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贷贴息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渤海证券研究所晨会纪要(2025.09.16)-20250916
渤海证券· 2025-09-16 09:45
晨会纪要(2025/09/16) 编辑人 022-28451618 SAC NO:S1150511010016 cuijian@bhzq.com 崔健 渤海证券研究所晨会纪要(2025.09.16) 宏观及策略研究 政府债券融资转为社融的拖累项——2025 年 8 月金融数据点评 行业研究 双胶纸期货上市,看好包装纸企业盈利改善——轻工制造&纺织服饰行业周 报 证 券 研 究 报 告 晨 会 纪 要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声明 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1 of 5 晨会纪要(2025/09/16) 宏观及策略研究 政府债券融资转为社融的拖累项——2025 年 8 月金融数据点评 王哲语(证券分析师,SAC NO:S1150524070001) 周 喜(证券分析师,SAC NO:S1150511010017) 李济安(证券分析师,SAC NO:S1150522060001) 1、政府债券融资转为社融的拖累项 8 月社融同比少增近 5000 亿元,主要拖累因素有二,一是 8 月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少增 2519 亿元,年内首次 转为社融拖累项,主要受高基数影响,考虑到 2025 年政府债发行已经过 ...
数据点评 | “存款搬家”提速(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赵伟宏观探索· 2025-09-15 00:05
摘要 事件: 9月12日,央行公布2025年8月中国金融数据,信贷余额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至6.8%,社融存量同 比下行0.2个百分点至8.8%,M1同比上行0.4个百分点至6.0%。 关注、加星,第 时间接收推送! 文 | 赵伟、贾东旭、侯倩楠 联系人 | 贾东旭 核心观点:"存款搬家"提速。 8月金融数据中最明显的变化体现为"存款搬家",居民存款连续两个月超季节性下行,以及非银存款的再 度多增。 7、8月居民存款连续两个月低于季节性增幅,为2025年首次。另外,8月非银存款新增11800 亿,连续创有数据以来同期新高。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连续两个月呈"跷跷板"关系,和资本市场表现联 系紧密,反映居民资产结构变化初露端倪。 居民贷款仍偏弱,在就业市场尚不稳定的阶段,居民部门对债务秉持审慎态度。 居民贷款同比少增1597 亿,这一情况和处于低位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一致。另一方面,消费贷贴息政策在9月份才启动,8月数据 尚未体现。居民贷款增长的不确定性或与当前居民就业前景有关,BCI中的企业招工前瞻指数2025年8月 为44.07,续创2020年3月以来新低。 8月新增信贷5900亿,同比少增3100亿,主要源于企 ...
消费贷贴息满月调查:谁在享受3000元贴息红利? | 巴伦精选
钛媒体APP· 2025-09-12 18:55
政策核心内容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于2025年9月1日正式实施 通过财政资金直接补贴贷款利息降低消费者融资成本 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 每位消费者在一家金融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1][2] - 政策实施时间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 覆盖指定贷款经办机构办理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 不含信用卡业务 [2] - 六家国有大行包括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迅速响应政策 通过官网和手机银行APP发布客户问答并上线贴息专区 [1][2] 政策适用范围 - 政策覆盖实施前已发放的存量贷款和实施后新办理的贷款 只要贷款资金在政策实施期间实际用于消费且银行能通过账户识别消费交易信息即可享受贴息 [3] - 贷款资金需用于真实消费领域 禁止用于投资 买房 炒股 偿还其他贷款或向个人账户转账及取现等行为 [8][9] 贴息计算方式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按实际金额计算贴息 多笔叠加后单家机构最高贴息1000元 [4]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 多笔叠加后单家机构最高贴息3000元 [4] 政策实施效果 - 政策实施两周后个人消费贷款业务量明显增长 建设银行在十天内已有数万名客户签署贴息协议 累计贴息金额达数千万元 [6] - 消费市场呈现增长态势 9月家电销售额同比增长15% 汽车销量环比增长10% 家居市场客流量显著提升 [6] - 消费者反馈政策与"国补"叠加使用提升了消费意愿 例如贷款20万元年利率4%的客户每年可减少2000元利息支出 [5][6] 银行风控与客群定位 - 银行对客户信用状况 还款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仅对信用良好且具备稳定收入来源的客户提供贷款 [7] - 风险控制评估中资金用途合规率 虚假交易识别率和逾期率变化参数的权重增加 [7] - 目标客群包括有家电商城 装修公司 汽车4S店等大额消费记录的客户 3至5年内贷款买房的客户 新婚登记或新生儿出生家庭 以及刚毕业参加工作或新入大学的学生 [8] 支付与识别技术限制 - 支付方式需通过POS机刷卡 扫码支付或直接转账至商户公司账户才能被系统识别 取现或转账给个人无法享受贴息 [9][10] - 部分消费场景如向支付宝 微信钱包充值等难以自动识别 需消费者提供证明材料进行人工审核 [10] - 部分消费者反映商家不支持银行规定支付方式 以及贴息计算方式不够透明等问题 [10]
【政策透视】消费贷贴息政策 有望激活消费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9-05 08:31
政策核心内容 - 四部门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财政资金直接补贴消费者贷款利息1个百分点 约占当前利率水平三分之一 [1] - 贴息对象覆盖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汽车、养老、教育、文旅、家装、电子产品和医疗等重点领域5万元以上消费 [1] - 单家机构每人最高贴息额度3000元 通过手机银行直接抵扣利息无需额外申请 [1][2] 政策实施机制 - 大部分银行已完成系统开发并上线消费贷贴息功能 [1] - 政策通过商业银行信贷体系和风控能力运作 精准识别真实消费需求 [2] - 金融机构需加强贷款用途审核监管 确保资金用于消费领域 [3] 行业影响分析 - 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减轻每月还款压力 释放被抑制消费需求 [2] - 政策传递国家鼓励消费明确信号 不同于传统消费券方式 采用市场化机制提高政策效率 [2] - 有望激活消费市场 扩大市场需求 实现消费者、生产企业和银行业多方共赢 [2] 政策实施范围 - 兼顾普惠性与导向性 既包含日常小额消费也覆盖重点领域大额消费 [1] - 聚焦真实消费行为 有效防止套利行为 [1] - 需平衡风险控制与便利享受 加强监测引导 [3] 政策可持续性 - 政策增加财政支出 需合理评估长期可持续性及对财政收支平衡的影响 [3] - 消费者需根据实际需求和还款能力适度借贷 避免过度负债 [3] - 贴息政策非免息贷款 仅为利息补贴 [3]
政策透视 消费贷贴息政策 有望激活消费市场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08:22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 自9月1日起正式实施 由财政资金直接补贴消费者部分贷款利息[1] - 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 相当于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1] - 贴息覆盖范围包括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具体涵盖汽车 养老 教育 文旅 家装 电子产品和医疗[1] - 每人单家机构最高贴息额度为3000元 兼顾普惠性与导向性[1] 政策实施机制 - 大部分银行已完成系统开发并上线消费贷贴息功能[1] - 贴息资金直接抵扣利息 消费者无需额外申请 可通过手机银行自主查询贴息金额[2] - 政策通过市场化机制运作 借助商业银行成熟的信贷体系和风控能力实现精准识别真实消费需求[2] 政策影响分析 - 政策通过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激发消费潜力 促进消费市场繁荣[1] - 相当于为消费者减负 为市场添薪 有助于释放被抑制的消费需求[2] - 传递国家鼓励消费 提振经济的明确信号 不同于传统消费券发放方式[2] - 有望激活消费市场 通过真金白银补贴畅通经济循环[3] 政策实施要求 - 金融机构需加强对贷款用途的审核和监管 确保资金确实用于消费领域[3] - 相关部门需加强监测和引导 平衡风险控制与便利享受[3] - 需合理评估政策对财政支出长期可持续性的影响[3]
政策透视 | 消费贷贴息政策有望激活消费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9-05 02:53
舒圣祥 9月1日起,一项惠及消费者的政策正式落地——财政部等四部门推出的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让符合 条件的消费者在支付贷款利息时,能够直接享受财政资金补贴。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已做好准备,完成 了系统开发,上线消费贷贴息功能。 消费贷贴息政策,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关注,通过减轻居民消费负担,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人民 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消费者也需理性看待政策红利,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和还款能力适度借贷,避 免过度负债。贴息只是帮消费者节省了一部分需要归还的贷款利息,不可错误理解为免息贷款,更不可 错误理解为贷款反而有利息可拿。 消费是经济循环的终点也是新起点。消费贷贴息政策,有望激活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通过真金白银的 补贴畅通经济循环。政策最终成效或许尚待观察,但其开创性的政策思维值得肯定。随着政策落地见 效,更具活力的消费市场图景,值得期待。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消费贷贴息,就是个人从银行获得的消费贷款,由财政资金帮我们偿还部分利息。此次贴息比例为1个 百分点,大约是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贴息对象聚焦真实消费行为,既包括 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也覆盖 ...
规模大增!银行发力消费贷,存量客户也可享受贴息
国际金融报· 2025-09-04 21:21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过半数银行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涨 国有银行规模增量大 城商行增速高[1] - 披露个人消费贷款具体金额的37家银行中有25家机构消费贷规模实现增长 其中14家银行上半年消费贷增额超过50亿元 11家银行较年初实现两位数增幅[2] - 国有行和城商行是上半年个人消费贷增长主力 国有大行增量大 城商行增速高[3] 国有银行消费贷表现 - 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金额增量达862.99亿元 农业银行增626.86亿元 交通银行增555.38亿元 中国银行增508.67亿元[3] - 国有行在住房按揭贷款增长乏力背景下积极拓展消费贷场景和品种 同时发力普惠金融 贡献消费贷和经营贷主要增量[3] - 2025年二季度末42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同比增长3.6% 增量占比10.7%[3] 城商行消费贷表现 - 贵阳银行消费贷增速达39.6% 重庆银行增速36.11% 西安银行和郑州银行增速均在20%以上[3] - 城商行面对普惠小微领域激烈竞争转换方向进行差异化投放 经营贷规模有所压降 按揭和消费贷增势较好[3] - 城商行消费贷业务体量相对较小但自年初以来快速扩张[3] 政策影响分析 - 9月1日个人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正式落地 多家银行手机APP上线消费贷贴息专区[4] - 政策可直接降低消费贷款利率 刺激消费需求释放 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消费需求[4] - 以5万元额度 年利率3%贷款为例 贴息后实际利率降至2%[4] 市场前景展望 - 个人消费贷和经营贷在财政贴息等政策利好下有望挖掘居民潜在信贷需求 提振消费信心[1][3] -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个人消费贷款规模约12.5万亿元 估算每年能撬动1万亿元新增信贷需求[5] - 新一批政策性金融工具有望下半年落地 预计5000亿元注资能撬动约4万亿元信贷增量[6] 银行运营动态 - 建设银行新客户可线上完成申贷 需签约"借贷通"服务 存量客户可补充签署贴息服务协议[4] - 华夏银行从贷款申请至款项到账全程60秒 建议消费者将贷款叠加分笔消费以最大化获得贴息优惠[4] - 多家银行"国补"首单迅速落地 客户咨询消费贷贴息政策热情高涨[1][4]
消费贷“国补”落地!五大行已上线“贴息专区” 中行嵌入现有业务流程
新浪财经· 2025-09-03 08:31
政策实施方案 - 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期间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财政贴息政策 不含信用卡业务 [1] - 贴息政策覆盖6家国有大行 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微众银行 蚂蚁消金等5家持牌机构 [1] - 贷款经办机构需通过发放账户识别消费交易信息以核定贴息资格 [1] 国有大行落地情况 - 工商银行在APP贷款板块设立"消费贷款贴息"入口 支持在线签署财政贴息协议 [3][5] - 农业银行设立"双贴息"专区 展示符合条件的借款合同并支持补充协议签署 [6][8] - 建设银行提供贴息服务协议签署和贴息记录查询功能 贴息金额后续根据消费记录核定 [8][10] - 交通银行设立贴息专区 支持查询个人消费贷款贴息金额及明细 [10][12] - 邮储银行通过搜索栏目进入贴息功能 但贷款主页面暂未显示相关标识 [12] - 中国银行将贴息协议嵌入现有贷款流程 客户提款时即可完成签署 [13] 股份制银行执行进展 - 平安银行在口袋银行APP贷款板块推出"消费贴息"功能 [15] - 中信银行在"借钱"栏目设立"财政贴息"专区 未签署协议视为放弃贴息 [15][16] - 招商银行 华夏银行 浦发银行等多家股份行已发布贴息政策问题解答 [15] - 兴业银行 浦发银行等明确排除信用卡及分期业务 from贴息范围 [16] 贴息资金处理机制 - 银行在结息时按方案规定比例和上限计算贴息金额 直接从应付利息中扣减 [16] - 贷款逾期期间不享受贴息 还清欠款后可恢复贴息资格 [16] - 银行不收取任何贴息业务办理费用 提醒借款人防范诈骗风险 [16] 风险控制措施 - 银行严格禁止虚假交易 虚假用途及不法中介套取贴息资金的行为 [17] - 对违规套取贴息资金者将追回资金 纳入不良征信并依法处理 [17]
消费贷“国补”详解来了!信用卡业务不享受→
搜狐财经· 2025-09-02 13:50
消费贷款贴息政策范围 - 贴息政策涵盖两类消费领域: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包括居民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和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1][3] - 重点领域消费包括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七大类别[1][3] - 信用卡(含分期)业务不享受此次贴息支持[1] 贴息标准与金额限制 - 年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按符合条件的实际用于消费的个人消费贷款本金计算[2] - 最高贴息金额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的50%[2]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4] - 单笔5万元以下消费按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最高享受1000元贴息(对应10万元消费金额)[4] - 单笔5万元以上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计算贴息,多笔可叠加[4] 参与金融机构范围 - 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5] - 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5] - 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参与:微众银行、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5] 申请条件与流程 - 必须从18家银行及5家消费贷款发放机构获得消费贷款[6] - 申请消费贷款后需签署补充协议,授权银行查询消费交易信息[6] - 各家银行普遍简化了申请流程[5] - 贷款资金取现使用现金消费无法享受贴息[6] - 消费贷款转账给个人或扫个人收款码付款不能享受贴息[6] - 刷信用卡消费不能享受贴息[6] - 政策执行前申请的消费贷款在政策执行后用于符合条件消费可享受贴息[6]
消费贷“国补”这几点要注意(链接)
人民日报· 2025-09-02 06:05
政策核心内容 - 政策执行期为今年9月1日至明年8月31日 期间消费者通过指定贷款机构申请消费贷款用于实际消费可享受年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且最高不超过贷款合同利率50% [1] - 每名借款人在一家贷款经办机构可享受全部个人消费贷款累计贴息上限为3000元 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30万元 [1] - 单笔5万元以下个人消费贷款在一家机构累计贴息上限为1000元 对应符合条件的累计消费金额10万元 [1] 利率影响 -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普遍在3%左右 政策执行期间消费者实际承担利率有望降至2%左右 [1] 消费范围规定 - 贴息范围涵盖两类消费:单笔5万元以下的日常消费 以及5万元及以上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 [1] 指定贷款机构 - 指定贷款机构共23家 包括6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以及5家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均为地域覆盖面较广、消费者日常接触较多的金融机构 [1] 申请流程与操作 - 多家银行表示系统可自动识别消费者账户消费交易信息并自动开展贴息操作 [2] - 工商银行客户可通过APP或营业网点办理个人消费贷款并签署贴息服务协议 在贷款结息日系统将自动进行贴息操作直接扣减贴息资金 [2] - 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机构已在手机银行APP上线消费贷款贴息专区 消费者可查询贴息金额和明细 [2] 风险管控措施 - 农业银行严格禁止提供假资质、假材料、假担保、假交易、假用途等或通过不法中介办贷行为 包括"包装贷""职业背债人""高评高贷"等 [2] - 对相关部门审核未通过或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行为 银行将按规定扣减或追回 [2] - 对借款人违法违规套取贴息资金的行为 将纳入个人征信记录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