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

搜索文档
年中经济观察丨曾经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如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央视新闻· 2025-07-29 12:14
技能培训与就业帮扶 - 威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涵盖电工、电焊工、叉车、家政等领域,1-7月已组织110个班,培训5500多人[1][3] - 光伏生产企业优先录用持证人员(如电工证、叉车证),有技能证书者薪资更高,90%员工为本地人[5][7] - 威宁2024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011人次,涉及14个工种,城镇新增就业8120人[9] 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 赫章县天麻产业采用智能化菌棒生产线,生产周期从3年缩短至60天,2024年种植规模预计从8000亩扩至2.2万亩[10][12] - 赫章县天麻产业2024年底种植面积达8.2万亩,产值12.5亿元,种植大户带动农户参与[14] - 湖南安化县发展黑茶产业及茶园生态旅游,单月吸引游客1.5万人次[14] 全国脱贫攻坚成果 - 中央财政2024年安排1770亿元衔接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累计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超3900亿元[16] - 74%脱贫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结关系[16] - 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3283.3万人(截至2024年6月),同比增0.3%[18] 基础设施与民生保障 - 脱贫地区义务教育辍学、基本医疗参保率、乡村医疗"空白点"实现动态清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4%[18]
链接供需 “乡约同行”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网· 2025-07-25 17:18
乡村振兴与农产品销售 - 四川省众扶慈善基金会通过搭建消费帮扶主题展馆的形式,为欠发达地区的农产品寻找更广阔的市场营销渠道 [1] - 展会上展示了红原县的牦牛奶粉、奶酥、酸奶等特色乳制品,以及万源市的富硒类农产品、旧院黑鸡、天麻等当地特色农产品 [1] - 红原和万源生态环境优良、特色农产品丰富,但因地处偏远,市场渠道普遍不通畅 [3] 展会目标与成效 - 展会旨在为农产品搭桥牵线,促成与餐饮企业和其他渠道建立集采合作关系,让优质农产品有持续稳定的市场 [3] - 博览会聚集了大量农产品集采目标客户,结合消费帮扶主题展会,打通欠发达地区优质特色产品与目标客户的连结通道 [3] - 展会集中展示了基金会结对帮扶县域的农特产品,助力当地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 [3] 帮扶模式与未来计划 - 通过"以购代捐"模式,引导消费者购买欠发达地区优质产品,推动帮扶县域特色产业升级 [4] - 项目将建立消费者与农户结对长效帮扶纽带关系,实现帮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4] - 下一步计划由展会走向结对帮扶县域,广泛聚合社会力量和各方资源,培育高质量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和营销产品销售体系 [4]
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并重 贵州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经济日报· 2025-07-06 06:14
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 - 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 78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 27万亿元 [1] - 森林覆盖率从61 5%提升至63 3% 绿色经济占GDP比重从42%增至48% [1] 山地特色农业 - 贵州辣椒 刺梨 李子 天麻 太子参 薏仁 蓝莓种植规模全国第一 [1] - 茶叶 中药材 猕猴桃种植规模位列全国前三 [1] 资源型产业转型 - 推动煤 磷 铝 锰等资源型产业向低碳化 精细化 高端化发展 [1] - "十四五"以来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 9% [1] 绿色产业发展 - 重点发展文化旅游 数字经济 高端装备制造等"四型"绿色产业 [2] - 数据要素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聚焦算力 赋能 产业三个关键领域 [2] 未来发展规划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提升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2]
从林下散种迈向全链增值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28
行业发展现状 - 林草中药材产业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发展迅速,广西创建灵芝、金花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并发布多项地方标准,湖南发展"湘九味"及食药同源中药材林下种植体系,贵州推动天麻、重楼等道地优势中药材林下仿野生种植 [1] - 林下中药材种植相比传统模式优势显著,可仿野生种植提升药材品质,因地制宜在不同林下种植不同类型中药材,发展立体复合种植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1] - 产业链延伸呈现系列化、高附加值发展态势,形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中成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全品类产品体系,部分地区探索"林药+旅游"等产业融合模式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在喜阴和耐阴品种筛选上取得突破,解决林下中药材种植受林上空间郁闭度限制的难题,为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和增加收益提供保障 [1] - 科技赋能是核心驱动力,通过技术创新、数字化应用和智能化升级实现从"靠天吃饭"到"数据驱动"的转型,形成智慧种植—精准加工—透明市场—生态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2] 面临挑战 - 环境适配性问题突出,不同中药材对光照需求差异显著,需将药用植物的光需求与林分郁闭度精准匹配才能保障稳定量产 [2] - 种质与栽培技术存在瓶颈,林下种植多选用野生驯化品种但种源混杂与退化现象严重,种子种苗标准欠缺制约产业规范化发展 [2] - 采收与加工技术存在短板,林下地形复杂限制机械化应用,产地初加工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2] 未来发展路径 - 品牌建设是关键抓手,有助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从低端原料供应向高价值品牌经济转型 [2] - 三产融合是重要举措,通过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和功能链拓展构建种植、加工、服务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 [2] - 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依托森林资源分布特点选择合适品种,合理规划种植密度和布局 [3] - 聚焦特色产业挖掘林地生态潜力,培育道地中药材推动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3] -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质量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保障产品品质 [3]
贵州天麻 从土特产到金疙瘩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9
贵州省天麻产业发展现状 - 贵州省建立天麻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国际国内供需、价格、进出口等情况[1] - 省政府出台《贵州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目标打造100亿元级天麻产业集群[1] - 2024年全省天麻综合产值达64亿元,88个县中60多个县开展种植,培育七星关、大方等种植大县[4] 产业资源优势 - 贵州天麻种植历史超50年,形成规模化全产业链格局,拥有"贵州三宝"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 - 种植面积和专利申请量全国第一,仿野生种植技术领先全国[3] - 建成2个良种繁育基地和30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23年入选国家药食同源物质目录[2][3] 科技创新成果 - 选育贵红2号等3个省级新品种,攻克仿野生种植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6] - 实现每平方米27斤的高产目标,建立"博士村长+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协同创新模式[3][6] - 开展分子育种、全基因组测序等前沿研究,解析品质形成机制[6]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开发天麻菌汤包、软糖等30余款即食产品,形成"酸汤系列""火锅矩阵"等消费场景[8] - 构建"贵天麻"省级公共品牌+产区品牌体系,打造大方、德江等技术输出中心[6] - 建立从育种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体系,深化"茶酒药美妆"四大板块开发[8] 乡村振兴成效 - 推行"六统一"联农模式带动2万余户农户增收,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4] - 雷山县创新"天麻+文旅"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大方县通过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4] - 涌现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方面表现突出[7]
宝藏村里“绿生金”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4
天麻种植产业 - 宝藏村采用"林麻间种"仿野生栽培模式种植天麻,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不施化肥、农药、除草剂,保证原生态和道地性 [1] - 村民通过电商直播拓宽天麻销路,2020年起有农户代销天麻8万多斤,销售额近400万元 [1] - 天麻种植实现森林植被保护和生态经济效益双提升 [1] 乡村旅游发展 - 宝藏村2022年启动"秘境宝藏"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新增游客中心、休闲特色农业体验园、精品民宿等业态 [1] - 创新"党建引领+村集体+乡村CEO团队+村民"管理模式,由专业团队运营景区 [2] - 推行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 [2] 区域发展规划 - 以宝藏村为核心辐射周边,打造四季旅游品牌,包括春赏花海、夏享避暑、秋品天麻、冬观雾凇 [2] - 深化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2]
让世界共享中药瑰宝——探访第9届南博会中药材产业馆
新华社· 2025-06-22 17:48
中药材产业馆概况 - 第9届南博会首次设立中药材产业馆,主题为"滇南本草、世界共享",汇聚国内外160余家企业参展 [2] - 展馆展出1500余款中药产品,涵盖原料、颗粒、饮片及药食同源等类别 [2] - 云南省计划到2027年实现中药材种植规模1000万亩以上,年产量150万吨以上,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0亿元 [4] 昭通天麻产业 - 昭通天麻年产量占全国25%,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基地分布在海拔1400-2800米高寒山区,年种植面积8万-10万亩 [2] - 昭通天麻产业已建立初加工厂,产品包括天麻粉、冻干片等,销往广东、上海等地药厂和药店,带动周边五六个村子农民增收 [3] 文山三七产业 - 文山三七展区展出146种商品,覆盖粉剂、原浆、胶囊等7大品类,产品延伸至牙膏、泡脚液等日化用品 [3] - 鲜三七原浆通过包装和口味优化成为线上明星产品,2022年线上销售额达1.8亿元 [3] 云南白药国际化进展 - 云南白药产品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销量良好,海外消费者认可度高 [4] - 公司正积极拓展南亚、东南亚及北美市场,推动中药国际化 [4] 产业升级与创新 - 中药材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加工转型,例如天麻初加工厂和三七精加工产品 [3] - "新中式养生"概念受年轻消费者青睐,免煮即溶等创新产品推动市场增长 [3]
贵州贵定:从十二时辰观德新产业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6-19 11:07
烤烟产业 - 贵州省黔南州贵定县德新镇2024年种植烤烟44户,合同面积1703亩,产值665万元 [1] - 2025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1800亩,烟农增至52户,预计产值712万元,通过生产技术培训提升种植技术 [3] - 采用"烟叶+N"特色产业体系,农作物与烤烟轮作,改造高山生态蔬菜园、生态玉米园等 [1] 小黄姜产业 - 贵州高寒小黄姜专业合作社2024年成立,采用"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基地种植300亩,带动农户种植180亩 [3] - 开创"订单式农业"模式,明确种植品种、质量标准、保底收购价格,开发姜茶、姜粉等高附加值产品 [3] - 带动农户405户,流转土地增加收入48万元,农民工工资增加收入55.72万元,订单收购预计增加收入100万元 [5] 林下经济 - 德新镇林下经济包括天麻、骨碎补、何首乌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300亩,每亩产值1.8万元 [5] - 天麻预计产量12万斤,何首乌园村民务工繁忙,每年发放务工工资近100万元 [5] - 中药材销往知名公司,每年累计务工人员近10000人次 [5] 刺梨产业 - 德新镇刺梨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预计鲜果产量160吨,产值约65万元 [7] - 晓丰村为刺梨种植先行村,通过扩大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原特色刺梨产业 [7] 黄桃产业 - 德新镇丰收村2021年开垦荒山种植黄桃,总投资67.54万元,覆盖建档立卡户210户共834人 [7] - 2024年鲜果产值13万余元,村民入股合作社实行滚动分红 [7] - 2024年引入水肥一体化建设,计划年投入40万元,2025年计划产出15万斤,用工量最大时每天约30人 [8]
湖北英山:创新赋能特色产业 荒土地变身“聚宝盆”
中国发展网· 2025-06-13 17:36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发展 - 石头咀镇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瓜果、药材和粮油,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民增收 [1][2][3][4] - 武显庙村采用"四统一"模式(统一项目、品种、耕种、经营)规模化种植八月瓜和甜南瓜,总面积达80亩,已吸引炎定、黄商2家商超提前预购 [1][2] - 大屋冲村、冯家畈村和周家畈村分别发展猕猴桃、葡萄无花果和桑葚产业,将荒废土地转化为"致富田" [2] 土地资源整合与规模化经营 - 武显庙村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的土地集中管理,最多时需要20多个劳动力进行种植管理,显著提升产量和市场竞争力 [2] - 老屋塆村郑志龙通过规模化经营,耕种面积达500亩,采用四季轮作和全程机械化种植,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和生产效率提升 [4] - 石头咀镇共有80多户粮油种植和农机大户,通过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解决传统农业"卖难"问题 [4] 传统产业升级与品牌打造 - 石头咀镇发挥药材之乡优势,推动茯苓、天麻等传统药材产业升级,余学东的农旺茯苓种植合作社年收入超百万元,带动500多户农户参与 [3] - 当地100多户中药材产业大户通过产学研合作和品牌打造,形成特色产业链,吸引周边地区同行观摩合作 [3] - 特色农产品通过品质提升和品牌化运作,从"乡村土憨"变为市场"爆款",如八月瓜、甜南瓜凭借乡土气息成为商超"香饽饽" [1][2][3] 产业模式创新与协同发展 - 石头咀镇采用"合作社+产业大户+一般农户"模式,整合资源并吸引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3] - 郑志龙将农机合作社与种植合作社有机融合,实现粮油产业的现代化经营和协同发展 [4] - 通过创新种植模式(如立体布局、套作安排)和机械化生产,传统农业焕发新生,产品以"时代范儿"姿态走向市场 [4]
(乡村行·看振兴)山西高平:项目建设“提速” 特色产业“开花”
中国新闻网· 2025-06-11 18:08
五谷丰蔬菜产业项目 - 项目总占地531亩 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 设施温室生产区 休闲旅游采摘区 露天蔬菜生产区四大功能分区 预计9月建成投产 [1] - 项目分东西两区 西区建有智能玻璃温室约27亩 育苗温室约7亩 28栋日光温室及相关配套设施 西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东区日光温室有序推进 [1] - 项目建成后将聚焦串收西红柿 黄瓜 草莓等市场紧俏品类 同步种植天麻等药食同源作物 预计年培育优质种苗500万株 可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蔬菜基地发展 [1] - 项目依托智能化 科技化 现代化技术手段 实现对蔬菜作物生长全周期的精准管控 达成绿色高效 优质安全的生产目标 提升蔬菜产量与品质 [2] - 基地定位为"绿色高产设施蔬菜+药食同源+智慧农业示范+农旅研学"四位一体的现代设施农业基地 [2] 马村镇优质蛋鸡养殖项目 - 二期项目正在进行鸡舍钢结构安装 安排20多名钢结构安装工人错峰施工 为六月底10万鸡苗入住打好基础 [3] - 2022年引进农牧企业新建60万羽优质蛋鸡养殖项目 2024年持续扩大规模 计划再建3栋现代化鸡舍 1栋蛋库 鸡蛋分拣车间和笼养设备等配套设施 [3] - 新建蛋库已投入使用 蛋鸡舍主体安装预计8月份完工 一期 二期工程全部投产后将实现存栏蛋鸡80万羽 日产优质鸡蛋35吨 全年产量1.2万吨 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