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
搜索文档
我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30%
经济观察网· 2025-09-19 11:07
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进展 -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 [1] -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发现并查处4545个涉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问题,已基本完成整改 [1] - 实施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 [1]
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长江日报· 2025-09-18 16:0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对外开放 - 依法依规综合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并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 [2] - 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并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 [2] - 改革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并加快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 [2] - 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大力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和国际经贸合作 [2] - 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并高水平建设自贸区武汉片区等开放平台 [2] - 着力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2] 基层治理与特定领域监管 - 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3] - 紧盯中小学“校园餐”农村集体“三资”养老等领域重点问题深化集中整治 [3] - 狠抓案件查办深化风腐同查同治从根源上净化基层政治生态 [3] - 推动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健全维护群众利益常态长效机制 [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 - 审议通过《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5—2035年)》 [4] - 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做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4] - 抓好“林长制”“河湖长制”责任落实持续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 [4] -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碳汇等产业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4]
“将推动新技术在拉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17 15:51
人民网北京9月17日电 (记者刘旭霞)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迅猛,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辟新路径。华南国家植物园研究员葛学军在 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华南国家植物园计划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到中国与拉美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上。 "人工智能模型将应用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与生态系统评估中。"葛学军表示,"人工智能模型结合遥感技术能实现实时栖息地监测,自动识别和勾画出 森林、湿地、草原等不同类型的栖息地,并以近乎实时的速度检测其变化,包括监测森林砍伐、非法采矿、农业扩张、城市蔓延以及评估生态恢复项目的进 展。" 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与秘鲁合作者一起考察亚马逊热带雨林。受访者供图 葛学军强调,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增强公众和科学家的数据采集能力、物种识别能力、鉴定对接能力和数据发现能力,为中国和拉美国家长期应对生 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提供支持。"在高新科技的支撑作用下,中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将大有可为。"葛学军说。 "拉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非常必要和紧迫。气候变化,比如安第斯高山冰川退化,给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影响,也给当地农业和饮水安全带 来威胁。"葛学军表示。 葛学军表示:"我们 ...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长江日报· 2025-09-17 15:48
9月17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署名文章、重要贺信 精神,研究我市贯彻落实工作;听取全市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情况汇 报,部署下一步工作;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审议相关文件。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 强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议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署名文章《纵深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精神,深刻认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意义,牢牢把握"五 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依法依规、综合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 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改革创新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进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更好融 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 谈会、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重要贺信精神,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 链,大力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和国际经贸合作,进一步稳外贸稳外资、积极扩大优质产品和服 务进口,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高水平建设自贸区武汉片区等开放平 台,着力提升贸易投资便利 ...
首次发现!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现身云南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7 11:10
细角疣犀金龟,又称五角大兜虫,体长50~55毫米,宽26-28毫米。雄虫背面隆拱,深棕褐色,触角10节,前胸背板甚隆拱,有前指强大的角突2对。雌 虫无角突,体型略小于雄虫。以腐木和腐殖土为食,能促进其分解,在森林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多栖息于森林环境中。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等地。 裳凤蝶是凤蝶科裳凤蝶属的一种大型蝴蝶。成虫雌蝶体长47-52毫米,翅展120-140毫米;雄蝶体长45-50毫米,翅展110-130毫米,触角、头部和胸部为 黑色,头、胸侧边有红色的绒毛。雌蝶前翅呈黑色或褐色,后翅中室及其周围亚外缘区各室的弯月斑均呈金黄色,其余部分黑色。雄蝶前翅黑色略透明,各 翅脉两侧为白色,后翅金黄色,在外缘区有黑色三角斑,尾翼呈金黄色,无斑点。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广东、广西、香港等地。 近日,云南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和西南林业大学科学家团队在对保护区开展昆虫调查时,观测并记录到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细角 疣犀金龟和裳凤蝶,这是该区域首次记录到这两个物种,同时填补了永德大雪山保护区在这一类群的新种分布及国家重点保护的空白,为保护区的生物多样 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r 0-3 9 8 T 1 ...
杭州邀全民共绘生态美好图景
杭州日报· 2025-09-17 10:42
杭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 - 杭州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20至2023年首次全方位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记录到物种16000余种,包括陆生高等植物4868种、陆生脊椎动物689种、昆虫6967种、大型真菌1428种、淡水水生生物2055种,并发布5个新物种及发现11个中国新记录物种 [4] - 在COP15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100+”典型案例中,杭州独占4席,湿地生态修复入选浙江省优秀案例 [4] - 杭州发布全国省会城市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并出台《杭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5年)》,部署四大优先领域、25项优先行动和46个建议项目清单 [4] 公众参与新模式 - 杭州通过充满创意的特色活动及打造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逐渐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公众参与新模式 [4] -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推出“守护生物圈微心愿”线上接力活动,市民可扫描二维码许下或认领与环保相关的微心愿,活动结束后将抽选50名许愿参与者送出礼物 [3][5][6] - 认领微心愿的志愿者可通过“志愿汇”App或“志愿杭州”小程序兑换志愿时长,9月22日起活动快闪驿站将出现在杭州街头 [6] 具体保护成果案例 - 在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数量从濒危的80只增长到300余只 [2][3] - 志愿者在海岸线清理了超过500吨垃圾 [3] - 肯尼亚的“绿带行动”通过植树造林改变了贫瘠的土地 [3]
汇聚治理智慧,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9-17 06:10
大会概况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这是该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1] - 大会预计迎来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1] - 大会将发布《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和《杭州宣言》,制定未来十年发展蓝图[1] 生态保护成效 - 通过国家公园与植物园体系建设,大熊猫、东北虎豹、藏羚羊、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稳步恢复[2] -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包含44个国家级野外台站,为全国生态环境决策提供基础科学数据[2] -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对兽类、鸟类、微生物等多类群开展系统动态监测[2] 科技应用与支撑 - 开发了集图像、声纹与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2] - 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多尺度强化数据采集,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3] - 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在生态保护成效评估和旗舰物种监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 国际合作与贡献 - 中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积极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1] - 中国科学家牵头发起的“深时数字地球”等数十个科学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行动计划[3] - 中国积极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任务落实,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3] 行业实践与创新 - 农业农村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实施休禁渔制度、建设海洋牧场,推动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有机统一[4] - 浙江省联合蚂蚁森林开展“零碳办会”活动,截至8月底参与人数达335万,积累碳汇4452吨[5] - 科技支撑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长江十年禁渔、国家公园建设等重大决策提供重要支撑[3]
新发现1种、新记录215种 杭州全域陆生野生动物“家底”公布
央视网· 2025-09-16 19:10
调查总体成果 - 杭州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达696种 占浙江省总数的84% 隶属33目141科 其中两栖类42种 爬行类70种 鸟类485种 兽类99种 [1] - 物种总数较前次调查提升45.3% [1] 保护物种现状 -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4种 占浙江省总数的67.6% [2] - 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7种 占省重点保护物种的87% [2] - 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及以上物种62种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及以上物种84种 [2] 新物种与新记录发现 - 发现兽类新物种华东林猬 [3][4] - 记录各级新物种215种 包括浙江省新记录9种(如黑喉歌鸲 绿眉鸭 安徽麝鼩)和杭州市新记录22种(如福建掌突蟾 古氏草蜥 灰背隼 暗褐彩蝠) [4] 调查方法与规模 - 采用3×3公里网格为主体 综合运用红外相机自动监测 样线样点调查 DNA技术 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手段 [4] - 累计投入调查人员上万人次 调查样线1.3万余条 调查里程上万公里 布设红外相机1200余个位点 获取数据超35万条 [4] 调查时间与范围 - 调查自2021年开始至2025年结束 历时5年 覆盖杭州13个区县(市) [5] - 系2005年后首次全市域陆生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 [5] 调查应用价值 - 全面掌握黑麂 中华穿山甲 白颈长尾雉 西湖鸳鸯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现状 [4] - 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 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及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5]
我国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生态环境部回应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7:1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引领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1] - 生态环境部与相关部门建立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并印发实施一系列重要政策性文件、战略行动计划和重大工程方案 [1] - 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国际合作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与生物圈计划”和“昆蒙框架”协同增效 [2] 制度与政策举措 - 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设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2] -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持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 [2] 科技支撑手段 - 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走航巡护车以及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多尺度、多层次、常态化采集数据 [2] - 建设监督性调查观测网络,通过科技赋能强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撑 [2] 国际合作进展 - 推动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深化“南南合作” [2] - 推动国际履约,协同应对生态环境领域的全球性挑战 [2]
“国蝶”金斑喙凤蝶现身广东低海拔区域
新华网· 2025-09-14 00:27
生物多样性观测 - 金斑喙凤蝶频繁现身广东 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天井山片区观测到雌性个体 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首次记录活动踪迹[1] - 该物种对栖息地植被 气候 生态完整性要求极高 一年生活两代 成虫活动时间短 繁殖受气候影响大 雌雄比达1:50-200 雌性个体尤为少见[2] - 自2015年起南岭地区车八岭先后5次记录踪迹 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南岭片区2022年及2023年两次记录珍贵影像[2] 生态价值评估 - 在海拔540米低海拔区域发现健康雌性个体 表明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的森林生态链条已实现完整衔接[2] - 印证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完整 其生态价值愈发凸显[2] - 为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质量提供重要科学依据[1] 物种特征 - 金斑喙凤蝶属亚热带 热带高山物种 栖息于海拔1000-2000米常绿阔叶林山地[1] - 位列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 被誉为中国"国蝶"[1] - 仅在广东 江西 福建 浙江等少数地区有确切记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