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Price War
icon
搜索文档
公有云“内卷式”价格战升级 云计算市场迎来生死之战
犀牛财经· 2025-06-09 11:22
头部厂商价格战策略 - 阿里云2025年一季度发起"史上最大力度降价",核心产品价格降幅20%-55%,覆盖超百款产品、500个规格[2] - 京东云跟进降价策略,承诺"击穿低价再低10%",行业价格战全面爆发[2] - 阿里云2024年营收达1063.74亿元,同比增长37.78%,通过规模效应摊薄成本,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从5%提升至25%,年省800亿度电[2] - 2024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规模948.2亿元,阿里云份额从25.8%升至26.2%,华为云、中国电信紧随其后[2] 行业利润率与竞争格局 - 工业富联2024年云计算业务营收3193.77亿元,毛利率仅4.99%,反映行业价格战激烈程度[3] - 头部厂商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自研芯片比例维持盈利,但毛利率持续走低成为行业共性[4] - 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CR2达38.38%,CR4达60.62%,CR6达71.5%,2025年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合计占云基础设施市场71%份额[11] 中小厂商生存现状 - 金山云2024年营收77.85亿元(+10.5%),四季度调整后经营利润首次转正;优刻得营收15.03亿元(-0.81%),净亏损收窄至2.41亿元[5] - 青云科技2024年营收下滑18.95%至2.72亿元,但毛利率提升至31.66%,通过聚焦AI算力调度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5] - 2025年一季度青云科技营收同比下降37.02%,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348.62万元,暴露中小厂商现金流风险[5] AI领域竞争升级 - 阿里云通义千问大模型价格降至行业最低,挤压中小厂商智算业务空间[6] - 阿里云计划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基建,腾讯云规划5000亿元新基建投资,资本投入规模达中小厂商年营收数十倍[8] - 华为昇腾AI云服务算力使用量同比增长6倍,百度智能云AI收入三年增长近300%,中小厂商受限于研发投入难以突破技术代差[9] 行业创新与资源分配 - 阿里云通过降价推动百万企业上云,技术红利反哺AI研发,通义千问大模型跻身国内第一阵营[13] - 2024年公有云市场增速不及预期,IaaS+PaaS市场同比增速降至15.9%,创近三年新低,反映价格战对行业长期价值的透支[13] - 头部厂商将利润再投入AI、芯片等前沿领域,中小厂商被迫在生存与创新间二选一,加剧行业"马太效应"[14][15] 未来竞争方向 - 头部厂商需平衡规模扩张与技术创新,避免"创新者窘境"[16] - 中小厂商突围路径包括深耕垂直行业(如金融云、医疗云)、强化技术壁垒(如AI算力调度)、拥抱生态开放[17] - 监管层需通过反垄断审查、数据安全标准制定等手段,为中小厂商保留创新空间,推动行业技术升级[17]
车企转向,开始向自己下狠手了
36氪· 2025-06-05 19:5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规模化和盈利两大核心挑战,当前阶段仍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2] - 纯电动车业务普遍亏损严重,难以形成商业闭环,行业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2] -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降至4.3%,显著低于制造业5%-15%的平均水平[5] - 特斯拉中国毛利率从2020年21%下滑至2024年17.9%,市占率从22%降至6%[6] - 4月末全国乘用车库存达350万辆,创2023年12月以来新高[14] 车企战略调整 - 小鹏汽车2025Q1净亏损同比收窄51.5%至6.6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5.6%,目标四季度盈利[3][4] - 蔚来启动组织架构调整,CEO直接参与供应链谈判,目标Q4实现盈利[5] - 吉利从多品牌战略转向整合聚焦,Q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64%至56.7亿[8][13] - 上汽组建"大乘用车板块",Q1净利润暴涨180%至30.2亿,目标降本30%[11][13] - 广汽拆分研究院为三大独立部门,构建"大研发体系"[11] 经营效率提升 - 小鹏通过MONA M03等高性价比车型实现销量突破,引入王凤英重塑供应链[3][4] - 车企普遍采用AI技术提升内部效率,优化研发周期和单车成本[4][5] - 吉利整合后实现整体效益超5%,研发/管理/营销效率提升15%-20%[13]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优先,通过组织整合降低内耗[12][13] 市场竞争动态 - 比亚迪/吉利/零跑等推出5万元级智驾车型,价格战呈现高频次、强针对性特征[14]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稳定在50%,但消费需求从"有无"转向"品质"[16] - 头部车企布局能源全产业链(比亚迪/长城)和AI+智能硬件(小鹏/小米)构建生态壁垒[16] - 行业竞争维度从价格扩展至技术、品牌、服务等综合能力[6][16]
This 1 Thing Is Really Bugging Me About Amazon Web Services
The Motley Fool· 2025-06-03 16:00
亚马逊云科技(AWS)的战略重要性 - AWS是亚马逊公司主要的利润来源 2023年其贡献了公司58%的运营利润 尽管其收入仅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7% [2] - 该业务产生的可观现金流被用于资助公司的多项增长计划 [2] AWS市场份额变化 - AWS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 但其市场份额正持续下滑 [4][5] - 2025年第一季度 AWS在全球云计算销售额中的份额下降至29% 为多年来的低点 并且这一下降趋势自2023年初以来正在加速 [5] - 市场份额的流失不仅源于微软和谷歌等主要竞争对手 也越来越多地流向提供更专业选项和功能的小型云服务提供商 [7][8] 行业竞争格局与盈利能力前景 - 云计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小型参与者已具备与“三巨头”抗衡的能力 [11] - 尽管AWS在2025年第一季度仍实现了利润率的扩大 但其市场份额的持续流失为未来的定价能力和利润率带来压力 [5][9] - 随着行业成熟 增长放缓可能导致服务商品化并引发价格战 这将严重侵蚀行业利润空间 [11][12] 对亚马逊公司的潜在影响 - 亚马逊股票的估值很大程度上基于AWS将继续作为核心利润引擎的假设 这一前提目前正受到挑战 [14] - 即使AWS业务出现微小的问题信号 也可能因其未达市场预期而对股价产生不成比例的负面影响 [14] - 需密切关注该业务的动态 特别是其季度财务报告 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趋势逆转 [15]
OPEC+增产的“双重目标”:惩罚超产,更意在打击美国页岩油!
华尔街见闻· 2025-05-21 20:34
OPEC+增产计划的双重目标 - OPEC+此次增产不仅为了惩罚超产盟友,更意在与美国页岩油生产商争夺市场份额,意图通过将油价压至60美元/桶以下制造不确定性 [1] - OPEC在全球石油市场的主导地位逐步削弱,产量份额从十年前的40%降至今年不到25%,而美国份额从14%上升至20% [1] - 过去十年美国将其全球石油产量份额从15%提高到22%,俄罗斯和沙特的份额却在萎缩 [1] 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的脆弱性 - 美国页岩油最优质区块已被大量开采,生产商转向次要区域导致成本上升,通胀加剧了这一趋势 [2] - 页岩油生产商现在需要65美元/桶的油价才能实现盈利性钻探,而沙特和俄罗斯的生产成本分别为3-5美元/桶和10-20美元/桶 [2] - Diamondback Energy下调2025年产量预测,ConocoPhillips警告若油价跌至50美元/桶可能触发广泛减产 [2] 价格战对各方的潜在影响 - 油价下跌将导致石油公司面临削减资本支出、裁员和减少股息的压力,依赖石油收入的国家面临财政压力 [3] - 俄罗斯和沙特分别需要油价高于77美元/桶和90美元/桶才能平衡预算,但沙特认为60美元/桶的油价水平可以承受 [3] - 布伦特原油从去年70-80美元/桶区间下跌,今年4月曾跌至近四年低点58美元/桶附近,市场份额之争可能刚开始 [3]
2 Electric Vehicle Stocks With Something to Prove
The Motley Fool· 2025-04-26 18:25
文章核心观点 - Rivian和蔚来在发展中经历起伏,需向投资者证明自身价值,Rivian要实现全年正毛利,蔚来要抵消中国价格战影响 [1][2][10] Rivian情况 第四季度毛利情况 - 第四季度实现1.7亿美元毛利,高于分析师4900万美元的预期,是公司历史上首次季度毛利盈利 [3] - 收入成本下降18.6%,收入增长31.9%,但监管信贷销售大幅增加,为第四季度增加2.99亿美元收入 [4] 未来盈利预期 - 预计2025年监管信贷销售情况类似,全年实现正毛利,但至少有分析师认为公司要到2027年才能实现该目标 [5] 面临挑战 - 交付增长停滞,缺乏收入催化剂,R2车型要到2026年上半年才上市,毛利改善主要依赖降低收入成本 [6] 蔚来情况 交付与收入增长预期 - 2025年有望因新品牌Onvo和Firefly获得增长动力,第四季度蔚来品牌交付52760辆,Onvo品牌交付19929辆 [7] 第四季度表现 - 第四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长45%,但总收入仅增长15.2%,表明中国激烈的价格战对其定价权影响较大 [8] 第一季度表现 - 第一季度交付量为42094辆,符合管理层指引,但远低于分析师65000辆的预期 [8] 两家公司总体情况 - 过去三年里,Rivian和蔚来市值分别缩水70%和82%,在实现盈利的道路上都有很多需要向投资者证明的地方 [10]
杀到汽车供应链
投资界· 2024-12-16 15:37
供应链降价压力 - 头部自主车企通过实时竞价系统迫使供应商连续降价,最终报价比首轮低十多个百分点,一年参与四次竞价 [4] - 车企打破行业"年降"惯例,要求供应商每半年或季度降价,降幅从3%-5%升至15%-20%,比亚迪要求供应商明年降价10%引发行业关注 [4] - 采购部门设定整体降价目标后,优先针对底盘、车身等高价值零部件谈判,因大额零部件降本效果更显著 [4] - 合资车企更换总经理后立即要求供应商降价10%-12%,部分车企要求供应商提供成本明细作为谈判依据 [6][7] 车企压价手段 - 引入五供、六供机制加剧供应商竞争,部分供应商为扩大规模接受薄利,退出者被视为"少了个竞争对手" [7] - 推行"寄售"制度转移库存压力,升级版要求供应商承担仓储成本及库存过剩风险,结算延迟至零件使用后 [7] - 直接审查供应商水电费发票、产线人员配置,要求一级供应商公开二级供应商清单以压低整体报价 [7] - 采购人员考核加入"竞争力指标",车企内部强调"价格统治"以掌握绝对定价权 [7] 供应商应对策略 - 技术壁垒高的三电、智能化领域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纯制造类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至极限 [9] - 降本主要来自运输包装优化(如专车改拼车)、替换低价原材料、削减人工成本 [10] - 部分供应商砍掉200多家下级供应商,通过与剩余300家深度绑定分摊压力 [10] - 精密模具制造商原材料成本占比达80%,面对15%年降目标预计实际仅能降2%-3% [10] 账期与现金流影响 - 比亚迪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0天,吉利、长城账期为丰田大众的2-3倍,新势力普遍超150天 [15][16] - 宁德时代应收账款从2014年3.7亿元激增180倍至667亿元,德赛西威等企业应收账款十年增长10倍以上 [12] - 比亚迪推行"迪链"凭证支付,供应商可转让或融资但需支付0.2%手续费,账期实际兑付存在不确定性 [19] 行业竞争格局 - 全球20大车企中国占6席,但零部件20强仅宁德时代1家,12%中国零部件上市公司亏损创六年次高 [22] - 供应商面临两极分化:成为福耀玻璃式龙头或出海,但海外市场同样存在中国公司竞价 [23]
车企大战,供应链来到极限时刻
晚点LatePost· 2024-12-03 22:35
供应链降价压力 - 头部自主车企通过实时竞价系统迫使供应商逐轮降价,最终报价比首轮低十多个百分点,一年参与四次竞价[5] - 车企打破行业"年降"惯例,要求供应商每半年甚至每季度降价,降幅从3%-5%提升至15%-20%,比亚迪要求明年供货价格降10%引发行业关注[5] - 采购部门将整体降价目标分解至零部件大类,优先针对销售额最大的供应商谈判,因大额零部件降本效果更显著[6] 车企降价策略 - 传统年降比例从3%升至5%,近两年10%成为常态,部分车企更换总经理即发起新一轮10%-12%降价谈判[7] - 车企要求供应商提供成本明细作为谈判依据,审厂时核查人员配置,甚至直接对接二级供应商压价[8] - 采购部门考核加入"竞争力指标"权重,强调"价格统治"理念,通过引入五供、六供机制强化议价能力[8] 库存与账期管理 - 车企推行"寄售"制度,要求供应商自建库房并承担库存风险,部分车企升级为用完存货再结算[8][9] - 比亚迪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63天高位,长城153天,上汽177天,是丰田大众的2-3倍[17] - 蔚来通过应付账款及票据环比增长22.8%至302亿元实现当季自由现金流转正[17] 供应商应对措施 - 供应商通过缩减包装层数、改用低价运输方式、替换原材料和降低人工成本实现降本[13] - 车身结构件上市公司将供应商从1000多家缩减至300家,与下级供应商绑定共担压力[11] - 精密模具制造商原材料成本占比已达80%,面对15%年降目标预计最终仅能降2-3个百分点[11] 行业数据表现 - 德赛西威、拓普集团应收账款10年增长10倍,福耀玻璃、华域汽车增长3倍,宁德时代从3.7亿增至667亿[14] - 2023年12%的A股汽车零部件公司亏损,为近六年次高,全球20大零部件企业中国仅宁德时代上榜[24] - 供应商普遍认为只有技术壁垒高的三电、智能化领域企业能保持议价权,纯制造类利润空间几近消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