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

搜索文档
ST路通“宫斗戏”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08:38
控制权争夺背景 - 梅花创投董事长吴世春通过司法拍卖以1.5亿元竞得ST路通7.4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6] - 公司自2016年上市以来股权结构不稳定,营收和净利润逐年下降 [6][7] - 前任控股股东华晟云城因债务问题持股被司法拍卖至零,仅保留6.28%表决权委托 [7] 股权交易与表决权安排 - 吴世春与顾纪明等签署协议拟转让6.4%股份至"梅岭合伙",总价1.6亿元,同时获得不可撤销表决权委托 [7][23] - 交易若完成吴世春方将合计持有13.84%股份,每股12.5元较市价溢价13.6% [7][23][24] - 协议因"梅岭合伙"未成立且文件不合规未披露,后于5月26日蹊跷终止但未提供书面文件 [8][20][21] 董事会改组博弈 - 吴世春联合持股超10%股东要求罢免3名董事并提名新董事,认为华晟云城提名董事已失去代表性 [9][13] - 董事会三次否决提案,理由包括任期未满、经营稳定性考虑及涉嫌违反收购过渡期规定 [13][15][18] - 独立董事初期支持管理层,后期对董事会拒绝提交提案行为提出质疑 [16][17] 监管介入与市场影响 - 深交所发关注函质疑公司限制股东权利,江苏证监局因信披违规对公司及董事长采取监管措施 [18][25] - 吴世春持股增至8.03%,管理层因信披滞后和程序瑕疵削弱自卫正当性 [26] - 双方操作均存在合规争议:管理层信披违规,吴世春方"先协议后设主体"的非常规操作 [26][27] 行业观察 - 案例展现股权分散上市公司面临的控制权争夺风险,涉及司法拍卖、表决权委托等多重手段 [6][7][23] - 控制权变动过程中程序合规性与信息披露完整性成为监管关注重点 [18][25] - 交易结构设计(如溢价收购+表决权委托)对收购过渡期认定产生法律争议 [24][27]
创投机构“敲门”上市公司 搅局者还是拯救者?
上海证券报· 2025-06-30 03:06
控制权争夺事件概述 - 知名投资人吴世春通过司法拍卖以1.5亿元竞得ST路通7.44%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随后联合其他股东提议改组董事会但遭全票否决,新旧股东矛盾公开化 [1] - 市场争议焦点包括创投机构入主角色定位("野蛮人"或"白衣骑士")、程序合规性及产业整合动机 [1][6] "竞拍+改组"策略法律争议 - 核心分歧在于原控股股东丧失股权后其提名董事的合法性,现行公司法未明确董事提名权与持股比例挂钩 [2] - 律师指出司法拍卖程序合规性高于二级市场举牌收购,不属于传统"野蛮人"行为,但暴力改组策略仍面临董事会抵制风险 [3][4] 信息披露与程序瑕疵 - ST路通董事会拒绝发出临时股东大会通知且未主动公告监事会决议,涉嫌违反信披义务,交易所已下发问询函 [5] - 律师建议通过股东会获取足够表决权是解决控制权争夺的根本途径,诉讼或监管投诉效率较低 [4] 创投机构入主动机分析 - 政策背景:2024年"并购六条"支持私募基金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收购上市公司,为一级市场退出提供新路径 [6] - 市场质疑创投可能通过控制上市公司平台高估值注入被投项目,实现"左手倒右手"套利而非真实产业整合 [6] - 需评估五项合规标准:资金来源、资产注入计划、治理优化、股价稳定及信披合规 [7] 市场影响与潜在问题 - 控制权争夺可能导致股价剧烈波动,新股东若缺乏行业经验或引发经营混乱 [4] - 需防范大股东变更引发的治理动荡,避免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 [7]
21调查|吴世春协议转让终止,ST路通“宫斗戏”升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9 20:15
控制权争夺背景 - 梅花创投董事长吴世春通过股权交易布局上市公司,最新目标是ST路通(300555.SZ),引发董事会改组对抗 [2] - 吴世春联合顾纪明、尹冠民等股东"逼宫",现任管理层严防死守,双方博弈充满戏剧性转折 [3] - ST路通的控制权之争成为观察上市公司治理的典型样本 [5] 吴世春的资本布局 - 吴世春投资风格以"快、准、稳"著称,在科技领域投资经验丰富 [6] - 1月6日通过共青城青云数科以2.3亿元收购梦洁股份10.65%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 [7] - 3月通过司法拍卖以1.5亿元竞得ST路通7.4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7] ST路通股权结构演变 - 自2016年上市以来,公司经历多次股权变动和控股股东更迭 [7] - 2021年2月永新泽弘向华晟云城转让12.55%股份,后者成为新任控股股东 [8] - 华晟云城股份被司法拍卖后直接持股比例降至零,仅通过表决权委托持有6.28%表决权 [8] 吴世春的收购行动 - 5月7日签署协议约定以1.6亿元收购ST路通6.4%股份,并通过表决权委托获取对应股东权利 [9] - 完成后吴世春及"梅岭合伙"将持有公司13.84%股份 [11] - 每股转让价格约12.5元,较当时股价(约11元/股)存在明显溢价 [21] 董事会改组冲突 - 5月26日吴世春等合计持股超10%的股东要求罢免董事长邱京卫及两位董事,并选举新董事 [12] - 6月4日董事会全票否决罢免提案,理由包括任期未满、缺乏法律依据等 [15] - 6月18日和20日董事会再次否决吴世春和顾纪明等人的相同提案 [17] 监管介入与争议 - 6月23日深交所发关注函,要求说明是否存在限制股东权利的情形 [18] - 6月23日ST路通因未披露股东提案被江苏证监局责令整改,董事长被出具警示函 [22] - 吴世春在二级市场增持ST路通股份,截至6月23日持股比例上升至8.03% [23] 股权转让的戏剧性转折 - 6月24日吴世春等发送《关于终止股份协议转让的告知函》,称交易已于5月26日终止 [18] - 公司表示截至回函日未收到终止协议的书面文件 [19] - "先协议后设立主体"的安排具有特殊性,"梅岭合伙"至今未完成设立 [20] 双方立场与争议 - 管理层认为吴世春涉嫌空壳收购、零成本夺取控制权的"野蛮人"行为 [17] - 吴世春认为管理层公告"漏洞百出",表示等待监管继续问询 [18] - 独立董事在后期会议中分别选择弃权和反对,认为董事会拒绝提交提案存在不当 [17]
瑞联新材控股权之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5 20:14
控制权争夺背景 - 瑞联新材自2023年9月原一致行动协议到期后陷入"无主状态",原股东刘晓春阵营合计持股约37%,股权结构分散[13][14] - 2024年5月青岛开投集团提出组合方案:协议受让11.74%股份+表决权委托12.07%+定增认购,试图以23.81%表决权及8.85亿元收购38.24%股份入主[14][15] - 青岛国资入主旨在补全青岛西海岸新区"原料-面板-终端"显示材料产业链,与京东方等企业协同[15][16] 股东大会博弈 - 2025年5月12日年度股东大会审议12项议案,《关于取消监事会的议案》未获通过,同意票43.8428%,反对票54.9707%[6][7] - 普通股股东投票分布:反对票56,767,694股(54.9707%),弃权票1,225,212股(1.1864%)[7] - 议案被否或与原股东阵营代表吕浩平缺席董事会表决有关,其作为审计委员会成员未提交表决票[8] 双方攻防策略 - 青岛国资方推动取消监事会以优化治理结构,但原股东阵营通过否决议案阻断其控制权强化意图[10] - 原股东刘晓春阵营2025年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5%,高于青岛国资11.43%的持股[18][19] - 原股东发起"第三人撤销之诉"挑战司法判决,若胜诉可能逆转青岛国资控股地位[19] 经营与技术布局 - 公司2024年营收14.59亿元(同比+20.74%),净利润2.52亿元(同比+87.60%),扭转2022年下滑趋势[16] - 原股东刘晓春坚持技术自主性,2024年与出光兴产战略合作成立OLED材料合资企业[22] - 公司2024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核心技术人员获授比例达42.38%,反映对技术团队的依赖[23] 市场反应 - 2025年3月司法判决后股价上涨13.3%,但5月监事会议案被否后回落至39元,市值较高点缩水超20%[10] - 股东户数从2025年3月9798户降至5月8417户,显示中小投资者加速离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