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

搜索文档
海南再发现一批新物种新记录
海南日报· 2025-05-17 09:55
2024年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揭晓 海南再发现一批新物种新记录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活动现场获悉,去年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 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调查团队由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 科学研究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五家单位的专家组成,调查范围覆盖了生态系统、维管 束植物、哺乳类动物、两栖与爬行类动物、鸟类、昆虫、淡水水生生物、大型真菌、近岸海域生物等多个领 域。 "此次调查与评估有助于明晰生物多样性'家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政策制定提供支撑。"省生态环境 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洪滨表示,此次调查基本掌握了区域内物种组成、分布及生态系统现状,建立了4个市 县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成果将直接应用于濒危物种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和栖息地修复。 据悉,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布的主题为"万物 共生 和美永续",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创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邸伟杰表示,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以国家公 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海南省生 ...
时隔百余年 海南发现壁虎属新物种
新华网· 2025-05-15 15:58
据了解,海南此前分布有中国壁虎、蹼趾壁虎和海南壁虎。其中,海南壁虎于1923年由国外人员首次在海南发现和命名。自然保护地壁虎则是该 地区百余年来发现并命名的第二个壁虎属物种。 2024年12月8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拍摄的自然保护地壁虎。(周润邦 摄) 周润邦认为,自然保护地壁虎的发现,丰富了海南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完善了壁虎属物种谱系和进化研究,也印证了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 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良好成效。 2024年12月8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拍摄的自然保护地壁虎。(周润邦 摄) 新华社海口5月15日电(记者陈凯姿)经反复核实论证,海南省林业局15日确认,时隔百余年,海南再次发现一个壁虎属新物种——自然保护地壁 虎。这也是首个由我国人员在海南本土发现并命名的壁虎属物种。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杂志》上发表。 2024年10月,海南林业工作者周润邦和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陈凯峥等人员,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进行科学考察时发现了 一种绿色壁虎。此后,通过系统发育分析、遗传差异和形态比较,科研人员确认其与已知壁虎属物种存在明显的遗传和形态差异,为新的壁虎属 物种。因该 ...
苏州工业园区“三湖”生物多样性春季专项调查启动
扬子晚报网· 2025-05-15 12:45
同步进行的还有鱼类调查。"去年我们对阳澄湖重要水域进行过调查,鱼类很丰富,希望这次有新的惊 喜。"赵冬福说,春末夏初是调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的好时期,此次鱼类调查自然 收获不少,短时间内就发现了多条昂刺鱼和鳜鱼。 午后的阳澄湖在阳光的映衬下波光粼粼,几只水鸟掠过湖面。约30分钟后,两艘双体船缓缓停靠在阳澄 湖退养水域。南京大学环规院的调查人员快速拿出工具,在船尾寻找目标。调查员赵冬福拿出索伯网和 采泥器,扣好绳索慢慢沉入水中,待触底"咬住"底泥再拉上来。"采泥之后还得用湖水冲洗几遍,才能 将含有生物的底泥放进采样袋里,拿回去检测,检测结束后还要做好样本分析和整理。"赵冬福向记者 说道。 不远处,调查员郑孙元正用水草耙打捞水生植物。很快,一株3米多长的穗状狐尾藻被他高高举起,晶 莹的水珠顺着墨绿色茎秆滚落。"这是沉水植物优势种,为吸收到阳光,它们能长到惊人的长度。"郑孙 元和助手对多株水生植物进行称重记录后,将样本放入袋中封存。郑孙元说,阳澄湖沉水植物的种类较 丰富,其中不乏我们耳熟能详的苦草、荇菜、金鱼藻、菹草等。这些沉水植物在水中形成了翠绿而幽静 的"水下森林"。 昨天(5月14日)下午,苏 ...
戴庄建设全省首家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
镇江日报· 2025-05-15 07:14
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建设 - 戴庄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一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为全省首家生物多样性研学基地 [1] - 基地投资200余万元,于2022年9月启动,2023年5月投运 [1] - 基地分为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和体验中心、研学教室等多个功能区 [1] - 一期工程包括生物多样性展示馆、研学馆和教学馆,占地面积12亩 [2] - 预计每年可吸引5000人次参加研学活动 [2]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 戴庄村引进螳螂、青蛙替代农药灭虫,引进水花生甲虫控制杂草,培育土蜜蜂授粉 [2] - 有机稻田动物种类达130种,远超常规稻田的27种 [2] - 和嘉坞生态家庭农场采用生物多样性理念种植,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大大丰富 [3] - 农场采取会员制销售方式,订单式生产,产品被全国消费者接受 [3] - 戴庄村15年前开始探索生物多样性农业和有机种植道路 [3] 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 - 基地将整合戴庄、唐陵、斗门、浮山等村的农业资源、红色资源和特色田园乡村资源 [2] - 与茅山老区红色文化项目合作开发研学课堂,做强研学产业 [2] - 为推动农业与农村资源、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2]
专家称救助雪豹“凌小蛰”具多重价值
中国新闻网· 2025-05-06 16:12
从颈椎骨折、生命垂危到第一次爬出巢箱、自主站立、行走扑跳、淘气"炫饭"……两个月来,在西 宁野生动物园社交平台官方账号中,众多网友持续"追更"雪豹"凌小蛰"的康复日志,密切关注其体况改 善。 3月5日,6月龄重伤雪豹幼崽在三江源腹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野外被巡护员发现,及 时送往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治疗。目前,这只名为"凌小蛰"的雪豹身体渐渐好转,它将何去何 从、能否放归等话题持续引发讨论。 齐新章说:"一只雪豹的生存活动需要相当规模的食草动物、草场支撑,它的种群健康于整体高山 生态系统而言具有典型指示意义。" 3月15日,救助人员为雪豹"凌小蛰"治疗。 (西宁野生动物园供图) 在连新明看来,雪豹作为三江源生物链顶端掠食者,具备科学研究、自然教育、文化传播等多元价 值。 "以几年前救助的雪豹'凌蛰'为例,它放归时佩戴的卫星追踪项圈,可用于观测记录迁徙路线。"连 新明称,"我们看到,它的活动范围很大,涉及多地超1057公里,这可能就是未来雪豹避开人类干扰的 栖息廊道。收集这些信息作为打造廊道的基础,从而保证雪豹栖息地完整性,让破碎片区的种群得以联 结、交流。" "应该说,救助和保护行动其实都是以人类 ...
为闹市保留2000平方米生机 90%的植物来自乡土 “一江一河”首座生境花园开放
解放日报· 2025-04-27 09:30
记者 陈玺撼 王海燕)沿着浦东滨江岸线走到杨浦大桥下,一座2000平方米的花园映入眼帘,惊喜不止于此,池塘边的梭鱼 草中,一只市区里不多见的黄翅蜻正翩翩起舞……这是上海"一江一河"滨水区域首座生境花园"生境东岸",昨天正式建成开 放。 留基底 将"生境"与"花园"融合在一起——这种具有生物栖息环境功能的花园有5个特点:使用本土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 植物群落,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为城市野生动物提供辅助的食物、水源或庇护所。 "城市的快速发展不断挤压自然精灵的生息空间,是这片自然基底的顽强,唤醒了我们的责任感。"东岸集团党委办公室副 主任鲍伶俐介绍。此前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在这里发现了14种鸟类、4种蜻蜓、5种传粉昆虫和20余种植物。"闹市"中蕴藏的这片 生机令人震撼,让管理者重新审视公共空间的功能性。 追求"生境"功能,就不能大拆大建,要营造更适宜已有"住户"繁衍生息的环境。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上海保护项目总 监俞霖琳告诉记者,这片空间原有的水杉全部被保留了下来,在原有600多平方米人工水体基础上,净化水质、补种各类适应湿 地环境的植物,形成了这座生境花园的雏形。 造"跳板" 城市令原本连通的生境被割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