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守好“绿色银行”百姓吃上“生态饭” 擦亮“生态环境+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新名片
央视网· 2025-08-15 10:23
核心观点 - 贵州省毕节市海雀村从森林覆盖率仅5%的石漠化贫困地区转变为森林覆盖率达77.21%的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示范区 通过生态修复、林下产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人均收入显著增长 [1][32][35] 生态治理历程 - 198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毕节试验区 成为全国首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7] - 村民连续3个冬春开展植树造林 组建护林队并制定村规民约严禁乱砍滥伐 [9][11] -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 毕节所有县区纳入试点范围 [13] - 森林覆盖率从1980年代不足5%提升至2024年的77.21% 林地面积达1.37万亩 [3][32] 产业发展模式 - 林下经济:2024年发展仿野生天麻种植 2025年扩展至1000余亩 因凉爽湿润环境适宜中药材生长 [17][19] - 有机农业:利用海拔2300米昼夜温差优势种植免农药有机蔬菜 租用200亩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 [23] - 碳汇交易:林业碳票碳排放量达34000余吨 价值超300万元 户均增收1.3万元 [35] - 乡村旅游:依托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大迁徙舞》和生态资源吸引游客 [28][30] 基础设施与荣誉 - 实现户户通水泥路、建小洋楼 公路贯通促进农产品外销和旅游客流 [3][26] - 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国家级称号 [35]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央视网· 2025-08-15 08:24
乡村旅游市场表现 - 全国乡村旅游一季度接待总人次达7.07亿,总收入4120亿元 [1] - 五一及端午假期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成为假日消费亮点 [1] - 湖北利川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540万人次,带动就业10万人 [2] 产品与服务创新 - 贵州黎平肇兴侗寨推出30余个非遗体验及研学项目,带动餐饮民宿及土特产消费 [1] - 田野阡陌涌现旅拍、咖啡馆等新业态 [1] - 乡村旅游产品从自然风光延伸至田园生活、科普研学及健康休闲领域 [2] 政策与产业支持 -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提升特色化、精品化及规范化水平 [1] -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达1399个,重点镇达198个 [2] -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全部乡镇及建制村通硬化路,自来水普及率94%,卫生厕所普及率约75% [2] 区域发展案例 - 新疆奇台县串联A级景区与农业观光点,形成"一村一特色"发展格局 [1] - 湖北利川探索茶旅融合、药旅融合及避暑康养游,构建富民产业体系 [2] - 村晚、村超、村戏等"村字号"品牌加速涌现,成为农民增收重要途径 [2]
【看见美丽中国】生态“含绿量”成发展“含金量” 看石漠化山村的绿色蜕变
央视网· 2025-08-15 00:28
海雀村历史背景 - 20世纪80年代森林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性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6] - 村民居住条件恶劣,生活极端贫困,与牲畜同居一室 [6] - 曾被称为"石头村",四周山头光秃秃 [3][4] 生态治理与政策支持 - 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首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试验区 [7] - 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村民连续奋战三个冬春,种植1.3万亩华山松 [10] - 2008年国家启动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毕节所有县区纳入试点 [12] - 2018年毕节确立建设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推动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 [12] 产业发展与转型 - 初期尝试种植半夏、丹参、魔芋失败,因高海拔气候不适应 [14] - 2024年起发展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面积扩展至1000多亩 [15][18] - 高海拔气候优势使蔬菜无需打农药,成为纯天然绿色产品 [20] - 依托万亩林海发展碳汇经济,碳票价值300多万元,户均增收1.3万元 [25] 乡村旅游与文化振兴 - 公路修通促进特产外销和游客进入 [21] - 打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大迁徙舞》表演,吸引游客 [23] - 发展27户民宿,解决30余人就业,可容纳200多人住宿 [24] 生态与经济成果 - 截至2024年森林覆盖率达77.21%,拥有1.37万亩山林 [25] - 获评"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 [25] - 村民将万亩林视为"绿色银行",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27]
贵州侗寨梯田民宿迎世界客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09:49
旅游行业发展 - 贵州黎平县黄岗侗寨通过改造传统禾仓为民宿,打造特色旅游住宿体验,目前民宿基本满房且需求旺盛[4] - 当地推出沉浸式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包括抓稻田鱼、腌咸鸭蛋、学蜡染唱侗歌等,吸引游客长期停留[7] - 旅游业态持续丰富,新增咖啡店和旅拍店等配套服务,提升游客消费场景多样性[7] 传统文化保护与商业化 - 黄岗侗寨完整保留侗族生活方式,包括木质吊脚楼建筑群、传统农耕模式及侗族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2][4] - 通过活态文化展示(如织布、对歌)和原生态景观(梯田、禾仓)形成独特旅游吸引力,海外游客占比显著[4][7] - 村内年轻群体积极参与文旅融合,白天从事农耕或导游工作,夜间组织民族表演,实现传统与现代职业结合[7] 特色住宿经济 - 废弃禾仓改造民宿成为核心卖点,500余栋禾仓中部分已转型为冬暖夏凉的特色客房,法国游客提前一年预订[4] - 民宿选址依托风水宝地概念,杉木结构兼具功能性与文化价值,强化差异化竞争优势[4] - 粮仓宿集模式有效盘活闲置资产,带动当地就业,如工作人员汤茜茜提及的国际游客管理需求[4]
十部门:推动乡村民宿提升服务质量,拓展农产品销售、特色文化体验等综合业态
快讯· 2025-07-27 10:24
乡村旅游与农产品消费 - 深化游购一体 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 开展"乡村四时好风光"和"游购乡村"系列活动 [1] - 推出乡村旅游产品线路 年俗节庆活动和农特产品 带动农产品地产地销 [1] - 深入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 举办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推介活动 推介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1] 乡村民宿与综合业态 - 推动乡村民宿提升服务质量 开展多元业态经营 拓展农产品销售 特色文化体验和农副产品加工等综合业态 [1] - 因地制宜打造"美食名村"和"美食名镇" 开发农事体验 手工制作和科普研学等项目 带动道地食材销售 [1] 农业文化遗产与产业发展 - 推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产业发展 传承农耕技艺 培育打造"农遗良品" [1]
云端上的村庄:唱起“哦得得” 过上好日子
中国青年报· 2025-07-25 10:31
文旅产业发展 - 云南老姆登村通过"非遗+民宿"模式将怒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打造独特文旅体验[2] - 该村2024年旅游收入达800多万元,从人均耕地仅0.76亩的贫困村转型为热门旅游目的地[5] - 村民郁伍林2001年开办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怒苏哩150客栈",带动全村发展40多家民宿[3][5] - 民宿从最初简陋的通铺发展为能容纳100多人就餐、80余人住宿的规模,经历4次升级改造[4][5] - 超过一半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形成产业集群效应[5] 非遗文化传承 - "哦得得"作为怒族民歌代表,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 通过设立文化展示厅和举办"非遗展演+篝火晚会"活动,让游客深度体验怒族文化[6] - 组建老中青少四代同台的非遗展演队,旺季表演者月增收4000元,单场表演收入达100元/小时[8] - 开设免费传承班教授儿童民歌和民族乐器"达比亚",培养文化传承人[8] - 怒族无文字记载,通过口传方式保存古歌、叙事歌、情歌等多元曲目类型[6][7] 商业模式创新 - 从最初免费接待背包客到形成商业化运营模式,实现从公益到产业的转变[4] - 根据游客需求迭代升级设施,从基本住宿发展到景观房型等增值服务[4] - 通过"非遗+旅游"创新模式,使文化展示获得经济回报,形成可持续机制[8] - 利用茶马古道节点和雪山景观的区位优势,打造"云端村庄"特色IP[4][5] - 表演活动安排在晚间,不影响白天农事劳作,实现时间资源优化配置[8]
【西安】建成十二个美丽村庄片区
陕西日报· 2025-07-25 08:15
西安市美丽村庄片区建设成果 - 西安市建成第一批12个特色各异的美丽村庄片区 形成200余处网红打卡点 [1] - 12个片区包括长安区"太乙宫长安道" 鄠邑区"伴山乐居" 周至县"古骆情缘"等 各具地域文化特色 [1] - 7月以来西安周边乡村游火热 农家乐 民宿 星空露营 蔬果采摘等项目受游客欢迎 [1] 美丽村庄建设具体措施 - 实施"五个三"行动 包括清理垃圾违建标牌 布设景观小品人文展示点 治理污水厕所乱搭等 [2] - 以不少于5个省市命名美丽村庄为基本单元 连片规划建设 实现区域村庄优势互补 [2] - 整合污水处理 垃圾处理 卫生改厕 道路交通等多专项资金集中投入 [3]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按照"绩效优先 多劳多得"原则对区县财政给予补助 [2] - 计划2023年底前建成20个美丽村庄片区 带动109个村庄发展模式转变 [2] - 推动乡村颜值提升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实现从建设到经营村庄的模式转变 [3]
边境特色村寨游 画牛摸鱼篝火打跳嗨不停
央视网· 2025-07-25 03:54
旅游发展 - 马关县腊科村凭借传统四合院和土掌房等古朴建筑风格吸引游客,村落环境与青石板古道相映成趣 [1] - 219国道沿线游客因"中国传统古村落"标识好奇到访,体验国际文化与中国传统元素的融合 [3] - 游客反馈村落空气清新、植被茂密,参与摸鱼活动获得童年乐趣,单次活动捕获七八条鱼 [3] - 越南游客通过护照和航班便捷入境,参与当地旅游活动 [3] 区域经济 - 马关县与越南4个县接壤,边境线长91公里,跨境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中越游客 [5] - 上半年接待游客17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5.5亿元 [6] - 村民通过销售火腿、腊肉等特产及提供牛车服务增加收入,生活水平提升 [6] 政策与规划 - 当地政府以"山水田园"为目标,通过文化活态传承和跨境节庆活动(如民歌会、火把节)提升游客体验 [8] - 旅游产业带动千余户边民就业,实现"边民富、边关美"的愿景 [8]
年均举办“乡村好时节”主题活动50余场,济南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7-24 14:19
政策支持 - 济南市联合市直部门出台《关于推进济南市乡村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鼓励各区县结合地域特色举办文化旅游节事活动 [3] - 同步部署"乡村好时节"活动实施方案,对成效显著的活动给予资金奖补 [3] - 目前全市年均举办"乡村好时节"主题活动50余场,全省优秀案例入选数量持续领先 [3] 文化挖掘 - 指导各区县依托民俗文化、特色农产品、自然风光等资源,围绕四季特色策划差异化内容 [3] - 有机串联主题活动与周边景区,整合旅游资源推出综合线路,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特"的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3] - 章丘三德范村依托国家级非遗"三德范芯子",每年春节举办涵盖芯子、秧歌、龙灯等十余项民俗的"大扮玩"活动,单日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3] 体验升级 - 重点推进乡村旅游交通、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开通市区至九如山、红叶谷等景区直通车 [4] - 创新"节事+特色市集"模式,活动现场设置非遗展示、特色农产品展销、美食体验等区域 [4] - 历城区芦南村乡村艺术生活节通过山楂饮品、非遗展示、手工体验等特色内容,实现产品销售额三十余万元,有效带动景区、民宿等关联消费 [4] 未来规划 - 将持续聚焦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推出更多高品质、接地气的乡村旅游节事活动 [5] - 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力 [5]
阿里公益联合飞猪打造“熊猫”主题游,上线一周成交破千万
中国经济网· 2025-07-23 17:04
旅游产品创新 - 阿里巴巴公益与飞猪联合打造"熊猫的诱惑"主题旅游线路 以秦岭大熊猫和自然生态为核心卖点 [1][6] - 线路设计包含观察4只大熊猫 制作熊猫窝窝头 红外相机观测野生动物 森林徒步等特色体验项目 [2] - 住宿安排选择山中民宿而非县城 提供溯溪和田间野趣等近距离自然接触体验 [2] 市场表现 - 主题旅游线上线一周成交额突破1000万元人民币 [1] - 佛坪县凭借清凉气候(盛夏平均气温22℃)和91.19%森林覆盖率成为暑期亲子游黑马目的地 [1] 产业带动效应 - 旅游线路带动当地餐饮 住宿等传统旅游行业增收 [3] - 通过聘请村民担任自然向导 组织割蜜等生态活动 促进村民与村集体增收 [3] - 阿里巴巴设计师为佛坪打造区域公共品牌 推动山茱萸 菌菇等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外销 [6] 企业战略布局 - 阿里巴巴公益联合飞猪发起"益起寻美计划" 整合商家与达人资源挖掘特色旅游路线 [1][6] - 项目已覆盖山西平顺 贵州雷山 云南澜沧等多个欠发达县域 [6] - 阿里巴巴自2022年起派驻乡村特派员驻点佛坪 通过全集团资源实施定点帮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