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文化

搜索文档
从“散装玩梗”到全民狂欢,探寻苏超爆火的秘籍
36氪· 2025-06-27 11:22
苏超现象级传播分析 赛事热度与破圈表现 - 2025年江苏民间业余足球赛事"苏超"单场观众超3万人,讨论度盖过中超,热门比赛一票难求[1] - 微博体育热搜榜上苏超力压孙颖莎、吴艳妮等体育明星,短时间内成为全民关注焦点[1] - 常州队比赛当天当地景区预定人次同比增6倍,酒店预定人次同比增30.45%,显著带动文旅消费[23] 传播机制与核心驱动力 - 草根赛事亲民性打破专业门槛,业余选手参赛、非功利性氛围形成"全民可介入"基础[5] - "散装江苏"地域梗催化传播,衍生"十三太保PK""特产争夺战"等话题,渗透微博/抖音等平台[5][8] - 民间玩梗内容如"盐水鸭冲啊""小龙虾必胜"成为地域文化认同的趣味表达[8] 多方协同传播生态 - 专业体育博主(如黄健翔)与跨界KOL(如罗永浩)共同推动话题破圈,国足学苏超等热搜跨领域传播[10] - 新华社用"州VS南京"玩梗,友谊第十四的苏超等官媒互动颠覆传统形象,推高热度[12][16] - 地方政务微博(如@常州发布)实时互动,将地域归属感转化为传播动力[14] 社交媒体时代的新模式 - 传播路径呈现"民间造梗-KOL扩圈-官方接梗"闭环,突破体育单一赛道向文化/美食/旅游渗透[16][21] - 90后/00后主导的"自下而上"共创模式取代传统宣传,用户自发参与形成多维流量破圈[26] - 烧烤店10万赞助与江苏银行/京东并列,体现草根赛事商业化潜力[17]
“苏超”大批量释放情绪价值,让更多青少年喜欢上足球
第一财经· 2025-06-11 21:20
"苏超"的爆红可以提高足球的普及率和赛事在群众中的普及度。 近日,各队之间开始对歌,用改编歌曲的创意互动,让本轮较量热度再次爆表。比如,"苏州发布"发布 视频,用歌手戴军的歌曲《阿莲》作为背景音乐"深情"呼唤连云港队,而连云港发布连夜回应"阿苏 ~"。隔空对歌的创意视频吸引了歌曲原唱在评论区现身。 扬州队本轮迎来泰州队。"扬泰两地,情缘非同一般。"扬州发布"6月9日的一篇《致泰州》的"家 书"——"阿泰:雨后初晴,五亭桥头的风是凉爽的,我倚着雕花石栏,望着瘦西湖的水光,心里头突然 就念起了你。这湖水一漾一漾,像极了从前我们一道在古运河里摇橹的时光。""阿泰,常回来坐坐!咱 们一道去茶馆喝杯魁龙珠,听听老书场里的弦索叮咚,让那滚烫的茶汤和熟悉的乡音,把心里头这点念 想煨得暖暖和和、服服帖帖。" 彭澎分析,"苏超"以体育为主导,但衍生了很多情绪价值。 无论是"梗文化"还是"对歌热"、寄"家书"的背后,正是"苏超"独特文化魅力的不断显现。赛事不仅成为 展现各个城市的平台,而且大批量创造情绪价值,进而延长相应的文旅消费链,进一步提升足球的普及 率。 根据媒体报道,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教授李军 ...
看似时尚的“梗文化”可能埋藏着传播陷阱
中国青年报· 2025-05-09 11:21
同时,短视频平台的流量逻辑深度介入传播过程,使"热梗"传播呈现"人工+智能"的双重加速。"蹭 梗"也可以成为流量积累的良机,有助于大大提高视频完播率、互动率。以"挖呀挖"童谣为例,视频平 台播放量、完播率等带来的奖励机制促使创作者反复使用热门BGM(背景音乐)。这种机制导 致"梗"的传播呈现这种形态——少数"头部梗"占据大部分传播资源,多数"新梗"迅速沉寂。 我们在享受"网梗"带来的乐趣和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狂欢背后的文化空心化。过度依赖"梗"的表达正 在侵蚀语言深度,影响人们的思维深度和语言素养。当"绝绝子"替代所有褒义词,"我真的会谢"消解所 有负面情绪,语言系统正经历"功能性萎缩"。 这种"表达空心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尤为显著,在教育界早已引发普遍讨论与担忧。网络"梗"的泛滥正在 摧毁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致使青少年出现"语言贫乏症"。更严重的是,像"雌竞""海王"等包含性别歧视 的词汇,正在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用户生成的内容构成"梗"传播的核心动力。比如,根据英语"thank you(谢谢)"的谐音"栓Q",网民自 发创作出方言版、戏曲版、AI合成版等数十种演绎形式,使"梗"获得持续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