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募基金去明星化
icon
搜索文档
谁来接棒“顶流” 公募多路突围“后明星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8-18 06:07
公募基金行业"去明星化"趋势 - 多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行业加速步入"后明星时代","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传统理念受到冲击 [1] - 截至8月15日,今年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人数达247人,高于前5年同期水平(2020-2024年同期分别为216人、190人、187人、199人、168人)[2] - 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往往伴随巨额赎回,例如某基金经理管理的5只产品规模从140多亿元降至80亿元(缩水逾四成),另一位"双十"基金经理管理的8只产品规模从160多亿元降至110多亿元(缩水约三成)[2] 行业转型路径探索 - 基金公司通过平台化投研体系搭建、团队化管理、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等多维路径重塑竞争力 [1] - 三条主要转型路径:投研向工业化与平台化转型、建立多基金经理共管制度、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 [4] - 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 [4] 平台化投研体系建设 - 头部机构可能形成"工业化底座+个性化插件"模式,搭建"宏观-中观-微观"联动的投研中台 [5] - 中欧基金向"专业化、工业化、数智化"投研体系转型,实现从"个体化"向"体系化"的生产方式变革 [5] - 天弘基金构建"投研生产流程化、交互决策平台化、关键节点智能化"的投研体系,解决行业痛点 [6]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 - 以"团队作战"取代"单打独斗",例如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增聘共管基金经理,广发基金部分产品增聘新基金经理 [7] - 美国共同基金规模前10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中9只采用多人共管模式,国内景顺长城景颐双利等产品证明共管模式有效性 [7] - 富达传承6个月股票基金通过增聘成长风格基金经理完成战略调仓,把握住成长板块上涨行情 [8] - 多基金经理共管模式需要一流人才、高效协作、完善系统等关键要素作为保障 [9] 产品结构指数化调整 - 主动权益基金普遍存在对基准重视程度不够、定位模糊的问题 [10] - 两类表现突出的产品策略:主动管理的指数增强基金和配置型FOF产品 [10] FOF管理人筛选框架变革 - "选基金就是选人"的传统理念面临挑战,FOF管理人构建淡化个人IP的基金筛选方法 [11] - 更看重在特定领域有专长的投资人才,通过科学配置不同风格的基金经理实现投资目标 [11] - 年轻基金经理在新消费、新经济等特定赛道上具有短期业绩优势 [12] - 投资者应关注团队综合实力和公司平台支持,而非仅看基金经理名气 [12]
谁来接棒“顶流”公募多路突围“后明星时代”
中国证券报· 2025-08-18 04:07
□本报记者 王雪青 翟相栋、鲍无可、张翼飞、周海栋、周克平……今年以来,多位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相继离任,推动公募 基金行业加速步入"后明星时代"。与此同时,"买基金就是买基金经理"的行业名言也遭遇冲击。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在公募"去明星化"浪潮下,行业机构正通过平台化投研体系搭建、团队化 管理、产品结构向指数化方向调整等多维路径重塑竞争力;在投资端,作为公募基金产品的"职业买 手",FOF管理人也在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构建淡化个人IP的基金筛选方法。 这场变革既有改革力量的作用,也是市场自然演化的必然,不仅关乎公募基金行业的格局重塑,更将对 数亿基民的投资体验带来深远影响。 探索"去明星化"软着陆 今年5月,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特别提出,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 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 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想要保持市场竞争力,公募基金应从'基金经理明星化'转向'投研平台化',通过体系化、平台化的投研 方式构建公司品牌;建立'老带新'机制或者'集体决策'的投研体系等,都有利于减少明星基金经理的影 响。"天相投顾基 ...
张坤卸任高管、鲍无可离职,公募告别明星时代,基金经理团队制或成主流
搜狐财经· 2025-05-20 15:54
公募行业"去明星化"趋势 - 公募行业"去明星化"加速,近期百亿基金经理鲍无可离职,"公募一哥"张坤卸任易方达副总,行业"投而优则仕"潮流出现逆转 [2] - 截至5月19日,2025年已有141位基金经理离任,超过去年同期 2024年全年共有361位基金经理离任,较2023年增长逾15%,包括中庚基金丘栋荣等知名基金经理 [2][6][7] - 监管鼓励基金经理团队制,强调策略共享和团队架构稳定,业内人士认为个别人员变动对基金公司影响有限 [2][7] 鲍无可离职事件 - 景顺长城基金公告显示,鲍无可因个人原因离职,卸任管理的8只基金产品,未转任其他岗位且已办理注销手续 [3] - 鲍无可管理基金总规模162.07亿元,是行业稀缺的"双十"基金经理(从业超10年、年化收益超10%),多次获明星基金奖等荣誉 [3] - 其管理的16只基金(A/C类分开计算)任职回报均为正,景顺长城能源基建混合任职回报近375%,沪港深精选回报率185% [4] - 继任者刘苏等基金经理面临"一拖十"压力,管理规模超155亿元,引发投资者对管理精力的担忧 [5] 行业政策与考核机制变化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权重不低于80%,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7] - 薪酬制度与业绩挂钩:三年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需明显下降,显著超基准的可适度提高 [7] - 部分基金经理对坚持个人风格或转向增强型指数策略存在迷茫 [7] 高管回归投研岗位趋势 - 多名基金公司高管级基金经理主动卸任管理职务,专注投资研究,如易方达张坤、万家黄海、安信张翼飞等 [7][8] - 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有助于发挥基金经理专长,提升投研能力,更好为客户创造价值 [8]