还有一个五年计划"[24] - 未来将保持多样性特色,鼓励读者根据兴趣选择阅读,不要求掌握全部内容[23]
西安外事学院守正创新育新人
消费日报网· 2025-06-19 10:46
七方育人体系 - 公司构建了以"东西南北天地人"为核心的七方育人体系 强调"以生为本" 包含通识教育和学科教育两大系统 [1] - 通识教育系统以礼乐为根基 以正蒙书院为平台 学科教育系统以智慧课堂为抓手 以学院为基础 [1] - 体系实现了文化筑基 数智赋能 中外合作育人 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全员 全过程 全方位育人 [1] 正蒙通识教育 - 正蒙通识教育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取自北宋张载著作 源自《易经》"蒙以养正 圣功也" [2] - 设立正蒙书院及分院 实行"学院+书院"机制 建立五长制治理体系(院长 楼长 层长 学社长 舍长) [2] - 开设《本原儒学与人文修养》《古琴与音乐修养》等特色课程 将行为养成考核纳入学分 [2] - 常态化开展琴棋书画诗花香茶雅集活动 成立长安诗社 本原儒学院 西安外事鼓乐团构建诗礼乐体系 [2] 数智赋能与学科教育 - 全面实施智慧课堂 推进启发式 讨论式 互动式翻转课堂 创造泛在学习环境 [3] - 对接产业需求 与知名企业共建570余个校内外实验实训场所 [3] - 培养复合型人才:新文科融合传统文化与国际素养 新工科聚焦物联网与智能制造 新医科推行"医学+X"模式 [4] 中外合作教育 - 与全球25个国家/地区的200余所院校建立合作 提供国际学术文化交流 [5] - 开辟海外交流 研学游学 实习就业通道 推进校际学分互认 [5] - 开设"出国留学方向班" 提供本硕博全层次学业晋升服务 [5] 人才培养成果 - 培养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全国抗疫先进个人 省级劳动模范 非遗传承人等多元化人才 [6] - 毕业生涵盖企业家(强森医疗集团董事长) 国际教育机构创始人(东京启点教育 伦敦J&S留学) 世界名校录取者(伦敦大学学院)等 [6]
专访|《优秀的绵羊》作者:美国精英高等教育的缺失
新浪财经· 2025-06-03 12:39
美国精英高等教育现状 - 美国精英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未变,哈佛大学录取率从2014年的6%降至3%,竞争更加惨烈 [3] - 金融、咨询、科技三大行业和法学院仍占据精英院校毕业生去向的主流,超过半数以上 [3][4] - 体系未改变的原因包括赢家通吃的经济规则、富裕家庭操纵招生制度、公共高等教育经费持续削减 [4] 教育模式与学生发展 - 精英教育核心理念未变,仍通过高强度竞争筛选学生,导致学生高压、焦虑、抑郁倾向和自我价值感丧失 [4] - 情况恶化的三大原因:竞争加剧、疫情冲击学生心理健康、社交媒体与智能手机叠加导致心理困扰指数激增 [4] - 名校与成功相关,但与优质教育、良善生活无必然联系,体系培养出投机钻营、贪得无厌、虚荣野心等特质 [5] 大学教育目标与矛盾 - 大学排名依赖就业率等指标,导致教育目标错位,忽视培养"完整的人" [6] - "完整成长"包括适应力、创造力、抗挫力等素质,对职场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6] - 通识教育在名校影响力衰退,因与现代大学体制格格不入且缺乏即时市场效用 [9] 教育改革建议 - 取消校友子女、运动员和捐赠者子女录取优待,恢复公共高等教育经费,削减行政人员编制和高层薪资 [7] - 重振教学使命,改革教授激励机制,提供教学方法专业训练 [7] - 改革校园职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探索更丰富的职业可能性 [7] 小型人文学院与全球现象 - 小型文理学院提供更亲密学术共同体和人文艺术熏陶,但运营成本高昂,部分院校面临生存危机 [8] - "优秀的绵羊"现象全球同质,源于教育稀缺性、优绩主义战争和新自由主义信条 [12] - 美国本科教育结构鼓励探索精神,培养多元视野,具有独特性 [13] 人文学科的价值 - 缩减文科专业是文明耻辱和战略错误,人文学科帮助年轻人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洞察世界 [14][15] - AI时代人文学科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共情能力、价值判断等"软实力"愈发关键 [15] 作者研究方向 - 作者持续关注教育议题,并拓展到"觉醒主义"现象 [16] - 正在筹备新书,探讨美国犹太人生存现状和二战后犹太社群发展史 [16]
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
人民日报· 2025-05-16 06:01
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战略 - 人工智能是基础性技术,要求人才具备深厚知识基础、跨学科综合素养及产学研融合转化能力 [2] -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推动知识体系迭代、教学方法革新和实践范式转型,形成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的良性循环 [2] - 推进全学段教育需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体系,实现启蒙教育、初阶应用与综合实践的有效衔接 [6][7] 教育体系改革方向 - 传统分学段教育存在知识衔接不足、跨界与创新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需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教育模式 [2] - 全学段教育打破阶段壁垒,利用人工智能的前沿性和交叉性特征实现针对性人才培养 [3] - 全社会通识教育面向多元人群普及人工智能知识,旨在凝聚创新共识并促进数字时代公平发展 [4] 国际竞争与政策部署 - 美国"AI for K—12"、欧盟"数字教育行动计划"等将人工智能素养列为国家竞争力核心指标 [5] - 中国发布《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优化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相关学科设置 [5] - 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采用螺旋式课程设计推动素养发展 [5] 实施路径与生态构建 - 综合实践阶段需通过真实场景培养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实现技术应用与人文思辨的融合 [6][7] - 高校、企业及社会组织协同开发课程与技术,推动教育资源向多场景渗透,构建全民教育生态 [7] - 需平衡技术培养与人格塑造,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启迪和创新培育,培养科技与人文兼备的人才 [8]
教育部发布两条新规 助力AI时代中小学教育
经济观察报· 2025-05-15 15:12
《指南》旨在以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通过螺旋式课程设计实 现从认知启蒙到创新实践的素养发展: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 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同时,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 过去的AI基于用户的提示语来生成一段文本,但现在海量的中间提示语由AI自己通过搜索和推理完 成。AI的易用性和生成内容的质量直接提升了一个巨大的台阶。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今天的AI并不为 过。 但将AI引入教育,并不是"教编程"那么简单。《指南》指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普及技术原 理、应用场景和伦理安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核心素养。基于此,《指南》明确了学生学什么、怎 么学,更对怎么保障、如何实施,确保 AI 教育既安全又落地。将"伦理安全"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要求 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规则。例如,在设计 AI 模型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算法歧视了某个群体,该怎 么办?"这种"批判性思维"比单纯的技术操作更重要。 5月13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 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 ...
青果巷有光
人民日报· 2025-05-12 06:30
文化传承与非遗产业 - 常州青果巷拥有周有光图书馆及乱针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 - 乱针绣作为常州非遗技艺存在商业化潜力但特定人物肖像作品稀缺 [1] - 杨守玉乱针绣作品同样具备文化价值与非遗产业开发属性 [6] 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 - 周有光倡导通识教育体系强调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 [4] - 教育应注重自修方法训练而非过早专业化以拓宽未来发展可能性 [4] - 大学阶段定位为基本训练平台专家培养需在毕业后实现 [4] 文旅融合与IP开发 - 青果巷通过周有光IP(书房铜像等)形成文旅吸引力 [2] - 历史人物故居与实物场景(如北京搬迁的书房)增强体验感 [2] - 地方文化资源(校友网络非遗技艺)具备集群化开发基础 [2]
罗翔:AI时代,文科通识教育如何可能?
虎嗅· 2025-04-28 19:37
关于知识的知识 - 苏格拉底在《卡尔弥德篇》中探讨明智的本质 认为真正的明智是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非追求全能性知识 [2][3] - 格里底亚提出"知识的知识"概念 试图将明智等同于驾驭一切知识的权力 苏格拉底反驳其忽视了专门性知识的价值 [8][9] - 对话揭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强调对未知保持敬畏 专门性知识不可被全才性知识取代 [10] AI技术的认知误区 - 当前存在将AI技术视为"万知之知"的倾向 类似格里底亚对全能性知识的迷恋 [11] - AI无法突破知识悖论 仅能扩大已知范围 无法通过直觉或灵感创造全新知识 [10] - 技术中立表象下 AI实际采用相对主义价值观 回避对客观真理的判断 [12][14] 文科通识教育的价值 - 需培养"知己无知"的智慧 防止技术主义导致的理性狂妄 [11][26] - 教育应启发对真理的相信 而非灌输相对主义 引导学生突破AI的信息遮蔽 [15][16] - 通过美德教育驾驭技术工具 勇敢等价值观选择无法被AI替代 [23][26] 人类权威与AI权威 - 人类学习依赖对权威的相信与验证 去权威化将导致认知困境 [18] - AI权威存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风险 可能沦为智者学派的语言游戏 [19] - 位格性的人际体验不可替代 如医疗中的情感投入与陪伴 [18][19] 技术主义的反思 - 信息过载反而加剧选择困难 理性计算无法替代价值观驱动的勇气 [22][23] - 工具不应取代人的主体地位 技术乐观主义需被警惕 [26] - 历史案例显示 对无限知识与权力的追求终将失败 [26]
张钹院士:人工智能时代,要培养个人的人工智能基础素养
环球网资讯· 2025-04-13 11:42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政策推进 - 教育部2018年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开展普及教育并支持高校资源对外开放[3] - 教育部2024年11月印发通知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3] - 北京市教委2025年秋季起要求全市中小学每学年开展不少于8课时人工智能通识教育[3] - 广东省推出"2素养1纲要"方案通过通识课提升学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3] 教育机构布局与课程体系 - 清华大学成立AIGE研究中心整合学术资源培养人工智能时代建设者[4] -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指出需解决教学方案设计、教师培养、人才选拔体系等复杂问题[5] - 清华大学发布"大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及系列读本[5] 教育目标与实施挑战 -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提出教育目标包括正确理解AI技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合理使用AI[3] - 行业面临跨领域协作难题需整合科学家、教育专家、商业机构等社会力量[4][5] - 技术快速迭代对教师知识更新和教学质量评测提出挑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