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数字化

搜索文档
恺英网络举办AI科技与IP生态发布会 将持续聚焦AI与传统文化两大核心赛道
证券时报网· 2025-06-30 19:54
AI科技发布 - 公司推出SOON游戏AI全流程开发平台,深度整合多模态大模型能力,宣称能将传统游戏开发周期从数月大幅缩短至小时级,该平台已获比高集团、横店资本等战略投资,预计7月30日开放下载 [1][2] - 公司发布暖星谷梦游记AI潮玩品牌,其"数字生命体"概念下的晚安羊和不忧鸟智能玩偶内置AI芯片,具备情绪识别、体感互动等功能,配合暖星谷虚拟世界软件形成生态闭环,计划于2025年内上线 [2] - 公司投资企业DPVR推出首款DPVRAIGlasses智能眼镜,搭载EIS电子防抖、HDR动态范围优化及畸变矫正算法,集成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搭载DeepSeek-R1/V3系列模型,已启动体验官招募 [2] - 公司投资企业自然选择开发全球首款3DEVEAI智能陪伴应用,依托自研多模态交互系统及Vibe、Echo大模型,旨在构建长期深度的虚拟情感连接,计划于2025年上线 [3] IP生态发布 - 公司展示中华传统手工艺主题IP《百工灵》,漫画连载近100话并开启海外发行,有声书上线,动画第二季定档2026年初,非遗木偶剧正在筹备中 [3] - 公司宣布国风节日节气拟人跨次元IP《岁时令》2025年将启动"短剧+文旅+出海"战略 [3] - 公司公布聚焦年代创业的男频短剧《热血年代》官方预告片,这部24集、总长约240分钟的作品已完成制作并通过审查,即将登陆长视频平台 [3] 战略方向 - 公司首次系统性展示核心游戏业务之外的多元化战略拓展,覆盖AI大模型、AI潮玩、AI应用、AI硬件、传统文化数字化及短剧内容等多个前沿领域 [1] - 公司将持续聚焦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两大核心赛道,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深化文化数字化与智能交互的融合探索,致力于构建虚实共生的数字生活新生态 [3]
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新生 以文惠民、交流互鉴彰显文明的力量
央视网· 2025-06-08 17:07
博物馆创新展示与教育 - 上海博物馆东馆2024年新开放,采用"裸展"模式,部分雕塑文物未放入玻璃展柜,允许参观者近距离观察细节 [7] - 推出国内首创的文物"上手"体验,经专业评估后,参观者可触摸清代康熙釉下彩青花瓷瓶 [9] - 通过《山水江南》数字艺术展,运用高清投影、音效及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江南山水人文体验 [12] 非遗技艺与公共教育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举办青铜器修复、古书画装裱等非遗技艺体验活动 [5] - 古代文明探索宫设置"文明传承塔",儿童可扮演考古学家、修复师等角色,参与挖掘、修复及策展实践 [16] - 分层分众开展公共教育,利用馆藏资源满足观众文化需求,实现"以文惠民"目标 [23] 国际文化交流与文创开发 - 2024年7月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展出788件文物,其中95%以上首次亮相亚洲 [19] - 围绕古埃及文物开发1000多款文创产品,覆盖家居、潮玩、饰品等品类 [20] - 展览累计接待观众超200万人次,带动城市消费超百亿元 [20]
前沿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看看文博会的“科技范儿”
新华社· 2025-05-25 12:19
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 深圳臻像科技利用数据采集、3D建模、裸眼3D显示技术还原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细节清晰可见,已应用于景区、展览等场景 [1] - 大连蒂艾斯科技开发人形机器人"李白"、"杜甫",通过深度学习实现诗文复现和文化背景解读,增强景区互动体验 [2] -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推出"数字敦煌",通过虚实融合技术1:1还原莫高窟第285窟,观众可扫码欣赏高清壁画 [2] - 洛阳与深圳元象信息科技合作,通过AI大模型高精度重建龙门石窟,开发VR互动电影《永远的盛唐》 [2] 文化IP与科技企业的融合 - 元象科技副总裁表示前沿技术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推动VR大空间沉浸娱乐业态发展 [3] - 湖南博物院与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共建马王堆汉代纹样基因库,开展纹样研究、提取及二次创作 [6] - 数字化纹样通过展览、出版、文创产品传播,成为文物纹样走向文创产业的关键通道 [6] 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案例 - "石碑修复大师"通过微痕修复、数字拓片技术还原唐代石碑,并生成白话文辅助阅读 [1] - 永乐宫壁画通过VR技术修复,观众可现场体验 [6] - 马王堆汉代纹样经设计师二次演绎后,以多种形式焕发艺术生命 [6]
苏州丝绸纹样“破圈吸粉”
苏州日报· 2025-05-19 06:19
苏州丝绸纹样数字化创新 - 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发布暨江南染织绣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启动[1] - 活动由苏文投集团与苏州丝绸博物馆、北京邮电大学联合举办[1] - 发布阶段性成果包括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建设情况、国产化替代"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统启用[1] - 数字化团队平均年龄约26岁,含2位"00后"和3位海归[1]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建立"标本库+素材库+基因库"三库架构,为丝绸纹样构建数字DNA[2] - 苏州丝绸纹样数据库已实现10000+纹样数字化重生[2] - 引进北京邮电大学自研的"智能布光原真采集"系统,国产化率达100%[2] - 系统通过迭代学习算法精准还原丝绸色彩与质感,采集效率大幅提升[2] - AI视觉算法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实现自动布光、拍摄、合成和智能纠错[2] 文创产品开发与跨界合作 - 已衍生30余批次文创产品,包括韩束联名七夕礼盒、QQ手办、探月工程周边等[3] - 丝绸纹样已授权应用于新中式服饰、网络游戏、潮玩手办、美妆、贵金属等领域[3] - 联合高校、非遗传承人构建江南染织绣数字标准体系[3] - 未来计划实现游戏内定制丝绸纹样服饰和VR宋代丝绸工坊体验[3] 文化推广与配套服务 - 成立首支外语志愿者团队,开展"苏丝国际会客厅"多语种导览服务[3] - 发布苏州设计旅行地图TravelwithBES,提供新颖旅游线路[3] - 为博物馆义务讲解员提供团意险保障[3]
南越王博物院“玩”出新花样,“铜承盘高足玉杯”登上花呗文物皮肤
广州日报· 2025-05-18 13:57
国际博物馆日与花呗文物皮肤合作 - 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 南越王博物院的"铜承盘高足玉杯"登上花呗文物皮肤 以新方式吸引年轻人 [1] - 同期上新的还有圆明园博物馆的"金瓯永固杯" 上海博物馆的"牺尊" 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等6省市博物馆的6件文物藏品 [1] - 去年12月花呗上线敦煌和三星堆两款文物主题皮肤 成功点燃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1] 花呗文物皮肤推广成效 - 截至目前已有12省市博物馆的21件文物通过花呗皮肤被更多年轻人看到和喜爱 [3] - 年轻人在互联网上与花呗互动 包括推荐文物 配"好运词" 提建议等 [3] - 年轻人反馈希望看到更多文物科普内容 [4] 花呗的文物科普举措 - 联合博物馆开设"花呗文物小课堂" 通过出题互动传递文物知识 [4] - 在文物皮肤页面推出"文物身份证"专区 [4] - "文物身份证"包含出道时间 常驻地址 身份故事等基础信息 以及"国宝有话说""了不起的中国文化"等深度内容 [7] 行业专家评价 -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勇坚表示 博物馆与花呗合作让传统文化IP借助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 走进年轻人生活 [7] - 这种合作契合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 是博物馆与时代共振的积极尝试 [7] - 有助于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 促进年轻人参与文物保护与传承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