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京都市圈
icon
搜索文档
淮安:从“内”到“外”重塑枢纽地位
新华日报· 2025-06-11 05:23
交通基础设施现状 - 公路总里程达1.38万公里,成为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东部沿海的重要通道[1] - 铁路形成十字交叉干线网,淮安东站可直达全国120余座主要城市,确立区域高铁枢纽地位[1] - 水运航道总长1483公里,港口码头96座,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6年全省第一[1] - 航空方面,涟水国际机场正向长三角北翼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发展,与徐州陆港、连云港海港形成物流黄金三角[1] 物流与产业协同效应 - 中天钢铁集团选址淮安后,通过水运年运输费用节省数千万元[2] - 全国快递10强企业均在淮安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凸显区位与交通优势[2] - 智慧物流新高地建设促进交通与物流、商贸、产业深度融合[2] 区域发展战略 - 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宁淮城际铁路开通后将实现与南京快速通达,承接产业转移[3] - 省委支持淮安利用综合交通优势发展枢纽经济,推动优势转化[4] 未来基建规划 - 陆上推进长深高速扩容、宁淮城际铁路等工程,新淮铁路、沿淮铁路等有序开展[4] - 水面实施京杭运河绿色航运、淮安港三期等工程,盐河产业带规划加速[5] - 空中扩建机场三期,新建6万平米航站楼,目标旅客吞吐750万人次、货邮25万吨[5] 经济转型与开放格局 - 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通过物流降本增效吸引企业集聚[2] - 对外开放通道与平台协同建设,深化区域合作并拓展发展空间[2][5]
一体化发展!芜湖宣城明牌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4-30 10:52
提了多年的芜宣一体化,再被"提上日程"。 近日,芜湖、宣城两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等就推进芜宣一体化发展进行座谈交流。 目前,芜湖集聚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5家,数量均位居全省 第二。 "产业协同是芜宣一体化的核心,芜湖与宣城凭借各自独特的产业优势协同发展。"孙书荣分析,芜湖作为安徽省域副中 心,在汽车、机器人、数字经济等领域深耕多年,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强大的产业竞争力。比如,汽车产业不仅规模庞 大,而且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机器人产业集聚了一批创新型企业与科研机构。而宣城则在新能 源与文旅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芜宣一体化不是新提法。早在2021年,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促进芜宣一体化。今年3月18日,安徽省政府印发 《安徽省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强化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 带动作用,推动芜马同城化和芜宣一体化"。 "此次两市领导座谈交流,可以说是政策'接力棒'的又一次有力传递,不仅延续了对芜宣一体化的重视,更进一步突出芜湖 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