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带引

搜索文档
越来越多的园区,开始“0租金”了
虎嗅APP· 2025-08-19 18:00
文章核心观点 - 全国多地出现由地方国资主导的"0租金"产业园风潮 免租期达2至5年 旨在通过空间免租结合资本投入和服务赋能 吸引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实现从"房东"到"股东+服务商"的角色转型 最终达成产业集聚和长期经济回报 [4][6][17][22][44] 宏观背景与动因 - 经济复苏挑战与传统产业增长乏力促使地方政府采用免租作为刺激创新和招商的非常规手段 [10] - 土地财政式微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政策出台 使传统招商方式受限 需寻找合规新型扶持工具 [12] - 城市间激烈竞争优质项目与未来产业 免租期限和面积持续扩大 如广州黄埔一次性提供15万平方米空间免租 深圳统筹10万平方米 杭州计划20万平方米 [11][15] 模式转型与运营机制 - 国资园区主导因能承受短期租金损失 运营模式转向"园区+资本"双轮驱动 通过股权投资和租金补贴进行资本赋能 [18][19][20] - 底层逻辑为"以租换股" 用当前租金损失换取企业未来股权收益 深度绑定双方利益关系 [22] - 服务生态成为竞争核心 提供金融服务(如深圳设5亿元种子基金允许100%亏损) 场景导入 人才配套(免租公寓)及平台化管家服务 [24] 目标企业与产业聚焦 - 产业方向高度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如智能网联车 生物医药 AI及电子信息等 传统产业基本排除 [29] - 企业筛选遵循精英逻辑 目标对象包括高新技术企业 专精特新"小巨人" 独角兽 创新创业优胜者及行业领军团队 [31][32] - 战略目标围绕本地产业链进行"强链 补链 延链" 如广州工控集团打造专业化产业园吸引上游配套企业 [34] 经济账与长期效益 - 短期为企业节省显著成本:200平方米办公室免租2年可省约15万元 研发型企业三年部分免租可省上千万元 [36][37] - 长期押注税收 就业 创新及股权增值 成功案例如广州科韵路软件园免租培育出宜通世纪等上市公司 集群效应创造价值远超初期租金成本 [39][40] - 潜在风险包括财政可持续性(园区运营上市公司2024年净亏损超40亿元) 政策套利及监管漏洞 [41][42] 行业变革与未来竞争 - 产业政策从粗放扶持转向"空间+资本+服务"的精准滴灌和长期陪跑 运营思维从房东转变为事业合伙人 [44] - 未来竞争核心在于运营内功和创新生态打造 而非单纯比拼资金投入 [46]
合肥对外引进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布局 对内培育科创企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以投带引“移大树” 以投促创“育幼苗”
广州日报· 2025-06-13 04:01
合肥民营经济发展概况 - 合肥从"县城"跃升为"新一线城市",民营经济是核心驱动力,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在智能语音、航天复材、数字货运等领域实现突破 [1] - 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企业超2000家,智能语音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科大讯飞带动上下游形成产业集群 [8] - 2024年新签约项目超1500个,民营经济项目占新签约项目数量90%、投资额60%以上 [19] 科大讯飞发展历程 - 1999年从中科大人机语音通信实验室孵化成立,专注语音技术研发,10年间市值增长26倍 [3][4] - 2001年巢湖会议确立"专注语音技术产业化"战略,2008年成为智能语音领域首家上市公司 [5] - 政府通过三家企业各投资1020万元解决初创期资金困境,知识产权作价入股比例达44%突破政策限制 [6][7] 梦克斯航空技术突破 - 长三角唯一掌握复合材料火箭整流罩全流程生产技术的民企,产品减重40%、隔热效率提升30% [10][11] - 政府协调4万平方米厂房满足13米层高需求,科大硅谷引导基金联合机构注资并引荐产业链资源 [12][13] - 团队20余人耗时4个月攻克整流罩变形控制技术,实现材料配方到制造工艺100%自主可控 [11] 维天运通商业模式 - 数字货运平台累计服务托运方1.67万家、货车司机420万名,完成订单5600万份,司机年收入增加超3万元 [16] - 首创"无车承运人"模式,2023年成为港股"数字货运第一股",合肥产投机构参与多轮融资 [18] - 员工入职需跟车调研,通过SaaS产品"路歌管车宝"构建物流智能网络,优化车货匹配效率 [15][17] 合肥产业培育模式 - "移大树"模式引进京东方、蔚来等龙头企业,"育幼苗"模式培育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科技企业 [24][25] - 美亚光电在色选机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带动形成全球最大色选机产业集群 [26] - 建成13个大科学装置、19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民营企业贡献全市6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 [19][22] 人才生态建设 - 实施"企业家-行业领军人才-技术技能人才"雁阵培育机制,2023年赋予民营企业1200余个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名额 [21] - "科大系"企业市值曾占科创板1/10,中科大校友创立科大国创、国盾量子等上市公司 [22] - 1954年沪企内迁时即确立"重技术轻设备"原则,现有58所高校及201个省级实验室支撑人才储备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