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plet技术
搜索文档
国内EDA并购整合潮涌 助力企业打造全谱系全流程能力
证券时报· 2025-04-16 02:38
行业并购动态 - 国内EDA行业并购步伐明显提速 概伦电子拟收购锐成芯微100%股权及纳能微45.64%股权 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100%股权 [1] - 全球EDA产业规模约150亿美元 国际三巨头通过多年并购构建完整生态链 形成高壁垒 [1] - 国内EDA企业数量从10家增长到100家以上 营收过亿元公司不足两位数 行业呈现小而散局面 [3] 市场规模与产业地位 - 2024年全球EDA市场规模约157.1亿美元 预计2026年达183.34亿美元 中国市场2023年规模127亿元人民币 占全球10% 预计2025年达184.9亿元 [2] - EDA产业撬动5000亿美元半导体产业 被誉为"芯片之母" [2] - 国际三巨头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EDA垄断全球市场 在中国市场份额合计超70% [3] 国际巨头并购案例 - 新思科技以350亿美元收购安斯科技 加强"从芯片到系统"战略布局 [5] - 西门子以106亿美元收购Altair Engineering 交易预计2025年下半年完成 [5] - EDA三巨头在过去30多年完成约270起并购案 [5] 国内企业战略布局 - 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 旨在补齐关键核心EDA工具 构建从芯片到系统级解决方案 [5][6] - 概伦电子收购半导体IP企业 遵循国际巨头发展路径 实现EDA与IP深度协同 [6] - 近两年国内至少发生20笔EDA行业投资和收购交易 包括华大九天1000万美元收购芯達芯片科技等案例 [7] 技术发展与AI应用 - Chiplet技术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国际巨头尚未推出完整原生工具 存在市场机会 [9] - DeepSeek等大模型在EDA领域展现应用潜力 AI技术可优化仿真验证、布局布线等环节 提升设计效率 [9][10] - 国内企业积极布局AI应用 广立微SemiMind平台接入DeepSeek 实现工艺数据整合与智能化分析 亿灵思EDA软件支持FPGA功能模块生成与错误识别 [10] - AI技术使部分EDA工具效率提升10倍 原需10小时工作现仅需1小时 [10]
中国先进封装厂商,业绩飙升
36氪· 2025-04-14 18:19
行业整体发展态势 - 先进封装技术如2.5D/3D封装、Chiplet及系统级封装(SiP)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升级,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1] - 全球半导体行业温和复苏,集成电路行业景气度回升,下游需求复苏带动先进封装企业产能利用率提升和业绩增长 [1][7] - 先进封装市场呈现复苏态势,多数企业实现业绩攀升,仅个别企业净利润下滑或扭亏为盈 [7] 企业财务表现 - 长电科技2024年营收359.6亿元(同比增长21.24%),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9.52%),扣非净利润15.5亿元(同比增长17.4%)[2] - 通富微电2024年营收238.82亿元(同比增长7.24%),归母净利润6.78亿元(同比增长299.9%),扣非净利润6.21亿元(同比增长944.13%)[4] - 华天科技2024年营收144.62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6.16亿元(同比增长172.29%),扣非净利润3341.94万元(同比增长110.85%)[3] - 甬矽电子2024年营收36.05亿元(同比增长50.76%),归母净利润6708.71万元(扭亏为盈),扣非净利润亏损2467.16万元(上年同期亏损1.62亿元)[5] - 颀中科技2024年营收19.59亿元(同比增长20.26%),归母净利润3.13亿元(同比减少15.71%)[5] - 晶方科技2024年归母净利润2.4亿至2.64亿元(同比增长59.9%至75.89%),扣非净利润2.08亿至2.32亿元(同比增长79.39%至100.09%)[6] 业绩驱动因素 - 长电科技业绩增长源于聚焦先端技术、深耕通讯/消费/运算/汽车电子四大领域,优化产品结构并提升产能利用率 [7] - 通富微电车规产品业绩同比激增超200%,依托工控与车规技术优势成为车载本土化封测主力,扩大与海内外头部企业合作 [7] - 华天科技境内销售收入92.68亿元(同比增长35.75%),境外销售收入51.94亿元(同比增长16.16%),存储器/bumping/汽车电子产品订单大幅增长,新开发客户236家 [8] - 晶方科技增长受益于汽车智能化趋势及车规CIS芯片应用扩大,在MEMS/射频滤波器等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 [9] - 甬矽电子以细分领域龙头设计公司为核心客户群,积极拓展中国台湾/欧美客户及HPC/汽车电子领域 [9] - 颀中科技因显示驱动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射频前端芯片需求回暖,持续扩大封装与测试产能并开发新客户 [9] - 政府补助对华天科技利润贡献显著,2024年共获得4.8亿元补助,其中4.46亿元计入收益 [8][9] 客户与市场布局 - 通富微电第一大客户AMD贡献2023年近60%收入,双方通过"合资+合作"模式深度绑定,AMD争夺AI芯片市场份额为通富订单提供保障 [4] - 通富微电2024年收购京隆科技部分股权,切入第三方芯片测试市场 [4] - 华天科技2024年完成集成电路封装575.14亿只(同比增长22.56%),晶圆级集成电路封装176.42万片(同比增长38.58%)[3] 产能扩张与技术进展 - 长电科技先进封装产能持续紧张,晶圆级封装及高端测试处于满产状态,正全力扩产 [11] - 通富微电在南通/苏州/合肥/马来西亚槟城形成产能协同网络,Memory二期项目设备入驻,通富通达基地项目开工聚焦多层堆叠等先进封装 [11] - 华天科技华天江苏/华天上海进入生产阶段,盘古半导体FOPLP生产线启动,南京基地二期项目投资100亿元(预计2028年建成,年产值60亿元),汽车电子生产线升级项目投资48亿元(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21.59亿元)[11] - 新兴项目包括湖南安牧泉基地(年产2000万颗高算力大芯片)、齐力半导体项目(年产200万颗AI芯片Chiplet封装线)、盛合晶微三维多芯片集成封装项目、亚芯微电半导体晶圆制造及封装测试项目(投资40亿元)[12] 技术迭代与创新 - 长电科技XDFOI Chiplet高密度多维异构集成系列工艺稳定量产,应用于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领域 [13] - 通富微电启动基于玻璃芯基板和玻璃转接板的FCBGA封装技术,攻克Bumping/WLCSP/FC/BGA/SiP等技术,超大尺寸2D+封装和三维堆叠封装通过验证 [13] - 华天科技2.5D/FOPLP项目进展顺利,双面塑封BGA SIP/超高集成度uMCP产品量产,铟片封装技术应用于多领域 [13] - 颀中科技布局铜镍金凸块/铜柱凸块/锡凸块等非显示先进封装技术,建置后段DPS封装和正面金属化工艺及晶圆减薄-背面研磨/背面金属化制程 [13]
从GTC2025看半导体后道材料发展机遇
Wind万得· 2025-03-25 06:42
文章核心观点 - 以英伟达GB300芯片亮相为切入点,分析半导体后道材料新变化、成长驱动因素及投融动态,指出其进入新阶段,有望实现国产替代和高速成长 [2][3][17] 半导体后道材料新变化 - GB300在FP8性能、内存容量和带宽上提升,支撑更大规模模型训练;GB200量产受阻源于芯片设计缺陷与封装工艺复杂,英伟达正解决问题 [3] - AI芯片给半导体后道材料带来挑战和机遇,GB200需封装材料具备低膨胀系数、高导热性,GB300使用新方案、新材料规避工程缺陷 [4] - PTFE可减少信号衰减、保持高温稳定性能,GB300服务器机柜采用PTFE CCL替代传统材料;超级电容性能优异,GB300用其作调峰组件 [5] - GB300单卡功耗提升约17%,服务器用水冷、液冷系统,芯片级用TIM材料替代传统硅脂材料,实现全域均温 [6] - GB300技术迭代标志半导体后道材料进入新阶段,材料突破解决散热与信号完整性问题,推动国内供应链升级与国产替代 [8] 多因素驱动半导体后道材料高速成长 - 半导体后道材料占半导体材料市场约38%份额,新兴领域发展促进后道材料市场扩张和技术创新 [9] - 全球半导体封装材料产品结构多样,封装基板规模占比最高,约为40.1%,其次为键合丝、引线框架等 [10] - 先进封装技术成为半导体产业突破物理极限的核心路径,中国企业在部分领域加速追赶,预计2030年前在3D封装领域领跑 [11] - 国际半导体巨头构建先进封装技术矩阵,2025年全球先进封装市场规模预计达8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5.2% [12] - 中国大陆晶圆产能扩张带动封装环节需求,先进制程芯片推动ABF载板等材料增长 [12] - 中国半导体封装材料国产化进程加速,预计2030年国产封装材料覆盖60%以上中高端市场 [13] - 玻璃基板和钻石散热材料等新兴技术发展为半导体后道材料提供增长动力,提升AI芯片性能 [16] 半导体后道材料投融动态 - AI芯片等领域需求与国产替代驱动半导体后道材料市场扩容,2025年中国封装材料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00亿元,占全球份额提升至32% [17] - 国家大基金和地方支持形成三层驱动格局,部分企业获融资,并购或为国内半导体后道材料公司成长途径 [17] - 半导体后道材料投融资呈现“政策催化、技术突围、资本集聚”特点,集中在封装基板等环节,轮次分布均匀,部分明星机构已介入 [18]
为何都盯上了Chiplet?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2-28 11:08
小芯片技术背景与需求 - 行业对晶体管数量需求持续增长,尤其在大规模语言模型训练中需要更高处理性能,主要计算类型为可并行化的卷积运算[1] - 计算单元大规模排列需消耗海量晶体管,但单个芯片晶体管数量受限于300mm晶圆尺寸和光罩极限(约800平方毫米)[2] - 当前工艺瓶颈已从晶体管尺寸转向连接布线技术,英特尔PowerVIA等方案仅为过渡性解决方案[4] - 2024年NVIDIA Blackwell芯片达单颗1000亿晶体管,接近当前技术极限[4] 小芯片技术实现方案对比 - Cerebras WSE-3采用整晶圆级设计(46,225mm²),集成4万亿晶体管但密度(8653万/平方毫米)低于NVIDIA H100(9828万/平方毫米)[6][9] - WSE-3通过44GB片上SRAM实现880倍内存容量优势,但系统需外接MemoryX存储服务器导致性价比存疑[8][10] - 互连技术差异显著:WSE-3 fabric带宽达214Pb/s(H100的3715倍),但实际性能仅H100的20倍[9] 小芯片在处理器中的应用价值 **英特尔Arrow Lake案例** - 采用Foveros 3D堆叠连接计算/SOC/IO/GPU模块,基础模块使用低成本22FFL工艺[15] - 模块化设计使N3B计算块(21.4mm²)与N5P/N6模块组合,较单片N3B方案(预估240mm²)显著降低成本[16] - 支持跨代复用SOC模块(如Meteor Lake兼容)并简化多SKU开发,验证效率提升[17] - Foveros基底集成电容器可优化电源稳定性,助力频率提升[18] **AMD Zen架构案例** - CCD(N5制程)与IOD(N6制程)通过Infinity Fabric互联,实现四类产品线灵活配置[21] - C4封装避免中介层成本,但互连带宽瓶颈导致AES256多核性能落后英特尔35%[23][24] 小芯片技术发展挑战 - 缺乏通用价值评估体系,需权衡成本节约与性能损失(如AMD互连带宽限制)[24] - 物理设计技术(Alphawave Semi等厂商支持)已成熟,但企业需定制化价值转化方案[25][26] - 3D堆叠技术路线分化:英特尔Foveros强调代工业务协同,AMD则依赖台积电SoIC方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