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单车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小鹏Q1财报爆表,AI汽车深水区下单车端到端还能坚持多久?
36氪· 2025-05-28 16:36
财务表现 - 2025年Q1总营收达158.1亿元,同比增长141.5%,超季度指引上限 [1][3][9] - Q1净亏损6.6亿元,同比收窄51.8%(去年同期13.7亿元) [1][9] - 汽车销售收入143.69亿元,同比激增159.2% [9] - 公司毛利率创新高达15.6%,连续7个季度累计提升19.5个百分点 [3][4] - 汽车毛利率达10.5%,同比提升5个百分点,环比提升0.5个百分点 [3] 交付与产品结构 - Q1交付量94,008辆,同比增长330.8%,国内海外市场双第一 [3] - MONA M03和P7+两款车型销量占比超80%,但单车均价从2024年超20万元降至2025Q1约17万元 [9] - 单车亏损收窄至-0.71万元,同比改善88.9% [9] 技术研发与成本优化 - Q1研发投入9.8亿元,同比增长46.7% [5] - XNGP架构规模效应使智驾硬件成本占比从22%降至14% [9] - 800V SiC平台量产使G6车型BOM成本较E平台降低12% [10] - 神经网络压缩技术将自动驾驶模型体积缩减40% [10] 智能化战略 - MONA M03 MAX车型以9.98万元价位实现L3级智驾功能下放,搭载双Orin-X芯片(508 TOPS算力) [9][11] - 行业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竞争,单车智能面临感知范围与决策能力瓶颈 [10][11] - AI网络化成为趋势,需构建车-路-云协同的全局感知与实时决策系统 [12] 行业趋势 - 汽车产业进入"算法-数据-基建"三位一体新阶段,需平衡单车智能与车路云协同 [14] - 车路云融合技术将扩展至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设备互联 [14] - 智能化升级带来成本压力,但消费者对安全与体验的价值感知逐步提高 [13]
2025年智能驾驶产业进程展望
第一财经· 2025-04-29 18:14
文章核心观点 行业从车企、行业政策、商业模式三个维度分析智能驾驶产业发展,阐述产业演进阶段、政策完善情况和商业落地模式,指出发展机遇与现存问题 [1] 产业演进 智能驾驶等级 - L2为辅助驾驶,含ACC自适应巡航和LKS车道保持居中辅助等功能;L2+及以上在L2基础上加入ALC拨杆变道,含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L3为自动辅助驾驶,城市NOA是L3最核心体验;L4为自动驾驶;L5为无人驾驶 [5][6] 智能驾驶技术路径 - 主要分为“单车智能”和“车路云协同”,双路线并行发展且相互促进;单车智能侧重单车感知、计算和决策,发展较成熟;车路云协同由车辆、道路和云控平台共同控制车辆,处于早期阶段 [6] 产业层面渗透率 - 2025年3月较2024年,整体智驾L2及以上渗透率从55.8%提升到60.2%,搭载车型销量同比增长47%;L2+及以上渗透率从13.5%提升到15.1%,搭载车型销量同比增长142%;20 - 30万价格带L2级以上及高速NOA和城市NOA结合渗透率最高 [8] 现存问题与新技术 - 智驾在城市NOA场景下复杂场景处理能力待提高;2024年端到端技术落地,2025年VLA大模型接力,部分车企七八月份量产上车 [9] 全行业智驾渗透率提升 - 预计2025年可实现高速NOA以及城区NOA功能的车辆销量同比增速接近300%,之后L3主要由比亚迪、理想等车企驱动 [10] 产业层面其他动态 - 特斯拉马斯克预计很快出现通用的、纯粹AI解决方案用于完全自动智能驾驶;小鹏汽车启动720亿参数自驾基模研发 [11][12] 制度完善 政策重心转变 - 政策由推动道路测试转向试点落地和实践应用,全国已有50余个省市发布实施细则,开放测试示范道路3.2万多公里,发放牌照超7700张 [13] 中美政策对比 - 中美最早将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政策框架和演进阶段大体相同,目前前两阶段政策相对完善,未来重心是推广应用 [15] 单车智能路线政策 - 政策为智能驾驶车辆从试点测试到上路通行“松绑”,包括放开试点、载客运营和个人乘用车上路通行 [16][17] V2X与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 - L3准入未强制要求车辆支持V2X,但支持可获更高打分;道路交通安全法在修订中,有望2025年内发布含L3权责界定的版本 [18] 试点城市要求 - 试点城市需具备政策保障、基础设施和安全管理三方面条件 [19] 商业落地 联合体商业场景 - L3申报联合体包括车企、运营主体公司和地方政府,商业场景主要为出行服务公司提供车辆,目标是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 [20] 商业模式关注点 - 关注投放车辆数量、日接单量等细节,渐进式发展公司入局推动商业化能力发展 [20] L3准入情况 - 目前L3准入只能to B,商业化拓展需完善,第二批申报也是to B,小米事件为to C增加阻碍 [20] 重庆试点情况 - 长安在重庆申报,重庆部分区域全域开放用于L3商务运营和商业化试点,道路开放范围扩大 [21] 联合体申报要求 - 进行联合体申报的企业,车上路前当地政府需颁布自动驾驶管理条例 [21] 车路云协同政策 - 采用“扶持”基调,包括基础设施数字化融合、推动车载终端配备率提升和形成“投建运”新型商业模式 [22][23] Robotaxi成本测算 - 给出运营车辆及里程、人员薪酬、能耗及补能、车辆保养、保险费用等前提假设 [25]
车路云专题解读
2025-04-28 23:33
纪要涉及的行业 车路云一体化行业、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汽车芯片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现状与发展 - **政策驱动建设加速**:2024 年 1 月工信部联合五部门发布通知,明确政策导向,各地和车企积极推动建设;2025 年 4 月发布支持政策,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2][3] - **财政投入情况**:2025 年预计约 1000 亿元预算内投资用于地方先行先试及开工建设项目,专项债规模约 3000 多亿元用于车路云及相关基建和数字化转型;以北京为例,2024 年投资规模约 99.7 - 100 亿,全国投入大,需社会自筹与市场参与[2][4] - **建设重点与创新场景**:各地积极推进智能驾驶与 V2X 通信相关项目,重点关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V2X 通信技术应用,创新场景包括智慧停车、公交、物流等系统,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和居民出行体验[2][4][5] - **建设节奏与重点项目**:2025 年 4 月起项目密集落地,进入加速建设阶段,政府对速度和质量要求高;各地有多个重点项目,如无锡 3.59 亿元项目、北京近 1000 万元勘察项目、杭州约 4000 万元建设项目等[6][7][8] 自动驾驶发展模式 - **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关系**:两者是互补关系,单车智能强调车辆自身硬件配置及算法能力,车路协同将部分主动权交给公共管理系统,通过云端算力实现更高效的资源优化[15][16] - **应以车路协同为主发展**:从行业和市场资源最优化应用角度,车路协同涉及公共交通大规模活动,需政府或授权组织管理,将部分计算任务交给云端可提高整体效率,实现最优资源配置[18] 技术融合与协同 - **软硬件协同**:车辆测试中,高阶自动驾驶发展中车辆芯片算力最大化、传感器配置优化等技术能与道路测试良好协同,边缘算力和云端算力结合可实现超视距功能[17] - **数据融合与信息补充**:车辆硬件可通过云端传输数据给人工智能系统,构建道路协同场景,单车采集可补充未被路端传感器覆盖的交通参与者信息[21] - **硬件互动联系**:计算单元、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硬件通过融合算法生成数据与路端联系[23] - **软件互动联系**:软件层面中间件提供通讯和数据传输及调度功能,应用软件在车载屏幕显示数据及警告信息,OBU 具备 BTRX 通讯技术实现数据通信[24] 车企动力与云端应用 - **车企动力**:当前车企在 V2X 技术设备及更高阶自动驾驶通信方面动力依然较高,主要试点企业积极参与相关建设,配合车路云一体化,但多数车企选择部分车型配置硬件和软件[24][25] - **云端解决方案进展**:云端解决方案发展有先后顺序,20 多个主要试点区域取得较好进展,如快速救援、智慧路口等解决方案落地实施[26] - **云端技术应用案例**:导航系统超视距信号灯读秒功能、绿色通道技术在一线城市全面覆盖或推广,上海落地高速公路和快速路 V2X 预警服务[27][28] 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 - **eCall 系统发展**:海外 eCall 系统推进迅速,国内 eCall 及 ACS 建设逐步推进,相关部门正研究制定标准[29] - **新政策预期**:预计 2026 年正式批准新政策并实施,不追溯既往,仅适用于新出车辆[30] - **对乘用车市场影响**:中国乘用车市场平均销量约 3000 万辆,TBOX 渗透率 70% - 80%,新能源车改造成本约两三百元,燃油车低配车型改造成本约七八百元[32] - **欧洲市场启示**:欧洲市场救援后市场健全,中国若推行全民性强制性政策,需加强救援体系建设,高端品牌可接入第三方服务提升竞争力[33] - **后市场情况**:后市场需求存在但难度较大,欧洲无追溯既往安装 EQRx 先例,国内不强制安装,第三方企业可能推动但对低价车型消费者吸引力有限[34] 汽车芯片国产化 - **国产化水平**:2025 年国产座舱芯片国产化水平约 15% - 20%,自动驾驶域控芯片国产化水平约 40 - 45%[34] - **市场份额**:地平线产品不会全面替代其他品牌,在中档芯片领域市场份额预计最多占 80%,剩余 20%留给其他玩家[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无锡财政结构为中央财政占比 30%,省级财政占比 20%,地方财政占比 20%,地方企业自筹资金占比 30%[14] - 2024 年 6 月国家多部委联合披露 9 个联合试点主体,上汽使用主体为赛可出行,后续政策更新涉及具体试点城市及领域[24] - 有公司推出接送小朋友车辆停靠收费服务引发居民困扰[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