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

搜索文档
“南陈北李”:历史回音中无数人托举起信仰
中国青年报· 2025-06-29 06:27
红色主题文艺创作与教育实践 - 北京大学原创音乐剧《大钊先生》自2017年首演以来持续火爆,场场爆满,通过艺术形式再现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与人格魅力 [1][4][8] - 安庆师范大学设立"延乔英才拔尖班",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传承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精神,已培养两届学生 [2][5][10]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排《元培校长》《大钊先生》《愚公移山》等系列音乐剧,学生通过角色代入式学习深化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9][12] 跨时空精神传承与青年参与 - 00后演员李宸希通过饰演李大钊深入理解革命先驱的信仰,激发年轻观众共鸣,演出后观众主动提交入党申请 [1][4][12] - 延乔班学生排演话剧《不朽的一课》,实地探访革命旧址,从吴振鹏烈士狱中默写《共产党宣言》等事迹汲取精神力量 [5][14] - 演员岳云川从机械模仿角色转变为精神共鸣者,通过研读《庶民的胜利》等文献实现从"知晓历史"到"践行信仰"的跨越 [11][12] 红色文化创新表达与教育模式 - 《大钊先生》编剧周映辰采用平凡视角塑造英雄,通过校园生活、家庭场景等细节让李大钊形象更鲜活,增强青年认同感 [6][9] - 延乔班结合皖江文化与大别山精神设计课程,学生在安庆老街、革命纪念馆等实地感知历史,强化本土红色基因传承 [5][10][14] - 音乐剧主题曲《你是一个樵夫》成为北大艺术学院的经典曲目,剧中丁香树布景成为情感纽带,连接历史与现实 [8][9] 社会影响与教育成果 - 合肥延乔路成为民众自发纪念烈士的场所,国庆期间摆满鲜花,反映红色文化在当代的广泛影响力 [13] - 延乔班学生刘诗语在宣讲活动中通过陈独秀《敬告青年》手稿触摸历史脉搏,立志成为红色基因"点火者" [14] - 《大钊先生》演出8年来形成"历史在场感",观众情感共鸣转化为行动,实现从"被感动"到"去行动"的转化 [11][12]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温英模人物与祖国同行的精神魅力青春为炬照山河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7 08:30
展览概况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馆藏英模蜡像展,精选30尊英模人物蜡像展出,涵盖革命先驱、劳动模范、文艺巨匠、科学巨擘、人民公仆和时代楷模等类别 [3] - 展览通过艺术化场景设计、文物展示、英模名言和故事解读等多种表现手法,让观众感受英模人物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的感人事迹 [3] 英模人物事迹 - 李大钊将大部分工资用于革命事业,倡导简易生活理念,留下480多篇文章,被誉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 [6][7] - 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等文稿,表达对革命的信仰和对祖国的真情 [8] - 向警予在家书中告诫后辈关注世界潮流和社会问题,强调真正的青春在于改造社会 [9] - 刘胡兰和江竹筠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展现出对未来的笃信 [9] - 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人心,成为民族解放的号角 [11] - 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跋涉2500余公里走访120多个生产大队,制定科学规划 [12] - 黄文秀放弃优越生活,主动回到农村扶贫,留下"总是要有人回来的"的感人话语 [12] 英模精神影响 - 英模人物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无数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在人间正道上书写人间奇迹 [13] -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新时代,英模精神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赵一曼:舍家卫国的巾帼英雄
新华社· 2025-06-20 15:32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讲述赵一曼烈士的生平事迹和精神传承,属于历史人物传记类内容,不涉及公司或行业相关信息。经核查,全文未提及任何企业、市场、经济数据或行业动态,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建议提供包含商业、金融或产业相关内容的文档进行分析。
铅字墨香传薪火
人民网· 2025-05-30 09:20
彭雪枫与《拂晓报》的历史 - 彭雪枫将军在1938年创办《拂晓报》作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宣传工具,发刊词强调"拂晓"象征希望与革命[1] - 《拂晓报》从刻蜡油印发展为铅字印刷,发行范围从豫皖苏边区扩展至延安、重庆等地,成为抗日斗争的重要精神武器[1] - 报纸内容明确中共抗日目标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三民主义新中国"[1] "雪枫刀"与军事创新 - 1941年彭雪枫设计刀身长92厘米、刀背轻薄的新式军刀"雪枫刀",用于骑兵团平原游击战[2] - 1942年骑兵团使用该刀歼灭300余名日伪军,战斗中刀法战术结合取得显著成效[2] - 文物展陈中刀身锈迹与握痕成为历史见证,体现军事装备创新对抗日战局的影响[2] 《拂晓报》的现代传承 - 新中国成立后《拂晓报》转型为宿州市委机关报,现已发展为报网端微融合的新媒体矩阵[3] - 纪念馆通过油印体验活动还原历史场景,青少年可亲手制作《红领巾拂晓报》并接触铁笔、蜡纸等传统工具[3][4] - 场馆通过互动体验使红色历史"活化",推动革命精神在青少年中的传播[4] 红色教育与社会影响 - 纪念馆以文物史料、老照片等载体展示彭雪枫37岁牺牲的事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2][4] - 研学活动中学生通过诵读报纸、观摩武器等沉浸式体验,实现红色文化代际传承[1][3] - 场馆负责人强调需让历史"闪耀在长河中",反映红色文旅产业对精神价值挖掘的重视[4]
三亚:红色基因代代传
海南日报· 2025-05-07 09:36
三亚红色历史发展 - 三亚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是琼南革命热土 崖县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解放事业做出巨大牺牲 [12] - 1926年崖县第一个党组织成立 1927年发动藤桥武装起义 1928年发生"保亭营事件"导致近200名军民牺牲 [14] - 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梅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群众如孙五婶冒险支援革命队伍接济1000多人次 [18] - 解放战争时期崖县动员310名青年参军 配合琼崖纵队完成多次军事行动 [22] - 1950年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榆亚 五星红旗插上天涯海角 [23] 红色文化传承现状 - 2025年三亚海棠区人才基地385名师生徒步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开展红色教育 [24] - 梅山革命史馆收藏大量战争文物 累计接待参观者超28万人次 [24] - 梅山地区开发红色旅游线路 村民通过"旅游饭"实现经济转型 [25] - 三亚开展"你点单 我来讲"等创新党史教育形式 助力海南自贸港建设 [25] 城市发展变迁 - 75年间三亚从小渔村蜕变为国际大都市 正向世界知名热带滨海城市目标迈进 [12] - 仲田岭革命根据地现发展为芒果种植区 海棠湾岸线进行大规模开发 [24] - 2025年星旅远洋邮轮"鼓浪屿"号停靠三亚CBD凤凰岛国际邮轮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