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搜索文档
上合峰会氛围渐浓 城市展“容颜”提“气质”喜迎四海宾客
央视网· 2025-08-19 15:23
城市景观提升工程 - 天津完成重点道路桥梁维修整治 提升道路通行安全通畅性 [6][8] - 海河桥梁及岸线景观灯光焕新升级 市容面貌更加整洁有序 [6][8] - 新建提升口袋公园 用绿色空间装点城市生活 [6] 地标景点升级 - 文化中心绿植雕塑"月满星河"成为市民休闲打卡新热点 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 [3] - 海河沿岸 五大道历史街区等区域进行景观提升 各大地标全面升级 [4][6] - 全新提升地标景点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打卡分享新热点 [1] 主题氛围营造 - 主干道路两侧挂满体现上合元素的旗帜 大街小巷点缀赏心悦目花篮 [4] - 城市"容颜"和"气质"较大提升 彰显现代化城市风貌同时保留独特文化底蕴 [8] - 天津以最佳状态最美姿态迎接上合组织峰会 处处洋溢喜庆氛围 [1][8]
感知生态之变丨2.8万台红外相机里藏着东北虎豹变迁史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8 20:56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成效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实施重大工程 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栖息环境持续改善 [1] - 野生东北虎豹种群显著恢复 东北虎足迹覆盖国家公园80%区域 红外相机监测达2.8万台 [3][5] - 中国境内首次记录完整野生东北虎家庭(2013年虎妈妈带四幼崽) [5] 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 退出156宗矿业权 修复生态廊道 绿色重新覆盖原有采矿场区域 [9] - 南通崇川区划定生态保留地(2021年) 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空间 [17] - 通过热成像技术、声学传感器等科技手段监测生态恢复成效 [11][13] 物种数量与分布变化 -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收录种数从6.7万种(2013年)增至14.8万种(2025年) 增长120% [19] - 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 生态活力显著增强 [21] - 城市野生动物观测记录增加 市民通过App上传近4万条野生动植物影像数据 [15] 典型区域生态恢复案例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现虎豹种群复苏 野生东北虎达70只以上 东北豹达80只以上 [11] - 江苏南通记录到梅花鹿、夜鹭、麋鹿(上百头)及黑枕黄鹂等多物种活动 [13][15] - 森林声学监测显示动物叫声变化:从牛铃主导(2015年)转变为鸟鸣、鹿类叫声及虎豹低吼 [11]
守护绿水青山 多元实践共筑生态环保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8-18 18:39
生态保护政策实施 - 全国多地通过政策保障、科技支撑与全民行动推动生态保护实践落地[1] - 青藏高原作为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范式[3]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强化栖息地保护并探索自然教育与公众参与多元路径[6] 科技应用创新 - 重庆市奉节县启用"江清岸洁"智管应用平台重构水域垃圾防治体系[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部署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运用智能红外相机、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技术[6] - 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构建西藏首个种质资源库保护生物多样性[3] 公众参与教育 - 杭州市临安区组织100余名学生和家长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研学活动[2] -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在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举办观鸟亲子活动增强全民生态意识[4] - 研学活动包含山间垃圾清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手作体验课程[2] 区域保护实践 -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3]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现从人进虎退到人虎和谐共生的转变[6] - 三峡库区腹心实施水域清漂工作长效保持河畅、江清、岸洁[5]
“织绿”、轮休、保护齐发力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美画卷
央视网· 2025-08-18 16:30
新疆艾西曼湿地生态治理 - 新疆阿瓦提县艾西曼湿地完成五年生态治理工程 实现从荒漠到绿洲的生态蜕变 [1] - 完成78.85万亩生态修复任务 森林覆盖率从4.5%提升至45% [4] - 在沙漠边缘形成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200余种野生动物回归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4] 安徽黄山枫杨林湿地保护 - 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对千亩枫杨林湿地实施轮休保护机制 [5][9] - 将6公里湿地分为两条游览路线 每年5月至8月旅游旺季期间间隔两个月轮流关闭一条路线 [9] - 依托湿地轮休保护机制 建成80余家民宿酒店 培育民宿、生态研学、村咖、旅拍等多种文旅业态 带动千余名村民就地就业 [11] 贵州印江野生动植物保护 - 印江县通过野外巡查、联合执法检查、深化普法宣传等措施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12] - 朝阳水库观测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种群数量创近十年新高 已超过100只 [14] - 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廊道 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 对珍稀树种和古树进行挂牌保护 [18]
新华视点|守护绿水青山 多元实践共筑生态环保新图景
新华社· 2025-08-18 15:54
生态保护政策与科技应用 - 多地通过政策保障、科技支撑与全民行动推动生态保护实践[2] - 重庆市奉节县启用"江清岸洁"智管应用平台重构水域垃圾防治体系[16]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运用智能红外相机、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20] 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 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构建西藏首个种质资源库保护生物多样性[8] - 青海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观鸟亲子活动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10][12] - 杭州市临安区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手作体验课培育生态保护理念[4][7] 区域生态保护实践 - 青藏高原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范式[6]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现从人虎冲突到人虎和谐共生的转变[23] - 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现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8] 公众参与机制 - 浙江省组织中小学生参与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垃圾清理及生态体验活动[4][7] -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通过亲子活动引导公众走进自然[10][12] - 各地通过科技支撑、公众参与和政策保障绘就生态环保新图景[22]
成都世运会 | “让世界记住成都的热情”——导演团队解读世运会闭幕式
新华网· 2025-08-18 09:03
原标题:成都世运会 | "让世界记住成都的热情"——导演团队解读世运会闭幕式 聚散终有时。17日晚,一场简洁而动人的闭幕式为成都世运会画下句号。导演团队希望在一场情意 绵长的告别聚会中,展现成都的活力与热情。 "如果说开幕式的特点是'缤纷',闭幕式则是'生机'。"开闭幕式副总导演张晴说。 生机来自公园城市的浪漫与活力。 闭幕式依托成都世园会成都国际友谊馆的既有场景,在户外空间举行。"场馆依山而建,形成天然 的地理层次,我们借景造景,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这座场馆还具备川西民居的主要特色,希望借此 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概念。"张晴解读说,"而且国际友谊馆的设计理念就是'在成都见世界',这与 世运会的精神和成都的办赛理念非常契合。" 同开幕式一样,闭幕式也设置了市民开放观演区。凉爽的秋夜里,坐着小马扎,看看演出,赏赏夜 景,用张晴的话说,"这是成都人天然的松弛感"。 生机也来自嘉年华般的热烈氛围。 这是8月17日拍摄的闭幕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主创团队反复琢磨,世运会结束了,运动员们能带走什么?"我们希望用特别欢快的方式,让大家 记住成都这座城市的热情。"张晴说。 "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表演 ...
成都世运会闭幕式揭秘:在成都见世界 打造一场花园里的闭幕式
央视网· 2025-08-18 00:09
闭幕式场地设计 - 闭幕式场地成都国际友谊馆依山而建 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场馆玻璃贴LED透明屏形成凌空建筑视觉效果[3] - 建筑本身成为多彩灵动的舞台 视觉效果随节目从竞技画面到人文场景变换[3] - 观众席采用芙蓉花瓣与水滴造型 呼应成都市花意象 借水滴造型凸显团结理念[3][4] 闭幕式主题与氛围 - 闭幕式主题为"生机" 现场呈现嘉年华热闹氛围[4] - 运动员从两侧观众席混编进场 区别于开幕式按国别入场方式[3] - 设置自然席位开放观众区 让市民参与活动感受现场氛围[3] 设计理念与文化元素 - 依托地理优势借景造景 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概念[3] - 国际友谊馆设计理念"在成都见世界" 与世运会精神和成都办赛理念融合[3] - 建筑蜿蜒设计形成花茎 使观众置于花丛与天地自然之间[4] 活动流程安排 - 闭幕式整体时长约60分钟 包含视频回顾/运动员入场/交旗仪式/文体表演等环节[1] - 闭幕式与开幕式相呼应 均选择在户外空间进行[3]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建设国家公园 推进全民共享
央广网· 2025-08-17 11:23
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 - 中国正式设立第一批五大国家公园包括三江源 大熊猫 东北虎豹 海南热带雨林和武夷山 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理念[1] - 海南长臂猿作为旗舰物种种群数量从5群35只增长至7群42只 成为全球唯一持续增长的长臂猿种群[1] - 通过扩大保护区 补植乡土树种 建设28条空中廊道等措施提升栖息地连通性[1] 野生动物保护体系 - 国家公园划定了17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 修复生态系统并改善迁徙通道[2] - 设立大熊猫 虎豹 长臂猿等旗舰动物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推动濒危物种高水平保护[2] - 实施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 生态保护补偿综合改革覆盖全区域[5] 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 - 武夷山国家公园通过茶文旅融合带动产业 建设特色文旅项目盘活资源[3] -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签订334份合作保护协议 建立81个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4] - 提供6500余个公益性岗位 三江源国家公园居民年均增收1.5万至2.1万元[5] 科研与生态价值转化 - 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暑期接待38个研学团队约4000人 开展自然环境教育[3][4] - 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 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价值双赢[5] - 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等多个新物种 黄腹角雉数量稳定在1000只左右[5] 物种恢复成果 - 野生大熊猫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1100只恢复至约1900只[5] -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吉林长白山区域30年来首次发现东北虎踪迹[5] - 国家公园旗舰物种种群数量持续恢复 生态系统稳定性稳步提升[1]
感知生态之变丨从6.7万到14.8万种 见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答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7 08:59
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 - 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1] - 规划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体系 保护超8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 [2] 东北虎豹种群恢复成效 - 东北虎足迹覆盖国家公园约80%区域 2013年首次记录到完整野生东北虎家庭 [1] - 野生东北虎数量达70多只 野生东北豹达80多只 [1] - 156宗矿业权退出 绿色重新覆盖原有采矿场区域 [1] 生态系统监测数据变化 - 红外相机数量达2 8万台 记录到野生动物活动频率显著提升 [1] - 北京师范大学团队观测显示 林间动物叫声从牛铃为主转变为鸟鸣 梅花鹿 狍子等物种叫声频繁 [1] - 江苏南通热成像观测到小梅花鹿 夜鹭 麋鹿等物种在城市周边活动 [2] 物种名录与城市生态建设 -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收录种数从2013年6 7万种增长至2025年14 8万种 增幅超1倍 [2] - 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 [2] - 南通崇川区2021年划定生态保留地 市民App收录近4万份野生动植物影像数据 [2]
“两山”理念科学真理的味道特别甜
中国环境报· 2025-08-15 10:18
真理之甘,历久弥新。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陈望道翻译 《共产党宣言》时误将墨水作红糖蘸食粽子却直呼"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经典故事,重温了这句承载信 仰力量的历史箴言。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余村考察时,面对村民们"要温 饱还是要环保"的困惑,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年来,从余村的蝶变到浙江生态省 的建设实践,再到引领全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两山"理念从乡村走出浙江、造福中国、光耀世界,为中 国乡村振兴、全国乃至全球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日中国绿色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昭示: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卖石头""挖 地球"模式终将山穷水尽;守护好绿水青山,就能收获"看风景""卖风景"的持久甘甜。"两山"理念是闪 耀着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光辉的重大成果,是21世纪统筹发展和保护这一人类永恒主题的科学真理, 其"甜"的本质,在于与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观一脉相承的理论性、实践性与世界性相统 一的哲学品格。 理论之甜:"两山"理念是人类新的发展与保护观,是21世纪人类发展观的"术语的革命" 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质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