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评技能生态链

搜索文档
北京首批15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落地
新京报· 2025-07-18 17:00
北京市首批"产教评"技能生态链落地 - 北京市人社局公布首批15家"产教评"技能生态链链主单位 覆盖12个产业门类 包括人工智能 低空技术 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以及康养 餐饮 会展等民生保障领域 [1] - 链主单位包括小米 公交集团 新东方烹饪学校等知名企业 涉及智能硬件制造 数智安全 集成电路 智能装备制造 康养服务 生物医药 宠物经济 会展服务 餐饮服务 交通运输 建筑防水 低空技术 绿色能源 生态环保等行业 [1][4][5] - 生态链采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运行模式 由企业出标准 出岗位 出师傅 院校机构出学生 出教师 出教学资源 政府搭平台 出政策 出服务 [1] 技能培训与认证体系 - 首批开发52个生态链特色课程 涉及人工智能训练师 无人机装调 健康照护等27个职业类别 [2] - 支持生态链企业与院校共建企业学院 产业学院 工匠学院 联合开展"订单班""冠名班"培养技能人才 [2] - 开发"技能照亮前程"项目化培训指导目录 包含"北京家政"7个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和小米MICA质量保证工程师等3条技能生态链企业认证证书 [2] - 试点"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企业认证证书"一评双证 技能人才通过一次评价可取得两本证书 [2] 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 - 支持生态链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 参与开发新职业和相应职业标准 [3] - 链主企业可面向生态链内企业职工提供技能培训评价服务 实现"培训-评价-就业"一体化贯通 [3]
广东四部门出台措施深化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10 16:05
政策框架 - 广东省出台《实施办法》完善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机制 从组链建链、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构建支持政策体系 [1] - 政策强调通过市场资源调动实现企业"减负增效" 探索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衔接机制 [1] - 建立技能生态链培育期制度 提供产教对接、校企合作、就业推介等集成化服务 [2] - 实行动态调整机制 明确6类退出情形以强化行业自律 [2] 就业促进 - 政策拓宽学徒制培训对象至高等院校毕业年度学生 形成类似德国"双元制"的就业模式 [2] - 推行"岗位+培训+评价+就业"项目制培训 组织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后输送至生态链企业 [2] - 通过校企合作将院校人才培养直接对接企业用工需求 以就业作为补贴申领条件 [2] 评价体系改革 - 赋予链主企业技能评价自主权 支持其制定企业评价规范并参与国家职业标准编制 [3] - 链主企业评价范围从本企业扩展至生态链内所有企业 可直接作为生态链评价机构 [3] - 推行"新八级工"制度 将首席技师纳入省高技能领军人才范围享受高层次人才待遇 [3] - 突破学历资历限制 建立以工作业绩为核心的技能等级申报体系 [3] 实施成效 - 广东省已遴选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 覆盖比亚迪、格力等制造业龙头企业 [4] - 带动837家企业培养技能劳动者约13万人次 开展技能评价约11万人次 [4] - 该模式被人社部等8部门纳入《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向全国推广 [4] - 计划选取代表性链条开展三级联动培育 总结典型经验为产业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4]
北京市举办“迎五一”首都高技能人才联谊活动
新京报· 2025-04-27 19:22
技能人才现状 - 北京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58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超122万人 [1] - 高技能人才活跃在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一线 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1] 人才培养措施 - 北京市启动"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建设 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培养模式 [1] - 优化技工院校布局 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等8个专业 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 [1] - 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1] 未来发展规划 - 实施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计划 开展青年技能提升专项行动 [2] - 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 培育首都特色技能品牌 [2] - 实施技能人才激励保障计划 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 [2] 活动展示 - 活动现场设置京剧彩唱 民乐演奏 口技等传统京味节目 [1] - 展示长嘴壶茶艺 木偶戏 巧耍花坛等精湛技能 [1] - 包含魔术表演 现场访谈等互动环节 突出技能劳动者主体地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