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小紫花绽放大产业——新疆霍城薰衣草产业振兴记
新华网· 2025-07-17 18:50
薰衣草产业发展现状 - 新疆霍城县被誉为"中国薰衣草之乡",近年来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1] - 2017年四宫村薰衣草种植面积达1.2万亩,成为县域核心种植区[1] - 2024年四宫村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2万元,较五年前荒山状态实现显著提升[1][2]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延伸 - 当地企业联合高校建立省级研发平台,攻克精油提纯等关键技术[2] - 加工转化率达8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4.57亿元[3] - 开发精油、纯露、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形成完整加工产业链[2][3] 旅游经济带动效应 - 夏季"紫色旅游"吸引超1000万人次游客,2024年旅游总收入55.06亿元[3] - 薰衣草旅游专项收入达1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27.2%[3] - 民宿、餐饮、物流等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3] 未来发展规划 - 预计2025年薰衣草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1亿元,第三产业占比近30%[3] - 产业模式从单一种植向"种植+加工+旅游"全链条转型[1][3] - 通过特色产业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形成可持续发展路径[1][3]
“心齐了,干劲更足了”(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人民日报· 2025-07-05 05:56
乡村振兴实践 - 后屯村驻村第一书记陈浩南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计划将玉米深加工为煎饼、面条等伴手礼产品[2] - 该村修复旅游轴线主路2.3公里,修建停车场500平方米、公共厕所2处,新修高标准田间作业道1.5公里[3] - 计划打造红色文旅综合体,进一步拓宽致富路径[3]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后屯村是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李兆麟故居所在地,正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促进发展[2] - 村民建议在故居周边建设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并开发农产品留住游客[3] - 通过修复旅游设施和开发农产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3] 基层治理创新 - 陈浩南走访全村367户村民,通过解决实际需求如为残疾村民配置轮椅、协调葡萄种植户供水等建立信任[2] - 每月召开支部党员大会通报发展动态,参会人数从10余人增加到常住党员全员参与,吸引村民代表和返乡青年献策[3] - 通过培训提升党员干部能力,如村支书学习玉米高产技术、会计运用短视频宣传、返乡青年参加省级培训[4] 人才培育成效 - 组织村干部和优秀青年参加培训,村支书熊玉森率先应用玉米高产新技术[4] - 会计张勇通过短视频宣传积累粉丝,返乡青年熊鑫参加省级培训并成为党组织发展对象[4] - 人才培育带动村庄发展,实现"一年一变样"的积极变化[4]
吉林通化县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锚定富民产业延链提质增效(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人民日报· 2025-06-09 06:21
人参产业数字化转型 - 通化县启动人参种植基地电子围栏建设 实现远程监控和土壤空气分析 推动标准化种植[1] - 种植户通过手机可实时查看5公里外人参地情况 茎秆细节清晰可见[1] - 基础设施升级包括网络通信和电力配套 为数字化种植提供支撑[1] 产业链基础建设 - 对宜参林地全面普查并限定核心产区 提升好林标准实现可持续发展[3] - 建设林下山参种苗护育基地 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和标准化种植[3] - 全县人参加工企业达1100余家 形成药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五大系列600余种产品[5] 加工技术升级 - 企业从粗加工转向精深加工 生产流程包括粉碎磨浆提纯冷冻等工序[4] - 引入科研团队培育龙头企业 开发人参冻干片等高附加值产品[4][5] - 加工环节技术含量提升 推动产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型[5] 品牌价值提升 - 实施"一参一码"追溯体系 每株人参按品类年份品相明码标价[6] - 加强全流程质量监管和检验检测 完善市场诚信体系[6] - 2024年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50.27亿元 同比增速126%[7] 政府战略规划 - 锚定"一产增量二产增质三产扩销"目标 推进产业标准化规范化[7] - 构建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体系 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1][7] - 县委书记明确以人参产业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7]
“小透明”出大彩!四川江油趟出改革强村新路
中国发展网· 2025-06-06 23:51
集体经济模式创新 - 白沙村通过"集体发起、集体合作、集体管理、集体收益"新机制重构农村经济体系,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10万元跃升至2024年117.26万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5% [1][2] - 采用"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整合3000亩耕地,村民每亩保底分红500元,2024年土地收益达540元/亩(同比+8%),农业社会化服务收益32万元 [3][4] - 建立"1+3"经营架构(联合社+土地/农机/劳务合作社),通过"资源入股、三钱增收"模式使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2万元 [3][4] 产业升级与品牌建设 - 构建3000亩优质粮油基地,2024年稻米产值超900万元,延伸产业链建设年产能2000吨的加工生产线,取得SC认证 [5][6] - 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普通大米价格从1.3元/斤升至4-8元/斤,"富锌"大米达30元/斤,松香丝苗品种溢价达普通大米2倍 [1][6] - 打造"白沙裕农"综合品牌覆盖大米/菜油/石斛,通过"文创+文旅+营销"策略,2023年以来文旅项目接待学生3.5万人,创收40余万元 [6][8] 三产融合发展战略 - 上游品种分层:2700亩传统品种年产值700万元,300亩优质品种对标五常大米,高端品种提供定制化种植 [7] - 中游品质管控:实现100%机械化/智能化管理,建立网格化品质监督体系(200亩/网格) [7] - 下游业态创新:融合稻粮/蚕桑/中医药文化发展"园区+景区",采用"联合社+专业化公司"销售模式拓展社区团购/电商直播渠道 [8] 科技与组织赋能 - 成立"科技小院"引入7名农技专家,2024年试种高溢价新品种推动粮食总产突破1500吨 [6] - 创新"党组织+合作社"机制形成"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共富格局,获评四川省宜业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典型案例 [2][6] - 战旗镇计划以白沙村为核心推广"白沙模式",构建一核多级的集体经济发展格局 [8]
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签约首批项目 计划2026年底开工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15 20:37
深圳远洋渔业增长 - 2024年深圳远洋渔业产量达15 4万吨 同比增长329% [1] - 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签约首批重大合作项目 包括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中冶长城投资有限公司等 [1] - 澳鲜(深圳)渔业有限公司 广东连深海洋食品有限公司 深圳浩运水产有限公司 深海生物(深圳)有限公司等成为首批入驻企业 [1] 深圳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规划 - 基地选址盐田港及后方陆域 首期用地规模约3 1公顷 二期6 2公顷 三期4 6公顷 [1] - 项目预计2026年完成首期土地出让 2026年底开工建设 [1] - 后方陆域有27公顷建成工业厂房用地及盐田冷链园区 综合保税区预留工业 仓储物流用地 [2] 基地功能与定位 - 面向高端消费市场 与香港隔海相望 具备深港旅游消费合作优势 [2] - 对标澳大利亚悉尼鱼市场 日本丰州鱼市场 目标打造国家远洋渔业基地2 0版本 [2] - 功能涵盖智能远洋渔业装备制造研发 渔业种苗科研培育 渔业金融服务 全球水产品跨境综合交易 渔业观光旅游等 [2] 深圳海洋经济发展 - 深圳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 海岸线257公里 [2] - 2023年发布《深圳市海洋发展规划(2023—2035年)》 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 - 盐田区以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为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