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关危机处理
icon
搜索文档
从营收62亿,到如今日亏百万,哪怕是降价认怂,也救不了西贝!
搜狐财经· 2025-10-28 17:13
公司危机起源 - 公司因2024年9月一次关于预制菜价格的网络舆情吐槽引发品牌声誉和股价骤跌 [1][3] - 创始人将个体吐槽误解为对企业攻击并动员1.8万名员工硬刚舆论导致事件升级为网络风暴 [3] - 公司对互联网生态存在严重认知断层将围观网友视为对立势力加剧矛盾 [5] 公关应对失误 - 硬刚失败后转向煽情路线通过发布七岁小朋友感动故事千元代金券甚至送房等操作引发网友群嘲 [7] - 用合规文件回应质量吐槽将法律底线当作品质上限未进行实质整改和情绪安抚 [7] - 直到2025年9月才推出儿童餐现做羊肉串现串和明厨亮灶等整改措施反应延迟一年 [9][22] 降价策略的负面影响 - 危机后采取全线降价和代金券策略导致六成新客户使用代金券客单价直线下滑 [11] - 品牌溢价被破坏中高端定位坠入大众快餐赛道与汉堡店和普通面馆进行价格竞争 [11] - 品牌溢价建立需十年时间降价三天就可能毁掉多年积累再恢复难度极大 [11] 核心竞争力与战略迷失 - 公司高价并非源于食材奢华而是基于满足家庭用餐对安全效率和舒适体验的需求降价破坏了品牌价值认知 [13] - 2016年至2023年推出九个副线品牌如燕麦面麦香村中国堡小锅牛肉等均失败最短品牌生命周期不到一年 [15] - 副线品牌失败根源在于脱离市场需求和定价不合理且公司缺乏经验积累每次失败都当作新起点耗费大量资源 [16] 内部管理与整改不足 - 公司提出向海底捞和胖东来学习但仅模仿表面形式如发放员工补贴未改善服务质量和企业文化 [18] - 依赖西北菜生态位和供应链优势但未及时升级服务产品在行业下行期未能满足市场对体验和安全感的要求 [22] - 内部管理服务质量产品创新与公关认知缺失形成多重叠加风险使千亿梦面临破碎 [22] 行业启示与反思 - 公关本质是解决问题而非煽情感动网络舆情需要企业以务实措施和实际行动恢复消费者信任 [9][20] - 餐饮行业拼的是持续战略和长期经营智慧而非一时情绪战企业应以长期主义为导向优化产品服务和管理 [24][26] - 创业初期自信与冒进哲学可助企业快速崛起但在品牌溢价和消费者沟通面前缺乏认知会带来毁灭性后果 [26]
数读 | 西贝与始祖鸟公关“失速”:公关不作为,再多营收也扛不住舆情反噬!
环球网资讯· 2025-10-09 14:02
事件概述与传媒作用 - 2025年9月,西贝预制菜争议与始祖鸟喜马拉雅烟花事件因初期公关应对缺位,导致负面信息在传媒作用下快速扩散 [2] - 传媒在两起事件中发挥了“信息扩散”与“焦点聚焦”的关键作用 [2] - 西贝事件自9月10日由罗永浩微博曝光后,抖音平台相关吐槽视频播放量短时间内突破1亿次,西贝道歉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3亿次,使产品质疑升级为全民公共讨论 [2] - 始祖鸟事件于9月19日发生,9月20日微博话题始祖鸟练手蔡国强的烟花艺术引争议阅读量达到峰值42971万,讨论量4063条,持续负面曝光对品牌形象造成严重损害 [2][7] 核心争议点与公关失误 - 西贝争议集中在信息不透明,客服强调“牛大骨现煮、莜面手搓”,但对占比72%的预制菜品避而不谈,实测发现热销产品“西红柿浇汁莜面”为预制料包加热,与客服说辞矛盾,被质疑“玩文字游戏” [3] - 西贝创始人“起诉罗永浩”的言论将矛盾激化,让品牌站到消费者对立面 [3] - 始祖鸟争议点在于媒体引用专家观点指出喜马拉雅高原草甸生态恢复周期长达数十年,品牌“翻土修复”措施效果存疑,与其长期倡导的“敬畏自然”品牌理念相背离 [3] - 始祖鸟致歉声明存在“内外有别”的差异表述,经媒体分析后引发公众对其道歉诚意的二次质疑 [3] - 两起事件的公关回应均与传媒曝光的核心质疑脱节,并存在激化矛盾的不当举措 [3] 舆情数据与商业影响 - 西贝事件自9月10日至16日,互联网监测到相关舆情共6,465,193条,其中短视频声量最大为2,651,523条,网媒声量为2,253,182条,事件负面舆情占比9.7%,正面舆情占比0.73% [9] - 西贝事件全网声量最高峰在2025年9月15日,产生2,144,814篇相关信息,“罗永浩决定放弃追究西贝”及“西贝致歉”等话题贡献主要热度 [9] - 西贝事件爆发后,其1-6月相对稳定的线下客流量出现大幅下滑,一线城市核心门店“门可罗雀”,9月整体营收面临较大压力,客流量未恢复至事件前水平 [10] - 始祖鸟母公司亚玛芬体育股价在事件后明显下跌,美东时间9月22日收盘报35.27美元,全天下跌5.82% [10] - 始祖鸟线下门店出现消费者退货现象,部分客户转向竞品品牌,其所在业务部门此前已出现利润率下降趋势,危机加剧了品牌业绩压力 [10] 正面公关案例对比 - 海底捞2017年“老鼠门”事件公关处理被视为行业标杆,核心在于“主动借助传媒传递诚意与责任” [14] - 危机爆发当天,海底捞创始人通过传媒发布声明明确表示“承担责任、整改问题”,次日创始人亲自前往涉事门店致歉,相关画面经媒体传播后有效缓解负面舆论,24小时内负面舆情占比显著下降 [14][16] - 海底捞后续通过传媒公开问题根源,披露“扩张过快导致管理漏洞”等核心问题,并邀请媒体监督整改措施落地,包括开放后厨直播、设立“顾客监督岗”等 [14] - 媒体对海底捞整改细节的报道让公众感受到品牌决心,短期内品牌信任度明显回升,创始人微服私访、员工主动承认并修正问题等举措经媒体持续报道后,进一步强化了品牌可靠形象 [14][17]
西贝大降价,“罗永浩套餐”降了65元,为什么网友不买账?
搜狐财经· 2025-10-02 09:28
价格调整策略 - 公司在全国门店开启降价,据称降幅达到20%-40% [1] - 实际调查显示部分菜品价格下调,如胡麻油炒鸡蛋从43元降至33元,降幅23.26%,五种番茄酸汤莜面鱼鱼从29元降至23元,降幅20.69% [1] - 以"罗永浩套餐"为例,原总价663元,现价598元,整体降幅为9.8%,低于传闻水平 [2] 市场反应与品牌形象 - 降价行为引发消费者负面情绪,社交媒体上1075名用户点赞"不会"再吃西贝的评论,仅63人点赞"会"吃西贝的评论 [5] - 公司此前因价格争议陷入公关危机,此次降价被市场解读为对"价格贵"事实的默认,对品牌形象造成进一步损害 [3] - 中午用餐时段,公司北京回龙观地区门店出现约一半空置率,而周边餐饮门店需排队,显示客流量大幅下降 [3] 促销措施与效果 - 公司推出100元堂食无门槛代金券作为自救措施 [5] - 该促销活动吸引部分消费者"薅羊毛",例如有消费者通过领取多张代金券实现低额实际支付,但未能有效留住核心客源 [5][7] 行业对比与经验教训 - 公司公关危机处理方式被视作中国餐饮行业失败典型案例,与海底捞成功的危机处理形成鲜明对比 [10] - 行业经验表明,企业试图"教育消费者"或领导人态度"高高在上"易引发市场反噬,灵活应对和客户关怀更为有效 [10]
“7岁的毛毛”引争议,西贝为什么又做错了
新浪财经· 2025-09-25 21:24
公司公关策略与舆论反应 - 公司于9月23日在其公众号发布一篇以7岁儿童视角讲述的煽情文章,内容涉及孩子因网络舆论而担心无法消费,但最终家庭选择维持信任 [1][2] - 该文章发布后引发网友负面反馈,目前已被公司删除,此次公关操作被评论为落伍并容易引发消费者反感 [1][6] - 评论指出,公司在面临舆论危机时,最佳策略应是少说多做,通过产品和服务来改善形象,而非采用凸显自我立场的煽情叙事 [6][7] 品牌信任与消费者关系 - 文章试图通过描述一个家庭长达5年(从孩子2岁到7岁)的消费历史,来强调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的深厚信任 [5] - 然而,评论认为在当前舆论风波下,放大个别极端支持案例的做法可能适得其反,被解读为危机公关或情感绑架,而非有效的信任重建 [6][7] - 根本问题在于公司是否能够通过过硬的产品和服务来留住消费者,这比任何公关手段都更具长远说服力 [7] 内部管理与舆情风险意识 - 公司客服回应称发布该文章的公众号为企业内部服务号,主要面向内部员工阅读 [6] - 评论指出,当内部内容可被外界公开访问时,公司缺乏对可能引发误读的舆情风险意识,整体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6] - 建议公司在内部动员之余,应更多传达批评声音以自我督促,这反而可能产生积极的意外公关效果 [7]
独家推演: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一场自采自演的公关Show
搜狐财经· 2025-08-15 18:23
事件时间线与关键节点 - 5月起消费者在社交媒体连续吐槽百果园为“水果刺客”,例如阳光玫瑰青提售价70.9元/斤,而外卖平台价格为10-15元,山姆售价为16元 [8] - 7月初舆情达到顶峰,“月薪两万吃不起百果园”及“平均每天闭店3家”等言论引发公司创始人关注 [10] - 7月18日公司创始人于公司成立23周年当天决定亲自出镜拍摄视频回应“太贵”争议 [12] - 7月底至8月初公司内部完成“自采自答”策划,视频中由女员工提问“最近消费者说百果园太贵了,你怎么看” [13] - 8月5日在五星级酒店完成视频拍摄,创始人传达“不迎合、教育”消费者的立场 [15] - 8月8日视频通过创始人个人抖音号发布,随后引发消费者及媒体的强烈反弹 [19] - 8月9日起消费者与媒体掀起“教育百果园”的舆论浪潮,并提及钟薛高、张小泉等品牌的前车之鉴 [21][22] - 8月10日加盟商加入爆料,指称存在强制压货、价高卖不动及亏损严重等问题,同时竞争对手推出促销活动 [23] - 8月11日公司股价一度下跌超过8%,市值蒸发约2亿港币 [25] - 8月12日社交媒体平台掀起“退卡”讨论,会员对创始人关于“忠实会员”的言论产生反感 [25] - 8月13-14日媒体翻出公司回应中提及“消费者无知”的表述,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 [27][29] - 截至8月15日公司及创始人仍未就此事件致歉 [31] 公司战略与市场反应误判 - 公司创始人试图通过视频“教育”消费者,坚持不迎合市场并维持高价策略,例如售价数十元一斤的水果 [15][33] - 该策略被指存在对象误判,将用于内训员工和加盟商的方式直接用于公众平台,引发消费者强烈反弹 [33] - 存在情绪误判,在品牌普遍“宠”消费者的市场环境下,采取“爹味”傲然的态度触发消费者逆反心理 [34] - 存在逻辑误判,消费者质疑价格与品质不匹配,指出价格贵2-3倍但品控不透明、口味未物超所值,甚至品质不如社区水果店 [35] - 消费者直接反馈门店生意不好、产品滞销、常买到坏或不新鲜的水果,并已停止续费会员 [35] 创始人背景与公司治理 - 公司创始人出生于1968年江西普通家庭,2001年在深圳打工赚得400万元,2002年在深圳开设第一家百果园 [40] - 2004年通过借款6000万元进行全国扩张,2006年曾被经济学家“判死刑”但坚持不认命,直至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市值突破百亿 [40] - 草根逆袭及多次濒临失败又成功的经历使其形成“极度自信”型人格,坚信“我命由我,不由消费者” [42] - 市场品牌公关员工可能已预见到视频发布后的负面反响,但无法改变创始人的决策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