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

搜索文档
临平孵化的微短剧书写主旋律新范式
杭州日报· 2025-05-30 10:49
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的市场表现 - 全网总曝光量超8000万次 总弹幕数超200万条 展现出亮眼的长尾效应[1] - 斩获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等十余项国家级、省市区级荣誉[1] - 上星东方卫视播出 城网收视率稳居中国视听大数据(CVB)同时段前2[1] 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特色 - 作为首部红色文物保护题材微短剧 采用"微言大义"表现方式让红色文化宣传更接地气[1] - 故事从2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修复日记本切入 日记本成为连接民国与现代时空的媒介[2] - 邀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参与指导 女主修复文物场景在真实实验室完成并受专业修复师指导[2] 微短剧《赵小姐的日记》的制作过程与产业意义 - 制作过程面临周期变长、资金扩大和沟通加倍等挑战 但坚持忠于题材和内容[2] - 成为临平微短剧产业代表性作品 镌刻企业深耕微短剧精品化的足迹[2] - 彰显临平打造"全国微短剧名城"的决心[2] 临平区微短剧产业发展策略 - 以精品打造为产业发展重要抓手 推动"微短剧+"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红色文化等深度融合[3] - 将进一步加速精品创作、生态培育 以"小体量"撬动"大共鸣"[3] - 积极推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3]
正本清源地讲述文物保护故事(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5-29 06:31
电视剧创作背景 - 公司计划创作一部以文物保护为主题的电视剧《护宝寻踪》,旨在纠正盗墓题材作品对盗墓行为的奇观化表达,突出考古人和文保人的坚守与奉献 [1] - 该剧以汉文帝霸陵的故事为叙事主线,融合多起真实文物犯罪案例,如"穆见晖犯罪团伙"的设定和盗掘祖坟、倒卖银扣钵等情节 [1] - 故事横跨20年,反映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人探源中华文明的重要阶段 [1] 叙事结构与美术风格 - 公司突破传统题材框架,采用考古、文保、刑侦三线交错叙事,包括跨国追索黑陶俑、吕氏家族墓盗掘案和尹村大墓"千年疑冢"认证 [2] - 美术风格力求真实还原,在西安和渭南韩城取景,7000平方米摄影棚内搭建高度还原的墓葬内景,分解唐墓、宋墓、清墓的结构差异 [2] - 采用朴实的镜头语言和接近真实的光影风格,呈现粗粝感,盗洞内快速运动画面与考古线形成强烈对比 [2] 专业呈现与知识传递 - 演员到陕西考古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学习考察,在发掘一线聆听专家授课,拍摄壁画揭取、文物修复、勘探测绘等专业场景时由专家指导 [2] - 创作团队追求去除悬浮感,普及法律、传递知识,力图呈现真实又专业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场景 [2] 行业意义 - 该剧是首次尝试以文物保护为主题的电视剧创作,填补了该题材的市场空白 [1][3] - 通过真实故事展现考古人的浪漫与坚守,连接过去与未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 [3]
(文化中国行)古丝路上新生代“文物医生”:在“有意思”里续传承
中国新闻网· 2025-05-23 13:57
行业趋势 - 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行业年轻从业者数量显著增加,26岁"文物医生"王旖萱等新生代力量正成为行业主力[1][2] - 高校系统化培养模式逐步替代传统"师傅带徒弟"模式,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通过专业课程和实训室培养技术人才[3] - 行业技能竞赛成为人才交流重要平台,西北四省(区)100余名选手参与7大类修复项目竞技[2][3] 技术发展 - 现代文保科技应用提升行业吸引力,跨学科研究和科技投入使年轻从业者持续增加[3] - 修复技术呈现多样化特征,涵盖金属、陶瓷、纸张书画等7大专业领域[2] - 考古勘探与田野调查等传统技术仍为核心技能,年轻从业者通过实地考察强化理论实践结合[2][3] 人才结构 - 行业年龄结构明显年轻化,21岁"小工匠"张肇轩等00后从业者开始崭露头角[2] - 高学历人才比例提升,兰州大学等高校专业背景从业者增多[2] - 国际化人才开始涌现,从业者计划赴日本研读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等专业方向[3] 市场机遇 - "考古文博热"持续升温推动行业需求增长,西北地区文物保护市场潜力显现[1] -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强调需要政策与科技双重赋能[4] - 公众参与度提高为行业创造新机会,文化遗产守护正形成社会共识[4]
天天学习|一方隋碑 何以让总书记念念不忘?
央视网· 2025-05-23 09:11
文物保护与传承 - 洛阳龙门石窟拥有2345个窟龛、近11万尊石刻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 -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隋碑(龙藏寺碑),该碑具有重要书法文物价值,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 [4][6][11] - 龙藏寺碑刻于586年,被誉为"楷书之祖",字体方整清秀,兼具南北朝遗风和初唐书法特点 [6] 历史文物保护措施 - 1980年代,习近平总书记任职正定期间发现隋碑风化严重,立即要求封存保护,避免进一步损毁 [7][8] - 正定县对古建、古物、古文化遗址划定保护范围并设立标志,系统性加强文物保护 [8] - 组织开展文物普查、健全保护制度、编写《正定古今》等文献,全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9] 文旅融合发展 - 隆兴寺经修缮后成为旅游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带动正定旅游业发展 [10] - 当前中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文旅融合加速,"云游博物馆"成为新潮流 [12]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鼓励实地寻溯文化根源,推动文化传播与传承 [12] 文化保护理念 - "知之深 爱之切"体现对家乡文化的深刻认识与深厚感情,是文物保护的思想基础 [11] - 文物保护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从地方实践到全国推广,形成系统性保护体系 [12]
(文化中国行)越过千年,龙门石窟何以永葆“容颜”
中国新闻网· 2025-05-21 18:20
中新社洛阳5月21日电 题:越过千年,龙门石窟何以永葆"容颜" 中新社记者 阚力 李贵刚 初夏时节,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内,"文物医生"李心坚手拿专业文物修复工具,正在清理一件文 物残片的历史浮尘。27年来,这位"文物医生"一直致力于让这片千年石窟群"美颜"永驻。 近几年,李心坚带领团队在修复文物、维保石窟之余,还承接了十余个文物保护项目。一丝不苟间,他 们已完成佛龛残片的清理、粘接,在李心坚的指导下,开始填补缝隙。 5月20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的"文物医生"对文物进行修复。中新社记者 阚力 摄 20世纪30年代,《帝后礼佛图》浮雕等文物流失海外。 为此,龙门石窟研究院依托高精度数字资源,开展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如联合西安 交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单位,对散落全球的石窟碎片进行三维数据采集。 张国锋介绍,目前,已将陈列在美国的"皇后礼佛图"与龙门石窟宾阳中洞浮雕残壁、文物碎块"数字复 活",让其真实"容颜"显世。 千年前,古人的智慧让龙门石窟惊艳世界。自建成至今,其一直遭受自然侵蚀、裂隙渗水等"病害"侵 扰。 龙门石窟研究院研究馆员马朝龙20日告诉记者,20余年来,龙门石窟在石窟 ...
宋代古墓成露天厕所,文物保护不能区别对待
南方都市报· 2025-05-20 03:15
文物保护现状 - 福州仓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宋代郑涓墓因缺乏养护荒凉破败,被当作临时厕所,虽设置围挡但环境仍差[1] - 全社会对文物保护重视度提高,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回归祖国,显示国家层面对珍贵文物高度重视[1] - 中国不可移动文物超76万处,福建最新普查确认33251处,福州仓山区有339块保护牌[2] 文物保护差异原因 - 中央财政支持重点文物保护项目,省级及以下文保预算占比上限从15%提高至30%,但经费非唯一决定因素[1] - 体制机制和管理能力不足,基层文保力量薄弱,执法力度不足[2] - 部分地方重经济发展轻文化保护,"拆真建假""重用轻保"现象普遍[2] - 普通文物缺乏价值阐释和传播,保护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2] - 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文保意识薄弱,导致"重珍品轻一般"等不平衡局面[2] 文物保护改进方向 - 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文保网络,改变以行政级别和知名度为主导的资源分配模式[3] - 地方文物可与社区生活、教育、旅游结合,推动社区为基础的文保模式[3] - 需重新思考博物馆和文保机构角色定位,建立更具包容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的保护体系[3] -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解决差异化问题提供思考框架[3]
习言道丨在这座纪念馆,习近平曾亲自当讲解员
中国新闻网· 2025-05-19 12:57
l E Jillaml and it Jilla INTERNET START PART AND THE RUB m of h DKUL mall 馆 20 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于山风景区内,有一座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这里原是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后来也是著名作家冰心的故居。 34年前,纪念馆开馆当天,这里来了一位特殊的讲解员——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 习近平同志为何会到这来?背后是一段关于文物保护的故事。 当时正是福州城市建设的兴盛期。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准备拆除林觉民故居部分建筑建设商品房,习近平同志得知后立即让人核实并要求暂缓拆迁。 1991年3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林觉民故居主持召开文物工作现场办公会,决定将故居保护下来,进行修缮。 当年11月9日,林觉民故居修缮完成,并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对外开放。开馆当天,习近平同志不仅参加剪彩仪式,还亲自给省外客人当起了讲解员。 开馆一个月内,他又三次来馆了解观众反应。 一则小故事折射出习近平同志对于文物保护利用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建设一以贯之的重视。 博物馆、纪念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是摸得到的文明根与脉。 中网 狗 网 網 網 網 網 網 網 網 網 網 網 ...
“琼州鉴宝”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活动举办 生动科普提升民众文物鉴赏水平
海南日报· 2025-05-19 09:21
活动概况 - 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联合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举办"琼州鉴宝——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活动",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参与 [3] - 活动内容包括权威文物鉴定服务、文物知识普及和文物保护法宣传,集知识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 [3] - 市民手持各式藏品在展台前排起长龙,专家进行细致鉴定并讲解文物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鉴赏技巧 [3] 活动亮点 - 实物标本展览区展示精选陶瓷、玉器类标本,专家通过实物对比解读不同时期、地域文物的特点和差异 [3] - 来自文昌的"候鸟"老人岳先生带琉璃瓶寻求鉴定,表示活动让其对藏品有更深了解并学习鉴赏知识 [3] 活动意义 - 文物鉴定关乎文物价值科学认定,是文物保护、研究、展示、流通的前提保障 [4] - 活动旨在引导民众树立正确收藏观念,鼓励挖掘、阐释和宣传民间收藏文物的文化价值,服务中华文化传承弘扬 [4]
【省文物局】考古文保题材电视剧《护宝寻踪》定档央视
陕西日报· 2025-05-17 08:36
电视剧《护宝寻踪》定档信息 - 36集考古与文物保护题材电视剧《护宝寻踪》定档5月20日在CCTV-1和爱奇艺开播 [1] - 该剧由陕西省委宣传部联合摄制 陕西省文物局指导支持 中央电视台 爱奇艺 陕文投集团出品 陕文投影视公司拍摄制作 [1] 创作背景与主题 - 该剧紧扣加强文物保护 坚定文化自信主题 从真实文保大案中取材 [1] - 讲述一个延续近20年 两代人考古 保护文物的故事 彰显文保工作者的使命与坚守 [1] - 主创团队多次深入陕西大遗址和考古现场 与一线文保工作者交流 挖掘故事素材 [1] - 多名文物专家全程参与指导 力求专业性与艺术性结合 [1] 主创团队与演员阵容 - 由惠楷栋 王成欣执导 张蝉娟 周宇 杨宏 孙小涵编剧 [1] - 特邀白宇帆 辛柏青 王鹤润 富大龙 尤勇智等领衔主演 [2] - 通过塑造不同年龄 性格的考古文保工作者形象 凸显工作复杂性与艰巨性 [2] 创作理念与社会价值 - 导演惠楷栋表示希望通过该剧让更多人了解默默守护文物的群体 [2] - 旨在让观众体会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1] - 强调文物工作者纯粹精神的珍贵性 称其为"暗夜里的守灯人" [2]
一场古迹遗址守护大行动
中国能源网· 2025-05-13 14:19
本次遗址迁移工作采用"套箱切割+局部落架"技术,结合三维扫描建模、SPMT模块化运输等科技手段,确保每块条石、木桩的精准定位与复原。 针对土塘结构较脆弱、难以实现精准位移的难点,项目团队将创新运用树脂固化、液压同步顶升技术,实现毫米级位移精度控制。 同时,中交三航局项目团队还将千余块条石按原工艺编号重组,松木桩经脱水排盐处理后原位展示,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真性。 作为浙江省重点建设工程,杭甬运河新坝二线船闸项目是新一轮国家高等级内河航道"三横四纵"中"一纵"的重要控制性节点工程,也是浙江省目 前为止建设尺寸最大的船闸和首座智慧船闸。 未来,随着新坝二线船闸的建成和文物新址的开放,这里将成为展示杭州水利文化、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 萧绍海塘(杭州段)遗址迁移在中交三航局杭甬运河新坝二线船闸项目现场正式拉开序幕。这一节点标志着浙江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与文物 保护工作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双向提升。 萧绍海塘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见证杭州水利历史的重要遗迹。然而,杭甬运河新坝二线船闸项目的建设需求与文物原址保护产生了冲突。 为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中交三航局项目团队决定对海塘实施局部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