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非法集资
icon
搜索文档
短途免费游暗藏陷阱
人民网· 2025-05-12 09:18
购买旅游项目就能获得高额返利,这样吸睛的旅游项目其实是非法集资的诱饵。近日,河南省洛阳 市老城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专盯中老年群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岑某等10人被依法提起公诉。 2023年5月,家住洛阳的李奶奶和老伴参加了某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组织的短途免费游。旅游期 间,工作人员将李奶奶夫妇照顾得无微不至,取得了二人的信任。旅行快要结束时,工作人员向他们介 绍了一款"花钱买线路、到期返本息"的"旅游权益包"。 "叔叔阿姨,我们的'旅游权益包'有三种,购买3万元旅游卡可以赠送8袋海参,购买5万元赠送16袋 海参,购买10万元赠送36袋海参。协议期内不仅有利息,期满后如果您还没去旅游,我们会全额归还本 金并返送海参,海参也可折现……"在工作人员的宣传和诱惑之下,李奶奶夫妇花费6万元购买了旅游项 目。然而,没过多久,不仅旅行时贴心的工作人员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承诺的海参和本金也不见了踪 影。 经查,岑某等人通过虚构高回报旅游投资项目,两年间非法吸收资金6751万余元。2024年12月,公 安机关将该案移送老城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因该案涉及被害人较多,为准确认定犯罪数额和涉案人员获利情况,该院督促公安机关及时发布公 ...
败光20亿!潮汕大佬公开承认跑路,声称「人在英国,一定还钱」
创业家· 2025-05-11 18:06
核心观点 - 广东省金钥匙控股集团董事长林春浩跑路至英国,涉及非法集资骗局,败光20亿资金 [3][4] - 公司通过虚假国企背景和高息理财产品(年化6%-9%)吸引中老年投资者,涉及金额达13.4亿 [15][16][22] - 林春浩声称经营失败非诈骗,自称亏损7.15亿,但未带走一分钱 [3][27] - 公司虚构政府基金项目,资金实际流向P2P、虚拟货币、股市等高风险领域 [22] 公司背景 - 林春浩拥有政协委员、海归精英、金融博士等头衔,曾为深圳市潮汕青年商会常务副会长 [9] - 家族从华强北电子元器件代理起家,曾垄断多个IC芯片亚洲独家授权 [11] - 2014年成立金钥匙集团,转型为"金融+互联网+实体"跨界企业 [12] - 公司宣称管理20亿政府基金,参建8000公里路桥,营造国企背景假象 [13] 骗局手法 - 通过"熟人推荐+高收益陷阱"模式吸收资金,受害者多为广东地区中老年人 [5][15] - 伪造《市政工程债权九号产品推介文件》,谎称隶属国务院国资委 [20] - 2023年宣称交易额37.29亿,利润12.32亿,利润率33.03% [21] - 跑路前仍在向投资者许诺高息,称当月签约可多拿1个点利息 [21] 资金流向 - 林春浩承认资金用于员工工资、客户利息和填补业务坏账 [29] - 涉及供应链金融业务收购恒大商业票据,随企业爆雷无法兑付 [29] - 投入巨资组建虚拟货币交易团队,几乎全盘亏损 [29] - 十余年经营总费用约20.54亿,含客户利息、员工工资等 [29] 投资者损失 - 单个投资者损失从30万至650万不等 [4][5] - 投资者持有《市政项目投资合同》变为废纸 [5] - 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已立案调查 [4] - 公司下属企业股权被冻结,部分进入清算程序 [22] 行业影响 - 事件暴露潮商群体中"资产转移"的隐秘路径 [28] - 反映部分企业利用宗族纽带构建商业网络进行高风险操作 [29] - 对普通投资者财务安全教育提出警示 [30] - 律师建议查看金融牌照,收益率超6%需提高警惕 [22]
潮商大佬跑路英国自曝六次爆雷史,称“这行业离监狱最近”
凤凰网财经· 2025-05-08 10:32
公司背景与事件概述 - 金钥匙集团董事长林春浩公开承认跑路至英国,声称经营失败导致20亿亏损,否认诈骗行为,并承诺未来偿还债务 [1] - 公司多地办公场所关闭,深圳警方立案调查,数千投资者损失惨重,单个投资者最高亏损达650万 [1][2] - 投资者主要通过《市政项目投资合同》参与,合同年化收益率6%-9%,宣传中谎称公司为"国有企业" [7][9] 林春浩个人背景与商业轨迹 - 林春浩为潮汕商人,拥有政协委员、金融博士等头衔,家族从华强北电子元器件代理起家,曾垄断多个IC芯片亚洲授权 [3][5] - 2014年接手家族企业后转型金融+互联网+实体,宣称管理20亿政府基金,参建8000公里路桥,实际资金流向P2P、虚拟货币等高风险领域 [5][10] - 2023年宣称公司年利润12.32亿(利润率33.03%),跑路前仍向员工承诺发放高额奖金 [9][10] 业务模式与资金运作 - 通过财富管理课程、亲友推荐等方式吸收资金,重点针对中老年群体,业务覆盖中国及东南亚、欧美地区 [6][7] - 虚构市政工程项目(如青岛地铁15号线)募集13.4亿资金,实际采用"定向融资计划"模式,涉嫌非法集资 [9][11] - 资金用途包括支付客户利息(6.165亿)、员工工资(14.6亿)、填补P2P坏账(1.604亿)及虚拟货币亏损(6898万人民币) [14] 财务亏损细节 - 林春浩自述累计亏损20.54亿,其中个人亏损7.15亿,主要来自恒大票据(6970万)、股票投资(3620万)、电影投资(1.9亿)等失败 [14] - 2023年集团运营成本1726万,2024年11月至2025年2月骤增至4.73亿,资金链断裂前加速消耗 [14] - 下属企业深圳市兴欣怡贸易有限公司股权冻结,前海金钥匙财富管理有限公司进入清算 [11] 行业影响与警示 - 事件暴露"假国企"背书、熟人推荐模式的风险,律师建议警惕收益率超6%的产品并核查金融牌照 [11] - 潮商群体中资产转移路径显现,林春浩提前布局英国房地产协会职位,为其跑路铺路 [13] - 投资者教育缺失问题突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易受高息诱惑,部分受害者投入毕生积蓄 [1][7]
金融头条|高息揽投资人入局 金钥匙集团爆雷调查
经济观察报· 2025-05-01 11:12
公司概况 - 金钥匙集团成立于2014年2月25日,法定代表人为林春浩,总部位于深圳,业务布局包括市政工程建设、新能源、大健康管理、互联网科技等多元化产业 [10][11] - 公司官网宣称其产业覆盖市政工程、生物科技、云电脑科技、影视娱乐等领域,并战略投资上海细胞治疗集团和成立深圳市云电脑科技有限公司 [11] - 公司在全国多地设立分公司,包括深圳、中山、佛山、杭州、重庆等地,并拓展至海外市场 [10] 业务模式与产品 - 公司通过高收益理财产品吸引投资人,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6%至9%,投资期限从3个月到36个月不等,按月分配固定利息 [6] - 产品宣传涉及市政工程债权项目,如"金钥匙市政工程债权9号产品",但实际资金流向与宣传不符 [4][7] - 业务员通过理财课程和熟人推荐方式推销产品,投资金额从10万元至70万元不等 [2][6] 资金流向与亏损情况 - 公司从客户募集总资金约13.39亿元,但经营费用(包括客户利息、员工工资等)超过20亿元,资金已全部消耗 [9] - 董事长林春浩自述六次重大投资失败,包括借贷坏账7495万元、P2P坏账1604万元、炒股亏损3620万元、票据业务亏损6970万元、虚拟货币亏损6898万元、电影投资亏损1900万元 [8] - 公司声称投资市政工程项目累计超50亿元(如高速公路、地铁等),但实际资金流向与市政项目无关 [7][8] 公司现状与调查进展 - 2025年4月董事长林春浩公开承认投资失败并潜逃英国,公司办公地点已关闭 [1][2] - 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已立案侦办,中山市公安局小榄分局协助收集投资人证据材料 [3][5] - 关联公司深圳市海泊鑫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被曝与金钥匙集团地址接近,但实际无业务往来 [4] 行业背景与投资人行为 - 公司利用"熟人社会"模式推广产品,部分投资人明知风险仍参与短期投机 [6][12][13] - 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混杂,非法集资行为常伪装成合法项目,利用高回报承诺吸引投资者 [13] - 部分投资人通过拆迁分红群体招募业务员,公司曾虚假宣传国资背景和高管头衔 [11][12]
深圳又一家投资公司“爆雷”被立案
经济观察网· 2025-04-30 14:08
金钥匙集团事件概述 - 公司董事长林春浩发布公开信承认投资失败并逃往国外,导致投资人资金面临重大损失 [2] - 受波及投资人主要分布在深圳、中山、广州、佛山等地,投资金额从10万元至70万元不等 [2][8] - 公司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6%至9%,投资期限3-36个月不等 [5][9] 公司运营模式 - 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和理财课程吸引投资人,业务员游说购买高收益投资项目 [2][8] - 推出"金钥匙市政工程债权9号产品",管理人为深圳市海泊鑫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6] - 海泊鑫公司由中证投融公司100%控股,但实际无业务往来 [6] 公司背景与扩张 - 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深圳,业务辐射国内外多地 [11] - 产业布局涵盖市政工程、新能源、大健康、互联网科技等多个领域 [11] - 2014-2020年间在珠三角及杭州、重庆等地设立多家分公司 [11] 办公地点情况 - 中山市小榄金融中心办公地点已大门紧锁,无人办公 [3] - 办公地点注册名为"中山市稳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电话已停机 [7] - 深圳总部与海泊鑫公司注册地址极为接近 [6] 立案调查进展 - 深圳市福田区处非办正在核查并将线索移交公安机关 [4] - 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已立案侦办 [4][8] - 中山投资人需通过当地派出所递交证据材料统一寄往深圳 [8] 行业现象分析 - 不法分子利用高回报承诺吸引投资者,伪装成合法项目 [16] - 互联网技术发展使诈骗手段更新,增加识别难度 [17] - "熟人社会"传播模式增加金融诈骗事件发生概率 [18]
直播间“999元旅游预付卡”调查
中国经济网· 2025-04-27 08:34
灰色产业链运营模式 - 个体工商户以百货零售资质注册抖店 实际无旅游经营许可 通过虚假商品链接兜售旅游预付卡[2][4] - 商家篡改交易快照 将商品类别归为玩具模型或家居饰品规避平台监管 利用实物发货规则逃避团购券自动退款机制[4][5] - 卡商成本每张仅几毛钱 批发价598元/千张 转手以999元/张售出 两头赚取卡金和地接社人头返佣[13] 消费者权益侵害手段 - 商家承诺"三年内随时退"但收款后迅速下线店铺 保证金被返还 导致消费者超出售后期维权无门[1][2] - 规避《旅游法》规定的旅游合同签订要求 仅提供空白合同模板 要求消费者落地签 且不标明行程明细[3] - 67人下单总金额超6万元 但商家注册不足10天即失联 被市场监管部门列入异常名录[2] 行业监管漏洞 - 正规旅行社入驻抖音需缴纳20万元保证金 而个体工商户仅需1万元 违规成本极低[4] - 平台审核周期长导致商家选择个体户资质入驻 可准备三五个账号轮换直播 并通过粉丝群引流至私域交易[14] - 抖音平台虽清退违规商家 但消费者投诉量达6万余条 反映出事前资质审查机制存在缺陷[3][4] 市场乱象特征 - 滥用"国旅"名称误导消费者 实际与中国国旅无关 属虚假宣传[2][4] - 地接社按游客年龄及地域向卡商支付200-2000元/人人头费 通过带客进购物店强制消费盈利[13] - 产品定价999元双人游明显低于成本 涉嫌线上版KB团(零负团费) 有非法集资嫌疑[15] 产业链盈利结构 - 卡商通过直播单场销售额可达数十万元 代理商获取暴利后无需承担旅游合同责任[13][14] - 地接社承担全程吃住行游玩费用却不向游客收费 完全依赖购物返点盈利[13] - 消费者被转卖两次:首次支付卡费 第二次被地接社作为购物消费资源变现[13]
穿透3700笔交易流水背后:非法金融如何“突破”反洗钱防线
证券时报· 2025-04-17 03:11
"当初我们买这些'理财产品'的时候,钱都是打到了对方提供的XX供应链公司、XX实业公司账户上。如 果这些交易涉嫌了非法金融活动,相关银行为什么从来没提示过风险呢?"某三方财富管理公司X财富 因涉嫌非法集资被立案侦查后,投资人张女士有此一问。 像张女士一样心存疑惑的投资人不在少数。证券时报记者循着投资人提供的银行流水信息追踪调查发 现,这些动辄与私人账户有着成百上千万资金往来的对公账户,大多是空壳公司。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金融诈骗犯罪均属于我国《反洗钱法》特别关注的七类洗钱上游犯罪。操控空 壳公司、账户频繁大额交易、交易对手方为大量自然人账户、大部分资金去向不明,X财富所控制账户 的种种交易行为,可以说风险特征"肉眼可见"。 银行作为资金流转的核心枢纽,反洗钱工作能否精准高效开展,决定了非法集资等活动能否被及时识 别、及时阻断。然而在实际执行中,一些金融机构仍存在相关机制不健全、对重点可疑线索识别能力不 足、执行力偏弱等问题,使得其对非法集资犯罪行为的防范打击力度大打折扣。 高额流水 非法集资等金融类犯罪是反洗钱长期风险监测的一项重点难点工作。这类犯罪行为常常身披"投资理 财"的外衣,大多涉案金额大、牵涉人 ...
315投资者保护日|警惕非法集资陷阱
天天基金网· 2025-03-11 19:30
区块链技术定义 - 区块链是一种新型计算机技术应用模式 本质为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据库 [1] - 每个区块通过密码学技术加密保存信息 确保信息不可篡改 [2] 虚拟货币属性 - 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均属于虚拟货币 [5] - 虚拟货币具有三项核心特征:非货币当局发行、采用加密及分布式账户技术、以数字化形式存在 [5] - 2021年9月15日十部门联合通知明确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法律地位 [5] - 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 [5] 非法集资手段 - 不法分子以"金融创新""区块链"名义发行虚拟货币进行非法集资 [1] - 通过"财富商机分享"旗号组建微信群 召开巡讲会诱骗投资者 [3] - 诱导下载非法APP购买自创虚拟货币 涉嫌诈骗与传销 [3] - 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属非法行为 [5]
【安全】退休有闲钱 防范非法集资要注意
中国建设银行· 2025-01-23 14:18
影视投资骗局 - 以"霸道总裁爱上退休的我"等短剧为诱饵吸引退休人员投资 [2] - 宣传影视投资具有高收益特点 承诺"收益那是指定高" [2][3] - 利用"50万元转账"等大额资金操作诱导投资者 [3] 非法集资特征 - 符合非法集资三要件:非法性 利诱性 社会性 [6] - 未经金融管理部门许可吸收资金 [6] - 向不特定对象承诺高额回报 [6] 受害者反应 - 投资者误将风险提示人员称为"骗子" [7] - 投资者沉迷追剧 忽视理财建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