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爱国主义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十项安排公布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11:23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安排进行阐述,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注意事项要求,无法提取与公司或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大刀将军”赵登禹:天地正气铸英魂
新华网· 2025-06-23 15:09
赵登禹将军生平事迹 - 赵登禹生于1898年,1914年加入冯玉祥部队,转战各省 [2] - 1933年3月11日夜率大刀队突袭日军,摧毁敌炮18门,取得九一八事变后首次大胜 [2] -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率部守卫南苑,在日军轰炸下誓死坚守阵地 [2] - 1937年7月28日撤退途中遭伏击殉国,年仅39岁,成为全民族抗战最早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2] 历史影响与纪念 - 抗战胜利后被追认为陆军上将,遗骨迁葬卢沟桥畔 [3] - 北平市将北沟沿改名为赵登禹路,通县东大街更名赵登禹大街 [3] - 1952年获毛泽东签发烈士证书,1980年墓地被修葺并列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 [3] - 大红门中学1997年更名赵登禹学校,2003年建立生平事迹陈列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 [3] 精神传承 - 赵登禹学校将将军事迹宣讲纳入开学第一课和教师培训 [3] - 每年清明群众自发前往墓地缅怀,其精神被比作"历史长空飘扬的旗帜" [4]
抗日战场上,他的军号始终嘹亮(时空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6-11 08:15
经过分析,该内容为人物传记类报道,主要讲述抗战老兵马章锁的英雄事迹,不包含公司或行业相关信息。根据任务要求,无需进行投资分析总结。
爱国情,端午不变的底色(人文茶座)
人民日报· 2025-06-02 06:12
端午文化内涵 - 端午习俗源于先民对抗疫病的抗争精神,包括悬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饮雄黄酒等传统 [1] - 屈原故事融入端午叙事后,"安康"被赋予家国情怀维度,体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1] - 粽子、龙舟等习俗凝聚"天涯共此时"的情感共鸣和"团结奋斗"的精神内核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传统节庆物品如艾草花束、香囊文创等通过国潮设计成为时尚单品,展现年轻一代文化认同 [3] - 龙舟运动从节庆活动发展为日常水上运动,吸引20多个国家爱好者参与,体现文化自信 [3] -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命名源自屈原《天问》,实现古今科技与文化的跨时空对话 [2] 时代价值体现 - 端午习俗通过创新形式融入现代生活,使爱国情转化为可触摸、能参与的生活方式 [3] - 传统节日承载中华文化价值观,持续滋养民族精神并激励发展 [2][4]
原核试验基地司令员范如玉,因病逝世
券商中国· 2025-05-18 09:42
范如玉将军生平与贡献 - 范如玉将军因病于2025年5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1] - 1943年出生于江苏丹阳,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8年初分配到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工作 [1] - 从事核试验技术研究、核试验工程系统管理研究和抗辐射加固技术研究40多年 [2] - 历任核试验基地研究所项目组长、研究室主任、科技处处长、研究所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 [2] - 退休后被聘为原总装备部抗辐射加固技术专业组组长 [2] 马兰基地与核试验事业 - 马兰基地是我国最早的核试验基地,被称为共和国核武器的"摇篮" [3]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距离马兰300多公里的罗布泊成功爆炸 [3] - 新中国的核自卫力量在马兰基地逐渐形成 [3] - 基地走出了八位"两弹"功勋院士和二十九位科技将军 [3] - 核试验是一项政治敏感的重大活动,参与者被赋予重大政治责任 [3] 核试验工作环境与精神 - 核试验在荒无人烟的荒漠中进行,环境恶劣 [3]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作条件艰苦:吃沙粒饭、喝苦水浆、住帐篷、坐卡车 [3] - 需要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科学技术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3] - 范如玉将军感谢清华大学的教育使其具备从事这一伟大事业的思想和技术基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