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贷贴息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六大行火速响应消费贷贴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22:14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 国务院常务会议于7月31日提出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激发消费潜力并提升市场活力 [4][5] - 政策目标包括对冲外需波动 促进经济增长 推动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和服务能力提升 助力经济结构长期转型 [5] 国有银行响应与执行措施 -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均表态积极响应政策 承诺优化流程 简化手续并确保政策精准高效传导 [1][4][5] - 邮储银行将利用遍布城乡的网点网络优势降低城乡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交通银行计划以数字化手段和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提振消费并精准滴灌商圈金融需求 [5] - 银行执行重点包括加强资金合规使用 推动政策红利直达消费者和服务业主体 并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扩大消费需求 [4][5] 地方先行实践与政策细节 - 2024年以来至少有三地实施消费贷贴息政策 包括四川(2023年9月开始)、重庆和杭州余杭区 贴息幅度多为1.5%左右 [1][6][9] - 四川限定贴息用于购买汽车、电子产品、住房装修、家电家具4类商品 重庆限定家装、家电、家具、厨卫等行业商户 杭州余杭区则对申请人群按收入分级限制(从低保边缘户到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 [6] - 贴息资金来源主要为地方财政 例如四川由省与市县按8:2比例负担 杭州余杭区由省级财政承担60% 区级财政承担40% 其余部分由农商行让利承担 [9] 市场影响与预期效果 - 政策可降低居民部门真实利率水平 抑制边际储蓄倾向并刺激当期消费 同时帮助银行扩大消费贷规模(拉大分母)以缓和不良率 [8][9] - 上半年住户贷款仅增加1.17万亿元 其中短期消费贷款增长缓慢 贴息政策有望缓解消费需求疲软和市场信心偏弱问题 [8] - 专家建议将贴息政策嵌入各类消费场景 覆盖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 并强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国补”等政策工具协同 [8]
六大行火速响应消费贷贴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21:56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旨在通过财政金融联动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融资成本,激发消费潜力并提升市场活力[1][3] - 政策核心是通过降低真实利率水平抑制储蓄倾向,刺激当期消费,同时推动消费基础设施升级和服务能力提升,助力经济结构转型[6][8] 国有大行响应情况 -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均表态积极响应政策,优化流程并简化手续以推动政策落地[4][5] - 邮储银行将发挥城乡网点优势降低城乡居民消费信贷成本,交通银行计划以数字化手段和创新产品精准滴灌商圈金融需求[5] 地方先行实践与政策细节 - 四川、重庆、杭州余杭区已实施消费贷贴息政策,贴息幅度多为1.5%(四川1.5%、重庆初始1.5%后提至2%、余杭不超过1.5%)[6][9] - 地方实践差异:四川限定商品品类(汽车、电子产品等4类),重庆限定商户行业,余杭限制申请人群收入(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下)[6] - 资金来源主要为地方财政,如四川由省与市县按8:2分担,余杭省级财政承担60%、区级40%,银行部分让利[9] 政策影响与行业展望 - 贴息新政可帮助银行在不追求下沉客户的情况下扩大消费贷规模,拉低分母缓和不良率,同时增量收益可用于处理存量不良贷款[9] - 专家建议政策需嵌入消费场景简化流程,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并与以旧换新等政策协同形成叠加优势[8] - 当前消费需求疲软,上半年住户贷款仅增1.17万亿元(经营性贷款占9239亿元),短期消费贷增长缓慢需政策刺激[8]
六大行响应消费贷贴息 财政+货币政策扩大受惠群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5 20:0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叶麦穗 提振消费再迎政策"东风"。 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随后国 有大行陆续表态,将积极响应相关政策,助力消费升级与服务业焕新。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新政具体执行细则还未披露,但据公开信息显示,在此之前至少已经有三地实施了 消费贷贴息政策,贴息幅度多在1.5%左右。 国有大行火速响应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有利于通过财政金融联动的方 式,降低居民信贷成本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更好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 国有大行第一时间响应。工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优化办理流程、简化手 续,推动政策尽快实施;农业银行表示,将积极落实会议部署,按照有关部门要求,进一步简化申请流 程,提升办理效率,加强资金合规使用,确保贴息政策精准高效直达广大消费者和服务业经营主体,及 时将政策精准传导至千企万户。 建设银行表示,将按照上级单位有关要求,切实做好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的传 导落实,让消费市场参与方更加便捷地获得国家政策红利,激发消费潜力,提升市场活力,以高质 ...
消费贷贴息新政即将推出,利率会否重返“2”字头?
第一财经· 2025-08-04 23:16
消费贷贴息政策背景与市场反应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贷实施财政贴息,四大行迅速响应[3] - 上半年住户贷款仅增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占9239亿元,短期消费贷增速有限[5] - 监管曾叫停3%以下的消费贷定价,市场关注贴息政策会否重启利率下行[5][6] 消费贷利率走势与银行策略 - 银行此前将消费贷额度提至50万元、期限延至7年,利率一度下探至2.5%[6] - 国有大行预计贴息政策主要惠及信用次优客群,或拉低平均利率而非普降[6] - 银行已启动场景化产品预研,重点锁定购车、家电、装修等大额消费及服务业经营主体[6] 政策目标与行业建议 - 贴息政策本质是金融领域的"国补",旨在细化落实提振消费的目标[8] - 地方经验显示贴息聚焦大额消费领域,如重庆家装贷款贴息2%(上限4000元)、四川四类消费贷款贴息1.5%(上限3000元)[8] - 建议银行按客户风险等级分层定价,大行做优质客群低利率业务,中小银行上浮风险溢价[9][10] 金融机构支持措施 - 建议阶段性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授信的资本占用与风险权重[10] - 支持加快核销消费贷款,按本金50%给予财政补贴并优化征信记录[10] - 拓宽消费金融公司等融资渠道,如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或支持上市[10]
消费贷贴息新政即将推出 利率会否重返“2”字头?
第一财经· 2025-08-04 21:08
或拉低平均利率而非普降。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贷实施财政贴息,工、农、中、建四大行迅速 响应。此时距监管部门叫停低于3%的消费贷价格战仅过去数月,市场正密切关注"反内卷"背景下银行 如何合规降低实际融资成本,以及贴息后居民信贷可获得性的变化。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要走出困局,先得改思路,别把贴息又当成新一轮价格战。建议商业银行阶段性降 低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授信的资本占用与风险权重,同时丰富金融机构处置消费信贷不良资产的手 段,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减轻发展包袱。 消费贷利率会再度下破3%吗? 政策持续托举下,今年国内消费仅呈弱修复。多省半年报把消费扩张列为GDP回升主因,但居民需求仍 显疲软。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住户贷款仅增1.17万亿元,其中经营性贷款占9239亿元,短期消 费贷增速有限。 在此背景下,7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个人消费贷给予财政贴息,并要求银行同步让利,以降 低融资成本。市场随即关注利率会否再度跌破3%。此前两会期间监管部门提出"提额延时"政策,银行 曾将额度提至50万元、期限延至7年,利率一度下探至2.5%;为防止价格战,监管已于4月1日叫停3%以 ...
消费贷贴息新政即将推出,利率会否重返“2”字头?
第一财经· 2025-08-04 20:33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个人消费贷款及服务业经营贷实施财政贴息,四大行迅速响应 [1] - 政策旨在降低实际融资成本,提升居民信贷可获得性,同时避免价格战 [1] - 业内人士建议商业银行阶段性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授信的资本占用与风险权重,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1] 消费贷利率趋势 - 市场关注消费贷利率会否再度跌破3%,此前监管已叫停3%以下定价 [2] - 国有大行预计贴息政策将主要惠及信用次优客群,或拉低平均利率而非普降 [2] - 银行需平衡成本与风险,过低利率可能压缩盈利并积聚信用风险 [2] 政策实施细则与银行准备 - 贴息政策细则尚未落地,贴息比例、额度上限及贷款用途等核心条款仍待监管明确 [2] - 银行已启动场景化产品预研,重点锁定购车、家电、装修等大额消费及服务业经营主体 [3] - 贴息资源预计将向大额消费和服务业场景倾斜,相关产品或较快上线 [3] 政策影响与行业建议 - 贴息政策本质上是金融领域的"国补",旨在提振消费需求 [4] - 财政贴息可同时降低居民和商家的融资成本,从供需两端推动消费 [4] - 政策预计将吸收地方经验,如重庆对家装贷款实施年化利率2%的贴息,四川对汽车等消费贷款给予年化利率1.5%的贴息 [4] 银行应对策略 - 银行需避免将贴息视为新一轮价格战,建议按客户风险等级分层定价 [5] - 建议阶段性降低个人消费贷款和信用卡授信的资本占用与风险权重 [5] - 建议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核销消费贷款,并对年度核销的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补贴 [5] - 建议拓宽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融资和资本补充渠道,如支持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二级资本债券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