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icon
搜索文档
大山上的护鸟人
新华社· 2025-09-29 18:12
新华社南昌9月29日电(记者陈浚武)"鸟来了!"初秋的深夜,罗霄山脉的风裹挟着水汽,伴随着 迁徙的候鸟呼啸而来。这里是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营盘圩乡的万鸟岭山顶,56岁的护鸟员曾昭富举着特 制格网,快步走向刚"落网"的候鸟。 原来是只池鹭。他小心翼翼地将其装入白色保护布袋,动作娴熟,像呵护珍宝。"晚上把鸟装袋, 第二天戴环放生,看着它们飞远才安心。"曾昭富说。 位于江西遂川的"千年鸟道",是长江中下游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2002年当地鸟类环志站成立 后,曾昭富成了首批护鸟员之一。 环志,是指科研或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为野生鸟类佩戴带有唯一标识的环具(如金属环、彩色环 等),通过追踪其迁徙路径,监测种群数量与生存状况的科研保护手段。 为给鸟儿们环志,曾昭富住在山顶的木屋里,几乎每天守到深夜。他和老伴守着茶山与黄桃林,每 年护鸟两个月也能挣万余元,"三个女儿在外务工,小孙子偶尔回来,守着这片山和鸟,心里踏实"。让 他最骄傲的是最近救助的一只鸳鸯:"以前鸳鸯不往这迁,现在它们也来了,这就是生态变好最生动证 明。" 在相邻的小夏村,51岁的村民邱诗雄则走出了另一条"护鸟旅居"的路子。邱诗雄回忆,2012年他加 入村护鸟队 ...
【省水利厅】“关爱山川河流·建设幸福河湖”志愿服务活动在汉中举行
陕西日报· 2025-09-29 06:47
9月25日,由水利部文明办、陕西省水利厅以及汉中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关爱山川河流·建设 幸福河湖"志愿服务活动在汉中市举行。 "在水源地保护中,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 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志愿者代表李倩茜说。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围绕岸坡整治、 滩区治理、生态修复、文化传承、智慧河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截至目 前,全省6条河湖列入国家幸福河湖建设项目,33条河湖列入省级幸福河湖名录,83条河湖列入市级幸 福河湖名录,陕西江河湖泊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善。(记者:徐颖) 活动现场,志愿者代表宣读了倡议书,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志愿者小分队授旗。各志愿小分队沿河开 展政策宣讲、水利科普、巡河护河等志愿服务活动。 ...
Vlog | 沿着公路瞰新疆:穿越浩瀚沙海——塔里木沙漠公路
新华社· 2025-09-27 11:27
项目概况 - 塔里木沙漠公路是我国首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等级公路,全长522公里 [2] - 该项目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并为后续沙漠公路建设提供了范本 [2] 技术与创新 - 项目应用草方格固沙和太阳能滴灌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生态防护 [2] - 生物防沙技术经历了从引进460多种植物到最终存活200多种的筛选过程 [2] - 相关防沙治沙技术已推广至非洲和中亚等地区 [2] 生态与人文 - 该项目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见证了“绿色”的生长 [2] - 项目体现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的精神内涵 [2] - 项目的成功依赖于守护者们数十年的坚守 [2]
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人民日报· 2025-09-27 06:17
大会概况与战略意义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于9月22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 [1] - 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吸引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代表参会 [1] - 大会通过《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和《杭州宣言》,为未来10年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确定方向 [2] 中国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的贡献与地位 - 中国目前拥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 [2] - 中国于1993年创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目前包含214个成员,覆盖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是全球实施该计划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协作平台 [2]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中国为计划作出重要贡献,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网络,其经验值得推广 [3] 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 - 中国开发了集图像、声纹及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 [4] - 智慧监测体系在武夷山、卧龙、车八岭等保护区示范应用,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生态修复等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4] - 联想集团等企业参与开发江豚智能监测平台,引入具身智能机器人用于复杂环境下的数据采集与监测 [4] - 大会上展示了如杭州西湖水域的仿生机器鱼等高科技产品,具备水质检测、物品定位、物种监测等功能 [5] 浙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 大会期间举办80余场会议及配套活动,展示浙江在输电工程建设等领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实践 [6] - 闭幕式上,杭州市被授予“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杭州市临安区获“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绿色发展实践地”称号 [6]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称赞浙江实现了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繁荣社区与良好生态共存的良性循环 [7]
碧水新颜启迪江河之治——智库报告解析新时代长江治理
新华社· 2025-09-26 22:32
长江治理历史性成就 - 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82.3%提升至目前超98% 干线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水质 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7] - 形成电子信息 高端装备 汽车 家电 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0亿吨 稳居世界内河第一位[7] - 构建空天地一体监测体系 沿线约5万个雨水情监测预报站点全自动化实时监测 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10] 科学治江方略体系 - 坚持生态优先 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理念[13] - 坚持辩证统一 运用全局视角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五大关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14] - 坚持区域协同 通过纵向统筹管理和横向区域协同 形成全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14] 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 - 系统性保护长江文化 形成主轴引领 七大文化片区联动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8] - 依托丰富水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实现人水相依的和谐发展[10] - 通过生态改善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 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15] 世界意义与全球价值 - 为全球大江大河治理提供新样板 推动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确保治理有效率 成果可持续[19] - 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 超越工业文明掠夺性发展 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20] - 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参考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展现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22] - 通过大河文明对话研讨会等活动 推动世界江河文明交流互鉴 上升到文化和哲学高度[23]
从黄金水道到文明桥梁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6 06:52
长江源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湿地,这些天然湿地为黑颈鹤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环境。 2025长江文明论坛展示的"跟着非遗游长江"非遗旅游地图(局部)。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供图 清代"白鹤梁"题刻。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供图 文 德摄 埃及罗达岛尼罗尺。 新华社记者 隋先凯摄 长江江畔,当河姆渡居民播种稻田、凌家滩先民琢玉成器时,世界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也在萌芽、生 长。 公元前4000年左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滋养着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这里,苏美尔人以削尖的芦 苇秆为笔、泥板为纸,刻下记录城邦管理智慧的神秘符号,楔形文字由此诞生。 尼罗河畔,古埃及人用双手创造了工程奇迹。宏伟的金字塔拔地而起,庄严的狮身人面像静静矗立。 在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摩亨佐·达罗等城市已规划出网格状街道,配备了排水系统,建起功能明确的 公共粮仓,展现出高度的城市文明形态。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今天,我们探寻长江的文明脉络,就要将长江文明置于世界大河文明的谱系 中,理解其世界坐标。各大河文明,不仅是各美其美的璀璨星点,更将通过交流互鉴,在联通与融合中 走向美美与共。 一道智慧的长河 "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 在重庆市涪陵区,长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闭幕 发布战略行动计划与《杭州宣言》
中国新闻网· 2025-09-25 17:0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西蒙娜-米雷拉·米库列斯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助理总干事莉迪亚· 亚瑟·布里托分别致辞,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感谢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及杭州市为本届大会的成功举 办所提供的全面保障和周到服务。她们呼吁全球进一步加强团结协作,以实际行动应对全球性挑战,协 同推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闭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杭州市"人与自然共生典范城市"称号,授予杭州市临安区"全球人与 生物圈计划绿色发展实践地"称号。(完) 中新网杭州9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第五届世界生物圈 保护区大会9月25日在杭州闭幕。大会凝聚各方共识,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 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与《杭州宣言》。 9月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闭幕,审议通过并正式发布战略行动计划与《杭州宣 言》。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本届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开幕式后陆续举办1场部长论坛、5场全体会议、17场 区域网络会议、76场边会和平行论坛,来自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嘉宾和 ...
钱塘江畔新家园,值得“蛏”赞
杭州日报· 2025-09-25 11:3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我的家族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直到2023年的那个春天,一群特殊"访 客"的到来,打破了我的认知。他们轻轻地搅动我藏身的江底泥沙,用细密的网小心翼翼地探寻。当我 被轻轻托出水面时,我听到了他们压抑着的兴奋低呼:"快看!是这个吗?""像!很像!"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比对和显微镜下的审视,他们最终确认了我的身份——中国淡水蛏。原来,这里 是杭州市滨江区的钱塘江畔,我竟在这样一座现代城市的脉搏边,安了家。 我虽渺小,却是水域健康的"活指标"。能在此安家,正说明这片江水与沙泥,刚好构成了我们理想 的"宜居小区"——水质需达Ⅲ类以上,溶解氧不低于5毫克/升,pH值最好稳定在6.8—7.5之间。同时, 水流相对平缓,底质须是柔软的泥沙,这样我才能斜斜掘穴,筑一个比身体更深的安居之所。平日里, 我就竖藏其中,伸出"水管"滤食水中的硅藻与单细胞藻类,享受美味大餐。 我的存在,也向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传递着一个无声的喜讯:看,人与自然,可以如此和谐地比邻 而居。愿未来的钱塘江滨江段,不仅有高楼广厦,也有我们家族在清水沙泥中悠然生长的痕迹。 中华淡水蛏 我是一只中国淡水蛏。是的,您没看错,是"淡水"蛏。我和你们餐 ...
以湿地为纸 合作为笔,《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盐城倡议》正式发布
扬子晚报网· 2025-09-25 10:32
9月24日下午,在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上,《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盐城倡议》正 式发布,将会议的共识转化为可落地、可推进的行动纲领,为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全球滨海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盐城倡议》提出四个方面的具体倡议。一是坚定践行全球可持续发展 使命,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滨海湿地保护为支点,深度融 入气候行动、海洋生态治理等全球倡议,推动国际规则与地方实践的有机衔接,为构建公平合理的全球 生态治理体系注入城市力量。二是大力激活绿色经济动能,共绘产城共生新图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 现机制,培育滨海绿色产业生态圈,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与新兴产业生态化布局双向发力,让湿地保 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样板。三是持续深化城市协同创新,共拓 生态治理新范式。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全球实践,定期开展高层对话,发布最新成果和实 践案例,加强生态修复、蓝碳增汇等领域的知识共享与联合攻关,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治理工具 箱。四是全面厚植全民生态根基,共享绿色发展新红利。构建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共同体,深化自然教 育普及 ...
由“四感”品菌香(金台随笔)
人民日报· 2025-09-25 07:22
体验感,同样能成为一隅特产。 在树根草窝的褶皱里,在氤氲升腾的雾气里,在连接山野的屏幕里,小小菌子诉说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故 事、产业转型升级的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雨后山林,裹着清冽水汽,被唤作"野生菌猎人"的村民挎着竹篮,拨开带露的枝叶,在腐殖土与落叶的 间隙细细搜寻。指尖轻捏菌柄,拔出土壤,惊讶声传来:"是松茸!"网络相联的远方,屏幕中弹幕也相 和着:"云采菌啦!" 如今,"上山采菌"成为云南递出的新名片。菌子虽小,满含幸福味道。为何这样说?可从"四感"中品 到。 无论进山林还是在"云端",采蘑菇都成为一种特色体验。在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山民带领人们 在落叶堆里破译松茸生长的"自然暗号";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村民将鸡枞菌与白蚁共生的生态奥 秘娓娓道来。网友们通过直播间的镜头观察干巴菌的菌褶,游客则在享用长桌上的菌子宴,感受着山间 风味。一份份独特的生态文化体验,沉淀为有回甘的情感记忆,让菌产业贯通农文旅,牵起实物消费与 服务消费。 氛围感,让网络流量成为发展增量。 山脚下的农家乐里,用刚采下来的菌子和土鸡熬制的鲜汤正咕嘟咕嘟冒泡,清晨的山间弥漫鲜美之味; 采菌旺季,"菌向导"带领拾菌团队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