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枢纽

搜索文档
淮安:从“内”到“外”重塑枢纽地位
新华日报· 2025-06-11 05:23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公路总里程达1.38万公里,成为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东部沿海的重要通道[1] - 铁路形成十字交叉干线网,淮安东站可直达全国120余座主要城市,确立区域高铁枢纽地位[1] - 水运航道总长1483公里,港口码头96座,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6年全省第一[1] - 航空方面,涟水国际机场正向长三角北翼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发展,与徐州陆港、连云港海港形成物流黄金三角[1] 物流与产业协同效应 - 中天钢铁集团选址淮安后,通过水运年运输费用节省数千万元[2] - 全国快递10强企业均在淮安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凸显区位与交通优势[2] - 智慧物流新高地建设促进交通与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2] 区域发展战略 - 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宁淮城际铁路开通后将实现与南京快速通达,承接产业转移[3] - 省委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发展枢纽经济,推动优势转化[4] 未来基建规划 - 陆上推进长深高速扩容、宁淮城际铁路等工程,新淮铁路、沿淮铁路等有序开展[4] - 水面实施京杭运河绿色航运、淮安港三期等工程,盐河产业带规划加速[5] - 空中扩建机场三期,新建6万平米航站楼,目标旅客吞吐750万人次、货邮25万吨[5] 经济转型与开放格局 - 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通过物流降本增效吸引企业集聚[2] - 对外开放通道与平台协同建设,深化区域合作并拓展发展空间[2][5]
疯狂补短板,一个“超级枢纽”城市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0 21:07
深圳交通枢纽建设进展 -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2航站区进入报批前公示阶段,第三跑道已亮灯并进入收尾阶段 [1] - 福田客运站停运并启动升级,计划年底焕新回归 [1] - 西丽高铁新城规划首次披露,将建成全市最大高铁站和轨道交通换乘站 [1] 深圳交通现状与挑战 - 深圳北站2023年高铁客流1.16亿人次,总客流2.7亿人次,日均客流达设计量的两倍 [2] - 深圳北站规模仅11台20线,远低于国内前20大高铁站 [4] - 深圳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6148万人次(全国第四),但仅1座航站楼和2条跑道,超负荷运转 [4] 重大交通基建项目 - 西丽站规划13台25线,引入4条铁路和2条城际铁路,总投资371亿元 [5] - 深圳机场三跑道投运后年保障能力将提升至8000万人次,新航站楼和东枢纽计划2027年建成 [5] - 2035年深圳机场目标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 [5] 区域交通网络规划 - 深圳联合香港推进港深西部铁路、北环线支线规划 [8] - 广东省加快广深第二高铁前期工作,推进深江铁路和深珠通道研究 [8] 站城一体化与TOD模式 - 西丽站采用TOD 4.0模式,构建地下2层、地上3层的立体慢行网络,实现站城一体 [10] - 深圳机场东枢纽整合航空、高铁、地铁等设施,中转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10] - 西丽站探索枢纽与物业开发一体化经营,打破传统红线界限 [13] 枢纽经济与区域联动 - 西丽站靠近南山科技园、西丽湖科教城和留仙洞总部基地,支撑高新企业和总部经济 [20][22] - 深圳规划建设"世界级临空经济带",整合机场、会展中心和大前海现代服务业 [19] - 深圳目标通过枢纽增强深港合作和大湾区一体化,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