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称不守恒
搜索文档
百年求索,赤子之心 ——致敬科学巨擘杨振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8 12:49
生平与影响 - 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其生命轨迹横跨东西,是融合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的史诗 [1] -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杨武之是我国早期从事现代数论和代数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 [2] - 1929年随父迁居清华园,在此度过八年童年时光,12岁时即立志要拿诺贝尔奖 [4] - 1938年以第二名成绩考入西南联大,该校七年的学习使其对整个物理学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和品味 [4] - 1945年远赴重洋求学,1957年与李政道一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6][11] - 1971年作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科学家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 [6][15] - 2003年,81岁时回到清华,将住所命名为“归根居”,认为自己的一生是一个圆,从开始的地方走了很远又回来了 [6][8] 主要科学成就 - 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提出“杨-米尔斯规范理论”,该理论被评价为足以和牛顿、麦克斯韦以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并因此于1994年获得鲍尔奖 [11] -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颠覆了宇称守恒是普适规律的观点,并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1][12] - 其获得的诺贝尔奖被评价为“头等”,在物理学界的贡献被认为可排在麦克斯韦、爱因斯坦、海森堡、薛定谔以及狄拉克之后 [11][12] - 1966年提出杨-巴克斯方程,是统计物理学中的重大成就,因此获得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昂萨格奖 [12] - 喜欢用美、妙、优雅等词汇描述物理学家的工作,认为物理学的结构有其美和妙之处,物理工作者会因感受不同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14] 对中国科技教育的贡献 - 1971年回国后,系统地将全球物理学最新进展、欧美一流科研机构运作模式及基础科学转化生产力的理念引介回国 [15] - 1973年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见,是毛泽东第一次会见华裔科学家 [18] - 向邓小平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深造的建议并获得支持 [18] - 1981年致信国家领导人,指出中国科学研究过于注重原理研究或产品研究,而忽略了能快速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性研究”,这一建议直接影响了中国的“863计划” [18] - 1997年捐献400万美元创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并担任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 [18] - 推动研究中心聘请顶尖学者如林家翘、姚期智、王小云等,在理论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理论计算机、密码学等领域形成重要研究成果 [19] - 一手推动成立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室,旨在结合数学与基本理论物理 [19] - 提出“通才教育”、“动手能力培养”等理念,推荐超1200名学者出国接受培训,设立多项奖学金和资助计划支持中国年轻学者 [21] - 在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发声,例如坚决反对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主张将有限科研经费投入到芯片、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更紧迫、投资回报率更高的领域 [21]
追忆杨振宁:回国定居已超20年,为自家取名“归根居”
南方都市报· 2025-10-18 12:46
生平与教育背景 -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7岁时随父亲迁入清华园 [3] - 因抗战爆发后辗转西迁昆明,考入在当地临时办学的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3] - 上世纪40年代赴美国深造,博士毕业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3] 主要科学成就 - 1954年与米尔斯共同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突破之一 [3] -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原理”,该论断很快被实验证实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 [3] - 因以上贡献,与李政道于1957年被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并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华人首位诺奖得主 [1][3] 国籍归属与报效祖国 - 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称当时做此决定“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 [4] - 1971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回到祖国访问,此后不断运用自身影响力促进中外人才交流与学术合作 [4] - 2003年81岁时落叶归根,回国定居清华园,并将居所命名为“归根居” [4] - 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坦言身体里循环着“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1][5]
他们为量子计算机创新应用打开大门
南方都市报· 2025-10-08 07:16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果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特和约翰·M·马蒂尼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现象 [3] - 评委会认为获奖者通过实验证明量子世界的特性可在宏观系统中具体化,其超导电气系统可表现出隧穿效应并以特定剂量吸收和发射能量 [3] - 该成果为新一代量子技术发展打开大门,包括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及量子传感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3] - 获奖者将平分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836万元人民币)奖金 [3] 华裔科学家获奖历史回顾 - 截至目前共有多位具有华裔血统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5] -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奖,该理论彻底改变了世人对对称性的认识,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诺奖 [5] - 其他获奖华裔科学家包括: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J/ψ粒子获奖;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方法获奖;1998年崔琦因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奖;2009年高锟因在光纤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获奖,被誉为“光纤之父” [5] 与诺奖擦肩而过的科学家 - 部分做出奠基性贡献的物理学巨擘因种种原因未能获奖 [6][7] -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因黑洞奇点定理和霍金辐射研究革新了宇宙认识,但其理论直至离世仍未获实验直接证实,故未获奖 [7] - 吴健雄通过精妙实验验证了“宇称不守恒”理论,是背后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但本人未能因此获奖,是诺奖历史常见遗憾 [7] - 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温·哈勃提出哈勃定律,是宇宙膨胀的有力证据,但在等待获奖期间于1953年离世,未能获奖 [7]
2025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18:17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信息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科学家约翰·克拉克、麦克·H·德沃雷特、约翰·M·马蒂尼三人 [1] - 获奖原因为表彰他们"发现电路中的宏观量子力学隧道效应和能量量子化" [1] 华裔科学家获奖历史 -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并不守恒获奖,此为华人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5] -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J/ψ粒子获奖 [5] -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奖 [5] - 1998年崔琦因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奖 [5] - 2009年高锟因在光纤通信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获奖,被誉为"光纤之父" [5] 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回顾 - 2024年奖项授予约翰·霍普菲尔德和杰弗里·辛顿,表彰其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实现机器学习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10] - 2023年奖项授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费伦茨·克劳斯和安妮·吕利耶,表彰其在阿秒光脉冲方面的贡献 [10] - 2022年奖项授予阿兰·阿斯佩、约翰·克劳泽和安东·蔡林格,表彰其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贡献 [10] - 2021年奖项授予真锅淑郎、克劳斯·哈塞尔曼(地球气候物理模型及全球变暖预测)和乔治·帕里西(物理系统中无序和波动的相互作用) [11] - 2020年奖项授予罗杰·彭罗斯(证明黑洞是广义相对论结果)、赖因哈德·根策尔和安德烈娅·盖兹(银河系中央发现超大质量天体) [11] - 2019年奖项授予詹姆斯·皮布尔斯(物理宇宙学理论发现)以及米歇尔·马约尔与迪迪埃·奎洛兹(发现系外行星) [11] - 2018年奖项授予阿瑟·阿什金、热拉尔·穆鲁及唐娜·斯特里克兰,表彰其在激光物理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11] - 2017年奖项授予雷纳韦斯、巴里巴瑞斯和吉普索恩,表彰其引力波探测研究 [12] - 2016年奖项授予大卫·索利斯、邓肯·霍尔丹和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表彰其发现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 [12] - 2015年奖项授予梶田隆章和亚瑟·麦克唐纳,表彰其发现中微子振荡并证明中微子有质量 [12]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获奖
生物世界· 2025-10-07 17:53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核心信息 - 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John Clarke、Michel Devoret和John Martinis [2] - 获奖理由是发现了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以及电路中的能量量子化现象 [4] 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成就案例 - 1901年威廉·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奖 X射线至今仍被用于诊断骨折和定位体内异物 [9] - 2009年Willard Boyle和George Smith因发明电荷耦合器件获奖 该技术是数码相机的重大突破并在科学成像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9] - 2014年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获奖 实现了照明技术的根本性变革 [9] 近五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2024年奖项授予美国物理学家John J Hopfield和英国计算机科学家Geoffrey E Hinton 表彰他们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面的基础性发现和发明 [7] - 2023年奖项授予Pierre Agostini、Ferenc Krausz和Anne L'Huillier 表彰他们在产生阿秒光脉冲以研究物质中电子动力学的实验方法方面的贡献 [11] - 2022年奖项授予Alain Aspect、John F Clauser和Anton Zeilinger 表彰他们在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贡献 [14] - 2021年奖项授予真锅淑郎、Klaus Hasselmann和Giorgio Parisi 表彰他们对于理解复杂物理系统所做的开创性贡献 [15] - 2020年奖项一半授予Roger Penrose以表彰其黑洞形成的证明 另一半授予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以表彰他们在银河系中心发现超高质量高密度物质 [18]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 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因提出宇称不守恒获奖 [22] - 1976年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获奖 [23] -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获奖 [24] - 1998年崔琦因解释电子量子流体现象获奖 [25] - 2009年高锟因在光纤维传输用于光学通信方面的突破性成就获奖 [26]
世纪杨振宁:弦断有谁听
钛媒体APP· 2025-09-22 17:45
学术成就与贡献 - 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该成果在当年即获得诺贝尔奖,是颁发最快的一次,记录迄今未被打破[6][7] - 1954年与米尔斯发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统一了除引力外的三种基本力,被评价为20世纪物理里程碑,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当[7][18] - 其理论影响深远,有6个数学界最高奖研究规范场论而来,7个诺贝尔物理奖直接利用该理论获得,此外还有几十个诺奖与其理论有关[20] - 至2021年9月,其论文已被学术引用32103次[21] - 清华大学在其90岁寿辰时赠送的黑色大理石立方体上,刻有他在物理学4个领域的13项重要贡献,包括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和场论[23][24] 职业生涯与影响 - 34岁获得诺贝尔奖,被美国物理泰斗评价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2][6] - 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其工作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8] - 师从原子能之父费米,费米称其为自己最好的学生,并在病重时表示“我把物理留给你们了”[17][18] -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期间,与李政道共同研究,其院长奥本海默最喜看到杨、李走在普林斯顿草地上的画面[18] 中国科教事业 - 七十年代第一次回国访问,推动中国“科学的春天”到来,其与其他科学家的建议促成了科大少年班的建立[5] - 为资助中国科教事业筹款,曾发烧开两小时车去纽约唐人街演讲[5] - 80多岁时仍在实验室做研究,发表SCI论文30多篇,参与建设60多个顶级物理实验室,将冷原子、凝聚态物理科研水平提高了几十年[5] - 其努力帮助清华大学引进了一批原本不可能回来的大师级科学家,被评价为“定海神针”[26] - 百岁生日后,向中央写信建议培养人才机制,强调中国特别需要拔尖人才[26] 行业观点与展望 - 坚持反对中国建造大型粒子对撞机,认为成本高达200亿美元,从成本效益考虑并非当务之急[28][29] - 认为高能物理的盛宴已过("The party is over"),将爱因斯坦时代比作黄金时代,自己所处为白银时代,而当前是青铜时代,理论物理短期内很难看到大的发展可能[30] - 2017年谈及人类抵达物理更深一层时表示“我认为要在很久的未来”,并自认此观点并非悲观而是务实[27][30]
李政道:物理学之外,天才的责任
晚点LatePost· 2024-08-06 10:00
李政道的学术成就与机遇 - 31岁时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中国籍诺奖得主及史上第四年轻获奖者[6][9] - 总结成功因素为天才、勤奋与机遇,并称机遇是最重要且最难驾驭的,一生受三位关键老师(束星北、吴大猷、费米)的指导影响[11] - 1945年因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被芝加哥大学破格录取为试读生,后成为费米的正式研究生,1950年获首张博士文凭[11][12] - 1951年经费米推荐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杨振宁合作研究,论文受爱因斯坦、冯·诺依曼等顶尖学者关注[12] 对中国教育与科研的贡献 - 1979年在北京友谊宾馆进行7周物理前沿课程,因国内学术脱节多数人听不懂,但强调"科学中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简单的"[3] - 建议设立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78年),作为教育体系破坏后的权宜之计,培养如携程创始人梁建章等人才[17] - 1979-1989年主导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帮助900多名中国学生获美国全额奖学金留学,其中产生15位院士及400多位高科技企业家(如豆瓣创始人杨勃)[14][17] - 推动中国博士后制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及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成立,聚焦基础科学研究[6][17] - 1993年协调中美政府创建中国首条国际互联网服务系统,使中国互联网时代起始提前[6] 个人特质与晚年生活 - 每日凌晨三四点起床工作,称生命活力来自"物理的挑战",退休后仍以解题和重读论文为乐[4] - 自学能力极强,战时靠自学完成大学物理教材习题,思维敏捷异于常人,坚持独立解题不求助他人[7][8] - 倡导科学与艺术结合,创作诗画悼念亡妻,认为二者如硬币两面追求永恒意义[6] - 2011年85岁自哥伦比亚大学荣休,2014年移居旧金山,2024年8月4日逝世享年98岁[4][5] 战争经历与早期教育 - 1937年淞沪会战后颠沛流离,辗转江西赣州,16岁时在日军轰炸中留守茶馆维生[7] - 战时在赣州联中学习,为报考浙江大学跋涉几百公里,途中任教中学凑足路费[7] - 依靠商务印书馆大学教科书自学,发现自然界定律成为生存动力,形成"通过自己理解一切"的研究风格[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