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

搜索文档
工程开建地下文物存毁损风险,检察官促“先考古后出让”入法
南方都市报· 2025-07-30 00:47
司法实践推动法治建设 - 检察官通过具体案件推动法治进步 例如现制现售饮用水监管制度完善和"先考古后出让"入法 [4][6] - 山东省滕州市检察官刘玲23年办理超2000件案件 推动地方立法明确监管主体并对全市1000余家制水机监督检查 [4] - 2021年推动出台"先考古后出让"文件 2022年11月该制度正式写入文物保护法修订版 [6] 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治理 - 安徽省芜湖市检察官汤恒明18年办理700余件案件 涵盖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和刑事案件 [7] - 办理长江非法采砂案件154起 诉请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用超4000万元 促进长江生态综合治理 [9] - 创新采用专家意见替代司法鉴定 使单案评估费用降至4000元以下 评估周期缩短至10天左右 [9] 基层检察实践创新 - 通过办案发现监管缺位源于法律制度空白 积极向地方人大提出立法建议 [4] - 在非法采砂案中从河床结构破坏和渔业损失等维度评估环境损害 形成法院采纳的专家意见 [9] - 解决评估费用高(原需十几万元)和耗时长(数月)的难题 大幅降低当事人承担成本 [9]
以公益诉讼之剑斩断坑老黑手
南方都市报· 2025-07-10 23:34
案件概况 - 广东省消委会提起首宗维护老年人权益消费民事公益诉讼 要求被告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作出超1500万元惩罚性赔偿 [1] - 案件为全国消协组织涉老诉讼第一案 涉案公司通过"免费体验""专家问诊""亲情营销"等手段构建针对老年人的心理控制链条 [1] - 被告公司销售网络覆盖广东十地市 涉案金额超亿元 违法周期长达近五年 [1] 欺诈手法分析 - 不法经营者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 健康焦虑等弱点 通过虚假宣传 价格欺诈诱导购买高价低质保健品 [1] - 案件呈现现代消费欺诈典型特征 形成规模化 体系化的欺诈生态 [1] - 欺诈行为不仅造成财产损失 更可能延误正规治疗时机 构成健康与经济双重损害 [1] 公益诉讼机制 - 检察机关刑事追责后移送线索 消委会接续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形成刑事惩戒与民事追偿闭环 [3] - 公益诉讼为分散受害者提供便捷维权通道 降低诉讼成本与举证难度 突破单个受害者维权能力不足困境 [3] - 将分散个体损害转化为可量化公共利益损失 有力捍卫老年群体利益 [3] 惩罚性赔偿制度 - 广东省消委会请求法院判令被告支付三倍惩罚性赔偿金并公开赔礼道歉 [4] - 惩罚性赔偿制度对违法者形成强大震慑 实现"查处一个 警示一片"效果 [4] - 案件为后续类似案件提供实践样本和裁判参考 推动老年消费权益保护司法实践完善 [4] 银发经济影响 - 我国老年人口突破3亿 公益诉讼通过提高违法成本 明晰市场规则为相关企业划下红线 [5] - 法治保障下老年消费者安心消费 银发经济才能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点 [5]
甘肃酒泉加强农作物种子领域公益诉讼 守护田间粒粒种
人民日报· 2025-05-20 05:47
行业概况 -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是全国重要的玉米、蔬菜和花卉制种基地,拥有200多亩种子晾晒场和近5000吨玉米种子晾晒规模 [1] - 当地制种企业自主研发的"敦玉606"品种受到外地种植户广泛认可 [1] - 制种育种周期长达数月,各环节管理直接影响各方权益 [1] 行业监管挑战 - 部分制种基地存在种子与合同需求不符现象,主要源于企业资质不完善和合同签订不规范 [1] - 经营主体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问题,表现为证件不齐、买卖程序不规范、制种大棚运转不合规等 [1] - 上述问题可能导致套牌侵权风险,影响制种企业和农户权益 [1] 监管措施与成效 - 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联合农业农村部门等多方开展专项整治 [2] - 已办理46件涉农作物种子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督促兑付种款2900万元 [2] - 监管行动惠及近150家制种企业和20万名制种农户 [2] 数字化监管创新 - 酒泉市检察院开发"种子安全法律监督模型",运行18个月协助办理近70件种子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3] - 模型整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部门数据,实现刑事立案、行政违法监督等4类线索分类处理 [3] - 配套建设公益诉讼检测实验室,配备40套快速检测设备,可对空气、水体和土壤进行基础检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