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转型
搜索文档
储能企业致命困局:有企业停产,3GWh订单成定时炸弹
经济观察报· 2025-10-21 19:13
储能行业核心困境:电芯供应短缺 - 电芯短缺成为制约储能行业发展的最致命瓶颈,行业内已较为普遍[2][3] - 电芯作为"储能系统的心脏",其成本通常占储能系统总成本的60%以上,供应稳定性直接关系整个产业链运转[4][9] - 储能电芯平均交货周期从2024年同期的30天延长至2025年第三季度的75天,有38.7%的中小企业因电芯短缺被迫减产,15.2%的企业一度停产[3] 电芯供应紧张的具体表现 - 电芯采购条件急剧恶化:从2024年1月的30天周期、30%预付款,恶化至2025年6月需100%预付款且周期延长至75天,仍无法保证准确交货时间[8] - 企业积压3GWh订单无法交付,预计收入达12亿元,但每天需承担数十万元违约金[14] - 头部电芯厂商订单已排至2026年一季度,即便头部储能企业也需提前6个月下单并支付100%预付款[22] 企业应对策略与经营压力 - 企业采用"拆单采购"模式,将订单分给三家电芯供应商,导致采购成本增加20%以上[11][21] - 采取"蹲点采购"方式,派采购员常驻供应商工厂以抢购退单货源[12] - 为保障供应,企业尝试与电芯厂商建立战略合作,但面临保证未来三年每年至少采购5GWh电芯的苛刻条件[15] 行业恶性竞争与利润失衡 - 锂电储能系统价格近三年暴跌近八成,市场均价已低于成本价,全行业面临普遍亏损[6] - 出现价格倒挂现象:280Ah电芯采购价从1月0.38元/Wh涨至6月0.45元/Wh,而储能系统销售价从0.58元/Wh降至0.46元/Wh[23] - 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毛利率保持18%以上,而多数集成商毛利率已跌破5%生死线[23] 二级市场与资金链压力 - 电芯二级市场快速成长,2025年9月流通规模达5GWh,占总需求量15%以上,而2024年同期不足5%[26][27] - 出现"期货式"交易,贸易商提前3-6个月锁定产能后加价10%-20%转手[26] - A股储能板块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5.3%,较去年同期上升8.7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为负的企业占比超三成[30] 技术路线与未来展望 - 企业探索钠离子电池等多元化技术路线以降低对锂电池依赖,但钠电池能量密度较低,预计2026年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29] - 行业预测电芯供应紧张局面在未来6-12个月内难以缓解,2025年第四季度价格可能继续上涨5%到10%[34][35] - 2026年后随着新增产能释放和新技术路线成熟,情况可能改善,行业将回归理性[34][36]
20cm速递|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持仓股银河磁体20%强势涨停,同类规模最大+0.2%低费率助力低成本布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3 15:03
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市场表现 - 2025年10月13日午盘A股三大指数探底回升,该ETF小幅回调0.68% [1] - 持仓股银河磁体20%强势涨停,金力永磁涨超17% [1] - 近5个交易日吸金1.80亿元,近10日吸金3.81亿元,近20日吸金9.89亿元,持续受到资金青睐 [1] - 该ETF是同类产品中弹性最大、费率最低(管理费和托管费合计0.2%)、规模最大(截至2025年10月10日规模11.16亿元)、成交额最大(近一月日均成交9353.93万元)的基金 [2] 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 储能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自发驱动,海外市场成为新的增长极,技术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 [1] - 储能系统成本因电芯成本断崖式下降及技术进步已大幅降低 [2] - 收益端国内受益于峰谷价差拉大、容量电价及补偿政策出台,内部收益率明显提升 [2] - 海外从2024年开始,经济性和能源转型迫切需求驱动储能呈现全面开花状态 [2] - 未来几年储能有望复刻渗透率及需求加速增长的历史故事,并带动锂电产业链供需大幅改善 [2] 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产品特点 - 该ETF是全市场首只上市跟踪创业板新能源指数的ETF基金,也是同类产品中唯一拥有场外联接的基金 [2] - 创业板新能源指数主要涵盖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涉及电池、光伏等多个细分领域 [2] - 该ETF储能含量达51%,固态电池含量达30.48%,高度契合当下市场热点 [2]
新源智储董事长连湛伟:以技术创新与全链条服务 破局储能竞争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06:23
行业发展趋势 - 储能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政策《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加速落地推动行业转型 [5] - 技术创新与品质坚守成为企业破局内卷的关键 大数据 AI与储能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全链条品质提升 [2] - 行业短期面临需求波动和投资模型重构挑战 长期向技术密集型和市场化服务型转型 [5] 公司战略转型 - 从单一储能设备供应商向全链条整体化服务商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在保证品质基础上压降成本 [3] - 主要市场集中在电源侧和电网侧 电源侧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和不平衡性问题 电网侧侧重调峰调频和功率电压支撑 [3] - 加大工商业储能市场开拓力度 针对安全要求高 使用频次高 运维成本高等痛点打造差异化产品 [5]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 开发全球首创超分子全浸没式工商业储能一体机 采用超分子全浸没技术将电池浸没在高绝缘大潜热冷却液中实现不起火不爆炸 [4][6] - 采用直冷温控技术快速升温降温 散热能效比提升20% 攻克制冷制热速率慢效率低难题 [6] - 研发电站智能运维和智慧运营技术 国际领先的AIOPS-2000储能大集控智慧运营平台解决无人化值守和运营安全问题 [4] 应用场景拓展 - 在用户侧场景高度细分 推出储充一体化 储备一体化 数据中心 移动储能车及电动船等定制化方案 [6] - 联合铁塔移动电信等部署139台浸没式产品 覆盖房山11个乡镇119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 为基站提供72小时应急备电 [6] - 在7月底至8月初暴雨中成功保障基站信号不间断 确保山区百姓故障断电时通讯畅通 [6] 智能化运营体系 - AIOPS-2000平台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和AI技术 构建状态全感知风险可预测决策智能化运营体系 [7] - 部署多层级主动安全算法 提前48小时精准识别电池析锂风险 热失控发生前数小时发出早期预警 [7] - 90秒内精准定位并报警故障点 相比传统运维模式效率提升超过80% [7] 经济效益提升 - 集成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电价预测模型 智能生成最优套利策略并动态参与调频等辅助服务 [7] - 通过安全运维及交易综合优化 实现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低18.7% 提升项目经济可行性 [7] - 云端诊断加远程运维结合AI大数据预警系统 实时监测诊断有效提高运维效率 [6]
新源智储董事长连湛伟: 以技术创新与全链条服务 破局储能竞争
中国证券报· 2025-08-19 04:20
行业变革与战略转型 - 储能行业正迎来深刻变革 技术创新与品质坚守成为企业破局内卷的关键[1] - 行业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加速落地推动市场化服务型转型[4] - 大数据 AI与储能技术深度融合 实现从仿真设计到电站主动安全管理的全链条品质提升[1] 企业战略与市场定位 - 从单一储能设备供应商向全链条服务商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在保证品质基础上压降成本[2] - 主要市场集中在电源侧和电网侧 电源侧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和不平衡性问题 电网侧侧重调峰调频和功率电压支撑[2] - 加大工商业储能市场开拓力度 针对安全要求高、使用频次高、运维成本高等痛点打造差异化产品[4] 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 - 开发智能热管理技术 研制全球首创超分子全浸没式工商业储能一体机 解决电池本质安全和长寿命问题[3] - 采用超分子全浸没技术将电池浸没在高绝缘冷却液中 实现不起火不爆炸 散热能效比提升20%[4] - 研发电站智能运维技术 推出国际领先的AIOPS-2000储能大集控智慧运营平台[3] 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 - 在用户侧场景高度细分 推出储充一体化、储备一体化、数据中心、移动储能车及电动船等定制化方案[4] - 已联合铁塔、移动、电信部署139台浸没式产品 覆盖房山11个乡镇119个行政村 为基站提供72小时应急备电[5] -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设计安全可靠产品 用户侧着重考虑安全性与操作简便性[2] 智能化运营与效率提升 - AIOPS-2000平台融合物联网、大数据、数字孪生和AI技术 构建状态全感知、风险可预测、决策智能化运营体系[7] - 部署多层级主动安全算法 提前48小时精准识别电池析锂风险 在热失控发生前数小时发出预警[7] - 平台90秒内精准定位故障点 运维效率相比传统模式提升超过80%[7] 经济效益与成本优化 - 平台集成机器学习算法电价预测模型 智能生成最优套利策略并动态参与调频等辅助服务[7] - 通过安全、运维及交易综合优化 实现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降低18.7%[7] - 直冷温控技术实现快速升温降温 低能耗温控提升整体能效[4]
宁德时代第三代储能电芯量产,为何选择587Ah?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 2025-06-10 20:23
宁德时代587Ah电芯量产发布 - 公司正式宣布量产交付下一代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587Ah电芯 定义大容量储能最优解 [1][3] - 该电芯历经三年研发测试 在集成空间利用率上取得新突破 系统零部件总数从3万个减至1 8万个 降幅达40% [3] - 电芯严格遵循45吨危险品运输限重 杜绝业内超容导致的超重违规及运输安全隐患 [3] 产品性能提升 - 电芯在安全可靠性、能量密度、寿命衰减、系统效率上全面提升 全生命周期投资回报率提升5% [3] - 电芯能量密度达434Wh/L 较上一代提升10% 系统能量密度提升25% [5] - 充放电循环中能量效率(RTE)初始值达96 5% 实现全生命周期内RTE缓衰减 [5] 生产与品质保障 - 单体缺陷率达到PPB级(十亿分之一) 安全把控等级达7 5西格玛 [4] - 生产节拍提升50% 碳排放减少57% [4] - 自放电引起的故障率相对于叠片电池低一个数量级 [9] 安全技术创新 - 采用"三维防御体系"(安全电解液、不扩散阳极、耐热隔离膜) 实现高安全性 [9] - 在过充、热失控、针刺等条件下不起火、不爆炸 通过多项国家强制标准测试 [9] 行业地位与成就 - 公司连续四年获得储能电芯全球出货量第一 全球部署超256GWh储能项目保持零事故纪录 [6] - 通过280Ah、314Ah等产品迭代行业标准 587Ah电芯将成为品质与价值新标杆 [6]
中成股份拟跨界涉足储能领域 并购标的盈利前景堪忧
上海证券报· 2025-05-30 02:52
公司股价表现 - 中成股份并购重组预案复牌后首日股价高开低走,次日一度逼近跌停,5月29日收盘逆势大跌超5% [2] - 二级市场对重组反应剧烈且"纠结",复牌首日开盘一度涨停但随后大幅跳水,次日以逼近跌停价开盘后收盘仍跌超5% [8] 并购标的概况 - 中成股份拟通过发行股份方式向中技进出口购买中技江苏100%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 [3] - 中技江苏成立于2021年,注册资本6349万元,主营业务为工商业用户侧储能项目的投资、开发和运营,主要产品为合同能源管理服务 [4] - 中技江苏在储能业内知名度较低,业内人士表示"没听说过"且其参赛项目未获奖 [5] 标的财务数据 - 中技江苏2023年营收1446.55万元、净利润149.13万元,2024年营收3990万元、净利润1815.92万元,2024年净利润率高达45.5% [6] - 2024年储能行业上市公司净利润率普遍在2%至10%,部分企业亏损,行业人士称"如此高的利润率几乎不可能实现" [6] 商业模式风险 - 中技江苏核心盈利模式依赖峰谷电价差获利,但江苏等地已明确缩小电价峰谷价差,预计将削薄20%至30%利润空间 [7] - 新能源全面入市交易增加电站收益不确定性,商业模式技术门槛低易被复制 [7] - 新型电力系统对储能企业技术要求快速提升,企业需提升智能化交易能力 [7]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系统集成环节竞争残酷,50%以上储能系统企业将被淘汰 [6] - 排名前十的储能系统集成商将瓜分八成以上市场份额 [6] 公司转型背景 - 中成股份主业萧条、业绩亏损,此次收购是向储能等绿色能源业务延伸的急迫选择 [8] - 公司面临两难抉择:不转型则传统主业难以为继,转型则面临储能行业技术迭代快、竞争激烈的挑战 [9] 市场分歧 - 有观点认为中技江苏背靠通用技术集团,并购有望实现业务转型和业绩逆转 [8] - 也有观点质疑标的公司规模偏小、商业模式单一,能否支撑上市公司转型有待观察 [8] - 标的资产评估定价、业绩承诺等关键信息尚未最终确定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