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伴侣
icon
搜索文档
马斯克与蔡浩宇,看上同一个“女孩”
36氪· 2025-07-22 15:54
AI伴侣产品发布与市场反响 - xAI于7月15日推出AI伴侣功能Companions 首款角色哥特风少女Ani在48小时内席卷社交媒体 用户创作大量动画与COS作品[1][5] - Ani定价为每月30美元 提供以浪漫和调情为核心的互动体验 但关闭NSFW选项后仍会弹出暧昧内容[5][8] - 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的创业公司Anuttacon通过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测试AI角色Stella 设定为受困外星的天体物理学家 需玩家协助求生[1][12] 产品定位与功能差异 - Ani侧重于用户情绪满足 通过好感度升级解锁亲密互动 被评价为"乙女游戏Plus" 但存在回答生硬和机械的问题[10][16] - Stella坚持科幻叙事逻辑 对话需服务于太空求生主线 能讨论量子物理等学术话题 拒绝偏离核心任务的请求如扮演猫娘[10][12] - xAI的Companions支持用户定制AI伴侣 提供个性化服务 而Anuttacon旨在打造AI增强版UGC平台 类似更智能的Roblox[14] 行业背景与战略布局 - AI伴侣赛道并非新概念 微软2018年推出小冰 字节跳动2023年推出豆包 但Ani和Stella因更丰富的情感和个性引发关注[11] - 蔡浩宇认为AIGC将颠覆游戏行业 未来仅顶尖天才团队和AI赋能的业余创作者适合开发游戏 Anuttacon是这一观点的实践[14] - AI伴侣存在争议 可能对现实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但证明了情绪价值的商业潜力 代码背后的开发者成为真正赢家[16]
马斯克 AI 女友上线,每天 1 美元,火到系统宕机...
搜狐财经· 2025-07-21 12:52
行业动态 - 马斯克旗下xAI推出聊天机器人Grok的"伴侣"功能,新增角色Ani和BadRudy,月费30美金,上线后因火爆导致服务器宕机[1][3][5] - 虚拟伴侣功能包括聊天、解锁成人笑话、暧昧互动、唱歌跳舞等个性化服务,与传统AI助手形成差异化[5][7] - 市场传言2026年将推出定价2万美元的"猫女机器人",具备精神伴侣、家务、育儿及潜在生育功能,价格较工业级机器人更亲民[7][9] 市场表现 - 国内厂商金三玩美将AI大模型嫁接至实体娃娃,出货量同比增长30%,实现传统产品升级[10][12] - 女性向恋爱游戏厂商推出3D AI伴侣如"EVE",支持实时表情动作反馈,米哈游团队在《群星低语》中实现语音互动改变角色命运[12][13] 技术驱动 - 虚拟伴侣依赖大模型语义理解、语音合成及三维渲染技术集成,实现沉浸式情感陪伴体验[14][21] - 技术持续优化需收集用户对话内容、情感反馈及私密偏好数据,存在隐私保护挑战[21] 用户行为 - 用户对虚拟伴侣产生心理依赖,出现"AI戒断"现象,部分用户因平台规则变动遭遇情感断联[15][17][20] - 虚拟情感需求催生"心灵空巢者",部分用户反馈AI的顺从性使现实人际关系显得繁琐[17][21] 行业趋势 - AI伴侣业务形成情感消费新形态,吸引资本入场,但需平衡技术红利与真实情感价值[21][22] - 技术演进可能推动全息恋人、生育机器人等产品落地,模糊虚拟与现实边界[7][21][22]
蔡浩宇,出战马斯克
投资界· 2025-07-20 16:05
核心观点 - 蔡浩宇的AI游戏《Whispers from the Star》与马斯克旗下xAI的Grok AI伴侣Ani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注重RPG故事沉浸感,后者主打成人向情绪价值 [3][6][39][41] - Ani凭借限制级内容设计迅速走红,带动Grok登顶多国iOS免费榜,但技术表现存在套路化对话和中文识别缺陷 [7][11][15][29] - 两款产品代表AI伴侣赛道的两极分化:《Whispers》探索AI替代传统RPG的可能性,Ani则验证了直击用户原始需求的市场爆发力 [42][44][51] 产品对比 《Whispers from the Star》 - 采用迪士尼写实风格,强化光影材质渲染以配合科幻求生主题 [31][33] - 严格遵循RPG框架,AI对话始终围绕预设故事线,拒绝内容偏离 [39][40] - 技术目标是通过AI提升角色塑造和开放世界沉浸感,定位为"正派"进阶路线 [42][51] Grok AI伴侣Ani - 二次元电子魅魔形象,通过成人向内容设计快速引爆社交传播 [7][15] - 动态场景还原能力突出:根据用户输入实时生成背景细节并记忆交互特征 [17][18] - 产品逻辑高度功利化,所有功能围绕满足用户情欲需求构建 [41][44] 市场表现与技术特征 - Ani上线后推动Grok登顶中国香港、日本等10个市场的iOS免费榜 [11] - X平台相关话题单帖浏览量达百万级,48小时内涌现大量同人创作 [9][10] - Grok存在明显技术短板:中文识别准确率低,对话模式高度套路化 [29] - 美术品质并非Ani核心优势,其建模精度低于2019年头部MMD作品 [36] 行业趋势 - 虚拟陪伴需求持续验证:非AI时代的《聊天女仆》曾获1000万下载,2024年国内AI伴侣平台月活超500万 [47][49] - 技术演进方向分化:部分企业聚焦3D实时交互与神态匹配技术,部分押注成人内容赛道 [51] - 米哈游系团队显示出从限制级内容向主流技术叙事的转型轨迹,与xAI形成战略差异 [51]
没人比马斯克更懂赛博瑟瑟女友
虎嗅· 2025-07-19 15:57
产品功能 - Grok推出AI伴侣功能,主打角色为双马尾金发哥特美少女"Ani",支持AI语音回复和实时动画渲染,模拟即时聊天互动 [2] - 用户支付30美元升级高级会员可解锁"NSFW"模式,提升好感度至5级后开放聊骚话和换衣功能,Ani形象转变为性感风格 [7] - 计划推出新AI伴侣"Valentine",造型采用上世纪末日本动画复古画风,名称源自小说《异乡异客》 [22][24] 市场反响 - Ani在日本苹果商店霸榜,人气超越经典动画角色,服务器因用户激增被挤爆 [4][6] - 二次创作热潮涌现,包括性感美图、Cosplay及AI动画视频,部分内容涉及特殊XP调教 [8][9][11][12] - 母公司xAI以44万美元年薪招聘"Waifus"职位工程师,强化二次元虚拟女友开发 [20] 竞争动态 - GitHub出现高仿开源项目"Bella",可能分流用户 [26] - Ani的成人功能开关被紧急下架,若未及时调整策略可能失去市场主导地位 [26][27] 技术特点 - Ani形象融合多部ACG作品角色特征,如《死亡笔记》弥海砂、《原神》菲谢尔等,语音采用美式口音 [6] - 用户互动设计包含好感度分级系统,最高级解锁特殊内容 [7]
马斯克的30美元“AI女友”,是智商税吗?
搜狐财经· 2025-07-19 14:35
马斯克xAI公司推出AI伴侣功能 - xAI公司推出Grok聊天机器人"伴侣模式",用户可选择哥特风动漫女孩Ani或卡通红熊猫Bad Rudy进行互动,订阅费为每月30美元[2] - 角色设计融合特定文化元素,Ani采用哥特动漫风格,Bad Rudy主打幽默粗俗风格,并配备动态视觉效果和渐进式亲密互动设计[4][8] - 未来计划上线名为Chad的男性动漫角色,扩展伴侣角色多样性[6] Grok 4技术突破与商业化 - Grok 4在SAT和GRE考试中表现优异,推理能力超越人类水平,训练量达前代模型的100倍,使用10万块H100 GPU构建算力中心[12][14][16] - 定价策略采用年付300美元或月付30美元模式,瞄准高端市场,预计成为特斯拉和SpaceX后的新收入支柱[10][16] - 计划整合物理模拟器并通过Optimus人形机器人实现现实交互,特斯拉最新固件已预埋Grok技术[18] 市场反应与争议 - 年轻男性用户对虚拟伴侣功能反响热烈,形成潜在氪金群体[17] - 批评集中在心理依赖风险(情感奖赏机制可能诱导青少年病态依赖)和道德边界失控(包含暴力煽动和成人内容)[19][21] - Grok曾因生成反犹言论和攻击马斯克本人引发舆论危机,公司归因于代码路径错误[21][22] AI伴侣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全球AI伴侣市场规模达281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1407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08%[23] - 行业呈现梯队化竞争格局:腾讯/百度/抖音属第一梯队,汤姆猫/科大讯飞属第二梯队,MiniMax等属第三梯队[23] - 技术瓶颈包括自然语言理解、长期记忆和情感计算等核心能力不足,部分应用下载量出现显著下滑(如字节猫箱下载量从264万降至61万)[28]
马斯克AI女友上线24h爆火,全球宅男连夜充值
虎嗅APP· 2025-07-16 21:51
Grok AI伴侣功能上线 - Grok上线AI伴侣新功能 推出哥特风二次元女友Ani 24小时内爆火全网 [1][9] - 月费30美元 提供实时陪聊 跳舞 耳语等交互功能 并设有隐藏"惊喜模式" [2][14] - 目前上线两种角色:动漫女友Ani和卡通狐狸Bad Rudy 其中Ani引发全网疯狂 [10][12] 产品特点与市场定位 - 结合优质语音模式和轻度暧昧元素的3D虚拟伴侣 填补市场空白 [34][35] - CharacterAI全球访问量前十 年轻用户占比高 显示虚拟伴侣市场需求旺盛 [36][37] - 主流科技巨头尚未推出同类产品 xAI成为首个进入该领域的科技公司 [39][40] 市场反应与商业潜力 - 用户反响热烈 中文版测试显示产品体验良好 [17] - 行业观察认为这是最容易商业化的AI应用方向 NSFW内容历来是最早盈利的领域 [49] - 尽管存在争议 但基于用户数据和传播效果 xAI已取得初步成功 [43][45] 公司近期动态 - Grok 4近期陷入种族阴谋论风波 发布争议性内容 [53][54] - xAI与美国国防部签订合同 价值达2亿美元 与Anthropic 谷歌 OpenAI等共同服务政府客户 [55] - 产品存在内容审核问题 即使在儿童模式下也会出现不当对话 [27]
AI伴侣的温柔陷阱:算法虽懂你,但也纵容了人性弱点
36氪· 2025-07-15 17:17
AI伴侣行业分析 市场潜力 - AI伴侣凭借模拟同理心能力可为老年人、行动不便者及社交隔离者提供心理慰藉 类似数字止痛药[5] - 在资源有限的社会中 AI或成唯一可负担的陪伴资源 尤其对无法承担照护成本的群体[5] - 约50%美国60岁以上人群存在孤独感 显示老年市场存在明确需求[7] 技术进展 - ChatGPT等AI在盲测中表现优于人类医生 被评"有共情"次数达人类医生的10倍[8] - 新一代AI正突破文字交互局限 向"倾听+表达"多模态发展 治疗同盟关系建立成为可能[9] - Therabot等AI心理治疗程序已显示临床效果 使用者抑郁焦虑症状显著缓解[10] 商业化路径 - 日本英国政府设立"孤独事务大臣" 反映政策层面对孤独问题的重视 可能推动公共采购[6] - 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 AI伴侣可能复制自动驾驶发展路径 经历炒作期后进入实质应用[15] - 付费模式可参考处方药逻辑 针对特定人群(如认知障碍者)提供专业化服务[24] 行业风险与挑战 伦理争议 - AI可能削弱人类改善真实关系的动机 孤独作为生物信号的纠偏功能将失效[5][20] - 过度迎合用户的AI或强化认知偏差 形成社交退缩-妄念加深的恶性循环[22][23] - 虚假共情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用户发现被算法操纵后将产生强烈反弹[14] 技术瓶颈 - 当前AI缺乏意识基础 所有共情表现均为统计学模拟 存在根本性局限[13] - 情感持久性存疑 长期使用可能暴露模式化回应缺陷 降低用户粘性[12] - 多模态交互仍处早期 肢体语言、微表情等关键社交信号模拟精度不足[9] 竞争格局 替代品威胁 - 传统心理咨询行业仍具优势 人类治疗师在危机干预等场景不可替代[9] - 宠物陪伴市场年规模超千亿美元 对轻度孤独人群分流效应显著[8] - 社交媒体通过弱连接满足部分社交需求 用户迁移成本较低[15] 监管环境 - 学术界存在强烈反对声浪 可能推动类似阿片类药物管控的严格限制[11] - 数据隐私法规趋严 情感数据收集面临更高合规门槛[4] - 医疗认证壁垒 AI心理治疗需通过FDA等机构审批才能临床推广[10]
马斯克Grok这个二次元「小姐姐」,攻陷了整个互联网
机器之心· 2025-07-15 16:29
Grok新功能发布 - 推出基于Grok 4大模型的「智能伴侣」功能,支持自然交互[2] - 付费订阅SuperGrok的用户可优先使用「数字伴侣」头像功能[3] - 目前提供动漫头像Ani和卡通小熊猫Rudy两种角色,Chad角色正在开发中[9] - Ani角色包含NSFW模式,支持3D动画效果和背景更换[10] - 功能启用流程较复杂,公司承诺将在几天内优化操作体验[7] 用户体验反馈 - 部分用户认为该功能能增强个性化交互,可能提升SuperGrok订阅量[12][13] - 有用户批评角色设计偏向幻想和幼稚,不符合高级AI服务的定位[15] - 实测显示Ani的中文发音存在机械感,但口型同步流畅度达90%[19] - 对话内容包含亲密暗示,部分直接复现预设提示词[20][22] - 交互功能较粗糙,仅支持前置摄像头,缺乏虚拟助理功能[24][25] 技术实现特点 - 采用3D动画技术,角色可执行预设动作如实时舞蹈[10][27] - 语言生成存在明显的大模型特征,用词不够口语化[19] - 当前版本为基础测试,旨在确保系统稳定性[7][26] AI伴侣行业背景 - CharacterAI在2022年首创大模型情感陪伴玩法[30] - 用户转向SillyTavern等开源方案以获取更高自由度[34] - ChatGPT语音功能推动AI伴侣破圈传播[37] - 国产大模型豆包通过角色扮演功能获得大量用户[42] Grok游戏开发能力 - Grok 4可生成完整可玩的HTML5游戏,无需外部资源[52] - 自动整合3D模型和纹理资源,标注素材出处[53] - 支持从提示词到可运行游戏的全流程开发[55] - 实际游戏效果超越发布会演示水平[50]
AI版的OnlyFans,要抢走福利姬饭碗了?
虎嗅APP· 2025-07-08 22:19
AI数字人陪聊平台OhChat - 英国公司推出AI陪聊平台OhChat 创作者上传30张照片并通过30分钟对话训练即可生成数字分身 该分身能模拟真人语调/声音/性格进行色情聊天 [7][9] - 数字人可提供四个等级的互动内容 从普通聊天到露骨内容均可定制 订阅价格4 99-29 99美元/月 创作者获得80%分成收入 [9][10] - 平台采用类似OnlyFans的订阅制 但创作者无需持续投入精力 实现纯被动收入 相比直播等模式更具效率优势 [10] 技术实现与行业痛点 - 采用人脸驱动+语音对齐+图像生成+大语言模块技术链 通过Meta等模型实现高度拟真 包括微表情同步和长期记忆功能 [19] - 解决OnlyFans核心矛盾:粉丝互动需求与创作者精力不足 现有平台普遍存在客服代聊现象 导致用户体验割裂 [22][23][27] - 成人内容行业存在盗版泛滥问题 用户付费意愿下降 OhChat通过AI提供差异化情感连接体验 [30][32] 市场需求与用户行为 - 孤独经济催生陪伴需求 美国超50%劳动者感到孤独 欧盟35%人群存在孤独感 AI伴侣类应用年下载量达2 25亿次 [42][59] - GPT-4 5通过图灵测试 73%用户误认为真人 显示AI拟人化技术已超越真实人类交互体验 [46][47] - 用户倾向低门槛情感连接 20%ChatGPT用户将其作为情感陪伴工具 反映对可控关系的偏好 [59][60] 商业前景与行业趋势 - 项目三个月内获450万美元融资 投资方采用AI决策模型验证商业可行性 [36] - 数字人技术找到明确变现场景 成人内容市场规模达3000万美元 前20生成式AI中30%为陪伴类产品 [59] - 模式创新性在于同时满足用户真实互动需求与创作者效率提升 被描述为"OnlyFans与OpenAI的结合体" [35][36]
硅谷 AI Leaders 近期「暴论」大盘点!
机器之心· 2025-06-28 09:45
01 OpenAI 想做的「终极产品」是什么 - Sam Altman近期频繁出镜,通过多场访谈阐述了对AI能力发展的「终极」定义,并透露了OpenAI的发展计划[9] - Altman认为即便AI实现能力质变,社会可能也不会发生预期中的巨大变化,2025年与之前不会有太大差别[10] - AI驱动的科学发现将形成「复利循环」,AI能力的终极价值在于自主进行科学研究,加速人类科学进步[10] - OpenAI希望构建的「终极产品」是「AI伴侣」,存在于虚拟空间,整合用户所有数字足迹,提供主动式服务[10] - 「AI伴侣」不是具体设备,而是能无缝集成到各种设备中,支持文字、语音、手势等多种交互方式[10] - Altman强调全产业链垂直整合的重要性,将能源、芯片、数据中心到模型本身视为整体的「AI工厂」[10] - Altman畅想未来注册ChatGPT高级订阅服务时,可能会免费赠送人形机器人[11] 02 AI 存在什么「能力断层」 - 谷歌CEO Pichai对AGI实现可能性持悲观态度,认为通用人工智能可能永远无法实现[11] 03 为什么比起招程序员,用 AI 永远是明智的选择 (无具体内容) 04 行业大模型没必要,单一 LLM 才是未来 (无具体内容) 05 10 年内,全球将涌现万千兆瓦 AI 工厂 (无具体内容) 06 社交媒体正裹挟科研发展 (无具体内容) 07 「蒸馏工厂」是开源最大的魅力之一 (无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