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

搜索文档
朱锋:变乱交织的世界更需要文明对话
环球网· 2025-07-10 06:47
全球局势分析 - 2025年是二战结束80周年、联合国成立80周年等重大历史节点 但国际局势呈现80年来罕见的变乱交织特征 [1] - 俄乌冲突和中东以哈冲突持续发酵 以色列与伊朗军事冲突虽停火但和解前景不明 潜在第三场战争风险加剧全球动荡 [2] - 美国政府推进"大而美"税改法案 加速"特朗普2 0"政策转型 单边保护主义冲击国际经贸秩序 [3] 全球治理挑战 - 气候变化、疫情后续影响叠加 世界脆弱性达二战以来峰值 西方制度优越论面临空前质疑 [3] - 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治理体系遭遇挑战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受到实证领域重大质疑 [3] - 生产要素跨境流动推动的全球化进程面临"再全球化"与"去全球化"双重压力 [3][5] 中国全球文明倡议 - 倡议包含四大核心内容: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 [6][7] - 强调文明交流超越隔阂 互鉴超越冲突 包容超越优越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8] - 第78届联大通过决议设立每年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 获80多国支持 [9] 倡议实施路径 - 通过机制化架构塑造国家间关系 深化人文交流消除隔阂 搭建多边对话平台 [7] - 维护联合国核心地位 加强国际经济金融政策协调 防止霸权冲突和阵营对立 [10] - 推动平等有序世界多极化 普惠包容经济全球化 创造和平繁荣发展前景 [10]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展览升级与文物扩充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闭馆改造9个多月后重新开放,展厅面积从6700平方米增至1.22万平方米[3] - 新增文物、档案1000余件(套),包括1936年伪满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报告和方大曾的《卢沟桥战记》等首次亮相的珍贵文物[3] - 通过向中国国家博物馆等50余家机构借展、组织调研团队征集、社会捐赠和国际交流等方式扩充展品[3] 技术应用与互动体验 - 运用OLED交互透明屏、CAVE五面屏和裸眼3D等技术增强互动性,如触屏展示傅常灯柜家书和电子大屏演示地道战结构[4] - AI修复抗日英雄彩色照片,观众可通过触摸屏幕献花互动[5] - 全程讲解时间从60分钟延长至90分钟,新增卢沟桥事变牺牲烈士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证书等首次展出的文物讲解内容[4] 展览主题与历史呈现 - 主题展览《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贯通呈现14年抗战历史,突出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3] - 东北抗联展区通过场景还原(白雪、白桦、青松)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抗战前线氛围[4] - 纪念馆前8级和14级台阶象征全民族抗战8年和14年抗战的漫长历程[6] 国际视角与教育意义 - 展出的日本友人小泽龙一捐赠的"九一八"事变写真集和东京审判旁听券等文物体现国际支持[7] - 学生通过互动相机装置与南京大屠杀保护者约翰·拉贝合影,增强对历史和国际援助的直观认识[7]
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引领推进新时代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发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21
中美民间外交倡议 - 习近平主席向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访华团寄语,提出"未来5年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倡议,强调青少年应成为"两国友好的新一代使者"[1] - 民间外交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发展,习近平外交思想为其提供根本遵循,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国家外交全局[1] 民间外交理论体系 - 习近平关于民间外交的论述包含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继承新中国外交理念(毛泽东至胡锦涛时期)与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天下为公、和而不同等)[3] - 理论逻辑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把握国际形势"两个大局")和唯物史观(遵循历史规律强化中美民间纽带)[4][5] - 实践逻辑源于习近平早期对外交往案例(如1985年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及新时代元首外交实践(2014年澳大利亚访问等)[6] 核心思想内涵 - **人民观**:60%以上美国友好团体演讲内容聚焦"人民",强调"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8][11] - **系统观**:构建政党/政府/民间协同的对外工作体系,形成元首外交引领、官民并举的新局面[9] - **文明观**: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反对文明冲突论,倡导平等互鉴的交流模式[13] 实施路径 - 服务元首外交:配套民间活动营造友好氛围,如2023年旧金山欢迎宴会等公共外交案例[15] - 创新传播方式:结合大数据/AI技术强化国际传播,拓展青少年交流等基层渠道[16][17] - 深化多边合作:推动"一带一路"与全球发展倡议落地,夯实双边关系民意基础[15][16]
凝聚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合力——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述评
新华社· 2025-07-09 23:03
全球文明倡议 - 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包含四个"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1] - 倡议旨在增进文明对话交流,消弭误解隔阂,为人类团结应对共同挑战注入正能量 [1] -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将吸引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中外嘉宾参与 [1] 文明平等与交流 - 联合国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每年6月10日),由中国等83国提案通过 [2] - 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创造了多元文明,通过交流互鉴实现共同繁荣 [2] - 中国推动中老铁路"跨国春晚"等创新文化交流形式,促进民心相通 [7] 国际合作实践 - 中国与埃及、希腊等国开展联合考古项目,如中沙红海考古、中埃孟图神庙考古等 [12][13] - 中非合作将文明互鉴列为"十大伙伴行动"之首,并发布《2026年"中非人文交流年"概念文件》 [8][9] - 中国扩大单方面免签范围至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实现海合会国家全覆盖 [11] 技术创新赋能 - 中国企业研发智能翻译眼镜,助力跨语言文化交流 [12] - 中国网络文学、游戏、影视剧等文化"新三样"成规模出海 [11] - 科技与艺术融合项目如"上海·伦敦艺术之约"促进文明创新 [10] 多边平台建设 - 中国举办良渚论坛、世界汉学家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国际对话平台 [8] - 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雅典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等专业机构 [8] - 积极考虑承办2028年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论坛 [9]
“十四五”经济大幅跃升,2025年GDP预计达140万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3:12
经济总量与增长 -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2024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左右,增量超过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或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总和[2] - 前四年经济增速平均5.5%,在经受各种风险挑战下保持这一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2] -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超过30万亿元,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第一,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3] 基础设施与实体经济 -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港口网、城市轨道交通网、输配电网、宽带网[3] - 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风电装机、光伏装机、充电桩、快递网点等现代化基础设施[3] - 实体经济根基越来越强,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3] 创新能力与科技发展 - 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4] - 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AI大模型、工业机器人,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4] - "三新"经济增加值2024年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4] 能源与粮食安全 - 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3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谷物、肉类、花生等产量居世界首位[6]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4亿吨油当量,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6] - 构建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6] 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 - 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共同繁荣之路,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5] - 2024年外国旅客入境量增长96%,"中国游""中国购"持续升温[5] - 网剧、网文、网游等文化"新三样"在海外影响甚广[5]
李强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
证监会发布· 2025-07-09 09:26
中国与联合国合作 - 中国强调联合国成立80年来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和促进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 -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议与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高度契合 [1] - 中国愿深化同联合国的沟通与合作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1] 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 - 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并推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2] - 中国支持联合国在推动紧张局势降温中发挥独特作用并参与热点问题政治解决 [2] - 中国呼吁各方优先发展减贫、教育、就业和能力建设等重点领域并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2] 新兴领域治理 - 中国支持尽快补齐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极地和外空等新兴领域治理短板 [2] - 联合国期待与中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 [2] 国际议程与发展合作 -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将继续坚定扩大开放并与各国分享机遇共同发展 [2] - 联合国赞赏中国为推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作出贡献 [2]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今明两日在曲阜尼山举办
大众日报· 2025-07-09 09:06
文化论坛与学术交流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7月9日至10日在曲阜尼山举办,聚焦儒家文化与现代议题的融合[1][2] - 论坛吸引了来自13个国家的22名国际汉学家参与驻研计划,已举办多场学术对话会,包括"儒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当代意义"等主题[3][4] -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16所高校合办研究生院,招收1836人,并设立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推动"尼山品牌"国际化[4] 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 - 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发现距今4750年前的史前母系社会组织,为世界首次确证[7] - 山东推进"海岱考古"工程,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研学热点,打破"中国文化西来说"[7] - 全省博物馆达839家(国家一级馆32家),国有可移动文物286万余件(套),全部实现数字化保护[8] 古籍整理与数字化 - 《齐鲁文库》计划出版13亿字、4000多册典籍,已整理出版《儒典》1816册和《齐书》1096册[8] - 山东省古籍数字资源平台上线408种古籍(4903册),提供36万余拍数字资源,支持智能检索和跨终端阅读[8] 文化惠民与乡村振兴 - 济宁市兖州区开展非遗"课目制"活动100余场,覆盖群众3.7万余人,推动非遗进社区[10] - 山东打造"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覆盖1200多个乡镇和5万多个村,带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12] - 全省开展移风易俗小戏小剧巡演,整治高价彩礼等陋习,推动乡村文明建设[11]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为钥,曲阜解锁传统文化交流传承密码
大众日报· 2025-07-09 09:06
文化交流与传承 -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使曲阜从"文化深闺"转变为"世界窗口",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1][2] -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吸引近400名外方嘉宾出席,创历届最高规格,推动曲阜融入全球文化交流格局 [3] - 曲阜今年已接待来自数十个国家的近两万名宾客,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3] 文化创新与传播 - 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传播儒家文化精髓的关键策略 [3] - 孔子博物馆通过拓印技艺等互动体验,将深奥的儒家文化转化为具象形态,增强游客参与感 [3] - "沉浸式"文旅体验(如古乐舞表演、文创产品、无人机光影秀)使传统文化呈现"年轻态",吸引更多游客 [4] 文旅经济与数据 - 曲阜去年接待游客超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27%,其中研学旅游208万人次、增长22.3% [4] - 旅游总收入达189亿元,显示文化"两创"对文旅经济的显著拉动作用 [4] - 70多万人参加文明礼仪培训,35万人次参与经典诵读等活动,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公众生活 [4]
尼山论什么?全球文明对话
大众日报· 2025-07-08 08:56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核心使命 - 通过对话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包容共存[1] - 历届主题紧密呼应全球性挑战,如第二届聚焦冲突消弭,第四届探讨生态文明[1] - 学者共识为尊重、交流、平等、互鉴是文明共存发展的方式[1] 议题设置的创新性 - 2022年活动中比较中希古典文明智慧,寻求跨文明最大公约数[2] - 孔子与托尔斯泰思想对话会体现不同文明间的共通性[2] 第十一届论坛的迫切性与主题 - 针对单边主义、地缘紧张等背景,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3] - 设置6个分议题包括人工智能、儒家文化等全球化热点[3] - 主旨引用费孝通理论,强调文化多样性承认与平等共存[3] 主题的深层意义与全球价值 - 揭示文明发展本质为多元协同而非单一扩张[4] - 全球现代化需各文明保持特色并吸收其他文明成果[4] - 呼应文明交流大趋势并为现代化提供路径指引[4]
守护历史记忆 捍卫世界和平(和音)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章主要聚焦于历史纪念活动,未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经核查,全文五篇文档均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展开,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回顾、国际意义和未来启示三大主题,但未提及任何企业或产业信息。建议重新提供包含商业或经济要素的新闻素材以便进行专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