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民参与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期间将举办近百项活动
海南日报· 2025-08-03 10:13
活动概况 - 2025年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于8月2日在海口FUNBAY自在湾开幕,活动将持续至8月31日,覆盖全省各市县 [2] - 本届欢乐节通过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与全岛联动,打造集"文旅融合、消费促进、全民参与"于一体的夏日欢乐盛宴 [2] - 开幕式包含水上表演(法国籍女高音歌唱家演唱)、无人机编队表演、儿童戏剧嘉年华、丛林电音派对等多元化活动 [2] 活动规模与特色 - 全岛共举办98项"一县一品"特色活动,形成"沿海有海洋活力、中部有山海风情"的全域欢乐格局 [3] - 沿海市县活动包括三亚游艇出海、帆船体验、潜水探险,琼海赶海寻宝,文昌航天海洋嘉年华,万宁中国摩托艇公开赛等 [3] - 中部市县活动聚焦山地雨林资源,如琼中"旅游+N"避暑活动、五指山雨林音乐季、白沙"雨林森呼吸·黎乡音乐节"等 [3] 市场反响 - 国际游客(如俄罗斯游客塔娜)对欢乐节体验高度评价,认为其是展示海南风情的有效载体 [3] - 开幕式当晚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现场氛围热烈,活动成功塑造海南"欢乐"品牌形象 [2][3]
沈阳市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暨公众考古活动季启幕
人民网· 2025-06-12 14:47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启动 - 活动由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指导,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主办,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承办[1] - 活动紧扣"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主题,组织"全民参与、科技赋能、全城联动"系列活动[1] - 采用数字媒介与科技场景推动文物工作融入公众生活,将文物保护打造为全民共享的"必修课"[1] 文物保护法普及 - 活动现场发放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单行本及宣传册[1] - 通过数字屏展出"法护文明根脉 共奏文保强音"图文展,用图示解析法律条款[1] - 讲解员讲述文物执法中的本土案例,让法条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生活指引[1] 文物保护知识全民挑战赛 - 挑战赛以新修订文物保护法施行为契机,将普法宣传与"四普"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3] - 竞赛题目覆盖新法核心条款、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点等[3] - 线上答题通道吸引全国多地公众参与,累计收到有效答卷1598份,其中满分卷109份[3] - 团体竞赛有27支队伍、81名选手参赛,最终皇姑新媒体代表队获一等奖[4]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 - 完成1530处"三普"文物复核,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30余处,新发现比例15.3%[5] - 新增工业遗产类不可移动文物占新发现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的32%[5] - 展览采用电子屏幕立体实景呈现方式,对新发现文物进行数字化展示[7] 创新融合活动 - 模拟考古体验让30名公众沉浸式体验陶器修复、纹饰制作[8] - "非遗华服"走秀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8] - 线上平台开启"云考古",推出《行走沈阳》等三大专栏[8] 全城联动活动 - 沈阳13个区县(市)及文博场馆同步铺开100余项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10] - 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举办《共和国印记——工业之光耀中华》全国首展[10] -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启动"翰墨书史 文化护脉"主题活动[11] 公众考古活动季 - 推出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季(第三季)11大单元、60余项活动[15] - 活动已开展"公众考古社区示范基地开放日"等专题活动[15] - 未来将举办"实验室考古开放日""考古发掘工地开放日"等活动[15] 公众考古品牌发展 - 沈阳公众考古活动已走过十年历程,实现从"专业输出"到"全民参与"的蜕变[16] - 活动内容从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形式从单向展示演变为沉浸式体验[16] - 活动场地从考古现场扩展到文博场馆,时间从单次活动拓展到持续性活动季[16]
“苏超”大批量释放情绪价值,让更多青少年喜欢上足球
第一财经· 2025-06-11 21:20
赛事热度与传播 - "苏超"因高考暂停后本周末将重启新一轮赛事 无锡队 南京队等提高训练频率 徐州队赴山东鲁能基地封闭集训[2] - "苏超"爆红源于"十三太保""散装江苏"等造梗文化及城市荣誉推动 各队创意互动如隔空对歌(如苏州用《阿莲》呼唤连云港队)进一步推高热度[2] - 扬州队与泰州队通过"家书"形式进行情感互动 如《致泰州》中描述共饮魁龙珠等场景 强化地域文化联结[2] 情绪价值与消费链 - "苏超"以体育为主导衍生大量情绪价值 通过"梗文化""对歌热"等创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延长消费链条[2][4] - 赛事成为展现城市文化的平台 通过"情绪链接"强化在地文化独特性 并以"全民参与"构建传播生态[4] - 情绪价值消费崛起 经济发展推动文体娱乐需求增长 不同年龄层有差异化情绪消费模式[3] 足球普及与社区化 - "苏超"现场观众超2万人 家长带孩子观赛可能促进青少年足球兴趣 推动行业人才储备[5] - 赛事拉近足球与大众距离 深化社区化与球迷情感连接 类似足球发达国家低级别球队的本地化运营模式[4] - 中国足球长期面临普及率低问题 "苏超"热度有助于提升群众参与度与观赛群体比例[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