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低碳能源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商用车电动化新突破!壳牌携手一汽解放率先推出商用车电池浸没式冷却创新方案
中国能源网· 2025-10-31 13:04
2025年10月16日,北京——2025年10月16日,壳牌与一汽解放在壳牌中国2025"赋能进步 · 共话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以下简 称"论坛")上率先推出商用车电池浸没式冷却方案,这项创新技术是商用车热管理领域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将为行业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 力。 技术突破——率先推出商用车电池浸没式冷却方案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与技术进步的双轮驱动下,电动化浪潮正向商用车领域加速渗透。数据显示,新能源商用车市场渗透率已从 2021年的3% 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0% 左右1。其中重卡电动化增速尤为突出,2025年上半年渗透率已超过22%2。 随着商用车电动化规模的快速扩张,动力电池系统的热管理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影响充电效率与降温性能的核心部件,电池散热系 统目前仍以底部冷却方案为主流,但其散热能力不足带来的挑战日趋显著。这不仅制约着电池寿命与安全边际,更带来热失控等潜在风 险,正制约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球领先的综合能源公司之一,壳牌与中国商用车头部企业一汽解放在2023年10月合作推出了星域概念卡车(Starship 3.0 Hybrid)项目,旨在解决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全生态链能源转 ...
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承建的贵州麦格40兆瓦风电项目开工
新华财经· 2025-10-29 15:24
该项目位于贵州省清镇市麦格乡,总装机容量40兆瓦,计划安装8台单机容量为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场内集电 线路约30公里。安徽电建二公司施工范围包括风场道路、吊装平台,以及风力发电机组和箱变安装、集电线路 等。 据悉,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约为1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28万吨,可有效缓解地方电网供需矛盾,优化 区域能源结构,推动低碳能源转型,对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保障具有积极意义。(张伟) 10月25日,由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二公司承建的贵州麦格40兆瓦风电项目顺利开工。 编辑:赵鼎 ...
Daqo New Energy(DQ) - 2025 Q3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10-27 21:0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营收为2446亿美元 相比第二季度的752亿美元大幅增长 主要由于销量和平均售价提升 [14] - 第三季度毛利润为97亿美元 而第二季度为毛亏损810亿美元 毛利率为39% 第二季度为负108% 改善显著 [14] - 第三季度运营亏损为203亿美元 相比第二季度的115亿美元有所收窄 运营利润率为负8% 第二季度为负153% [16] - 第三季度归属于大全新能源股东的净亏损为149亿美元 相比第二季度的765亿美元大幅减少 每股基本ADS亏损为022美元 第二季度为114美元 [16] - 第三季度调整后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37亿美元 而第二季度为调整后净亏损579亿美元 调整后每股基本ADS收益为005美元 第二季度为亏损086美元 [17] - 第三季度EBITDA为458亿美元 第二季度为负48亿美元 EBITDA利润率为187% 第二季度为负64% [5][17] - 截至2025年9月30日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受限现金为5516亿美元 短期投资为431亿美元 银行票据应收款余额为157亿美元 一年内定期存款余额为103亿美元 可快速变现的银行存款和金融投资资产总额为221亿美元 较第二季度末增加148亿美元 [5][18]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三季度多晶硅总产量为30650公吨 略高于27000至30000公吨的指导范围 产能利用率为40% [6] - 第三季度多晶硅销量大幅增至42406公吨 上一季度为18126公吨 销量远超产量 库存降至健康水平 [6] - 第三季度多晶硅总生产成本下降12%至每公斤638美元 第二季度为每公斤726美元 其中现金成本下降11%至每公斤454美元 为公司历史最低水平 [7] - 闲置设施相关成本(主要为非现金折旧费用)从第二季度的每公斤138美元降至第三季度的每公斤118美元 [7] - 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多晶硅产量约为39500至42500公吨 2025年全年产量预计在121000至124000公吨之间 [8]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致力于通过增强高效N型技术和数字化转型及AI应用优化成本结构 以抓住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的长期增长机遇并加强竞争优势 [11] - 作为全球最低成本的高质量N型产品生产商之一 且拥有强劲的资产负债表和无银行贷款 公司有信心利用市场复苏 成为行业领导者 [12] - 行业层面 中国反内卷倡议限制多晶硅领域低价竞争 以及新的单位多晶硅生产能耗强制性国家标准草案 预计将促进行业整合 改善基本面 [9][10][28] - 据中国硅业协会预计 中国多晶硅有效产能将降至每年240万公吨 较2024年底下降164% 较总装机产能下降314% [10]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随着2025年第三季度太阳能光伏价值链市场价格复苏 行业正逐渐从周期性低迷中恢复 多晶硅领域在当季达到拐点 价格大幅反弹 [5] - 中国宣布2035年环境目标 包括将非化石燃料在总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至30%以上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是2020年水平的六倍以上 累计容量达到3600吉瓦 太阳能光伏将在能源结构转型中扮演关键角色 [8][9] - 中期内 行业自律和政府反内卷法规将有助于培育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行业 长期来看 作为全球最具成本效益和可持续的能源之一 太阳能预计仍将是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11] - 多晶硅价格在第三季度大幅上涨 7月升至每公斤45至49元人民币 6月为32至35元人民币 季度末进一步攀升至每公斤49至55元人民币 [10] 其他重要信息 - 第三季度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为323亿美元 研发费用为06亿美元 [15] - 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九个月内 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50亿美元 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4489亿美元 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为32万美元 [19]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毛利率的走势和展望 [22] - 第三季度毛利率转正主要受售价上涨、单位成本下降以及前期存货减值转回推动 预计第四季度毛利率将继续为正 基于对平均售价和持续成本下降的预期 2026年全年毛利率预计为正 [23][24] 问题: 关于行业产能过剩及应对措施 [25] - 即使部分产能退出 行业仍将相对供过于求 短期内企业将通过控制产能利用率(而非满产)来与需求平衡 直至需求回升 [26] - 除反内卷倡议外 新的能耗国家标准将是另一个积极催化剂 该标准将为部分企业和产能设置硬性淘汰点 [28] 问题: 关于行业整合协议的预期时间和执行机制 [32] - 行业整合对话仍在进行中 具体签署时间尚不确定 但各方正努力推动尽快达成共识 涉及政府机构和行业公司 需要时间协调 [32] 问题: 关于公司平均售价优势和成本趋势展望 [33] - 第三季度成本下降12% 现金成本下降11% 主要得益于能耗降低、工艺改进、硅粉单位用量减少以及硅金属价格下降和产量提升 预计第四季度成本将继续环比下降 幅度为低个位数百分比 [33][34] - 第四季度价格预计将维持当前每公斤49至55元人民币的稳定水平 整合完成后 价格预计将分阶段上涨 可能先升至每公斤60元人民币 随后随着更多产能退出 进一步涨至每公斤60至80元人民币区间 [35] 问题: 关于股票回购计划的进展和考量 [36] - 宣布回购计划后股价上涨至31美元 公司等待更佳时机 同时也在评估行业整合平台所需的初始投资规模(可能在100亿至300亿人民币之间) 待整合细节明朗后再 confidently 重启回购 [37][38][39] 问题: 关于当前单位耗电量 [40] - 目前每公斤多晶硅的单位耗电量大约在52至55千瓦时之间 [40] 问题: 关于第四季度增产计划与行业配额叙事的协调性及需求展望 [41] - 公司在价格低迷期曾积极将产能利用率降至30%左右 随着第三季度价格复苏以及对行业整合和能耗提案的乐观展望 公司对未来更具信心 同时增产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42] - 预计2026年产能利用率超过50%是合理的假设 [43] 问题: 关于第四季度毛利率预期基于当前价格 [47] - 考虑增值税影响后 基于当前市场环境 第四季度毛利率预计在低至中个位数百分比范围 [48] 问题: 关于库存销售情况及对中国2026年太阳能装机量的预期 [49] - 基于当前客户订单趋势 第四季度销量预计与产量相近 公司将继续寻找机会进一步消化库存 [50] - 预计2026年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量将相对稳定或小幅增长 可能达到270至280吉瓦 2025年预计在220至250吉瓦之间 [51]
Orano 2025H1 收入同比增长 17.6%至 26.72 亿欧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至 1.09 亿欧元
华西证券· 2025-08-06 18:31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推荐 [5] 核心观点 - Orano 2025H1 收入同比增长 17.6%至 26.72 亿欧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扭亏为盈至 1.09 亿欧元 [1] - 未完成订单额达 330 亿欧元,相当于公司六年多的收入 [1] - 营业利润大幅改善至 3.11 亿欧元,较 2024H1 增加 2.99 亿欧元 [4] - 经营现金流显著增长至 4.07 亿欧元,净金融债务减少至 3.5 亿欧元 [9][12] - 公司预计 2025 年营收约为 50 亿欧元,EBITDA 利润率目标为 23%-25% [17] 财务业绩情况 未完成订单 - 2025H1 订单额达 12.33 亿欧元,其中 77%用于出口 [1] - 未完成订单额为 330 亿欧元,包括 18 亿欧元的换汇影响 [1] 收入表现 - 总收入 26.72 亿欧元,较 2024H1 的 22.72 亿欧元增长 17.6%,按同类基础计算增长 18.2% [2] - 国际客户收入占比稳定在 41.3% [2] - 采矿业务收入 9.13 亿欧元,同比增长 14.8% [2] - 前端业务收入 6.79 亿欧元,同比增长 19.8% [2] - 后端业务收入 10.74 亿欧元,同比增长 19.0% [2] - 企业及其他业务收入 600 万欧元,低于 2024H1 的 700 万欧元 [3] 利润指标 - 营业利润 3.11 亿欧元,同比增加 2.99 亿欧元 [4] - 采矿业务营业利润 2.18 亿欧元(2024H1 为 -3600 万欧元) [4] - 前端营业利润 2.3 亿欧元(2024H1 为 1.25 亿欧元) [4] - 后端营业利润 -9400 万欧元(2024H1 为 -5200 万欧元) [6] - 企业及其他业务营业利润 -4200 万欧元(2024H1 为 -2400 万欧元) [6]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调整后净利润 2500 万欧元(2024H1 为 -1.62 亿欧元) [7] - 调整后财务利润 -1.44 亿欧元(2024H1 为 -1.55 亿欧元) [7] - 调整后净税支出 -7000 万欧元(2024H1 为 -4600 万欧元) [7] 现金流与债务 - EBITDA 7.27 亿欧元,较 2024H1 的 4.59 亿欧元增长,EBITDA 利润率提升至 27.2% [9] - 营运资本需求变化贡献 1.29 亿欧元 [9] - 净投资额 4.8 亿欧元(2024H1 为 4.01 亿欧元) [9] - 经营现金流 4.07 亿欧元(2024H1 为 9000 万欧元) [9] - 公司运营净现金流 4.28 亿欧元(2024H1 为 -1.48 亿欧元) [11] - 净金融债务减少至 3.5 亿欧元(2024 年底为 7.75 亿欧元) [12] - 现金及现金管理流动金融资产合计 23 亿欧元 [12] 2025H1 关键时间 - 欧洲投资银行提供 4 亿欧元贷款支持铀浓缩厂扩建 [13] - 与 Navoiyuran 签署协议开发乌兹别克斯坦铀矿,峰值产量可达每年 700 吨 [13] - 法国核政策委员会批准核电前端行动计划及后端投资项目 [14] - 蒙古 Zuuvch-Ovoo 铀矿项目取得进展 [14] - 尼日尔政府征用索马伊尔矿,Orano 计划索赔损失 [14] - 哈萨克斯坦 South Tortkuduk 矿区投产,年产量可提高 4000 吨 [15] 2025 年财务展望 - 营收目标约 50 亿欧元 [17] - EBITDA 利润率目标 23%-25% [17] - 实现正净现金流并保障投资计划 [17]
英国石油(BP.US)出售美国陆上风电业务予LS Power,聚焦油气核心战略
智通财经网· 2025-07-18 15:42
公司战略调整 - 英国石油宣布出售美国陆上风电业务给LS Power 涉及7个州的10个在运项目 总装机容量达1.7吉瓦 [1] - 此举旨在加速回归油气核心业务 扭转股价疲软态势 并兑现2月提出的复兴计划 [1][2] - 公司计划通过资产剥离实现200亿美元资金回笼目标 同时减少50亿美元转型支出 维持年均100亿美元油气主业投资 [2][3] 业务重组细节 - 出售资产具体收益情况将在下季度财报披露 相关资产与专业团队将整体移交 [1] - 公司2024年勘探投资同比提升62%至16亿美元 计划未来三年钻探约40口井以强化上游投资组合 [2] - 储量替代率从2017年的90%骤降至2024年的1% 暴露出储量接续的严峻挑战 [2] 市场表现与竞争环境 - 英国石油股价持续跑输多数竞争对手 7月17日美股收盘报32.09美元 面临激进投资者埃利奥特投资管理公司的压力 [1] - LS Power通过此次收购强化北美可再生能源市场领导地位 此前曾以2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Algonquin Power的可再生能源业务 [1] 行业背景 - 全球能源市场波动加剧 油气公司面临盈利压力与绿色低碳发展的双重挑战 [2] - 英国石油曾计划十年内削减40%油气产量 但加速转型导致投资回报降低和股票表现不佳 [2] - 公司战略调整面临勘探风险 连续钻探失败可能迫使缩小投资规模 [2] 未来方向 - 公司坚定推进战略调整 在传统业务现金流与低碳转型间寻求平衡 [3] - 资产剥离进度与股价表现将成为市场后续关注焦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