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icon
搜索文档
打通“两山”转化高效通道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5
数字经济发展阶段转型 - 数字经济发展正从互联网+广泛连接阶段向人工智能+创新引领阶段迈进 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1] 乡村生态产品范畴 - 乡村生态产品包括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等传统资源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新型生态服务[1] 数字技术赋能价值实现 - 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拓展价值边界 构建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效通道[1] - 数字技术推动生态资源从隐性存在向可视化资产转化 形成实时动态可量化的数据[1] - 区块链技术将生态权益转化为数字资产 使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更加透明和易于流通[1] - 数字平台将生态产品与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 实现单一产品向多元生态IP跨越[1] 当前面临问题 - 生态服务功能缺乏统一量化标准和核算体系 GEP核算因指标差异难以跨域互认制约市场化定价[2] - 产权界定模糊引发交易风险 信息不对称推高交易成本导致优质农产品难以溢价[2] - 乡村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 初级农产品加工率低且农户收益占比偏低[2] 解决方案:数字平台应用 - 通过数字平台优化供需匹配 解决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高的问题[2] - 鼓励直播电商和社区团购平台直连乡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 促进绿色消费需求对接[2] - 福建武夷山茶农通过直播带货实现增收[2] - 利用共享经济模式激活乡村生态资产提升经济活力[2] 解决方案:数字治理创新 - 数字治理为各主体间创新协作提供便利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2] - 数字化技术使政策工具发挥更大效能 如生态补偿金智能发放和数字产权交易系统提升资金流动效率[2] - 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监测技术加强乡村污染预警 避免资源开发公地悲剧[2] - 通过政务云平台实现跨区域生态数据共享和流域补偿 促进区域生态治理高效性[2] 解决方案:人才素养提升 - 通过新农人培训体系提供电商运营物流配送等专业课程 提高乡村创业者数字化经营能力[3] - 利用合作社数字化管理系统帮助小农户对接供应链 实现标准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3]
进一步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中国青年报· 2025-08-05 16:51
政策框架与目标 - 十部门联合推出促进农产品消费实施方案 涵盖9方面23项举措 旨在激活农产品消费市场并推动自然资源向经济价值转化 [1] 市场建设与经营开发 - 提升乡村居民市场意识 引导农民按市场标准开展生态农业生产和销售 [2] - 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模式 挖掘旅游文化资源 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和康养项目以满足多元需求 [2] - 建立健全市场交易规则 规范交易行为以保障公平公正 [2] 政府引导与支持机制 - 加强交通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乡村投资环境 [2] - 通过纵向转移支付 横向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手段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2] 农民获益保障机制 -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 使用者付费 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3] - 鼓励农民以自然资源使用权入股获得股份分红 增加财产性收入 [3] 收益分配机制 - 设立四次分配体系:初次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二次由村集体向环保倾斜 三次通过慈善设立公益基金 四次通过公益岗位提供保障 [4] -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慈善捐赠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并增强其参与感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 贯彻保护中开发理念 因地制宜发展土特产 [4] - 完善农业碳汇 建立生态银行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并实施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 [4] 保值增值机制 - 落实生态产品总值核算 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定价以确保保值 [5] - 创新资源产业化模式 实施精深加工 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和认证追溯体系以推动增值溢价 [5] 资本流动机制 - 盘活乡村自然资源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乡村使农民获得现金流 [5] -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使生态保护成为投资收益对称的经济行为 [5] 产业管理与升级 - 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制定禁止限制发展产业名录以加强资源环境约束 [7] - 强化传统农业升级 注重生态种养融合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试点 [7] - 推进农业生态产品交易市场建设 拓展流通渠道并降低交易成本 [7] 品牌建设与推广 - 创建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强化特色农产品生态特性和高品质 [8] - 通过电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渠道宣传 参加展览贸易活动并与零售商餐饮企业合作 [8] - 采用环保技术生产 确保产品无污染可循环 符合生态健康标准 [8] - 建立科研平台推动种植技术革新和深加工产品多样化发展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