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
搜索文档
广州南沙湿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候鸟天堂”
新华网· 2025-10-03 11:24
漫步广州南沙湿地,红树成林连荫,千亩滩涂绵延,鸟类自在栖居——树、水、鸟相映成趣,勾勒 出一幅诗意盎然的生态画卷。 南沙湿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入海口西岸,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重要支点,每年 吸引近10万只候鸟栖息过冬,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候鸟天堂"。近年来,这里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为候鸟打造越冬停歇、觅食繁衍的"中转驿站"。 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滨海红树林湿地,南沙湿地根据鸟类习性进行了内部功能分区。"饭堂区"有 上千亩低水位滩涂,候鸟季水深维持在10公分左右,便于鸟类从容觅食;"筑巢区"内的红树林枝叶茂 密,平均高度超过20米,可有效防范天敌侵扰,为鸟类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游玩区"则种植了秋茄、 木榄、水黄皮、海芒果、桐花树等生长速度较慢的矮树林,成为鸟类嬉戏游玩的天然乐园。 据介绍,南沙湿地以构建"科学监测——数据应用——协同发展"闭环体系为目标,联合高校与科研 机构定期开展湿地植被、鸟类动态、环境质量等专项生态监测项目。广州市人民政府数据显示,截至今 年上半年,南沙湿地累计监测到鸟类185种,包括白尾海雕、黑脸琵鹭、东方白鹳、黑鹳、白琵鹭、褐 翅鸦鹃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4年 ...
海南发布爱鸟护鸟倡议书
海南日报· 2025-10-03 09:08
海南省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的关键节点和全球218个特有鸟区之一,保护鸟类是筑牢 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根基、守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倡议书倡议,群众要不破坏鸟类等 野生动物自然栖息地,不干扰其正常觅食、繁殖、休憩等活动,严禁侵占、损毁湿地、森林等关键生态 空间。不非法猎捕、交易、运输、利用鸟类等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坚决摒弃食用鸟类、斗鸟等陋习。与 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不随意投喂,避免引发其行为异化、健康风险或人身安全隐患。 秋冬季将进入候鸟南迁高峰期 海南发布爱鸟护鸟倡议书 倡议书倡议,群众不非法饲养鸟类等野生动物作为宠物,不随意放生、丢弃鸟类等野生动物。积极 学习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多渠道宣传保护理念,主动带动家人、朋友树立生态保 护意识。发现鸟类等野生动物受伤、异常或死亡情况,第一时间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报告,不擅自处 置,配合专业人员做好救助等工作。发现非法猎捕、交易、运输、寄递、食用鸟类等野生动物及其制 品,或销售禁猎工具等违法行为,及时向当地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主动提供线索,协助 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海南日报讯(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进入秋冬 ...
人鹮情缘(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舞剧《朱鹮》创作背景与主题 - 舞剧以世界珍稀鸟类朱鹮为题材 朱鹮象征吉祥幸福 并与人类在农耕时代和谐共处 [2] - 朱鹮种群曾因人类现代化进程濒临绝迹 1981年在中国陕西洋县发现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2] - 舞剧创作采风始于日本佐渡 此地因朱鹮"阿金"离世标志着日本本土朱鹮灭绝 成为舞剧上下场的分水岭 [2] 舞剧《朱鹮》的艺术表达与内涵 - 舞剧在"古代 近代 现代"时间维度中承载"美的和谐 美的毁灭 美的再生"主题 [3] - 艺术表现上不依赖具体复杂故事或情节冲突 采用舞蹈化 心理化的叙述方式引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3] - 舞剧结尾呈现24只朱鹮闲庭信步的场景 象征美的再生和本属于朱鹮的天空的回归 [3] 朱鹮保护成果与生态意识 - 朱鹮数量从个位数 百位数持续增长至千位数 反映国家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 [3] - 陕西洋县生态环境优良 任何受伤朱鹮均会被送至保护站受到精心呵护 [3] 编导的艺术创作历程与"生态三部曲" - 舞剧《朱鹮》于11年前在日本首演 并于去年从洋县开启10周年巡演 [4] - 编导于2020年编创舞剧《大河之源》 将焦点从自然延伸至文明的流长 [4] - 编导于2023年编创国内首部人工智能题材舞剧《深AI你》 与《朱鹮》《大河之源》共同构成"生态三部曲" [4]
法治如何为绿水青山筑牢坚实保护屏障?各地的生动实践交出“亮眼答卷”→
央视网· 2025-10-01 15:38
央视网消息:10月1日是国庆中秋假期的第一天,我们带您一起寻山问水,遍览祖国风光,看法治如何为绿水青山筑牢坚实的保护屏障。 从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到祖国北疆的大兴安岭,山水之间尽是大美中国的壮丽风景。 早上6点,一声长鸣划破清晨的天空,音色高亢婉转,这是海南长臂猿发出的声音,是它们宣誓领地、与家庭成员联络感情的信号。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曹明德称:"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 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保护范围大、生态过程完整,具有全球价值、国家象征。" 2021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并启动"智慧雨林"项目,工作人员搭建了28条"绳索廊道"帮助海南长臂猿跨越深沟滑坡。布设 了数百台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让海南长臂猿等珍稀物种的24小时自动监测和实时数据传输成为可能。此外,工作人员还种下了30多万株长 臂猿最爱吃的果树——为它们建起天然的果蔬餐厅。 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里,曾经仅有不到10只存活的海南长臂猿现在已经增加到了40多只。 如何让这种细致入微的保护长久延续?法治的力量正在为绿水青山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海南 ...
大山上的护鸟人
新华社· 2025-09-29 18:12
新华社南昌9月29日电(记者陈浚武)"鸟来了!"初秋的深夜,罗霄山脉的风裹挟着水汽,伴随着 迁徙的候鸟呼啸而来。这里是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营盘圩乡的万鸟岭山顶,56岁的护鸟员曾昭富举着特 制格网,快步走向刚"落网"的候鸟。 原来是只池鹭。他小心翼翼地将其装入白色保护布袋,动作娴熟,像呵护珍宝。"晚上把鸟装袋, 第二天戴环放生,看着它们飞远才安心。"曾昭富说。 位于江西遂川的"千年鸟道",是长江中下游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2002年当地鸟类环志站成立 后,曾昭富成了首批护鸟员之一。 环志,是指科研或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为野生鸟类佩戴带有唯一标识的环具(如金属环、彩色环 等),通过追踪其迁徙路径,监测种群数量与生存状况的科研保护手段。 为给鸟儿们环志,曾昭富住在山顶的木屋里,几乎每天守到深夜。他和老伴守着茶山与黄桃林,每 年护鸟两个月也能挣万余元,"三个女儿在外务工,小孙子偶尔回来,守着这片山和鸟,心里踏实"。让 他最骄傲的是最近救助的一只鸳鸯:"以前鸳鸯不往这迁,现在它们也来了,这就是生态变好最生动证 明。" 在相邻的小夏村,51岁的村民邱诗雄则走出了另一条"护鸟旅居"的路子。邱诗雄回忆,2012年他加 入村护鸟队 ...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传统智慧融合现代技术守护候鸟迁飞路
新华网· 2025-09-29 08:30
新华社香港9月28日电(禹丽贞、许朗轩)在香港米埔内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的滩涂上,每年秋冬时 节,一群身着"白袍"、黑嘴似琵琶的生灵总会如期而至,它们就是濒危鸟类黑脸琵鹭。其全球种群数量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数百只,到如今突破7000只,这一跨越背后离不开米埔自然保护区团队数十年的坚 守。 对黑脸琵鹭来说,米埔自然保护与后海湾另一侧的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构成它们的 重要越冬地之一。 "与深圳方面的合作是区域生态保护的关键一环。"文贤继强调。目前,港深两地已建立定期交流机制, 分享珍稀鸟类数量、迁徙规律等数据,联合开展监测,共同制定保护策略。"我们把基围改造吸引水鸟 的经验分享给深圳方面,深圳方面则将自动化水闸的技术方案传授给我们。"他说,港深两地共同守护 着湿地的生态平衡。 近日,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米埔自然保护区及迁飞路线保育项目总监文贤继接受新华社专访,介绍 了米埔的发展历程、创新实践及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协同保护方面的共同努力。 黑脸琵鹭的种群恢复堪称生态保护典范。文贤继介绍,通过设立专属栖息地、开展卫星追踪、沿线协同 保护等措施,黑脸琵鹭等濒危鸟类的迁飞路线得到了有效保护。 1983年, ...
“垃圾至少有10层楼高”!天坑溶洞垃圾堆成山,几条管道污水直排洞内,臭气熏天!当地最新通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8 23:02
每经编辑|陈柯名 9月27日,贵州毕节黔西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 2025年9月27日,网友"渔猎齐哥"在抖音发布视频,反映黔西市红林乡溶洞垃圾堆积问题。黔西市委市政府迅速开展核实处置工作。 经初步核查,该溶洞位于黔西市红林乡金林村三组,反映问题属实。目前,正从四个方面解决问题:一是有关市领导组织环保、水务、农业农村、综合执 法等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处理;二是制定垃圾清运方案,将于9月28日起对垃圾开始全面清运、规范处理;三是将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摸排,迅速查清污染 源头,全力消除问题隐患;四是对全市其他区域同步开展排查整治。 感谢网民朋友对我市生态保护工作的关心。对于大家提出的批评意见,我们将认真釆纳,并欢迎对后续整改工作进行监督。 上述视频称,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山,污水直排溶洞内,给溶洞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威胁。 "至少有十层楼高,从上面下来,全是垃圾。"9月27日,网友"渔猎齐哥"发布爆料视频称,位于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个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 山,其中不仅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甚至还有一些药品包装瓶等等有害垃圾。 "渔猎齐哥"在视频中提到,除了垃圾堆积,天坑周边还有几条排污管道,源源 ...
国庆中秋游武汉,遇见的不只是风景
新京报· 2025-09-28 07:36
旅游市场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武汉成为国内十大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在线预订人次同比增长35.5% [1] - 假期期间武汉安排花车巡游、无人机秀、金秋菊花展、国际赛事、明星演出等丰富文旅活动以吸引游客 [1] 城市生态建设 - 武汉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完成184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基本完成93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2] - 武汉完成390座各类码头清理,腾退岸线50公里,新增完成造林11.94万亩,新改建绿道48公里 [2] - 城市形成“一轴三区六段”总体功能布局,拥有80.7公里滨水空间与105公里环湖绿道 [2] 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 - 武汉5年间经济实现转折性跨越,总量跨越2万亿,稳居全国城市前十、中部第一 [2] - 产业转型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 [3] - 全市经济实现复元打平、重回主赛道、跨越2万亿的转折性跨越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武汉一家科技公司科研团队近3年突破“北斗+AI”领域十余项“卡脖子”技术,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应用于南水北调、雅万高铁等重大工程 [3] - 在光谷,人形机器人生产线带动产业链协同升级;在车谷,工业机器人与技术人员协同作业,平均每118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整车 [3] 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 武钢年产200万吨钢渣从“工业包袱”变为铺路用的抢手货 [3] - 中冶南方的发电技术每年减少碳排放超1亿吨 [3] - 随着“中碳登”平台覆盖面扩围,武汉正在成为全国碳市场中心 [3] 绿色发展机制 - 政府层面实施四级河湖长制织密监管网络;市场层面通过“武碳江湖”小程序实现“个人减排、企业买单”闭环 [5] - 从“武鄂黄黄”都市圈生态共治到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再到打造全球大河治理交流平台,武汉绿色发展有多层次机制护航 [5]
北京平谷首次发现黑松露
新京报· 2025-09-28 07:08
生态保护成效 - 平谷区四座楼市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珍稀真菌黑松露 填补区域物种分布空白 [1] - 黑松露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 需与特定树种根系共生 对土壤酸碱度湿度温度及洁净度有严格阈值 [1] - 发现印证该区域森林系统完整土壤洁净生态链稳定 为多种珍稀物种生存繁衍提供良好条件 [1] 保护区管理成果 - 四座楼保护区作为平谷区重要生态屏障 长期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主方针 [1] - 保护区实施严格资源管护 黑松露发现是对生态保护成效的有力印证 [1]
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27 19:1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总体经济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1年的27.6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超33万亿元 [2] - 9座城市跻身地区生产总值"万亿之城"行列 [2] - 拥有26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2] - 589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282家来自长三角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 - 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 [4] - 江苏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14个,总数全国第一 [4] - 安徽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突破3000万次 [4] - 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6万家 [5] - 上海光源每年开机时间长达7000个小时,但仅能满足四分之一机时申请 [5] - 浙江省金华市投入2400万元在合肥光源建成全国首个软X射线散射束线实验站 [5]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累计与589家长三角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孵化145个重大产业创新项目 [12] 区域协同与产业布局 - G60科创走廊九城(区)共建16个产业联盟、15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11] -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近3年营收连续跨过2.5亿元、3亿元、8亿元台阶,累计申请专利1500余项 [11] - 上海经济体量在2024年站上5万亿元新台阶 [12] - 浙江2024年上半年实现外贸进出口2.73万亿元,同比增长6.6%,居全国首位 [13] - 浙江中欧班列(义新欧)2024年上半年累计发运集装箱13.1万标箱,同比增长11.1% [13] - 安徽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3.6% [13] - 安徽2024年1至5月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23.57万辆、61.33万辆,均居全国第一 [13] 基础设施与机制协同 - 长三角每天铁路客流量超200万人次 [16] - 跨省项目"方厅水院"采用"委托审批"模式,打破行政壁垒 [17] - 长三角提供异地门诊和住院累计结算超5200万人次 [19] - 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预防接种等5项健康数据实现跨省通办、共享互认 [19] 生态环保与绿色发展 - 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清水 [21] - 长三角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84.5%,较2018年提升8.8个百分点 [22] - 59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3% [22] - 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建设5万吨中试基地,发展绿色纤维产业集群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